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孔庆茂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由孔庆茂著,内容推荐:

《流言》与《传奇》,分别是张爱玲散文和小说的代表作集子。

在读者与作者的文字沟通中,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但在对作家性格的了解上,散文又是两点之间最真切的交流。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道道绮丽的回廊,但总是“一级一级走向没有光的所在”,永远不了的茫然结局;而她的散文却是“写在水上的文字”,流动自然,平淡之中见绚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小说是周围世界的幻化扭曲,散文则是灵气的流露与挥洒。有人说,张爱玲的散文比小说更有味;也有人说,她的小说是一种新尝试,可是她散文的文体在中国文学的演进史上是应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内容推荐

《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由孔庆茂著,主要内容:

她,出身高贵,却在没落的环境里长大;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上海横空出世——就像一丛罂粟花,在沦陷区熏风沉醉、死气诽靡的文学的烂泥潭里,蓬蓬勃勃地开放着,鲜艳、美丽、热烈、恣肆,又带着几分苍凉。

小说、随笔、电影剧本、漫画插图。在她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传奇。

她的人生恰如小说,是那个险象环生的时间与空间里独一无二的创作,从上海到香港、到海外,她想逃出人们的视线,逃出浮世的悲欢,可却始终逃不脱关注、传说与争议。

《流言》和《传奇》中的悲与喜,雅与俗,华美与苍凉,谁能说不是她夙世的因缘?

她就是张爱玲。江山不幸才人幸,如此乱世成就了她。这到底是她的“幸”还是“不幸”?真是难说!

《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适合人物传记爱好者阅读。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曲折的流年

童言无忌

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孤独的秋千院落

破碎的家园

第二章 寻找温情

躲进小说避风雨

摩登时代的冷眼闹剧

才华初露

顾影自怜

永远不回家

第三章 乱世中的女大学生

进入香港大学

一生知己——炎樱

最初的“连环套”

生死的边缘

第四章 怒放的罂粟花

用英文写作的“青年天才”

香港梦回

吹向文坛的“两炉沉香”

向柯灵投稿

苏青与张爱玲

最辉煌的顶峰

“流言”及其他

第五章 临水照花

清流浊水

人花相映

浮世的悲欢

第六章 倾城之恋

想要有个家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欲仙欲死

水月镜花

第七章 余韵茫然

有“汉奸”嫌疑吗

“华丽”不再有缘

电影编剧

山雨欲来

第八章 美丽苍凉的手势

火红的一九四九

《十八春》

《小艾》

去意徊徨

第九章 漂泊天涯

香港,依然陌生

《秧歌》与《赤地之恋》

天涯路远

三见胡适之

第十章 花开花落

认识赖雅

梅开二度

台港之行

寸寸斜阳

第十一章 美人迟暮

断绝尘缘

梦断“小团圆”

何处觅芳踪

《红楼梦魇》

译注《海上花》

回首前尘

尾声 魂归何处

【附录】

小团圆(节选)

张爱玲年谱

张爱玲传记资料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童言无忌

七十多年前,一个大年初一,在天津。

在法租界区一条繁华的街道的北侧,一座豪华的宅院。古典式的朱漆大门两旁,蹲着两只雄伟高大的石狮子,巍峨地傲视着。这座宅院昔日通亮的光彩已经黯淡,颜色稍显斑驳,似乎有些过时,然而依然显示着高门贵族式的气势,门前站着巡警把守。一条林荫道由大门进去,直达花木丛中的欧式洋楼前,楼前有喷泉,有花坛,鹅卵石铺成图案的道路连接着洋楼的前后,偌大的院落寂静无声。

大年初一清早的鞭炮声在院外的天空中噼噼啪啪地炸响,一串一串的鞭炮声夹杂着各色焰火,热烈地欢迎着新的一年。在周围热烈的响声中,院内更显得寂静,静得冷清,静得沉郁,那是死一般无生气的寂静。洋楼的主人,一个皮肤黝黑而瘦削的老人,穿着一件青布长袍,斜靠在藤椅里,一手抽着大烟管,一手握一卷旧得发黄的线装书,有气无力地吟哦着混浊得听不清的诗句,窗外依然是热闹的鞭炮声,但这仿佛一点也不能影响到他似的,其实他只有三四十岁,那神情却是六十多岁人的。雕刻着花纹的旧式铜床,柜里布置的古董,墙上的已略变黄的旧字画,满屋浓温的烟雾,都显示着这家主人的身份。

日上竿头,鞭炮渐稀,“咚咚”、“啪啪”,一声疏似一声。

楼上,一个小女孩在梦里被惊醒,翻身一看,第一个反应就是大哭:

“热闹已经过去了,没有我的份啦,哇——”

