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一幅凡·高的“代表作”,竟然是假画!凡·高的自尽,空间是精神分裂、抑或另有他因?一本前所未见的赝画“告发书”,让您了解真实的凡·高,同时又知晓怎样去赏析一幅画。
他是专业画家,有一天,一幅凡·高著名的素描突然映入眼帘,他当场就认定那是赝品。接着,就像被附身一般,他开始研究这幅画的由来,远赴巴黎、荷兰等地,看遍凡·高的真迹,用专业知识拆穿这幅画的伪装。然后,他从这幅画的可能伪作者以及凡·高书信等资料,配合凡·高临终前的两幅画,推演出凡·高的自杀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凡·高的遗言(赝画中隐藏的自杀真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小林英树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一幅凡·高的“代表作”,竟然是假画!凡·高的自尽,空间是精神分裂、抑或另有他因?一本前所未见的赝画“告发书”,让您了解真实的凡·高,同时又知晓怎样去赏析一幅画。 他是专业画家,有一天,一幅凡·高著名的素描突然映入眼帘,他当场就认定那是赝品。接着,就像被附身一般,他开始研究这幅画的由来,远赴巴黎、荷兰等地,看遍凡·高的真迹,用专业知识拆穿这幅画的伪装。然后,他从这幅画的可能伪作者以及凡·高书信等资料,配合凡·高临终前的两幅画,推演出凡·高的自杀真相。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画家,自小热爱凡·高。 有一天,一幅凡高著名的素描偶然映入眼帘,他当即判定其为赝作。 为了证实他的直觉,他数度往返欧洲,观遍凡高名作,并在各种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 当事情的全貌一点一滴呈现于眼前时,他相信自己在赝画与凡·高自杀之间,看到了隐秘的联系与线索…… 作者以其执拗的热情、周详的推理、敏锐的观察,为热爱艺术的人提供了一次视觉与脑力的难得锻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巴黎--阿姆斯特丹 没有寄到的信/1911年·巴黎/1911到1914年·阿姆斯特丹/根据《追忆》所列的凡·高年表/脍炙人口的凡·高作品 第二章 1888年 夏-秋·阿尔 凡·高与高更/庞大的生活开支/从《向日葵》到《寝室》 第三章 凡·高的《寝室》 修拉与《寝室》/浮世绘与《寝室》/透明画法与《寝室》/透视图法、印象派与《寝室》/凡·高的复制画/赝画的定义/赝作素描 第四章 赝画的论据 有纵深的细长房间/没有意义的虚线/向右后方倾斜的正面墙壁/正面墙上的窗户微开/不同的空间/构成画面的各种要素/家具的配置/垂直的动态/地面上的等边三角形/前后两把椅子/椅子的小技法/平行四边形的桌面/放在地上的脸盆/比例不同的床/窄壁上的长镜和宽壁上的方镜/画中央的帽子/挂物架上方的画/右侧墙壁/赝画 第五章 1890年 奥维尔 两幅《杜比尼花园》/黑猫及其消失 第六章 向往北方 心灵受伤的不死鸟/暌违两年的巴黎/奥维尔:凡·高最后生活的地方/潜在的危机/凡·高的回信 第七章 7月6日以后 紧急召唤/7月6日发生了什么事?/凡·高翌日写的信/三四天后凡·高写的信/乔安娜被遗失的信/凡·高回复乔安娜的信/深沉的失落感/给母亲的绝笔/下落不明的另一封信/特奥的最后一封信/我以画家身份离去,永远与你们为伴/未寄出的信/凡·高寄出的最后一封信/凡·高的泪水 第八章 乔安娜的功劳 乔安娜的成长背景/蜕变成勇敢的女性/了解凡·高的伟大与崇高/消失的第二任丈夫/双重性格/乔安娜对7月6日的描述/看不透凡·高的内心/难以承受的重负/捏造死因/一切不过是梦/两个坟墓/支撑乔安娜的力量 第九章 赝画作者的真正身份 犯人X/乔安娜的面子/极其相似的精神构造 终章 凡·高的遗言 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寄到的信 1888年10月20日左右,凡·高从法国南部的阿尔(Arles)寄了一封信去布列塔尼,收信者是高更。 可是,载着凡-高信函的火车,正好在半途和高更搭乘前往阿尔的火车交错而过。结果,这封信落到了高更离去后仍留在布列塔尼的友人贝尔纳(Emile Bemard)手上。 假如没有这样的阴错阳差,高更顺利收到这封凡·高的信,就不会产生我接下来要揭露的这幅赝画了。 1911年·巴黎 凡·高死后21年,也就是1911年,凡·高的书简集终于由巴黎的波那尔出版,让世人得以一窥堂奥。