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恒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古筝篇,以古筝艺术相关的人和事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古筝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让喜欢和关注古筝艺术的读者从中真切感受到古筝艺术的永恒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王英睿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恒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古筝篇,以古筝艺术相关的人和事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古筝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让喜欢和关注古筝艺术的读者从中真切感受到古筝艺术的永恒魅力。 内容推荐 古筝是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经典的传世名作,独特的音韵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喻为“众乐之师”,历经数千年不衰,并且在当代倍受人们青睐。目前中国的古筝爱好者和弹奏者已超过二百万人,其影响波及到海内外,被海外华人视为“华夏后裔的标志”、“炎黄子孙的信物”。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筝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作者在书中通过故事讲述,以古筝艺术相关的人和事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古筝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让喜欢和关注古筝艺术的读者从中真切感受到古筝艺术的永恒魅力。 目录 前言 一、仁智之器,雁行神州 ——春秋战国时期 1.筝的起源与传说 2.揭开神秘的面纱——考古 发现深埋地下的“秦筝” 二、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素汉魏晋南北朝 1.筝乐迎来首个辉煌期 2.李斯谏逐客与“退弹筝" 3.罗敷弹筝拒绝赵王 4.京房发明十三弦筝 5.曹氏兄弟与秦筝 6.《筝赋》第一人侯瑾 7.阮禹弹筝悦曹操 8.南朝帝王与秦筝 9.索丞与《雍门调》 10.筝乐流传高丽 三、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 ——隋唐盛世 1.筝乐艺术的鼎盛期 2.善本昆仑斗乐 3.开元第一筝手薛琼琼 4.白居易的筝诗与筝缘 5.范奴还魂授筝曲 6.《湘水曲》的传说 四、哀筝声声凤凰鸣,弹尽南声与北声 ——宋元时期 1.筝乐艺术的亦雅亦俗期 2.负帝蹈海的《崖山哀》 3.关于是否“废筝”的辩论 4.元世祖钦定《白翎雀》 5.十四弦筝的出现与应用 6.“二晏"与秦筝 7.辽宫的“观音”冤案 8.苏东坡西湖遇筝女 9.“倩女离魂”助夫高中 五、弦上山水,人间冷暖 ——明清时期 1.筝乐艺术的俗化期 2.西胜寺的“仁智之声” 3.青楼奇女薛素素 4.康海的一世筝缘 5.柳如是慧眼识唐筝 6.李闯王的秦筝缘 7.唐彝铭弃政习筝 8.筝伴艺人播四方 9.筝在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六、茫茫九派流中国 1.“中州古调”河南筝 2.“齐鲁大板”山东筝 3.“韩江丝竹”潮州筝 4.“汉皋遗韵”客家筝 5.“武林逸韵”浙派筝 6.闽南福建筝 7.延边伽佴琴 8.内蒙古雅托噶 9.“真秦之声”陕西筝 10.筝曲《渔舟唱晚》 七、新中国古筝六十年 1.首个辉煌(1949—1965) 2.意外繁荣(1966—1976) 3.繁盛与困惑(1977至今) 试读章节 5.【范奴还魂授筝曲】 唐代是筝曲创作的繁荣期,大约有近百首筝曲问世,标志着筝艺的高度发展及其影响的深广,其中包括合奏曲、伴奏曲、独奏曲。仅在《全唐诗》中所提到的筝曲就有《升天乐》、《白日》、《纨扇》、《水调子》、《行路难》、《离鹤》、《雍门》、《黄莺儿》、《想夫怜》等三十多首,只是这些曲目皆已失传。关于这些筝曲的传授,有许多怪诞的故事。其中,《冥音录》里就有这样的一则神话传说。 庐江府尉李侃是陇西人,家在洛水之南。李侃有个小妾姓崔,本是广陵的歌妓,生有两个女儿。太和初年,李侃死于任上,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即使是官在显要的李侃的本家,也都不跟她们来往。然而崔氏生性要强,独自一人抚养、教导孤女。崔寡妇平生喜爱音乐,虽然生活贫苦,却常自弹自唱进行娱乐,倒也有些情趣。崔氏有个妹妹范奴,风度容貌都不错,擅长弹筝,远近闻名。十七岁时,尚未出嫁就死了,很多人都为她伤感。崔寡妇的两个女儿幼年时就曾向她学习技艺。后来,长女成人后嫁给了镇上的丁玄夫。 这个女儿天资不很聪明,幼年时,每当教她技艺时,稍有学得不到家的地方,母亲就用鞭子打,但她却始终不能掌握技艺的巧妙。长女十分苦恼,就倍加想念她的姨母,常在心中自言自语:“我是姨至亲的外甥女,现在一生一死,走上了陌路,深切的恩情爱心早已中断。姨活着时很聪明,为什么死后什么反应也没有?她能不能用特别的力量来帮助我,使我开悟,在技艺上能赶上同辈的人呢?”