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欣平编著的《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部以北京皇城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且深入浅出的旅游信息类书籍。
本书为读者提供名胜古迹的简要历史,全面而不繁琐,既是游览北京的深度解读,也是一部自我导游的工具书。本书并非单纯记述名胜古迹的历史,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地位及价值,为静止的景观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哪种文化程度的游览者,书中涉及的名胜古迹都是游览北京的首选,玩过其中的一部分景点,就不虚北京之行。该书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即使是对北京历史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也可以较为轻松地通过本书了解北京皇城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名胜古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发展的过程。本书没有史学图书的晦涩难懂,紧紧围绕古迹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以事、以人为中心,引人入胜。
作为封建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建都史已长达八百余年,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大多浸染着丰富的皇家历史,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如果不了解它们作为帝都遗韵所蕴藏的厚重历史,那么,你便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正因如此,人们在游览北京时,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渴望透过历史感受古迹,窦欣平编著的《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正是为参观者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着眼于北京名胜古迹的厚重历史,以游览北京时首选的古迹(故宫、十三陵、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北海、长城、香山)为对象,围绕名胜因皇家而建的特殊性,于细处为游览者勾勒出古迹的发展史,于宏观则构成北京在金、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史,是一部集合史学知识的旅游书。全书约15万字,配发300~400幅作者实地采访上述十三处古迹拍摄的第一手图片。
北京,一座有着八百五十多年都城史的城市,荟萃着金、元、明、清以来的中华皇家文化,拥有众多关于帝王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成为了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岁月其实并不残忍,它侵蚀,人类的生命,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关于北京的历史,最重要的当属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无须典籍的记载,却早已随着岁月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就像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
北京的城市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西周早年,开国君主武王姬发便把他的弟弟召公姬夷分封于“蓟城”,位于北京城的西南隅。自此之后,一直到宋金时期的两干多年间,北京地区一直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由于远离国都,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与军事有关,单纯以游览、休闲为目的建造的建筑并不多见,直到十二世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出现。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成为北京都城历史的起点。
金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114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不堪忍受辽的长期欺压,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起兵反辽并于次年建国。辽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当时的北京正是辽版图中的“南京”,又称“燕京”,与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和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大明镇)并称为“五京”。1122年,北宋将燕京改称为燕山府,并于次年以谈判的方式从金手中取得了燕山府。1125年,金灭亡辽朝,形成与宋并立的民族政权。金代初期,金的首都位于“会宁府”,而北宋的首都在汴粱(河南开封)。北京地区作为北宋的燕山府,正处于两个政权的接壤地带,依然是北部军事重镇的地位。也是在1125年,金攻占了北宋的燕山府,北京地区从此成为金的势力范围,北京的历史地位也从这一刻发生改变。
金将所占领的燕山府作为它的都城之一,将原来设在平洲(治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的最高国务机关中书省、枢密院都搬了过来,但这一时期的金朝首都仍然在东北的会宁府。
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金朝发生政变,皇室完颜亮杀死金熙宗登上皇位,他就是后世闻名的海陵王。《金史》对海陵王的评价非常刻薄,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堪比商纣王的昏庸帝王形象。海陵王一生,为夺皇位而弑君,为保住皇位而残害忠良,屠杀宗族,并且杀死自己的母亲、抢夺别人的妻子,简直就是天下无道昏君之首。
如此昏君仍然可以算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因为,在做皇帝的时期,他作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把首都从上京迁到当时被称为燕京的北京。
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犯上,虽然成功登上了皇帝宝座,但在上京的宗室、贵族中仍然有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满,这使他非常担心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同时,完颜亮也意识到,当时金朝的首都上京地处东北的一隅,不利于女真政权的发展壮大及与中原地区的融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被金朝占领才二十多年的燕京因为其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成为了金朝都城的最佳选择。
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完颜亮正式下诏迁都燕京,并派遣张浩、苏保衡等官员在燕京营建都城,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动用了一百二十万人,历经两年,到贞元元年(1153年)才告完工。
在建筑工程尚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海陵王便迫不及待地于1153年迁都燕京,并把燕京改名为中都。为了断绝皇亲贵族对故土的留恋,完颜亮下令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一律毁弃,表达了他迂都的决心。他的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金的封建化进程,也使北京第一次成为了一个王朝的首都。完颜亮在位的十二年间,严肃吏治,团结民族,与民休戚,巩固了金王朝的统治。 随着大批贵族、官僚的迁入,中都的商业得以迅速发展。为了使中都更加繁荣,完颜亮下令在四方招募民众,只要在中都居住就免除十年徭役,这一举措使北京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已初具规模。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一个国家的首都更像是皇帝和王公贵族自己的家。
