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阿明·马洛夫最厚实的小说!
《迷失的人》故事开始,距离主人翁的学生时代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由于一位老同学的逝世,这群当年的好友准备回到物改人非的旧地重聚一堂。马洛夫在原书封底的介绍中说:“我非常自由地从我自己的青春年代汲取灵感。我的青春年代是与这些相信世界会变好的朋友一起度过的。这部书的人物虽则没有一人跟真实人物完全相符,但是也没一人是凭空虚构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迷失的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阿明·马洛夫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阿明·马洛夫最厚实的小说! 《迷失的人》故事开始,距离主人翁的学生时代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由于一位老同学的逝世,这群当年的好友准备回到物改人非的旧地重聚一堂。马洛夫在原书封底的介绍中说:“我非常自由地从我自己的青春年代汲取灵感。我的青春年代是与这些相信世界会变好的朋友一起度过的。这部书的人物虽则没有一人跟真实人物完全相符,但是也没一人是凭空虚构的。” 内容推荐 《迷失的人》——迄今为止阿明·马洛夫最厚实的小说! 《迷失的人》故事开始于1975年那场混乱的战争,让正处于大学时代的一群年轻人被迫面临人生的抉择:是留守,与血污合谋,还是逃亡,离开祖国? 亚当逃到了法国巴黎,二十五年了,他没有回过祖国。一天晚上。亚当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他青年时代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也是当年少数选择留下的朋友之一穆拉德已生命垂危,想在生前再见亚当最后一面。亚当找到了“合理的”契机,终于回到了当年一去不复返的旧地,那个白雪皑皑群山环绕的地中海东岸国家。亚当想再次召集起青年时代的那些挚友,塞弥、纳伊姆、比拉尔、阿尔贝、拉梅兹……大家聚在一起,来直面和反思那段让每个人迷惘的历史,来回应那些逃避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人生命题:爱情与友谊、理想与妥协、政治、欲望、背叛…… 其消失令我悲伤和念念不忘的,不是我青年时代认识的那个国家,而是存在于我梦中、却没有能够见天日的那个国家。 目录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第十一天 第十二天 第十三天 第十四天 第十五天 第十六天 试读章节 亚当沉浸在回忆中,这时他房间的电话铃响了。这是塔尼娅的一个侄子,他以塔尼娅的名义问他,愿不愿意在穆拉德葬礼上“以童年朋友代表的名义”发言。 当他表示犹豫时,那一人觉得有必要报一报在主席台上先后出现的大人物。亚当几乎听到每个名字都咬牙切齿。但是考虑到场合,还没有冒冒失失来个干脆拒绝。他还在找借口,那个青年又说:“在星期三上午十一点钟!”这个平常的确切日期,亚当立刻当作救生圈那么抓住,跟对方说很不巧,他不可能在国内待到那一天,因为恰是那天他要给他的学生布置考试。 纯然谎言!当天晚上他在笔记本里承认说。“从二月以来,我在过半年休假期。直到十月份,我既没有课,也没有讨论会和考试。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在穆拉德葬礼上发言。 什么理由?我当时也说不出来。这个要求对我提得太突然,在我只是脱口而出就作了回答。 平时,我相信我的即时反应;不是说反应万无一失,而是历年的经验使我看到,我长时间思考,努力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会更多出错,还可以说,当我在心中把同意与反对的论点分成对立的两行时,情况还更糟糕。 由于如此,我现在区别两类思考方法。在一类中,我的头脑像一台锅炉;把所有各种因素搅合在一起,在我不知不觉间进行“运算”,然后一口给我吐出最终结果。在另一类中,我的头脑像一把普通的菜刀,根据“利”、“弊”、“情”、“理”这些庸俗的概念,把现实生活细细切割,最后弄得自己更加糊涂。 多少次,我说得头头是道,却作出了灾难性的决定!或者,相反,不顾事理却找出最高明的主意! 以至于我对自己说还不如即时作出决定,然后再耐心反省去理解为什么这样选择。 关于葬礼,我不需要多少时间——至少在我眼里看来——为自己直率的拒绝辩白;也出于这个理由,减轻我的内疚。 由于穆拉德最近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我没有理由加入大家对他唱颂歌,即使死后也不。对一个认识的人死后有礼貌地表示悼念,这是一回事;给人留下印象,好像特地从巴黎赶来,追悼会上在他的政治盟友、商务伙伴、教父和受恩人中间致辞,是另一回事。在这场战争的臭水坑里,我从前的朋友必须与之打交道的这些人是利用什么方法得到权势财富的,我再清楚不过了。