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学雕塑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李学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雕塑家、画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李学在他雕塑生涯中的随笔,阐述了工艺美术中雕塑的点点滴滴,并以其美学的思想剖析艺术现象,用生活实践去解毒艺术,使人在轻松与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好,也是其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感受。

目录

  序……-------………---··--…………----王鲁豫

我为宋庆龄雕像…………………………………1

美术创新诸问题…………………………………5

质疑——维纳斯的“残缺美”…………………26

雕塑《女娲补天》的心绪………………………30

《李大钊》雕塑之我见…………………………35

《金象》雕塑前后………………………………44

雕塑及其作用………………………………….48

应把雕塑当艺术看待……………………………51

雕林憾事……………………………………… 54

关于雕塑《美人鱼》的建议……………………57

《天鹅》为何不具象……………………………6l

应保留雕琢的痕迹………………………………63

为什么雕塑《苏门神童》………………………65

小议建筑与建筑艺术.…………………..…67

要重视环境艺术的建设…………………………73

艺术性在于填空白……………….……………75

视觉差所引起的……………………………….77

关于雕塑《东方巨龙》的设想…………………80

克隆在诋毁着艺术………………………………85

艺术鉴赏··……………………………………87

艺术强化时代感……………………………….89

让城雕大放异彩…·:…………………………92

我与马山………………..……………………94

我想扶起廉颇老将…………………………….101

我与《莲蓉天鹅》雕塑设计方案………………106

小议艺术作品的隽永性…………………………110

关于《白求恩》雕塑像…………………………113

我为柏杨先生雕像…………………………….116

关于《华夏之魂》雕塑群的设想·……………136

关于我的雕塑命名………………·………·…142

从绘画到雕塑…·……………………………一146

艺术正趋于抽象………………………·………149

《天鹅》从这里飞起………·………·………153

雕塑的概念….…-……·…··……·…… 155

雕塑与空间环境.………………·………·…158

关于雕塑《潮》的创作设计……·………·…164

观《爷孙》雕塑有感·………·………·…’166

从造型艺术看服装审美………·………·…·168

艺术的属性……………………………·…·…180

艺术的方向……………·………·………·…185

雕塑的直接成型………·………………………188

蜡像印记….………………………·………·196

雕塑《鹤翔九天》的弦外音·………………·198

关于新乡城雕的设计设想…·…·…·-…… 203

电池厂大门一瞥….…·-…·……………… 205

艺术中的丑与美………·…·………………·207

关于雕塑的材质…………………………·…·209

应投入生活的怀抱…………………………·…211

“美术”应为造型艺术…………………………213

“蜡像”不是雕塑艺术…………………………216

雕塑有律可循……………·…………………·22l

荒唐的美术理论….……………………………225

“肖像”,无须的加冕…………………………229

醉看艺人笔记之感慨……………………………233

“北斗”巨星将会闪烁….……………………240

青铜雕塑《女娲的故事》·………·…………244

艺术美的客观性…………………………·……246

关于创作中的草稿问题……………·………·248

齐心合力才能珠联璧合…………-…………… 254

艺术的倾向在于世界观……………………·…258

还是要到生活中去……………·……………·266

《天钓》雕塑如是说……………·……………267

诗言艺扁

我不再是泥土……………………………-…· 273

变形与夸张…·………………………………·275

似与不似重新看…………·……………………276

有感而发…….……………………………·…278

艺术的生命…………………………………··279

白与黑……………………………………·… 280

艺术的风格…………………·………………·28l

艺无捷径……………………………………一 282

写生…………………………·………-……· 284

主观色彩………·………………·………·…286

艺术求个性…………………………………一 288

