本书以大量权威性的史料档案为依据,首次较为全面地集中揭秘那场历史剧谢幕后,那些国民政府要员们的命运,带你走进那段历史,走近那段历史满足涡流核心处的人物。
最狡诈的将军白崇禧:胆识超人,谋略深长,人称“小诸葛”、“当代张良”。数次倒蒋成功,晚年沉迷女色。1966年,在台北寓所里口吐白沫,离奇死亡,死后周身发绿。
最毒辣的特务毛人凤:一次在日月潭陪蒋介石吃了几块西瓜后,上吐下泻、腹痛如绞须臾间一命呜呼。
最无情的大员汤恩伯:曾跪伏于陈仪当面。发誓报恩。终却将其置于死地。后来活活疼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名国民政府要员哀荣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大量权威性的史料档案为依据,首次较为全面地集中揭秘那场历史剧谢幕后,那些国民政府要员们的命运,带你走进那段历史,走近那段历史满足涡流核心处的人物。 最狡诈的将军白崇禧:胆识超人,谋略深长,人称“小诸葛”、“当代张良”。数次倒蒋成功,晚年沉迷女色。1966年,在台北寓所里口吐白沫,离奇死亡,死后周身发绿。 最毒辣的特务毛人凤:一次在日月潭陪蒋介石吃了几块西瓜后,上吐下泻、腹痛如绞须臾间一命呜呼。 最无情的大员汤恩伯:曾跪伏于陈仪当面。发誓报恩。终却将其置于死地。后来活活疼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作者简介 高士振,1944年生,武汉人。在部队任新闻干事10余年,转业到地方任文史编辑20余年,笔耕40余载,专攻人物传记与纪实文学,已发表、出版各类作品近千万字,曾多次获得全国性征文大奖赛一等奖。已编著出版了《二战首要战犯绝密档案》。其传被《中华当代作家大辞典》、《中华著名专家传》、《世界名人录》等30多部典籍收录,是一位以宣传爱国为己任,勤奋多产的业余作家及博学多才的文史专家。 目录 独裁反共蒋介石 “代总统”李宗仁 “小委员长”陈诚 “小诸葛”白崇禧 蒋记总管何应钦 “军中圣人”顾祝同 CC掌门陈果夫 “民国奇人”陈立夫 “聚敛之臣”孔祥熙 “两朝国舅”宋子文 “政学系干将”张群 “失足的爱国者”翁文灏 “阿斗”孙科 “党国铁老”吴铁城 出版大亨王云五 蒋记理论家戴季陶 报界巨子吴鼎昌 封疆大吏熊式辉 “党务专家”张厉生 学者政客朱家骅 从政文人王世杰 职业外交家顾维钧 “第一夫人”宋美龄 “民主先生”吴国桢 “福将”、逃将、败将刘峙 “民国元老”程潜 “百战名将”薛岳 嫡系中的杂牌卫立煌 “南海名将”余汉谋 “西北王”胡宗南 和平将军傅作义 “山西王”阎锡山 空军宿将周至柔 “王老虎”王叔铭 “海军名将”桂永清 黄埔骁将杜聿明 “中原王”汤恩伯 “东方隆美尔”孙立人 “宁夏王”马鸿逵 “青海王”马步芳 “捉刀侍从”陶希圣 反共“卒子”曾琦 民社党魁张君劢 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 福州绥靖一级上将主任朱绍良 联勤中将总司令郭忏 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二级上将副长官李品仙 第十八绥靖区中将司令官董钊 华北“剿匪”中将副总司令陈继承 南京卫戍中将总司令张镇 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政务主任谷正纲 支持内战的财长徐堪 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副主任俞大维 极力维护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洪兰友 蒋介石的“喉舌”董显光 立法院代院长刘健群 国防部新闻局中将局长邓文仪 国民党宣传部长黄少谷 国民党中青部部长陈雪屏 国民党特务头子贺衷寒 国民党中常委张道藩 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中将局长蒋经国 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郑彦菜 军统特务三大巨头之一的郑介民 中统局局长叶秀峰 国家主义派三大领袖之一的左舜生 青年党魁陈启天 拥护蒋介石独裁的蒋匀田 反共的学术大师胡适 为蒋政权效力的南京区总主教于斌 反革命的“理论家”叶青 北平市参议会议长许惠东 北平市党部主委吴铸人 在美国从事反共宣传24年的潘公展 淞沪警备中将司令宣铁吾 陆军二级上将总司令张发奎 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上将次长罗卓英 “反共救国军”上将总司令王陵基 西南游击第一路上将“剿匪”总司令王瓒绪 重庆卫戍上将总司令杨森 川鄂边区绥靖二级上将主任潘文华 山西省代理主席梁敦厚 第十五兵团中将司令孙楚 第十兵团中将总司令王靖国 出卖上司、投靠日军的第三十军军长戴炳南 天津警备中将司令陈长捷 第八十二军军长马继援 驻美军事使节团团长朱世明 亲美反共的陈之迈 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副部长赖琏 外交官蒋廷黻 南京卫戍中将总司令张耀明 为内战筹款的财政部长关吉玉 