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变革的关键之一,但在我国学术理论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从梅林、普列汉诺夫开始的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以及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演变、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特别是当代意义,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由吴晓明所著的《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研究和阐述,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吴晓明所著的这本著作《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便是试图就此种哲学变革形成更加深入的探讨。它的形式似乎是思想史的,牵涉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思想史进程中的基本关系;而它的内容则是哲学存在论的,以重释马克思的存在论变革为枢轴。在上述两个方面,这本著作首先是批评性的:它不满意于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案——这种阐释方案在使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趋于瓦解之际,或者完全错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意义,或者使这种意义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这部著作又是探索性的:它试图在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来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并探索从这一基础出发来规模和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为此它要求在存在论主题上与当代哲学开展出积极的对话,以便经由这种对话而敞开一个决定性地超越现代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唯通过这一视域方才可能得到恰当的估价与重建。
导言
第一章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阐释定向
一、梅林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
二、梅林阐释定向的后果与推论
三、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退行性规定
四、普列汉诺夫对“基础”的补充:辩证法
五、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哲学阐释的实证主义方向
第二章 取消费尔巴哈的优先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阐释定向上的反拨
一、“基础”阐释的核心问题:费尔巴哈是否具有优先权
二、卢卡奇对科学实证主义阐释路径的抨击
三、柯尔施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四、柯尔施的黑格尔主义阐释定向
五、卢卡奇之重返黑格尔主义的基地
第三章 费尔巴哈的哲学一神学批判及其变革图谋
一、何以须得重估费尔巴哈的意义
二、费尔巴哈对神学的人本学批判
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四、费尔巴哈对一般哲学或整个哲学的批判
五、费尔巴哈对哲学之范畴论路向的批判
第四章 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贡献与理论终局
一、感性与超感性世界
二、对象性与绝对主体
三、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界
四、感性直观:费尔巴哈哲学的限度与终局
第五章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其存在论革命
一、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与费尔巴哈哲学之必然的和本质的联系
二、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共同之点
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最初差别及其扩展
四、施蒂纳、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五、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