吟线雕….………·-………………·……· 289

糊涂的雕塑概念………………………………·291

鉴别……….………………………………… 294

附 录

1.神了——柏杨的雕像-武勤英………………299

2.骄傲的李学·小章………………………… 302

3.李学水粉画写生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张艳慧304

4.作者近年《人民日报》所发表作品……… 314

作者寄语

后记…………………………………………  319

作者雕塑作品图录

1.《宋庆龄》雕像…………………………… 325

2.《女娲》雕塑……………………………… 326

3.《天钓》雕塑……………………………… 327

4.《白求恩》雕像…………………………… 328

5.《杨得志》雕像…………………………… 329

6.《郭林祥》雕像…………………………… 330

7.《炎黄二帝》浮雕……………………·… 33l

8.《北斗》、《起锚》、《翔》、《潮》… 332

9.《王照华》雕像…………………………… 333

10.《周而复》雕像……………………………334

11.《龙腾燕舞》、《通向五洲》……………335

12.《莲蓉天鹅》雕塑…………………………336

13.《江树峰》雕像……………………………337

14.《维纳》雕像………………………………338

15.《鹤翔九天》雕塑…………………………339

16.《即墨大夫》雕像…………………………340

试读章节

  正是由于作品的典型特征才使我们通过作品而认识 了各位艺术家。典型是作品的灵魂,也是作者的代表。典 型的艺术形象令人过目不忘,永志心怀,非典型的作品即 使当时在作品前拍了照片,事后也会令人记忆模糊。我至 今还没有看到钱绍武老师的《李大钊》雕像,连小样也没 有看到过,只是在报刊上看到一眼,因为报刊是人家的, 那时我在外地与钱老师已是几年未见了,更不知道他雕 塑风格的多样和变化,肯定地说,当时我连名字也没看 到,还不知道是钱先生雕的。不仅如此,和我同行的几个 人连看都没看到,因为当时是在赶火车。火车上我说我看 到了一件好东西……真正看清这尊雕塑的准确形象还是 几年后到钱教授家里造访,看到他的活页夹里装的一张 约十寸的横幅照片。那是真正的震撼,现实主义的写实雕 塑能抽象,简练到这一步,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 合的升华和极限。其艺术语言已到了“诗”的境界。那洗 练的“刀”法,高度概括的含蓄,形体的单纯并以一代十, 结构的点到为止和感觉的精确实在,形象的坚毅,稳重及 古雅等给人一种气势恢宏或空前古来所无之感。其风格 毋庸多讲。对于这样的大师纯熟于多种艺术语言可以用 多种风格,多种形式去表现多种事物,甚至判若两人。所 以进站前的一瞥没有看出是钱老的作品并不奇怪。我亲眼看过钱大师画人体速写,就像我们画圈一样飞快,然而 似是随便却有神,而且是在生宣上用毛笔整线条而丝毫 不能犹豫、不能停顿地“刷”一杆子到底,四尺整宣一会 儿就画了一屋子。其神速可真是速写啊,其风格根本没有 可比性。我也看到过他的油画或粉画。其色彩的冷暖关 系,空气的透视关系等也是旷古绝伦的,并且鲜为人知。 我也是偶然在一个非常小而不知名的饭店里发现的,起 初我以为是俄罗斯十八、十九世纪哪位巡回画派作品的 印刷品。后来听说是钱绍武所画,我们连夜开车把钱老接 过来,加以证实。那又是一次心灵的震撼。那又是什么风 格?不知怎的,这些大家总是把自己的“宝贝”隐避着, 往往流落在一般人手里。就钱先生的雕塑而论,《江丰》 像应该说是可以代表其风格了,然而他像拧螺丝一样向 前挤进,直到《李大钊》的出现。我想不论他的艺术语言 怎样古奥、多么纯青,都是在用心去表现其典型特征。那 种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平淡的简单一个几何形体,甚至一 条平线,而实则却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在运动。并发射着难 以觉察的短波渗入心灵。那写意,那粗犷,那单纯,都是 写实、细腻和无限包容的代名词。正如草书狂草必有正楷 的功底而来,大写意也要由工笔或铁线描而来一样。艺术 不仅仅是提炼生活,而同时也在提炼艺术本身。((李大 钊》雕像渗透了钱先生对李大钊的感受和认识,每个体面 都表达着艺术家的意愿和对伟大的马列主义者的高度评 价。应该说作者对其表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当然这种能动 性自然包括着对其自然面貌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改造与 加工。使其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达到和谐 和统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既是具体可感的,也是高度概括的。    (P35-36)

