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是什么》这本书能带领一位热情的门外汉直接进入主题。亚历山大·伯德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进步的本质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看法。在他的书中包括许多人们所熟悉的基本问题,例如,最佳说明推论和可靠论,然而伯德成功地把这些全然不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他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论证路线,对于思考人类思想主要领域的现状描绘出一幅极好的入门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学哲学是什么/哲学课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英)亚历山大·伯德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科学哲学是什么》这本书能带领一位热情的门外汉直接进入主题。亚历山大·伯德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进步的本质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看法。在他的书中包括许多人们所熟悉的基本问题,例如,最佳说明推论和可靠论,然而伯德成功地把这些全然不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他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论证路线,对于思考人类思想主要领域的现状描绘出一幅极好的入门画卷。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期待着一本关于科学哲学的新的深刻而清晰的导论书,《科学哲学是什么》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近乎理想的文本。《科学哲学是什么》通过富有智慧的例证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哲学的兴趣。 亚历山大·伯德对于诸如科学定律的本质这样一些受到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把它们同认识论问题相对照并联系在一起。自然规律、自然种类、说明、理论、实在论、最佳说明推论、归纳、反归纳主义、概率、科学方法与进步等问题,都在这样一种敏锐的洞察中获得了清晰的说明,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了读者。 目录 前言1 导言 科学的本质 科学是什么? 什么是归纳? 休谟问题 古德曼问题 表象和理性 第一部分 表象 第1章 自然规律 关于规律的极简主义——简单规则理论 不是规律的规则 规律与反事实条件句 不是规则的规律——或然性规律 自然规律的系统性说明 基本规律与衍生规律 规律与偶发事件 规律、规则与说明 规律、规则与归纳 一个正统的观点——似规律的必然性 什么是必然性? 规律的标准描述 第2章 说明 说明的种类 亨普尔的说明模型 覆盖律方法问题 说明的整体化方法 最佳说明推论 确证的假说—演绎模型 第3章 自然种类 种类及其分类 种类的描述性观点 种类的本质主义观点 克里普克—普特南的自然种类存在的问题 自然种类与说明作用 规律、自然属性和量 自然种类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实在论 实在论及其评论 工具主义 观察 建构经验主义 规律和反实在论 科学的成功 反实在论与推理 反实在论与科学的结构 关于最佳说明推论的评论 第二部分 理性 第5章 归纳的怀疑主义 重返休谟问题 理论和观察 迪昂—奎因论题 证伪主义 解决归纳问题 第6章 概率与科学推论 归纳的概率辩护? 概率的种类 古典统计推理 贝叶斯主义 第7章 归纳知识 可靠论者的认识论 使用归纳的推理 观察和理论 天赋认识能力与关于归纳的推理 可靠论的问题 内在论及其辩护 第8章 方法与进步 波普尔与科学方法 拉卡托斯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临床试验与科学方法 方法的范围和原则 发现语境和辩护语境 最佳说明推论与科学方法 没有科学方法的科学 方法与科学的发展 范式与进步 结论 后记 试读章节 最佳说明推论 这个问题我们打算先往前面提前一点儿。这一部分是关于推理的,所以严格说来属于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然而理解科学推理的一个关键概念,最佳说明推论,其最佳的介绍接近于我们关于说明问题的讨论。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完全说明包括自然规律。这样看来,好像要知道E是F的完全说明,人们将首先需要知道包含在E中的规律,甚至为了知道原因C是D的不完全说明,也需要知道存在一些和C以及其他相关条件一起朝着D方向推演的一个完全说明的规律。所以有关说明的知识要求具备一些有关存在着什么规律的知识,并分享规律知识所遇到过的同样的归纳问题。 既然说明知识衍推某些规律知识是真的,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说明从规律知识中继承休谟问题,仅当人们在能够获得说明知识之前拥有规律知识时。