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利安著,高枫枫译的《美这奇特的理念》的过程,也是重返我们自身文化的过程。借由在希腊和中国间穿梭往返。通过迂回的策略,朱利安教授希望做的,是对西方哲学源头和状态进行重新的爬梳和反思,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回视欧洲哲学自身。然而,他却并未因此些许或缺几十年致力于对中国思想研究所自然生发的,对于中围思想发展的忧虑、关切,与责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些——在中国和日本——没有更多地对‘美’这一西方概念加以转化,就立刻加以应用来阐述自身传统的人,他们无疑是文化版图上,制造历史过气物相似幻象的傀儡。因而,这本重新审视“美”的著作,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而言,又多了另外一重特殊的意义:自外部迂回,通过回望朝向欧洲哲学的路程,同时,望向我们自己。
什么是“美”?西方历代哲学家如何各自演绎并逐步发展如今“一统天下”的美的理念?中国思想又是如何看待“美”的?在“美”于19世纪未被引进之前,中国思想是否已经具有一套评判和鉴赏艺术的标准?西学中的美之理念是否存在没有被思想之光照亮的盲点?
朱利安著,高枫枫译的《美这奇特的理念》认为,西学中的美之理念的单一化特征,使得我们脱离了感性的多样性。以至于当我们被纯粹来自感性的情绪所震撼时,理论的单一竟会令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到猝不及防。当西方哲学将“什么是美”的问题升华至“美的本质”的理性层面,并将其作为恒久追求的答案而神圣化时,中国思想却没有孤立“美”,把它抽象化。在中国思想看来,“美”的最高境界在于“气韵生动”“传神”,在于“自然为上品之上”,而达到这一最高标准的过程更是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转化中得以进行。从中西方关于“美”的概念的差别入手,作者发掘了与“美”直面相见的现代艺术所可能遭遇的其他丰富内涵,把美从我们惯常的领域和表述中解放出来,重新还美以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