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魔术的渊源,从总体上看,它同一切艺术一样,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我们可以设想,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劳动休息的时候,随便捡起几块石子在手里玩,在这中间发现了巧妙的石子在手中出没隐现的动作。对此产生兴趣的人也许会重复这种动作,也许会做给旁边的人看,可能一下子蒙住了对方,也可能一下就露馅了。不过这无疑是手彩魔术的开始,而手彩魔术又是魔术中最早出现的节目。所以魔术表演也就从这些生活中有所感触出发,逐渐生发开来。
以手遮掩、传递的魔术动作,积累起来就是手彩魔术。后来人们渐渐地对此感到不满足,于是出现了协助完成魔术表演的物品,出现了道具魔术。除了单人表演,也有多人合作等更加复杂的样式。
由于魔术表演善于制造幻象,所以它在出现之后就常被宗教、迷信活动所利用,成为一种迷惑群众的工具和手段。
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囿于认识面的狭窄,对于天地自然和逝去的祖先怀有敬畏之心,似乎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的神,在主宰着生民的祸福命运。为了与神交往,表达对神的祈求和崇拜,产生了初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和巫傩仪典。原始宗教活动中的主角叫“巫”。《说文》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曾是远古社会的最上层人员,掌管着天地祖宗神灵的祭祀,以至决策政事,实施箴史、历算、预言、记事、文艺、医药、技术等活动。
巫既然是人神之间的使者和神灵附体的载体,他们就必需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异于常人的行为,来显示其像神、通神的特性,这些技术就是巫术。
巫所具有的这种异乎寻常的巫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其实质大抵是原始幻术(魔术)的技巧和方法。巫术为魔术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的表现形式与发展空间。因而可以说,巫术是魔术的直接来源。在诸多的表演艺术中,魔术与巫术的关系也是最密切和久远的。
一方面,巫术需要魔术的证明,由于人类精神上需要慰藉,人类头脑中神灵主宰世界的观念曾经长期存在,利用魔术手段冒充神通的江湖神仙也同样长期存在,许多人工制造的神秘现象,尚未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奇观,往往会被归于天意,归于鬼使神差。与此同时,魔术也需要巫术的包装。因为在信神的历史背景下,神功异能可以用来渲染艺术效果,保护技艺秘密,保护魔术师的生命安全。魔术师们往往以巫道的面目出现,有意无意地把魔术现象、魔术师与巫术、巫师混为一谈。
(2)巫术游戏中的神灵附体
在姚周辉所著《神秘的幻术》一书中,记载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颇有古风的巫术游戏,可以使我们了解巫术和魔术表演之间的过渡情形。