每到祭日和每月初一她都要备好酒菜祭奠姨母,然后悲伤地呜咽。就这样,持续了八年之久。 唐文宗开成五年,一日,正是四月三日夜晚,长女在睡梦中惊醒,哭着对她的母亲说:“刚才梦见我姨拉着我的手说:‘我自从离开人世,在阴间户籍上属音乐部,教博士李元凭曲子。元凭屡次向宪宗皇帝推荐我,于是皇帝召我进宫住了一年,让我在穆宗皇帝宫中轮流值班,指导各位妃子习筝。天帝杀了郑注,天下大规模聚餐庆贺。唐朝各个皇帝的宫中互选歌舞艺伎,把我们进献到高祖和太宗二宫中,我因此又能够侍候宪宗了。每月当中,五天到长秋殿值班一次,其余日子可以随便游玩,但是不能出禁宫罢。你的恳切的心情,我已知晓,只是无理由来此。襄阳公主因为近日把我收为女儿,常想念我,我便可以进出公主的住宅。公主私下允许我回来,满足你的心愿。你要早下手准备,因为阴间法律很严,皇帝偶或听到了这事,会犯大罪的,也会连累公主。’”说到这里,长女已经是泣不成声。 第二天,长女就收拾出一间屋子,洒扫干净,安排了座位,刚摆好了酒和果品,恍惚间仿佛看到姨母已然端坐在座位上,长女赶紧拜了三拜,坐到筝边,闭着眼睛弹起来,随弹随有体会。当初学习曲子时,十天也学不会一曲,可是今日,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学了十支曲子。曲子声调哀怨,深邃幽远,听到的人没有不为之动容的。而且曲目名称各异,调性繁复,非世人可以想象。曲目有:《迎君乐》(正商调三十八叠,胡震亨作二十八叠)、《槲林叹》(分丝调四十四叠)、《秦王赏金歌》(小石调二十八叠)、《广陵散》(正商调二十八叠)、《行路难》(正商调二十八叠)、《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晋城仙》(小石调二十八叠)、《丝竹赏金歌》(小石调二十八叠)、《红窗影》(双柱调四十叠)、《思归乐》。很快,十支曲子都学完了。姨母凄惨地对长女说:“这都是宫中新谱出的曲子,皇帝尤其喜爱《槲林叹》、《红窗影》等曲,每当宴会时,就飞球舞盘,把它作为助酒的乐曲,通宵达旦地娱乐。穆宗下令让修文舍人元稹作了数十首歌词,用以配曲,都很美。当宴会达到高潮时,就叫宫人轮流歌唱。皇帝亲手拿着玉如意,敲着节拍进行配合。皇帝对这些曲调保密极严,唯恐被各国学去,所以我不敢泄露。到寅年,地府会有大的变动,这些曲子就会流传于人世间。阴间阳问路不同,人和鬼各有各的一套。现在我能把曲子传授给你,也是万代难逢的事。应当把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的天子,不可让它在圣明的时代埋没。” 母亲令小女给姨拜了两拜,请求也教给她这十支曲。小女也全部学会了。黄昏时分,姨母辞别而去。很快,这些筝曲从县报告了州,又从州报告了府,府的刺史亲自召来长女请她试奏。果然琴声异常悦耳,音调十分奇异,用各种乐器都很难与它试配。过了几天姨母又来了,对长女说:“听说扬州的连帅要让你去,恐怕有弹错的地方,你可以一一地再弹一遍。”又留下一曲叫《恩归乐》。不久,州府果然叫人送长女到扬州,弹奏后,毫无差错。宰相李德裕奏明圣上准备表彰这件事,可是不久,长女却突然病故了。 此十曲应为宪宗、穆宗时宫中筝曲,后传入民间筝妓中,因而假借神鬼所传。在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中曾有著录。曲后均注有调性,分别为正商调、小石调、丝调,从中可以窥见唐代筝曲对调性的重视。唐代重要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记载的筝乐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可以应二十八调。具体如下: 平声羽七调包括: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 上声角七调包括:越角调、大石角调、高大石角调、双角调、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歇指角调、林钟角调。 去声宫七调包括:正宫调、高宫调、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入声商七调包括: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调。 P40-42 序言 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音韵、经典的传世名作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喻为“众乐之师”。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且在当代备受人们青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已在三秦大地盛行,故称“秦筝”。又因其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及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人们常称之为“古筝”。历史上,筝还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筝音韵兼备,弦数众多,音色丰富,意境优美……自身诸多的基本因素给它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立于合奏、重奏、独奏兼备的重要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 晋代傅玄在其《筝赋》中说,筝体的形状是上圆、下平,与天地相似;筝面设有十二个弦柱,又与十二个月相和,乃仁智之器也。