序言

《雕塑随笔》 一书的问世是李学同志多年艺术创作实践的结晶和真实写照。他 怀着对社会和艺术事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辛勤耕耘,不但创作了许多雕塑作 品立于全国各地,而且通过文字语言把雕塑艺术之内涵深入浅出地述之于众,使 之在甜美的艺术享受中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加强雕塑审美意识。

虽是“随笔”,却是随着艺术家几十年创作的点点滴滴产生的串串结晶。令人 怅然回味。  《雕塑随笔》首先是时间的跨度太长,当时带有普及性或时髦的词语在今天看 来会有“海鲜”不鲜之感,必然大刀阔斧地删去。二是总在用第一人称谈自己的 作品,尽管都是实话实说,也难免有“风扬麝香”之嫌,很难措词。想必李学同 志费尽了踌躇而避免着尴尬与窘迫。他用他的方法处理着。他采取评述性语言, 集中而强烈地直接表述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评判推进、 引伸强化、发掘开拓以及补充渲染等形式,不仅告诉人们以实际内容,而且要求 高度的表象性、生动性,还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抒情色彩,体现出用文字语言表述 艺术语言的不易性或多种表现形态,并表述得朴实、深入而明确。通篇看来感到 虽有傲骨却无傲气。

作者始终立身于大众,憧憬着和平、幸福与发展的事业,以辩证的观点看问 题,并以其美学的思想剖析艺术现象,用生活实践去解读艺术,使人在轻松与潜. 移默化中感受美好。在目前良莠不齐的艺术市场上,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 对假、恶、丑,而全心全意地维护真、善、美。他明确地提出《艺术的倾向在于 世界观》、《 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克隆正诋毁着艺术》、《质疑维纳斯的残缺美》 等,当然,他也有失意的叹息,谁的作品被摧毁也绝对唱不出赞歌来。然而,李 学对于伤痛去Ⅱ采取了只叙述亲身体验、感受,流露深情,不加抱怨与解释,字里 行间带着坚毅与刚强。

其实李学同志已是我们早就熟悉的画家,他在一九六五年创作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发表在《少年先锋》封面上,那是他的处女作,创作时只有十八岁,从 此一发而不可收,在油画、国画、水粉画等方面早有建树,有数百幅作品问世,文 章百余篇,工作四十年如一日,做了大量的美术普及教育工作,是一个忘我的实 干家,难怪许多人称他为“工作狂”。无论生活如何待他,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 念,紧抱着他的艺术,并坚持不懈,永不回头。特别是在近二十年的雕塑艺术创 作中做出的成就,更是令人可圈可点。相信此书的出版会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提供 一座别致的心灵之桥。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后记

