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号称是史学大省,中国古代史的资源大省。本书所研究的是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河南经济史。河南有着长期领先或发达的社会经济,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极其重要的贡献。然而,经济不断前进,长期发达,经济地位却不断下降,它的发展为什么后来放慢了速度呢?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需要了解河南经济史。
我们的祖国叫中国,中国的中原是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经济史,无疑是中国经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在了解河南经济历史之前,有必要首先认识河南地理的基本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东部,周边由安徽、湖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6省环绕相邻。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所以叫“河南”;又因为古代位于中部平原地带,所以称为“中州”、“中原”,简称“豫”。它位于黄河中下游及黄淮海平原的西南部,界于北纬31度23分与36度22分,东经110度21分与116度39分之间。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第17位。其地势宛如中国的缩影:总体上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的1500多条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地上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沿太行山东麓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因而有大型“地下水库”之称。
从青藏高原巴彦喀喇山中流下来的那股涓涓清水,九曲百转,穿过黄土高原,变成了金光闪烁,饱含泥土的洪流。这就是我国第二大江河——黄河。黄河干流由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内,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横贯全省长达711公里,省内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黄河到了河南境内,已是浊浪排空,声震中天,唤醒了两岸生机;水气氤氲,肥汁浸润,造就出两岸膏腴。黄河像一位硕壮的母亲,以她饱满滋溅的乳汁,养育了河南。
横贯我国中原腹地的滔滔淮河,在七大江河中位居第六,在河南境内拥有最大的流域面积。河南位于淮河上游,淮河发源于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向东流经信阳、罗山、息县、潢川、淮滨等县境,在固始县三河尖乡进入安徽省,省界以上河长417公里,在河南的流域面积为8.61万平方公里。对河南社会经济历史的作用,仅次于黄河。学术界以淮河为南北方的界限,则河南的东南部属于南方。地理环境兼跨南北,正是河南作为中原的独特所在。
在进入本书之前,还有必要将本书的一些体例作一交代。其一,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河南经济史,打通了过去划分的古代史、近代史界限。其二,所谓的经济史,主要以物质经济层面为主,不涉及全国大体一致的经济制度,对于从其他论著中可以了解到的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关系等,也不作讨论。其三,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本书以现今省区为界,古代区划与今省区出人者,文中予以说明。其四,既然是从地域角度研究经济,就应讲究定位,所以文中出现古代具体的地名,除了地名和地点与现今相同者以外,一般注出现今地名,以地图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分省中国地图集》为准,以便对照。凡河南省内的地名,不出省名,其他省份者出省名。所注现今地名一般以县级为下限,均指治所。为行文简便起见,在同一自然段内,再次出现的地名则一般不注;其五,具体的历史纪年,注公元年代,在同一自然段内,再次出现的同一年号不同年代也不再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