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章 边缘,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节 大迁徙激活的客家式命题 第二节 文化质态的落差 第三节 谱牒·地域与精神传承 第二章 历史的壮美与现代的辉煌 节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断裂与华夏文明的维系——世界民族大迁徙中的客家先民南渐新论 第二节 现代形态下古文化的“复兴 第三章 生命伦理观与人格美 节 两个流浪民系文化差异的透视与思考 第二节 客家民性与魏晋天放时代 第三节 客家女性的人格品藻 第四节 群体生命美的光辉 第五节 意象历史与根——评韩素音长篇小说《瑰宝》 第六节 寻找心灵中的圣典 第四章 哲理、诗情与画意 节 韩素音:对历史与未来的哲理俯瞰 第二节 张资平:蕉岭聆听山歌之幸运 第三节 代际写作与跨代的文学之魅力——A.米切纳《漂泊者》译后断想 第四节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客家文学 第五节 识别力及敏感度:客家重大题材的发掘 第五章 立体的艺术交响诗 节 客家民居:文化记忆的一次历史性定格 第二节 龙城广场:“天人合一”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第六章 一片自然风光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节 客地风物:园林、山水城市的构建 第二节 上苍的赐予:天然的国家森林公园 第七章 灵魂、情感与“根” 节 这是一次生命的燃烧——答记者问 第二节 理性、悟性与创造的美——研讨会记录 第三节 漂泊与命运——感言 第八章 《客家人》文学剧本 集 根系中原 第二集 薪火相传 第三集 天放的人 第四集 冲天一啸 第五集 客人开埠 第六集 世纪之旅 后记 内容推荐 《客家文化美学》这部客家文化审美的作品,恐怕是不拘一格的学术著作。 如同当年全凭灵光一闪,竞不舍昼夜写下一部《客家圣典》一样,在写《客家魂》三部曲之际,并没想到还会派生出这么一部作品,可临近收笔了,却突如其来了灵感,竟一发不可收,以至被海外学者称之为“带有浓厚‘客家魂’的客家圣经”,成了一部无论于他个人,还是对整个民系都具有异乎寻常意义的经典之作。 说“不拘一格”,是指它没有寻常学术著作那种严格的规范、严谨的体例以及严密的逻辑,其实,这恰好是中国治学的传统,从老庄,到刘勰、钟嵘,一直到20世纪的钱钟书,其学术著述,曾几何时去建构什么体系与规范,然而,其博大精深,却是任何一个体系也划不进去的,取这种开放的态势,只会超过体系、逼近真谛,而不会作茧自缚。当然,这里不敢以这本小书与他们相比,但是,在神圣的学术中,如今缺的不正是这种敢于独抒性灵的自由个性么? 的确,要高度概括客家文化的审美特征,并非易事,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不定于一尊,不轻易下断语,只是尽可能地展示,才是明智之举。艺术的东西,很多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全世界拥有近亿之众的客家人——其数量当是吉卜赛人的十几倍。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其的了解,还只停留在直观、简单的层面上,多是一言以蔽之:不就是从中国北边迁到南方的一部分汉族人么?就算是客家人自己,也不甚了解自己。 然而,可以说近代以来,客家人似乎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的——蛰伏了不知多久,洪秀全、杨秀清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及义军主体均为客家人;戊戌变法中,刘光第等亦是客家人,且不说黄遵宪、丘逢甲等有影响的人物了;到了辛亥革命,客家人更是数不胜数,从孙中山、姚雨平、廖仲恺、张民达、邓仲元、邹鲁,到邓演达;而中国革命的元戎,从、叶挺、,到、廖承志、杨成武、杨勇、王首道……光这个名单,便成了一个不解的历史之谜。他们为何骤然间一啸冲天,而且是作为一个群体走向了成功与辉煌?一部近现代的中国史,无论是政治史、军事史,还是文学史、艺术史,少了他们,是不完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