我不愿在主席台上跟他们混在一起,我甚至不想跟他们握手。 我若离开这里,那就不用去握这些手了! 几分钟后,是遗孀本人给他打电话。为了坚持要求。他能不能推迟到周末再离开?他重复他的拒绝,又把同样的谎言说了一遍,口气坚决,还有点生疏,存心避免一切感情上的讨价还价。 “遗憾啊!我必须走。我的学生等着我哩。” 顿时一片沉重的静默。塔尼娅找不到话来说服他。最后她显然无可奈何说: “我明白……不管怎样,你搭了飞机来看他,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这番和蔼可亲的态度立刻在亚当心中引起灼烧一般的内疚。这还不致使他改变主意,但是足够让他感到用什么样的热情姿态来弥补他在葬礼上的缺席。 “我会把这里发生的事写信告诉我们的共同朋友。我可以肯定他们会寄信慰问你。阿尔贝、纳伊姆和其他一些人……” “好的,给他们写吧!”穆拉德的遗孀同意。“我已有好几年没有他们的消息了。我想他们会难过的。” “肯定的!” “从前所有的朋友要是能够聚会来纪念他,那有多好啊。比如明年四月,为他一周年举行个仪式。你相信他们会来吗?” “为什么不会呢?” “还可以提早举行。比如说‘四十天’。” 根据东岸国家某些派系保留的一个古老习俗,死后四十天也有一项纪念仪式。在亚当看来,这有点太近了,没法把朋友召集一起。但是他不愿意违拗遗孀的心意。 “你要是希望这样,我可以向他们建议。” “那么你,你会回来吗?” “我们还有机会再谈的。” “你溜了!” “不,塔尼娅,我不溜。但是我们不要立即把一切都决定了。我首先要给朋友写信探探他们的口气。然后,我们再拿主意。” “你溜了!”她又这样说,“明天你走了,这计划就会忘了。你的朋友多么喜欢……” 她的声音哽住了。 “你愿意,我今晚过来看你,我们静静谈一谈这个聚会,我也可以给朋友提出明确的设想。这样可以吗?” 对亚当来说,这不仅仅是存心打断这场令他感到不自在的对话。他真正想在离开前再见她一面。他觉得自己留在她身边的时间太短了。说来他总是应塔尼娅的要求作这次旅行的,然而几乎没跟她说过话。只是悄悄去了一趟医院,几乎默不作声地拥抱了一下。他心想他至少应该陪伴她一段时间,尤其他打算在葬礼前脱身离开。 “跟我说吧,今天晚上什么时间你是一个人!我来看你。” 很长时间没人说话。要不是从远处传来杂声,会以为电话已经挂了。 当穆拉德的遗孀终于回答他时,她的对话者察觉她的声音里像有种带讽刺的嘶哑。 “我可怜的亚当,你真的变成了一个移民。你问我什么时候一个人?在这个国家,这么的一天,一个人?要知道,我是在小村子里,一幢古宅里,我身边应该有一百多人,甚至两百多人。邻居、亲戚、泛泛之交,也有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到处都是,在客厅、厨房、走廊、卧室,在大露台上,他们整夜、以后几天都在这里。一个人?你以为我会是一个人吗?好了,你去吧,不要内疚,搭上飞机,回到你巴黎的家去吧,我们以后在其他情境下再见面。” 在塔尼娅刚失去丈夫的这一天,亚当不能用同样的语调来回答她。尽管气势汹汹使他生气,他还是这样说: “就这样啦!我们以后再见。多多保重!” 然后挂上电话。P18-21 序言 阿明·马洛夫,1949年出生于黎巴嫩贝鲁特一个教师家庭,信奉基督教,属默基特派,这是东方基督教会中一个少数派社团。少年时母亲送他进入耶稣会办的法语中学学习。大学时期在贝鲁特圣约瑟大学攻读社会学和法律。毕业后在一家有“贝鲁特纽约时报”之称的《日报》当记者。报道过埃塞俄比亚王朝的崩溃(1974)、西贡最后一战(1975)。1975年黎巴嫩国内爆发战争,马洛夫携全家躲入深山,第二年移居巴黎,主编《年轻的非洲》杂志。 1983年,他发表他的第一部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历来世人对于十字军这段历史都是通过西方学者的论述而获知的,阿拉伯人当然也有自己的记载与记忆,其中的差异自不待言。这部书也帮助大家窥探到今日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的最初原因。 1986年,马洛夫发表小说《非洲人莱昂》,得到广泛好评,决定辞去记者一职,当职业作家。1993年,《塔尼奥斯的岩石》问世。塔尼奥斯是一个山里的孩子,母亲美丽动人,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命运的烙印自幼铭刻在他的心间。这是一部写19世纪黎巴嫩的历史小说,揉合寓言与童话,探索神秘、热情与忠心,绚丽多彩,使马洛夫获得法国最权威的龚古尔文学奖。 阿明·马洛夫精通阿拉伯语、法语、英语,他进行文学创作使用的则是法语,这也使这位阿拉伯裔作家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他历年佳作有《撒马尔罕》(1988)、《光明花园》(1991)、《地中海东岸诸港》(1996)、《巴达萨的旅程》(2002),都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各国。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是一项国际性多领域奖。