“仁智”之辞取自孑L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筝的美学情趣。中国的艺术精神是一种道骨、儒里、佛表的精神,它追求一种物我浑一、静虚无为、山水自乐、纯属天籁的境界。在音乐文化中,筝的怀、忆、思、念的风格特点,恰好是达到这一追求的最佳途径。从此,人们常以“仁智之器”作为筝的代称。许多筝赋、筝诗,都对这一美学价值作过有益的探讨与论述。文人墨客更把弹筝与游山玩水结合起来。正因这种“乐山乐水”的“仁智”,筝才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认为它是集道德与智慧于一体的精灵化身,用以寄意情思、抒其忧患。无数筝的青睐者因此而在筝乐之前发思古之幽情,怀时代之畅想……白居易“唯听水与山”(《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的诗句,道出了他在“高山流水”中才能觅得知音的情愫。 如诗如画般美丽清雅,却又如梦如风般抽象空灵,精雕细琢而浑然天成,空灵纯美又不失大气,筝与筝乐独具东方之美。从古至今,它们出现在帝王将相的殿堂上,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妙笔中,舒展在乡间田边的晚霞里,融化在山水之间的神韵中…… 春秋战国时期,筝已在秦、越等许多地区流传。 秦、汉两代,筝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筝乐艺术是不断吸收着民间音乐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西汉时,虽然筝在官方记载的音乐史志中均未见著录,但民间却往往以弹筝、击缶为主要的音乐活动。至今,邯郸女子秦罗敷弹筝作《陌上桑》的故事仍盛传不衰。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起,筝乐艺术获得飞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以筝歌弹唱为主。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筝作为其中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形制与制作工艺上有了很大进步,陆续出现了十二弦、十三弦的形制。汉元帝年间,京房造十三弦筝作为所有弦乐器的调音工具,大大提高了筝在众多弦乐器中的地位。东汉开始,筝以其高亮的音色、简便的形制而备受人们喜爱,逐渐取代了在盛世中的尊贵乐器瑟,从而成为魏晋以来重要的弹拨乐器。 与此同时,筝乐美学理论也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仅大篇的咏赞《筝赋》就有八篇,高居各类乐器之首。阮禹在其《筝赋》中有云:“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似作主,冠众乐而为师……”它从筝的形制、音乐效果、艺术风格、弹奏手法到音乐美学以至社会影响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一时期的筝基本定型为十二弦,多用骨甲代指,演奏时已有了“大兴小附,重发轻随”的“勾搭”及“撮弦”等技法,并且出现了“促柱”(移动筝码)的转调手法。其曲目既有前代的《驺虞》《鹿鸣》等雅曲,又有当代民间的新声,正所谓“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古诗十九首》)弹筝名手除了郝索、陆太喜等民间艺人外,还涌现出侯瑾、傅玄、曹植、秦罗敷、桓伊、梁简文帝等大批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艺术家,魏文帝、游楚、谢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贵族也竞相习弹,蔚成风气。这一时期是筝乐艺术史上空前兴盛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国时期,筝作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人雅士的普遍重视。其表现能力、弹奏技巧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东晋、南北朝继相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广泛地用于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有名的吴歌《上声歌》,就因使用了“上声促柱”的转调手法而得名;而《三洲曲》《采莲》《乌啼》等西曲也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空前繁荣,音乐文化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此时的筝乐艺术在中原地区呈现出“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的繁荣局面。十三弦筝在隋代开始流行,在唐代音乐中则得到了更广泛使用: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分别都有五部用到筝。筝的应用范围也由汉族传统乐舞扩展到其他民族的乐舞。燕乐的兴盛为筝乐艺术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名的大曲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伊州》《凉州》等,都曾被作为筝的独奏曲。