在此之前,媒体虽曾介绍过凡·高书信的片段,但直到此时,人们才首度看到比较完整,称得上是书简集的东西。 不过,它和我们熟知的《凡·高书简全集》不同,乃是贝尔纳本人将凡·高寄给他的信略事整理后集结而成的小册子。里面的信函,除了一封凡·高在巴黎时寄出的信,其余都是1888年3月到1889年12月间,也就是凡-高移居阿尔后的一年半期间所寄的。 贝尔纳比凡·高小15岁,是凡·高在巴黎结识的画家。初见面时,贝尔纳是个不满20岁的毛头小伙子,因此凡·高在信中,多半是谈一些他对绘画以及过往画家的看法,或是提出一些建议。 这本寄给贝尔纳的信所集结成的书简集,包含寄给高更的那一封,总共收录了22封信。目前它和凡·高写给弟弟特奥的650多封信,以及写给在荷兰时的老友拉帕德(G.A.Ridder vanRappard)的信等等,一同被汇编在《凡·高书简全集》中。 贝尔纳的举动意义深远,因为在此之前,尽管周遭人翘首企盼,一再催促,特奥过世后负责管理凡·高书简的特奥之妻乔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却一直未订出具体的出版时间,直到贝尔纳的举动促动了她。 而贝尔纳出版的书简集中,收录了那封凡·高寄给高更的信,显示贝尔纳收下那封信之后,就这样将它留在身边了。 高更当时和贝尔纳、拉威尔等人在布列塔尼的阿望桥共同生活、作画,当凡·高的这封信到达布列塔尼时,恰巧高更已经出发去找凡·高了。 这幅素描(图1),就是画在凡·高从阿尔寄给高更,而由贝尔纳收到的那封信中。内容只是将《凡·高阿尔的寝室》(以下简称《寝室》)这幅油画的构图,简单明了地画在便笺狭小的空白处。 但是因为贝尔纳一直保管着这封信,并未交给高更,因此这幅素描就在1911年,随着贝尔纳出版的凡·高书简集,首度公之于世。 而早在八年前,高更就已经在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丧生了。 P1-3 序言 1890年,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将一粒子弹射进自己的胸膛,两天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尔(Auvers—Sur-Oise)一家小旅馆二楼的狭窄房间内,在挚爱的弟弟特奥的怀抱中,凡·高的生命悄然落幕,年仅37岁。 我和凡·高曾有三次冲击性的交会。 第一次时,我只是个10岁的孩子,第二次是在我高中的时候。之后,就是现在,30年的岁月飞逝,我已经成了知天命的中年人。 这一次和凡·高的邂逅,纯粹只是巧合,起源于我偶然间看到的一幅素描。本能告诉我,那是一幅伪作,是赝画。而那是众所公认的凡·高画作,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凡·高怎么可能画出这种画!”我顺着直觉重新审视这幅素描,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它的稚拙、寒碜与空洞。我无法忍受这样的东西继续挂着凡·高的名号欺骗世人。 待我察觉之际,我已全心投入,比照它和凡·高的真迹有多么大的差异。在检证的过程中,问号不断浮上心头:“为什么长久以来它一直被视为凡·高的作品,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幅素描是怎么出现的?怎么会被标上凡·高的名字?” 我从书架上翻出积尘累累的《凡·高书简全集》,以及其他凡·高相关书籍、画册和介绍印象派的读物重新阅读,并且因为看不到凡·高的真迹便无以为继,乃数度走访欧洲。 当我一点一滴具体看清事情的全貌,凡·高临死前的心情和周遭的环境也开始清楚地呈现在我眼前。这幅素描和对凡·高死因的关切,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自然地融合交会,缓慢但确实地颠覆了我对凡·高自杀所怀抱的既定印象。 在走到这一步的过程中,我数度犹豫是否该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书,对于自己文章的生涩,也颇感却步。 然而,很多矛盾、危机或不合理的事情横亘在眼前,平日我们视而不见,突然有一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察觉到。不管事情能不能解决,我们就是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是冲撞自己心肺,沸腾腾涌上的强烈冲动。 这样的冲动谁能抑止?这股冲动只有当我诉诸表达,它才能勉强存在,倘若我静默不语,它就消失无踪。那么,在我心里翻搅沸腾的这些事,就等于没有存在过。 