l985年舂上,我带着钱绍武老师给我写的一封推荐信,实际上是一个评语,由于人手和场地的问题,来到离北京千里以外的河南等地开垦起我的雕塑事业。当时我还兼着北京东方雕塑艺术中心的顾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典雅雕塑艺术部顾问。这样一千就是十八年,应该说不容易,很不容易。首先是从绘画转而雕塑,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这其中有着许多艺术语言的障碍。特别是对于大众的解释问题,这是一个极其繁杂而极需耐心的工作。于是报纸成了我的喉舌,特别是在那大讲精神文明建设的岁月里。报社向我约稿,我也主动向报社投稿,一时间《河南日报》、《新乡晚报》连发了我许多文章,有时一张  报纸上就出现我二三篇文章,特别是对于让人们抛开两维空间的干扰和羁绊,用全方位的观察方法而把握体积  意识的概念方面,我不遗余力地写了几十篇小文,起到了普及作用。  再者:各种工作条件不得不使人因地制宜,改变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工作,不同于在雕塑室里那样静心静观地慢条斯理地作架上艺术。那几乎是战斗般的,一次一个样的生产形式。似乎什么工艺都能用得上,什么物品都能用得上,一切为了效果,而绝非生产过程,似乎没有克服 不了的困难。每一个工程都要重新设计出制作方案,都要重新规定人力的分工和物力的分配。倘若计划不周就会 误工误时。比如浇铸,有时需要连夜一气呵成。使我们在 实践中学会了多快好省,摸索出一些实用的经验。特别是 一次性成型及其远距离观察方法,应该说是鲜为人知的, 同志们说,照这种方法,搞1 00米高的雕塑也不怕。还 有,在多年雕塑事业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记着“下海” 的地方,一步一个记号,万一迷途还要找回“下海”的地 方重新游出去,这些“记号”表现在文学方面的和大众对 话。就是上一本《造型艺术断想》小书的来由。虽然只有 一百多页,但却记下了雕塑被人叫成“塑雕”的盘陀步伐。  如今,我所面临的是一些早已把我遗忘或非常崭新 的伙计,此感正如我的朋友李林在他的书中所说的“面对 一些文拙情却纯真的文字,我竟恍若隔世,喜忧莫辨,今 天瞧昨天,遍地遗憾……不禁感叹:也许你一直认为我在 你的身边,站在你的队伍里,不!在你的花名册里都是些 佼佼者,根本没有我的名字。在你的“市场”里根本看不 到我,我也不往那“热闹”的地方去。有人说我早已不在 人间,善哉!可能是一件开心的事,虽然是“杯弓蛇影”, 却也与我的行踪巧遇着契机,前年中国美术馆里展出的 一百二十幅画都是我二十年前的作品。去年出版我的几 套明信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作品。而且一会儿“诗集”, 一会儿“歌曲集”一会儿……外号很多,特别是在家乡, 什么“艺术大侠”、“佐罗”、“特拉夫斯基”等。好像是 我在风口浪尖上,其实我根本不是“弄潮儿”。“你可知 玛卡,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而且一沉就是 多年。多年里不但要抗拒各方面的诱惑,而且要克服自己 的惰性。  不论在生活或艺术方面,我都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可  不至于顽固。我更是很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但正因了执  著、恳挚和追新才形成了固守。因为所有的生活我都是认  真对待的,所有的艺技都是来自于我的亲身实践,所以也  才不会轻易地向新的挑战妥协或毫不痛苦的放弃。用崭  新的语言说服自己十分吃力,可能得花上几倍的,甚至脱  胎换骨的努力。我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虽然也搞了一些抽象形的雕塑,但还是能让人理解而看得懂,只是更加简练含蓄而已,我认为浪漫而不消极、含蓄而不生僻,也不失给人以艺术美感之享受,但过分了就不能令人苟同。雕塑是一个“实在”的路,而且步步皆坚贞。《雕塑随笔》一书是在雕塑事业一直停  滞不前而突然一下子高速发展这一“冷战”期间,经过不懈的“孤军奋战”并见缝插针,积少成多而成册的。与此  同时,也写了《绘画随笔》、《文艺随笔》、《小小说集》等  方面的文稿也在整理中。敢于把这本小册子面世,就是为了向先进学习。且“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既已走过来,还要走下去。  在此我应感谢十八年来先后为我的雕塑题过词的董  其武、吴运铎、崔月犁、江树峰、周而复、吴印成、沙洪、  陈慕华、钱绍武、王照华、李蕴华、胡富国、李永新等老  首长、老同志。他们的书艺永与雕塑同辉共存。  作者 2004年8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