并且,筝还被细分为弹筝、搦筝、云和筝、轧筝等不同类型。梨园、教坊中有大批弹筝名手,如薛琼琼、谢好好、秀奴、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崔七等,其精妙的筝艺常为诗人们称颂。筝的演奏技法也不断丰富,有近二十种之多,极大地提高了筝的表现力。《乐府杂录》中言及: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用于二十八调。实际民间筝乐的调弦法还不止此数,《治筝类要》中转刊了唐代筝旋宫十二均的转调方法。唐筝丰富的宫调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 随着盛唐频繁的文化交流,筝东传日本、朝鲜,还传往东南亚诸国。唐僖宗光启四年(888),朝廷曾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六十二人的乐队前往日本传授筝艺,一时间在日本朝中掀起弹筝热。此后的千余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流派和曲目。现在日本正仓院中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筝,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筝的标本。 宋、辽、金、元时期历经战乱,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仍有筝独奏、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由此可见唐筝影响之一斑。并且,由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筝乐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筝艺。,还将其作为其国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现的十四弦筝迅速流传到蒙古大草原,成为蒙古宫廷的重要乐器,对其后蒙古筝雅托葛的创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无论是文人相聚筵席、市井节日娱乐、歌妓卖艺谋生,亦或是朝廷大典朝会,筝都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同时,筝也已成为各地僧道抒怀写意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道士,更是把筝作为自己的伴侣。筝在这里,不仅能够尽写“仁智”之情,倾诉山水之乐,也给道观增添了一层仙音缭绕的神秘气息。 明代,筝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极大地推动了筝乐艺术的发展。这时的筝,不仅独奏曲更加兴盛,双手弹奏技法也在演奏中应用开来。筝与琵琶、三弦等乐器合奏与伴唱的“弦索乐”,在北方广为流行。这种传统表演方式一直沿传到近、现代,使得这—类筝乐艺术得以保存至今。 清代,筝在前代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这时的十四弦筝已采用七声音阶定弦。清末,筝发展为十六弦。流传至各地的筝乐,广泛用于民间戏曲及说唱音乐中,并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近代,发展成为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拥有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各具特色的音韵特点和演奏风格:如中州古调有六十余首,汉阜古谱有四十余首,齐鲁花字工尺谱二十首,武林筝曲十首等。 二十世纪初,铜弦开始用于十六弦筝上,替代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丝弦,筝的音色因此发生了明显变化。三十年代,筝又尝试使用钢丝弦。至五十年代,尼龙缠钢丝弦的二十一弦筝出现并逐渐定型为目前通用的常规形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筝乐艺术得到了振兴,改革开放更使之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的筝乐艺术愈发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从演奏技巧、曲目、形制、理论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数代筝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探索发展之路,使得筝乐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目前,中国的筝爱好者和弹奏者已超过二百万人,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其影响波及海外,被华人视为“华夏后裔的标志”、“炎黄子孙的信物”。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筝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