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 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1922年生于湖北。1939年开始写作,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解放前教授中学英文,解放初从事新闻工作,后调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80年代就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沧桑片羽(精)》是其随笔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沧桑片羽(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绿原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绿原 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1922年生于湖北。1939年开始写作,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解放前教授中学英文,解放初从事新闻工作,后调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80年代就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沧桑片羽(精)》是其随笔集。 内容推荐 《沧桑片羽(精)》是绿原的随笔集。 《沧桑片羽(精)》收录了《天老爷的厌弃》;《和父亲一起背诗》;《跟母亲学山歌》;《中秋的记忆》;《幸运的四姐》;《抗战胜利的一九四五年》;《回忆解放那天》;《武汉,哦故乡》;《我怎么学的德语》;《我的这个名字》;《我家的“空中花园”》;《书累记》;《忆梁宗岱先生》等作品。 目录 我和我家 天老爷的厌弃 和父亲一起背诗 跟母亲学山歌 中秋的记忆 幸运的四姐 《诗垦地》的朋友 抗战胜利的一九四五年 回忆解放那天 武汉,哦故乡 我怎么学的德语 我的这个名字 我家的“空中花园” 书累记 老伴,我的感激! 难忘师友 忆梁宗岱先生 记杨刚 漫忆楼适夷 ——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而写 蒋路风范二三事 我的许觉民印象 周绍良片段 为抗战流过血的阿垅 梅花香自苦寒来 ——祝贺《梅志文集》的出版 率直、纯真的冯白鲁 曾卓——“最幸福的人” 萌萌和她的父亲 老友袁伯康 ——《远去的岁月》小序 狱友严望 我记得的路翎 ——为他浙世十周年而写 谈诗说译 读微型诗话 诗惑 ——关于诗的十个“二律背反”及我的答卷 关于《西德拾穗录》 我的两首动物诗 吉狄马加:一个真正的诗人 炽热,纯青,肃穆,高洁 ——读雪峰 “要孤心作战,以血为书” ——读《阿垅诗文集》的新体诗 浅说美国现代诗 里尔克以后 夜里猫都是灰的吗 ——对译诗的几点浅见 《绿原文集》出版座谈会作者致辞 中坤国际诗歌奖受奖答词 答《中国艺术报》问 《第一财经时报》访谈 中坤报记者采访 小议《斯特林堡文集》五卷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再版说明 试读章节 《诗垦地》是当年重庆复旦大学一群爱诗的流亡学生靠募捐筹办的一个不定期诗刊。一九四一年一月发生了“皖南事变”,大后方笼罩着白色恐怖,左翼文化人纷纷出走香港或解放区,一些大型文学刊物先后被迫宣告停刊。这时,《诗垦地》的出版像乌云缝隙中的一抹亮色,在国统区文坛显示出人们追求社会进步的愿望。 由冀洧、胡拓介绍,我认识了《诗垦地》的主编邹荻帆和姚奔。 邹荻帆是湖北天门人,一九一七年生,初中时期开始新诗写作,和翼淓、胡拓同在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学习时,即在抗战以前,已在著名刊物《文学》上发表了新诗《做棺材的人》和《四月》。胡风先生创办的抗战文学刊物《七月》创刊号上,也有他的诗作《江边》。巴金先生为他先后出版过《木厂》、《在天门》、《尘土集》三本诗集。他当时在社会上已是知名的诗人,极为包括我在内的湖北籍文学青年所倾慕。他一九四○年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后来转入经济系毕业。 姚奔是东北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三九年进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是抗战时期创作力极为旺盛的青年诗人之一,他的头两本诗集为《给爱花者》和《痛苦的十字》。《诗垦地》就是他提议创办的,第一辑辑名《黎明的林子》采用了他的一首诗名。姚奔是复旦大学教授章靳以先生欣赏的高材生,与章先生终身保持着师生情谊。姚奔的英语很好,抗战胜利以后从事外事活动,可惜因此逐渐退出了诗歌界。 我没有机会听靳以先生的课,但一直非常敬重他。他不仅是新文学的老前辈,还是一般文学青年的老师和长者。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同时,他还为重庆《国民公报》主编副刊《文群》。