中都城作为首都一改以往千年军事重镇的严肃,逐渐变得繁华起来。随着金、南宋与西夏等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大规模战争暂时平息。金朝皇帝与王公贵族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这极大地促进他们享受生活的欲望。P11-13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十余万言的专著,兼顾了历史知识与旅游实践,以声名远播的名胜古迹为载体,详细勾勒出六朝之都的北京辉煌的皇城发展历史。这样的构思不禁令我们耳目一新。
这部专著的作者窦欣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曾出版《李安的世界》、《周星驰外传》、《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好莱坞之恋》等多部著作。我是他新华社的同事,也是十余年的挚友,更充当了他加入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他还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会员,不仅担任中国感动在线总编辑,还是许多优秀图书和期刊的出版策划人。阅读到他的这部作品,让我对熟悉的北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相信,对于国内外每一个关心喜欢北京的读者来说,这都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出生在北京,对北京的一砖一瓦都感到亲切,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东城濒临护城河的四合院里度过,那时我登上东南城的角楼,沿着城墙,踏着杂草走过哈德门、前门、宣武门,用小网兜扑打着蜻蜓,俯瞰着古老的北京城,望着那些淳朴刚毅的行人,我感到我沉浸在一幅古色古香的民俗图里。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我越发感受到北京历史文化的博大,因为即使是这里一个极不起眼的建筑,都有可能承载着一份很厚重的历史,这或许就是北京的特殊之处,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色和内涵。
到北京旅游时,你最该看的就是蕴藏皇家文化的景观,这部书中收录的故宫、十三陵、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北海、长城、香山等古迹,正是北京皇城文化的代表,也是游览北京时首选的景点。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书中对名胜的选择始终贯穿着一个“皇”字,所有古迹都必须与皇家有关联,可以说,这已经抓到了北京文化的精髓,因为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呢?!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
如果仅仅是优美的文字,对于读图时代的读者来讲,总会感觉到有些遗憾。庆幸的是,作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书中每一幅照片中的景象都能令读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记忆中的建筑形象,陌生的则是摄影者充满新意的独特视角,仿佛在品尝着一道精致的视觉大餐,可以相信,他在拍摄这些古迹的照片时一定耗费了不少时间和心思,才会有今天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这座古城中最可贵的还有北京人。隋代高僧静婉法师为了抵制废佛,在北京房山清凉山发起石刻佛经,历经唐、辽、金、元、明数朝一千余年,数万僧人和书法家参与,形成世界之最,北京人在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献出了房山石窝村的汉白美玉。1900年北京民众迎来义和团,一起攻打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地的教堂,英勇抵制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r爱国的五四运动。1976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北京人身在国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北京人海纳百川,好客成风,笑迎天下贤才云集京城,为中华的崛起群策群力。如今,北京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来自海内外的旅游参观者,无论是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多次到首都参观,选择这部书作为参观指南都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带上它,游览北京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
本书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把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部帮助广大旅游者了解北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好书。——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史专家 王道成
本书以物说史,文笔流畅,富有新意,读来有上历史课之功效,值得推荐。——北京文博专家 吴梦麟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涵深邃,举世无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立体博物馆,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可以了解景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作者还有许多独到见解启发你的思考。——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肖东发
北京,拥有五十万年的人类活动史、三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以“史”着眼北京、以“史”研究北京、以“史”明了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保护与宣传十分有益。——首都博物馆专家、研究馆员 刘高
作者着眼皇城古迹,以“史”命题,用精彩的故事打开了禁锢的思想之窗,将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入浅出地提炼为一部简要的导游读本,不仅带领读者游览了北京,还帮助他们了解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 翁连溪
它是一次徜徉北京都城建筑的杂考,也是一部重温北京皇城往事的读史笔记。对于谜一样的北京,此书不失是一个揭去神秘面纱的选择,不仅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博大,还能体会一种神游的情怀与乐趣。——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著名导演 张子扬
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提纲挈领地记录下北京皇城文化背后的历史,将为游览北京的读者提供一份内涵丰富而生动的文本载体。——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谭烈飞
“建筑是石头铸成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本书着眼于北京特有的皇家建筑与文物古迹,意在反映皇家的历史与文化,构思巧妙,用意隽永,对于了解北京、游览北京十分有益。——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侯兆年
作者以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标性建筑为角度,介绍了拥有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其广博的历史知识,独特的分析视角及平实的写作笔调,使得对于不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还是对这座城市发展感兴趣的游客、读者而言,均可谓“开卷有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 华林甫
辽金时期的北京始以国都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辉煌的皇城历史。这本以皇城建筑为核心的读本,抓住了“皇城”文化的精髓,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地介绍了历史变迁中的北京城。——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 杨世敏
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作家 张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