不过或许这一关系恰恰相反,至少有时是这样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将存在这样一种时机,那时我们首先知道E是一个说明,并且因此知道L包含在E中是一个规律,或者事件C包含在E中作为一个事实上发生的因果条件。 这里的想法是存在着某种我们所感兴趣的现象P,我们考虑P的可能的说明。假定存在的说明E是P最有效的说明,这样我们便推断E是P的真实说明。假定的说明E可能参考了特定的事实C与定律L,因此在E确实说明了P的推理中,我们推断C和L确实是真实的事实与定律。这就是著名的最佳说明推论。 最佳说明推论被广泛应用在科学中。这一点在知识可以被用来作为关于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时表现得最为清楚。举两个例子: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宇宙为什么在膨胀?首先考虑恐龙的命运,是它们与其竞争者相比长期处于劣势呢?还是它们作为诸如陨星撞击这种灾难的结果而灭绝的?目前后一种假说有着广泛的支持,尽管说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同。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在陨星撞击与恐龙灭绝之间存在着可观察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关系并没有被直接观察到。休谟规则的不足并不妨碍我们进行归纳推理。这一假说是这样的:大陨星体的撞击将会造成严重的气象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尘埃云,恐龙被完全和迅速地消灭了。相信这一假说的理由是:(a)如果陨星撞击这一事件发生则将会导致恐龙灭绝这一论证。(b)两种附加证据表明,第一,陨星撞击地球确实发生过;第二,这样的撞击发生在历史上适当的时间。后者包括诸如异常的大量铱沉积的发现,它可以同我们所知道的恐龙灭绝时期在地质上相互关联起来。铱是陨星中的一种普通元素,但是在地壳中没有。这对于这一假说来讲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因为它增添了假说能够说明的事实。陨星撞击所说明的不仅是恐龙灭绝,而且还包括铱的反常,此外它还说明了为什么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说明看来应当是一个好的说明——它说明了不同的现象,并且说明得很好。 其他种类的证据是证据,意思是说,诸如陨星撞击这样的事件确实发生过,即我们的说明不仅是好的,而且也很可能是合理的。这一证据包括地球上陨星坑的计算与测量,以及最近月球上环形山的发现。这一证据是建设性的,然而却绝不是决定性的。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一说明是可能的这样一种想法不同于这一说明是对被说明项的好的说明这样一种想法。我可以通过假设一场飓风来说明恐龙灭绝,在恐龙死亡之前发生飓风是极为可能的,然而这仍然是一个苍白无力的说明,因为很难理解飓风如何能够杀死所有的恐龙。相反,我们可以说明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且可能求助于不大可能这样做的说明。这一说明仍然可以是一个好的说明。并且如果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即使它很少发生,那么它本身就是它确实发生这一看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事件的可能性本身不是一个认为它说明了另一个事件的好的理由,虽然一个好的说明本身是认为它比将想象出来的另一个说明更加可信的理由。 这是一个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起源的例子。我们不能够按照估计飓风发生的可能性那样一种方式,也就是通过观察那种事情发生频率的方式,来估计像宇宙大爆炸这样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而那并不妨碍我们提出另一种不同于稳恒态宇宙假说的宇宙大爆炸假说。它的独一无二性也不能阻止我们发现有利于其发生的证据,例如宇宙背景热辐射、比较丰富的氢、奥尔伯斯悖论和哈勃定律(它自己被作为遥远星系红移的最佳说明的一种推论)。在这一范围内,当大爆炸理论可以成功地说明这些事情时,我们将有可能知道在世界诞生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是特殊事件和原因的说明。然而最好的说明也可能是规律。它对于极简主义者把牛顿的运动定律和引力定律看成是关于物体运动的模范描摹或许是诱人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它对于开普勒定律来说也许是正确的,开普勒定律中的每个定律都独立地记录了行星运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则。至于牛顿的定律则是远远不能令人信服地描绘,因为牛顿的定律中没有一个定律独立地记录了可观察到的任何事情。只有从牛顿的定律的组合中,我们才能够导出物体的可测量的运动。牛顿力学的一个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这些定律共同说明了物体可观察到的运动,包括开普勒定律和别的未曾说明的事实,例如没有支撑的陆地躯体会跌落到地球表面而月球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一事实。 把最佳说明推论同休谟的归纳加以对照,我已经描述出最佳说明推论的总体结构。