他非常支持青年人创办《诗垦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让出了二十五期《文群》的版面给《诗垦地》编副刊。 我在练笔阶段,除了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过一首诗外,还向靳以先生主编的《文群》投过稿,由于多次碰壁的投稿经验,这次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不料半个月后,《文群》上竟出现了我的那篇习作,连同我使用的“绿原”笔名。更让我兴奋的是,第二天还收到靳以先生亲笔写来的信,他在信中诚恳而亲切地鼓励我,说“环境虽不够好”,但“生活会教育人”的,希望看到我“在人生道路上的进步”。靳以先生跟很多青年作者都有来往,我不过是许多人里的一个,对于他的提携和鼓励我至今难忘。 一九四一年底在重庆,邹获帆写信约我参加《诗垦地》发刊座谈会。在会上我不仅见到了这位老大哥本人,还认识了《诗垦地》的多数同人。冀滴比我大几岁,是我向《诗垦地》投稿的引荐者,我已读过他的成名长诗《跃动的夜》。曾卓当时写诗很多,富于流浪汉的热情,很受青年读者欢迎,被人戏称作“中国雪莱”;他在会场手握一个大烟斗,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见解。他和我同龄,又是小同乡,而且性格互补,因此一见如故。他对《诗垦地》的募捐做过不少贡献。 与邹荻帆同岁的冯白鲁,应该算是《诗垦地》的另一位老大哥。他名义上是“南林印刷厂”的会计,实际上协助孙师毅先生办剧团,很少人当时知道他的地下党员身份(他一九三五年参加革命。抗战开始随“上海演剧二队”,到南洋进行抗日宣传和救国募捐好几年。一九四一年初从南洋回重庆,要求去延安,却被周恩来临时留下)。他不仅解决了《诗垦地》的部分出版资金问题,而且为诗刊社提供了一个工作场所,《诗垦地》的发刊座谈会就是在他当时的办公室和居住地重庆中一路114号举办的。白鲁的笔名叫“桑汀”,在《诗垦地》第二辑的“反法西斯特辑”中有他一首诗,题名《向红色的行列放歌》;一九四三年,他考进复旦大学读书,第二年因为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受到校内反动势力的恐吓和监视,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离开重庆去了延安;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当编导;建国初期,他导演过电影《刘胡兰》,还有《白衣战士》、《母女教师》等。 同人中还有张小怿:赵蔚青、张帆、云天、张芒、S.M.等。张小怿笔名“柳南”,复旦大学外语系学生,有较高的古文学修养,据说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关门弟子。赵蔚青是姚奔的老同学,当时颇有成就的诗歌翻译者,《诗垦地》上常见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后他去了《时与潮》国际问题刊物当编辑。张帆是复且的学生,不记得是哪个系的。张芒是曾卓的中学同学,《诗垦地》的赞助者之一。 《诗垦地》的通讯处并不在复旦大学,而在另外三个地方:一是“重庆北碚黄桷镇邮局3号信箱”,二是黄桷镇张小怿的私人宿舍(校外租的民房),三是“重庆中一路114号冯白鲁转”。第二处比较偏僻而安静.除了几个同人,平时很少有人去,相当于《诗垦地》的编辑室。第三处是冯白鲁在南林印刷厂任会计的办公室,也是《诗垦地》的印刷所和重庆办事处。 很快我也参加了《诗垦地》的编辑工作。通过编辑、出版这本小刊,我们不但培植了自己的艺术幼苗,还结识到许多诗友。《诗垦地》面向社会,主要依赖社会上的自由来稿,虽然同人的作品也不会被拒绝。当时在大后方,已有不少新诗写作者和爱好者。例如成都《平原诗社》的杜谷、芦甸、方然、孙跃冬等一批青年诗人,他们编辑出版的诗刊《平原》和《诗垦地》诗风相近,彼此有不少友谊性往还.包括诗艺的切磋和稿件的互惠。还有远离成都的苏金伞、彭燕郊,以及西北的谷风、李满红,华南的芦荻、野曼等,都是《诗垦地》丛刊的作者,也是《诗垦地》同人的朋友。 另外还有两个特殊的稿件来源:一个是皖南事变后已去香港的胡风先生.托路翎将《七月》原来拟编未发的诗稿转给《诗垦地》,其中有不少是解放区诗人写的,如陈辉、俞波、厂民(严辰)等。路翎当时在重庆北碚附近一个煤矿上班.他来《诗垦地》送《七月》稿件时,我已参加看稿工作,因此认识了这位大眼睛的青年小说家。另一稿件来源是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张颖转交冯白鲁(地下党员)的、周恩来从延安带到重庆来的解放区诗人的作品,如田间的长诗《鼠》;有些解放区的诗人直接寄过诗稿到重庆北碚黄桷镇邮局3号信箱,如公木、李雷、侯唯动、孙滨等。解放区来的诗作十分清新,为国统区的读者打开了诗歌的另一新天地。 但是,在《诗垦地》的作者中间,写得多、发表率也高、因此不能不提到的,是当时在国民党军事机关隐姓埋名的著名诗人s.M.。他还用过师穆、圣门、陈亦门等多种笔名,人们后来习惯称他为“阿垅”。阿垅本名陈守梅,是杭州人,生于一九○七年。P19-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