主战分子彭昭贤 第四十军军长李振清 国防部保安事务局中将局长唐纵 副总统候选人徐傅霖 陆军大学上将代校长陈仪 广州市警察局长朱晖日 国民党中组部秘书长庞镜塘 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 中统特务骨干人物方治 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长官王耀武 华中“剿匪”中将副总司令宋希濂 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范汉杰 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 附:百名杀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1948年12月25日和 1949午1月5日,陕北新华 社发表了《陕北权威人士 论战犯名单问题》与《评 战犯求和》的两篇重要评 论文章,文中明确指出:“ 国民党匪帮将告灭亡,一 切大中小战争罪犯将被捉 拿治罪。” 惩治战犯的口号,是在 蒋家王朝彻底崩溃,新中 国即将诞生时提出的,固 然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 强烈要求,但也与当时特 定的历史条件有关。其因 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 正当全国人民期盼国共继 续合作,医治日本帝国主 义侵华创伤,建立和平民 主新家园时,以蒋介石为 首的国民党政府却悍然发 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残酷的战争又把多灾多难 的中华民族拉进了苦难的 深渊。为了不让历史的悲 剧重演,全国人民才愤然 将那些挑起内战的“罪魁祸 首”列入了战犯的名单中, 进行通缉,并强烈要求严 惩。 但历史是前进的,人物 是变化的。在1949年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被 列入战犯名单,但不能因 此背负一生的骂名。应当 看到其中一些人后来或起 义投诚,或退避海外,有 的甚至为全国解放献出了 生命,有的致力于祖国统 一大业,有的回到国内参 加国家建设,有的潜心于 学术研究,有的终其一生 一直是职业外交家。 就是蒋介石在退守台湾 之后不但反对将台湾省从 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 还严惩了一批“台独”分子; 并且在生前嘱咐家属将自 己的灵柩暂放慈湖“行营”, 希望早日落叶归根,回葬 故土。蒋经国在接班后不 久,除了继承父志,主张 国家统一,反对“台湾独立” 外,还解除了执行多年的“ 戒严令”和“报警令”,宣布 了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开 启了海峡两岸人员交往之 门。被视为“蒋家王朝”的两 代首脑人物尚且如此,其 他战犯的改变亦不足为奇 。 “代总统”李宗仁,晚年 在“爱国不分先后”的感召下 ,冒着生命危险,冲破了 重重阻力,于1965年7月 20日,携夫人回到了北京 ,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 的热烈欢迎,为推进祖国 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翁文灏,1951年从海外 回归祖国后,用自己所学 的地质专业知识,为发展 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献计献 策,成为国民党最早投入 新中国建设的高级人士。 连续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 、三、四届委员。 顾维钧,退休后虽长住 美国,但他以自己是一个 中国人而感到荣耀,所以 他一直未加入美国籍。 1983年,为了表达他对祖 国的热爱,特叫女儿将自 己珍藏多年的“嘉定四先生” 和民族义士侯峒曾、黄淳 耀的墨迹带回来捐给国家 。1987年,97岁高龄的他 ,特地画了一幅儿时记忆 的嘉定故乡画,并题写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的诗句,托人转交 家乡博物馆,充分体现了 他的思乡情切。 程潜,于1949年8月4日 ,以3千万湖南人民的利益 为重,率领37位国民党将 领在长沙通电起义,使湖 南全省和平解放。毛泽东 、周恩来亲到车站迎接程 潜参加开国大典。此后程 潜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 员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等要职。 傅作义,于1949年1月 22日率部起义,为保护古 都北京立了大功,得到了 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 他自从出任新中国第一任 水利部长后,为发展我国 的水利事业耗费了全部心 力。 