2010年中国西安秦兵马俑考古队获该奖的社会科学奖,而文学奖则授给了阿明·马洛夫。往昔此奖的得主有略萨、君特·格拉斯、阿摩司·奥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2011年,法兰西文学院投票接纳阿明·马洛夫为院士,顶替哲学家克洛德·莱奥·斯特劳斯逝世留下的位子,他也是法兰西文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第一位黎巴嫩裔院士。 有人说马洛夫对语言有小说家的耳朵,对故事细节则有历史学家的眼睛。他无论写小说与散文都从丰富的阿拉伯历史去寻找渊源,精心编写故事,文笔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内容不乏天方夜谭式的异域风光。他自认属于一个正在被征服的民族与文明;他怀着博大的情怀在人类的纷争中要求宽容、怜悯与友善。并把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完全与当前的中东现实密切结合去观察。例如在《致命的身份》(1998)中,他提出人们已经忘记活着为什么,而让不由自己决定的身份去决定别人与自己的命运。马洛夫要弄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尤以身份的名义对“异类”进行心安理得的杀戮。 《世界的翻天覆地》(2009)更是在美国“九·一一”事件后,对世界现状进行一次深刻的探讨。他否认世局纷乱是什么文明冲突、宗教战争,几乎不可避免似的。在他看来是“两个文明的相互消耗”,人类已经到了“道德无能”阶段。他迫切呼吁明智、宽容,对于人类的遗产和信仰、星球的未来必须提出一种成熟的看法。 进入21世纪,阿明·马洛夫已是具有国际声誉的阿拉伯裔法语作家,对历史素有研究的学者。由于他的民族与宗教背景,他对阿拉伯人与犹太人问题的看法受到极大重视。但是作为小说家,他已有十二年没有作品问世,到了2012年,在读者的期盼中,他推出了迄今为止他最厚实的小说:《迷失的人》。 背景显然是指黎巴嫩,但是作者有意避开不提这个名词,而用地中海东岸国家(Levant),这样包括了这个地区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的缩影。那里有一群大学生,如同哪个国家的大学生一样,意气风发,抱有各种理想,立志要创造新人生,改变旧世界。 然而1975年这个地区爆发了战争,绵延多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连当地人也闹不清楚。有时是外国人与本国人打仗,有时是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开战,有时是部族与部族交火,有时是同一部族内两派冲突,有时还是外国人与外国人打到了这个地方。经常抛头露面的也不是同一伙人、同一些联盟、同一些领袖。有时几场战斗先后打,有时几场战斗同时打。 黎巴嫩素有“中东的瑞士”之称,住在这里的主要是有过高度文明的腓尼基人的后裔。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几种语言通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三教教民和睦相处。战争一起长年不断,搅得百姓不得安生,纷纷外逃。那些欣赏尼采、超现实主义、奥威尔、海明威、加缪的莘莘学子,也一下子被打回到各自的教派族群中,去延续自古以来的仇恨与纠纷。 《迷失的人》故事开始,距离主人翁的学生时代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由于一位老同学的逝世,这群当年的好友准备回到物改人非的旧地重聚一堂。马洛夫在原书封底的介绍中说:“我非常自由地从我自己的青春年代汲取灵感。我的青春年代是与这些相信世界会变好的朋友一起度过的。这部书的人物虽则没有一人跟真实人物完全相符,但是也没一人是凭空虚构的。” 这些人中有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犹太人。经过这番世事沧桑、生活砥砺又怎么样了呢?这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缅怀叙旧。作者借书中人物从三个宗教与历史的角度来剖析当前世界的冲突,显然是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主人翁亚当当年一走了之,表面上保持了两手清白,但是心中从来没有真正安宁:是他离开了祖国,还是祖国离开了他?“其消失令我悲伤和念念不忘的,不是我青年时代认识的那个国家,而是存在于我梦中、却没有能够见天日的那个国家。” 失去过去会引起惆怅,看不到未来则陷入绝望。他难以振作,有人劝慰他说,我们的国家向来如此:宗派斗争、贪腐贿赂、裙带关系……他不愿认输,但也不得不感慨:“我的名字承载了正在诞生的人类,但是我却属于濒临灭绝的一类人。……从长期来说,亚当与夏娃的子子孙孙都是迷惘的孩子。” 马振骋 2014年3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