在广岛美术馆,当我站在凡·高的《杜比尼花园》之前,那股曾经撞向我的冲动,以一种和以往不同的感觉,再次在我心里沸扬。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心和凡·高汇流相通。于是,放弃预测未来,只是抓着自己必须说些什么的执著,我握起了笔杆。 10岁那年,我曾深受一幅复制画吸引。在入睡前的短暂时刻,在六个榻榻米大、吊着荧光灯的房间里,躺在暧暧的被窝中,我的眼睛总是无法离开从鸭居(日式住宅门框等上面的横木——编注)上俯瞰我的那幅复制画。是一位名叫“凡·高”的画家所画的《盛开的桃花》。当时东京正在举行在日本史无前例的大型凡·高展,因为是由某家报社主办,而我们在墒玉的家又刚好订了那家报社的报纸,我有幸得到那幅夹在报内的原版复制画。时值1958年,日本已经度过了13年的战败岁月。 那幅画着桃树的凡·高复制画,印在周日版中央光洁的白纸上,耀眼夺目。我惊艳不已,从报上将它剪了下来。画中的东西轮廓清晰,不管是正中央的桃树、地面、果园的栅栏,都展现出颜料的透明色感。我盯着这幅地面掺了粉红色、树木的轮廓以略带紫色的艳红色来呈现的作品,几乎无法挪开视线。 父亲拿下家中画框内的奖状,替我改裱上这幅画,装饰在鸭居上。原本暗沉的房间瞬时明朗了起来,还添了一分时髦感。虽然和旁边晦暗的墙壁格格不入,让我略感羞赧,但我仍忍不住满心欢喜。 那时的光景,在记忆中依然鲜明如昔。我躺在被窝中,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幅《盛开的桃花》,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画背后那个名字响着奇妙音韵的画家凡·高也正回望着我。我稚幼的童心,似乎隐约能感受到凡·高凝视事物时,那种强烈而独特的眼神。那种时候,我好像是通过凡·高的眼睛在观看,几乎无法分辨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与凡·高所描绘的洋溢着异国情调,却又在某方面让我感到亲近无比的世界。 那一幅凡·高的画作,比我以往看过的任何景色都美丽,把我周遭的寒碜暗沉一扫而空。之后有好一段时间,我都用凡‘高的眼光来看家中的围篱、树木或附近的人家。 那之后又过了七八年,我升入高中,经常一个人在家乡川越的田野间写生,脑海中浮现的,也尽是凡·高、高更或塞尚等人的画作。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画出后印象派画家般的作品,完全没有想到我距他们的时代已经有百年之遥。我四处寻找可以入画的景色,尝试从不同的地方追求他们的幻影,并像凡·高一样,在炎炎烈日下画个不休。我想活得像凡·高,整个人念兹在兹的,就是画出和凡·高一样的画。事实上,当时我画的十多幅油画,都带着浓厚的凡·高风格。 后来,我转向追求平面的表现,把关注的焦点,从具体描摹事物,转而探索一种颜料的物质特性和色彩的造型表情兼容并蓄的表现,颜料多到整墙的置放架都放不下,只好延伸到地板上,成堆成堆地摆放。 凡·高就像一个许久未通音信的老友,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和现在的我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可是,在这当儿,一幅偶尔映入眼帘的凡·高赝画,又再度掀起我对凡·高的关切。 这使我深切地体认到,凡·高并不在我之外,而是早已成为我内在的一部分。 从现在开始,我要倾尽全力揭露一幅伪作。 我也要在此写出凡·高自杀的真相。 而且,我会证实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在根源处是相接相合、密不可分的。只是不知在这之间,我们究竟能窥见多少凡·高的灵魂? 凡·高如是说: “难道人类只有在面对困境时,才能专志不移,才能真心慈悲?”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颠覆凡·高自杀成说的著作,是作者前后费时三年多,看遍分布全球的凡·高画作,细心查证包括《凡·高画简全集》在内的庞大资料,以坚定的意志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终于写成。书成之后,受到日本媒体及美术界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比推理小说更令人战慄,令推理作家脱帽致敬的纪实力作,立论完全令人信服。 ——《朝日新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