“斗地鼓牛”是以观看小伙伴“神鬼附体”后超常打斗而取乐的游戏。地鼓牛是当地的一种小型昆虫,喜欢互相顶撞,施术者说他可以把“地鼓牛神”依附在人的身上,使附体者像虫子一样四肢趴地,以头相抵,做出地鼓牛打架那样的动作。游戏时一般选六到七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让他们学地鼓牛的样子趴在地上,手掌心朝上,将脸埋于其中,并嘱其不咽口水,不胡思乱想,专心于想象地鼓牛的感觉。施术者绕着这些孩子向他们的头和腚部轻轻扇风、念咒语,反复几次后,孩子中的几个会呼吸变粗、变快,整个身体随着呼吸前后往复耸动,这意味着他们开始被地鼓牛神附体;没有这种举动者,施术者就令其起来,退出表演。呼吸耸动激烈的孩子在持续一刻钟后,呼吸会变得更粗、更大,身体的耸动幅度也越来越大,到这时施术者用手轻轻引导一下附体者的身体,附体者便会挺直手肘,像发怒的公牛似的以头朝前猛力顶撞。要是遇上力小的对手,力大的附体者少不了节节逼进,反之弱小的附体者也毫不示弱,竭力抵抗。如果势均力敌,双方就会长时间相持,如果一下没顶上另一个对手,即使撞上墙壁、门槛、土堆等硬物,附体者也毫不退却,直到围观者尽兴,施术者才叫人从背后拦腰将附体者猛然抱起,连抖几下,他才会苏醒过来,旁人问起适才所为,全无记忆。
这是男孩们的游戏,女孩们的游戏会雅致一些,比如“上桃园”,是以观看女伴“神灵附体”后超常的说唱状态为乐的游戏。在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侗族地区一些青年男女喜欢聚在一起玩“上桃园”,首先焚香礼拜,请仙姑下凡,然后几个女孩用头巾盖住颜面,双手抚膝,端坐在矮凳上。人们用扇子对她们轻轻扇,唱着“七姐要来快快来,莫在阴山背后挨,阴山背后有露水,打湿七姐绣花鞋”,以招引七姐的灵魂。不久女孩中的一到两位就会进入一种出神状态,双足微跳,与人对话唱歌。一旦到这境界,女孩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平时少言寡语者变得问啥说啥,平时不会唱歌者也会对唱如流,问到祖辈、历史往事也可说得一清二楚,很像神灵附体,通晓百事。据说“桃园”是仙境,有无数道门,每道门里都有精美的景物,“上桃园”时她们会将每道门里的景观告诉人们。上桃园者一般进到第四重门,就会有人赶紧烧香焚纸,把神送走,将女孩叫醒,不让再往前走,否则很可能无法醒来,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古代的故事传说中也有一些这类的描写,如葛洪在《神仙传》中写了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家法师似乎就会施行这种法术。叶法善,字道元,南阳叶县人,后居处州松阳县,四代修道。他弱冠时曾游括苍白马山,在石室内遇见三个神人,授他太上密旨,从此能诛杀精怪,扫荡凶妖,这人后来进入唐代宫廷中专门陪伴帝王。
开元初年,唐玄宗于上阳宫大陈影灯,从禁门到殿门,都点蜡烛,连续不断,洞照宫室,明如白昼。尚方匠人毛顺心,巧用心机,施逞技艺,结构彩楼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挂金银,每逢微风一动,就锵然成韵。坐在楼下的人,向楼上望去,满楼都是龙凤螭豹百般鸟兽的灯,一点了火,就盘旋的盘旋,跳踯的跳踯,飞舞的飞舞,像是神工鬼斧,不似人力。玄宗看罢大悦,传旨速召叶尊师来同赏。叶法善这时在圣真观,使者去了好一会儿方才召来。玄宗见了法善的面,便夸称好灯。法善道:“影灯之盛,固然天下无比,但据臣看来,西凉府今夜的灯,也差可与之比并。”玄宗道:“尊师几时曾见过来?”法善道:“臣刚才还在那边,因蒙急召,所以来了。”玄宗听他说得玄妙,故意问道:“朕如今就想到那边去看灯,不知可以去得吗?”法善道:“不难。”就叫玄宗闭了双眼,叮嘱道:“不可妄开,开时有失。”玄宗依言闭了双眼。法善喝声道:“疾!”玄宗觉得像腾云驾雾一样,冉冉腾空而起,已同法善身在霄汉之中,须臾之间,脚已及地。法善道:“如今可以开眼看了。”玄宗闪开眼来,只见灯影连亘数十里,车马辐辏,仕女纷杂,果然与京师无异。玄宗鼓掌称妙,猛然想起一事,对法善道:“如此良宵,可惜没有酒吃,未免虚度。”法善道:“陛下随身带有何物?”玄宗道:“只有一柄镂铁如意在手。”法善便持了与玄宗同往酒家,当了一壶酒,几碟下酒物,与玄宗对饮。吃喝完毕,玄宗道:“回去吧。”法善又叫玄宗闭眼,腾空而起。少顷,已到上阳宫楼下,而宫女们唱的歌曲尚未唱完。P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