佣人们赶快抱她起来,女佣何干把新衣给她穿上,“小烘子不哭,快穿上新鞋出去玩”。

“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又是大哭,倒在床上哭,不肯起来。

童言无忌——是的,“繁华已经过去,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

这句话被她不幸说中了,这个名叫张烘的小女孩,就是张爱玲。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两岁时随家搬到天津。

张爱玲三岁就会背唐诗了,坐在父亲的身旁,依旧是一炉温火,满室烟香,四壁书画,她静静地坐着,想起女佣晚上在床上教她背的唐诗来,便站在父亲膝下背给父亲听——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不知为什么父亲默默无语,黯然神伤,两行浊泪落在腮边。多年后张爱玲历经沧桑才了解这人世的含义。

这个大家庭败落了。然而当初是何等的荣光,何等的辉煌。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末年的大名士。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二十二岁即中同治辛未科进士,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朝廷大考,考得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讲,又晋升为日讲起居注官,伴随光绪皇帝左右。少年金榜题名,青云直上,这是张家从未有过的荣耀。这位张大才子在京做官,年少气盛,负一世之誉,抱有壮志雄心,与李鸿藻、张之洞、陈宝箴等京官名流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道,对曾国藩、李鸿章的定国大计颇为不满,慷慨激昂批评时政,是清流派的主力。张佩纶为官清廉,虽然做着翰林院侍讲,但仍是稀粥白饭,对那些轻裘肥马、锦衣玉食、华屋高堂、拥姬挟妾的达官贵人,不管是朝中清贵还是封疆大吏,只要一有劣迹落在他手,一本参奏就直递皇帝,笔下来得快,语言又犀利,条分缕析,耸人听闻,颇得光绪“嘉许”。因此,他愈发敢言,一个接着一个参奏,参了抚督参藩司,劾罢六部劾九卿,半年时间,不知多少个红翎顶戴被他这一枝利笔拔掉,弄得朝野人士没有一个不怕他的,连后来做了他岳父的李鸿章也差一点被劾。

张佩纶是清流派的中坚。他满腹经纶,评议朝政,对外交力主抵抗。当时法国人侵越南,把攻占越南作为入侵我南疆的基地,张佩纶连向光绪皇帝上十数次奏疏,献抗法策略,不仅赢得满朝清誉,更博得光绪皇帝的赏识,1884一年被钦差福建办海防事宜。他踌躇满志,要在这里一展雄才,可是书生大言,纸上谈兵,碰到实际却一筹莫展。一夜之间,被法军统领孤拔打个大败,身为主帅的张佩纶临阵脱逃,被朝廷革职充军,流放东北,声名扫地。行到塞外时他有一首写得很好的诗《居庸》说:

落日黄沙古堠台,清时词客几人来?  八陉列戍风雨阔,重驿通商锁钥开。

暮禽晓兽吹旅梦,长枪大戟论边才。

从今咫尺天都远,疲马当关首屡回。

P5-7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六七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看着这本旧作,感觉时间的加速度真是可怕。

这本传记,原是在张爱玲去世后不久动笔写的,当时有感于张爱玲作品的华美和她去世的凄凉,故取名为《魂归何处——张爱玲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一些旧作特别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等被发现,新的研究资料不断出现,迫使我这次修订也不得不对原来的传记作了很大的修改,有许多地方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书名也改为《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

看着旧作,感觉像是重温旧梦。当年,萌生了写此书的想法,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完全沉浸在张爱玲的世界里。一回到家,就扎进书房,关上窗户,拉严窗帘,与外界完全隔绝,沉进她的作品中,寝食俱废,往往是通宵达旦。我这个人天资愚钝,写什么人的传记,就要完全沉入传主的生活当中,翻来覆去地读作品,排比各种资料,编写年谱,追踪传主的生平历程,体味传主的个性特征,还原传主的生活情景。那时心里想的、嘴中念的、手上写的都是张爱玲,甚至睡梦中也常常梦见她。就这样,像单相思的人写情书似的,花了整整两三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写完此书,才算从梦游中走出来。写完之后,时过境迁,隔一段时间再来审视当初的稿子,再加修改,就会感觉更客观一些。十多年来,常常有热心的读者与我联系。提出各种意见建议,给我提供新的资料,特别是海内外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已有很多新的成果,故趁着这次修订的机会,我尽量都吸收进来。在此谨向所有的专家学者以及本书的读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二十年来陆续写了一些传记作品,完全出于对作家作品的喜爱。因为喜爱,才有创作的冲动,才会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也有评论者批评有“溢美”之嫌(比如批评拙著《钱钟书传》)。我个人觉得溢美并不完全是“坏事”,在本着传记真实性的前提下,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评价。比起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来,我对钱钟书、张爱玲作品的评价还很不够,远远称不上“溢美”。

本来这本旧著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承蒙商务印书馆厚艳芬女士垂青,并给予许多有益的建议,而修订再版。所以就趁着这个机会做个交代,算是给这不可留的时光留下一些痕迹,在生命里,也在书本上。

孔庆茂

2013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