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我们逻辑和斗志,而不该是对古人“狗仔队”式的“八卦”,更不应该是粉饰当下错误的遮盖物。
法医常规解剖,标准程序要开颅、胸、腹三腔,其实解剖历史也是差不多:地缘、经济基本盘、权力分布以及文化,这几条是最基本的切入点。也可以说,历史其实就是一份王朝的验尸报告。
王伟著的《从诸侯到帝国(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将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复盘从周朝分封制到大一统帝国、再到秦崩楚亡的历史棋局;古今穿梭,纵横中西,指点中国格局何来何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诸侯到帝国(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伟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我们逻辑和斗志,而不该是对古人“狗仔队”式的“八卦”,更不应该是粉饰当下错误的遮盖物。 法医常规解剖,标准程序要开颅、胸、腹三腔,其实解剖历史也是差不多:地缘、经济基本盘、权力分布以及文化,这几条是最基本的切入点。也可以说,历史其实就是一份王朝的验尸报告。 王伟著的《从诸侯到帝国(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将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复盘从周朝分封制到大一统帝国、再到秦崩楚亡的历史棋局;古今穿梭,纵横中西,指点中国格局何来何去。 内容推荐 继《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后,时评家王伟将其独特的视角放到中国。细数从诸侯争霸到秦帝国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以大历史观、战略思维的角度,分析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微妙博弈、秦统一六国以及秦帝国的建立。呈现出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 王伟著的《从诸侯到帝国(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先秦史呈现出来,并把中国放在世界大格局中,作者善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用轻松明快的语调,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起陇西 华夏之初 浩浩商魂 战斗部族 殷周鼎革 周治天下 西北屏障 第二章 刑名治世 大国分合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第三章 转折之战 马陵之战 河西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时代的“硬件” 第四章 六国毕一 术不抵势——灭韩之战 决胜庙堂——灭赵之战 胜之无奇——破燕灭魏 华夏统一的最后冲刺——灭楚降齐 第五章 再铸华夏 秦帝国的事实统一 功在史、亡于势——秦帝国的宿命 偶然中的必然——一场宫廷政变改变了帝国命运 大泽乡起义——压垮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帝国的回光返照 第六章 大秦悲歌 祸起庙堂 定陶之战 巨鹿之战 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汉承秦制 关陇集团与华夏治乱 附章 帝国之道:统合为本 上 中 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风起陇西 至少到目前为止,地缘政治依然是判断国际关系、各国政治经济走向等问题的基础之一,这与5000多年以前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讲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人从尧舜禹开始,有人从夏商周开始,还有人以缺乏考古挖到的实物为依据,否认夏的存在。其实,当初发现冥王星,是通过引力计算出来的,而不是靠天文望远镜看到的。基于同样的原理,从商朝的文明成熟程度来推算,很难想象在它之前不存在任何文明作为基础。商是被我们大大低估了的文明。周朝,“郁郁乎文哉”,自不必说。现在考古认定尧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舜都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王城岗一带)、殷墟安阳(今河南省最北部)、西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均离黄河不远。秦人亦是华夏一支,居于陇西,一直是商周对付犬戎的依靠力量,在与西戎长久惨烈的拉锯战中自我磨砺。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华夏之初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文明”与“帝国”的生成,都有赖于地理因素,而有意思的是,“文明”与“帝国”,对地理要素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相反的。 在大约5000年前,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开始有了见之于历史的华夏古文明,而在更早时候(大约六七千年以前),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同样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和良渚古国。从地理角度来说,大型河流流速相对缓慢的流域,往往是古文明最好的孵化基地。由河水带来的冲积平原,土壤具备相对较高的肥力,且土质普遍疏松,在只有石器和骨器的情况下更加容易耕种,再加上临近水源便于灌溉,使得这里非常适宜农耕——相比于采集、渔猎,农耕生产对人类社会“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更高、更复杂,这就进一步促成了文字、城市、青铜器等文明要素的产生。黄河、长江如此,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流域同样如此。 