杜聿明,经过近10年的 认真学习改造,成为了一 名新中国的公民,并担任 了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 协常委,为争取台湾早日 回归祖国作了大量的工作 ,临终时他还深情地呼吁 台湾的老同学、老同僚、 老朋友及台湾当局,要顺 乎民意和历史潮流,以最 大的决心和勇气,争作中 华民族统一的俊杰,切不 要做分裂国家与民族的千 古罪人。 潘文华,在反动阵营极 力拉拢与威逼下,主动派 人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 ,还暗中联通刘文辉和邓 锡侯等部,于1949年12月 9日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 脱离了国民党阵营,投向 了人民怀抱。正当他决心 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余生时 ,1950年病魔夺走了他65 岁的生命。 陈仪,为了江浙一带的 广大人民免遭战火涂炭, 亲自出马劝说京沪杭警备 总司令汤恩伯率部起义, 迎接解放。不料被汤出卖 遭囚,1950年6月18日, 被枪杀于台湾松山。他用 自己宝贵的生命,对历史 作出了最好的交待。 诸如此类的情形,本书 中都有表述。对于他们青 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掀 起辛亥风云,推翻千年帝 制,联俄联共,创建黄埔 ,建立共和及后来又继承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 东征北伐,饮马长江等历 史功绩,更有详尽的纪实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 历史把某些人从“功臣”变成 了“战犯”,又把某些人从“ 战犯”变成了“功臣”。所以 需要秉笔直书。如今昔日 的“战犯”多已人去物非,但 历史的大舞台上却留下了 他们鲜活的足迹。对于那 些为国为民、为中华民族 做过好事的人,历史是有 记载的,人民是不会忘记 的。 然而,尽管我们参考了 多方面的史料及研究成果 ,但所掌握的历史资料仍 然有限。因此,错讹之处 在所难免,愿深谙内情者 、文史专家及学者和广大 读者不吝赐教,为本书补 益斧正,将由衷致谢。 导语 同样的阵营,不同样的境遇;一百种人生,一百场大戏! 风起云涌终将尘埃落定,机关算尽还看水落石出。众多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之命运,因为历史的缘故,其结局罕为人知。国民政府要员们命运大纪实,演尽人间大是大非,大善大恶,大起大落! 后记 吾于2003年退休,在上 有90岁的老岳母,下有3岁 的小孙女,又有照顾儿子 与儿媳繁重的家务劳动, 但吾见缝插针,挑灯夜读 ,著书立说。而且下定决 心:“小车不倒,尽管推”,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西 天就拉倒。 我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却几乎搞了一辈子文字 工作。在部队我干了14年 新闻报道工作,转业到省 政协当了20多年文史编辑 ,退休至今又进行了7年写 作,加起来也有40余载, 出了一些成果。读书快乐 ,写书快乐,我以宣传爱 国主义为社会创造精神财 富为乐事。 本书能顺序出版,首先 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的大力 支持,并感谢所有支持我 的亲朋好友与爱人,今后 我要更加努力,为广大读 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 粮。 高士振 2010年2月6日于武汉水 果湖斗室书房 精彩页 1932年7月,蒋介石纠集30万大军,发动了对红军第四次“围剿”,结果仍是大败而归,他伤心地说:“这回官长死亡之多,是我带兵以来所未曾有过的,自从当参谋,一直到现在打仗,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 9月,蒋又调动100万军队,上千架飞机,向红军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同时,在国统区内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查禁进步书籍,杀害进步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在南昌发起所谓“新生活运动”,加强思想控制。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经过长征后,人数减少到三万人,蒋介石便乘机调集兵力,围攻陕甘宁边区,10月22日,他亲自飞西安督战,并调嫡系部队到陕西监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尔后,蒋又飞抵洛阳过五十岁生日。10月31日这天,洛阳、南京庆祝蒋的五十大寿,并举行了“献机祝寿”的仪式,也就在这天,蒋介石下达了对红军的总攻击令,红军被迫应战。 