这是非常清晰的,它至少是我们归纳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覆盖的不仅是原因推理,而且也包括规律推理。不过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使得一个说明比另一个说明更好?为什么我们应当推论出一个较好的说明而不是一个较为苍白的说明? P85-88 序言 这本书旨在写成一本科学哲学方面的入门书。我希望哲学系的学生能成为它的主要读者群。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被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和那些确实对周围世界的性质以及科学研究中的概念性问题感兴趣的人所接受。这些年来,科学哲学概念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长期以来,实证主义者所关心的首要任务是,诸如把观察建构在科学推理的基础之上(经验基础问题),或建构一种归纳主义的逻辑,或建构一种有关从经验基础出发由归纳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证实理论。实证主义者及其相关的研究计划未能获得成功。其失败所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认为证实科学知识及其进步的任何客观性思路都是行不通的。取而代之,科学哲学家的首要任务转向提供更多理解科学的历史进路和真正获得社会学进路的支持。这样一条进路在许多方面都是富有成效的。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在知识与进步方面同相对主义密切相关,从而使其同哲学发展的主流发生分离,尤其是在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方面。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科学哲学在另一方面还是非常活跃的,只是不是在它开始的地方。现在科学哲学家具备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感觉。他们所关注的事物的中心已经不可能是归纳逻辑或经验基础问题了。然而这样一来,他们的兴趣倒是同其他领域中的哲学家越来越接近了。这本书不仅是想促成这样一种转变,而且还要描述这种转变。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形而上学方面的,试图给出科学家们旨在阐述的诸如自然界的规律、说明、自然种类等事物的最一般性质的一种哲学解释;第二部分进入认识论领域,开始揭示一个外在论者的、适度自然化的认识论是如何能够证明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这样就引出了一个关于科学方法(并不存在唯一的)与进步(这是可能的)的观点。我将从历史的进路上来讨论这样一个观点。 这本书包含了许多哲学家以及我的同事和朋友的见解,正是这些见解让我写作这样一本书成为可能。推荐的补充读物、附加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完全表达我对工作在这一领域中的其他哲学家的感激之情,至于对那些同我交换过思想的朋友和熟人的感谢则难以表达出来。不过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曾经较早阅读过我的草稿部分,因而使我能够圆满完成这部著作的人,他们是海伦·毕比、丽贝卡·布赖恩特、蒂莫西·陈、佩恩·多德森、理查德·福戈、威尔·哈伯德、斯科特·雅各布斯、玛丽·麦克劳德、休·梅勒、卢卡斯塔·米勒、彼得·米尔恩、吉姆·穆尔、约翰·佩利特瑞、约翰·尚德、沃尔特·辛诺特-阿姆斯特朗、露西·韦斯曼、丹尼斯·沃尔什、蒂莫西、威廉森和本·扬。 后记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贾玉树负责前言、导言和第一部分(第1~4章),荣小雪负责第二部分(第5~8章)。书稿完成以后,贾玉树对全书进行了统稿。 陈北宁、杨连菊和李娜等翻译了部分初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吴冰华编辑仔细审阅编辑了书稿,并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译者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能带领一位热情的门外汉直接进入主题。作为一个同行,我对自己的大学生说,作为科学哲学的一本入门书,这本书无论在覆盖面上还是方法上都几乎是理想的。 ——彼得·列普顿,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伯德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进步的本质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看法。在他的书中包括许多人们所熟悉的基本问题,例如,最佳说明推论和可靠论,然而伯德成功地把这些全然不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他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论证路线,对于思考人类思想主要领域的现状描绘出一幅极好的入门画卷。 ——斯蒂芬·芒福德,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