对于古文明来说,地理要素除了带来便利条件,还带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压力。回顾千万年以来的历史,真正促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八九成都是因为要应付各种各样的麻烦,迫不得已只能往前走,而并非出于什么“追求理想”。亘古以来,人所面对的压力,无非两种:天灾、人祸。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自然神话反映的是天灾;康回冯怒(共工怒触不周山)、蚩尤作兵背后则反映的是人祸。 按照史书记载,在大约4000年前,华夏大陆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袭王朝——夏。夏的产生,源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工程——大禹治水。 距今4000多年前的华夏大陆,在气候上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得多。那时,河南和山西地区遍地跑着大象和犀牛,新疆地区密布着新疆虎和西域狮,黄河及其支流里时常潜伏着足可以吞掉大活人的鳄鱼……总之,如果从太空俯瞰下去,当时的华夏大陆大部分地区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类来说,当时黄河流域的水量普遍过剩。 在舜帝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各部族遭遇到了一场足以威胁所有人生存的大洪水。在此之前,面对不太大的水患,各部族都是各自为政,以筑城的方式来抵御——在中国古代,城墙历来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两重作用。(P1-3) 序言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以一个“时政作家”形象在示人,而在我看来,在面对由各种五花八门的“新闻热点”所组成的“信息噪声”时,没有什么比静下心来梳理那些发生在数千年之前的事情,更能让人保持头脑清醒的了。 那些让我们头脑保持清醒的事情,通常被称为——“历史”。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我们逻辑和斗志,而不该是对古人“狗仔队”式的“八卦”,更不应该是粉饰当下错误的遮盖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非常反感以那种看似幽默,实则仅仅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显示自己小视野、小格局的所谓“历史”;我同样不赞成那种把“历史”放在神坛上,不许碰只许拜的所谓“维护传统”——这就好比你不能说,法医不尊重逝者一个道理。有趣的是,审视历史有时恰恰很像是法医解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则:“抓大放小。” 那些纸上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吗?或许有时是,但在大部分时间,“历史”一直都是由写历史的人在写。中国的传统史观本质上是士大夫史观,亦或说是文人史观,“道德”的解释权历来是这个群体手中最大的资源。为了最大限度放大自己的权重,由这个阶层执笔的史书往往倾向于将关注焦点放在细节上,将王朝兴衰的根源最终简化为“德”与“不德”、“贤”与“不贤”、“昏君”与“明君”、“忠臣”与“佞臣”……我并不否认其中积极的一面,但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模式会使得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落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桎梏。似乎,历史大势似乎是决定于少数人的一念之间。 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历史本质上是由无数个“偶然”所组成的“必然”,我们可以对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事件作出预测和评估,并非是因为我们对某个领导人的私德有多少了解,而是因为我们手里有大量基于技术、逻辑乃至人性的理论依据,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放在几百、几千年前,其实同样是适用的。法医常规解剖,标准程序要开颅、胸、腹三腔,其实解剖历史也是差不多:地缘、经济基本盘、权力分布以及文化,这几条是最基本的切入点。也可以说,历史其实就是一份王朝的验尸报告。 这套思路在分析现代国际政治中并不新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看数千年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呢?从生理结构来说,现在的我们和一万多年以前的人类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对于古人,我们既无需高估也不能低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所有人的都会作出差不多的反应,这和他所处的年代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 中华文明与同处于这个世界的基督教文明以及伊斯兰教文明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文明疆域与政治疆域是基本重合的,并且在两千多年中,这种大一统一直是常态。而后两者则恰恰相反,在多数时候她们都是在一个文明圈内存在数个国家,统一的大帝国对她们而言仅仅是历史中的一小段插曲而已。换句话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她的“大一统”。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一统华夏,由此开始,中华文明彻底与其他文明“分道扬镳”,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诸侯封建到统一的秦帝国,再到汉帝国,这段历史铸就现在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这其中蕴藏了大量我们民族或许暂时处于沉睡状态的记忆,透过它,你将会看到一个有别于通常印象、不太一样的“中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