12月4日,蒋又飞西安,催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杨多次进谏,希望蒋改变国策,12月7日,张学良对蒋进行了最后一次“哭谏”,恳请蒋停止内战。两人激烈争辩达三个小时,最后蒋把桌子一拍:“你现在就是拿手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改变。”第二天,西安城一万多学生请愿,蒋又让张学良去制止,若学生不从,则“格杀勿论”。这进一步使张、杨加紧“兵谏”的准备。 12月12日5时,西安东北骊山方向枪声大作,兵谏行动开始,蒋介石听到枪声后,越墙逃入半山腰,躲进一岩洞里,不久被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逮捕了。当时蒋脸色苍白,冻得瑟瑟发抖,孙对蒋执礼甚恭,请其下山,一会儿张学良的亲信旅长唐君尧来到,向蒋敬礼说明兵谏目的,劝蒋不必难过,到西安商谈抗日大计.蒋即向唐问:“你是谁?”唐立即回答,蒋一面听,一面沉思,随后由唐挽扶着,到华清池大门口,唐即陪蒋上车返回西安,送到新城大楼。蒋的随员陈诚、蒋鼎文、陈凋元、蒋作宾、钱大钧等十余人也被拘于西安招待所,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2月17日,中共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三人为代表飞抵西安,22日,南京方面派出宋子文、宋美龄、戴笠等。23日,三方会谈,在张、杨、宋氏兄妹和周恩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终于答应了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八年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7月8日,蒋介石致电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固守宛平城,并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同时陆续调第二十六路军、第十三军、第五十三军等部,北上增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针对卢沟桥事件发表较为强硬的讲话,提出解决事变的四项最低限度的条件:“一、任何解决,不得损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这四点要求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同时,蒋介石还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的这次庐山演讲,于7月19日以《最后关头》为题,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7月20日,蒋介石由庐山返回南京,召集全国军政负责人到南京研讨抗日对策。因此,反蒋派的李宗仁、白崇禧通电全国,表示拥护中央,决心抗日到底。国民党内部的其他反对派也纷纷表示拥蒋抗日,服从蒋介石的指挥。 8月22日,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9月22日,蒋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10月12日,国共达成协议,将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 1939年底到1940年春,国民党在各地加剧反共磨擦活动,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了“皖南事变”,新四军数千将士惨遭围攻杀戮。蒋介石下令解散新四军,并扣留前往谈判的军长叶挺,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皖南事变”后,蒋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为了缩小不利影响,1月27日,他宣布“新四军事件完全为整肃军纪,当然不牵涉其他问题”。3月6日,又在参政会保证“以后绝无剿共军事”。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此后,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连成了一个整体。12月9日,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进行四年多后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对德、意法西斯宣战。 P6-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