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铭选析的这本《现代诗体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将向读者介绍三部最富有诗意的小说: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三部小说都曾经由现代文学的大师与权威鲁迅、茅盾、李健吾分别作过序或评述,他们的话已经作为经典性的言论被所有的文学史引用。本书作为附录放在每篇小说的下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代诗体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铭选析的这本《现代诗体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将向读者介绍三部最富有诗意的小说: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三部小说都曾经由现代文学的大师与权威鲁迅、茅盾、李健吾分别作过序或评述,他们的话已经作为经典性的言论被所有的文学史引用。本书作为附录放在每篇小说的下面。 内容推荐 方铭选析的这本《现代诗体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精选了融合叙述方式和诗意方式的三部诗体小说: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每篇小说的原文后面附有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茅盾、李健吾作过的序或评述。通过阅读与解读,可以了解《二月》通过主人公萧涧秋的爱情归宿,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呼兰河传》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具体作品,同时了解作家创作的全貌,中国现代诗体小说诞生与发展期与国外诗体小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类型、脉络、整体成就和对后来的影响,并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与品析进一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风貌。 目录 序 二月 柔石作《二月》小引 边城 《边城》——沈从文先生作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序 试读章节 是阴历二月初,立春刚过了不久,而天气却奇异地热,几乎热的和初夏一样。在芙蓉镇的一所中学校的会客室内,坐着三位青年教师,静寂地各人看着各人自己手内的报纸。他们有时用手拭一拭额上的汗珠,有时眼睛向门外瞟一眼,好像等待什么人似的,可是他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样过去半点钟,其中脸色和衣着最漂亮的一位,名叫钱正兴,却放下报纸,站起,走向窗边将向东的几扇百页窗一齐都打开。一边,他稍稍有些恼怒的样子,说道: “天也忘记做天的职司了!为什么将五月的天气现在就送到人间来呢?今天我已经换过两次的衣服了:上午由羔皮换了一件灰鼠,下午由灰鼠换了这件青缎袍子,莫非还叫我脱掉赤膊不成么?陶慕侃,你想,今年又要有变卦的灾异了——战争,荒歉,时疫,总有一件要发生呢?” 陶慕侃是坐在书架的旁边,一位年约三十岁,脸孔圆黑微胖的人;就是这所中学的创办人,现在的校长。他没有向钱正兴回话,只向他微笑地看一眼。而坐在他对面的一位,身体结实而稍矮的人,却响应着粗的喉咙,说道: “哎,灾害是年年不免的,在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内!近三年来,有多少事:江浙大战,甘肃地震,河南盗匪,山东水灾,你们想?不过像我们这芙蓉镇呢,总还算是世外桃源,过的太平日子。” “要来的,要来的,”钱正兴接着恼怒地说:“像这样的天气!” 前一位就站了起来,没趣地向陶慕侃问: “陶校长,你以为天时的不正,是社会不安的预兆么?” 这位校长先生又向门外望了一望,于是放下报纸,运用他老是稳健的心,笑眯眯地诚恳似地答道: “哪里有这种的话呢!天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而人间的灾害,大半都是人类自己的多事造出来的;譬如战争…… 他没有说完,又抬头看一看天色,却转了低沉的语气说道:“恐怕要响雷了,天气有要下雷雨的样子。” 这时挂在壁上的钟,正铛铛铛地敲了三下。房内静寂片刻,陶慕侃又说: “已经三点钟了,萧先生为什么还不到呢?方谋,照时候计算应当到了。假如下雨,他是要淋湿的。” 就在他对面的那位方谋,应道: “应当来了,轮船到埠已经有两点钟的样子。从埠到这里总只有十余里路。” 钱正兴也向窗外望一望,余怒未泄地说: “谁保险他今天一定来的吗?哪里此刻还不会到呢?他又不是小脚啊。” “来的,”陶慕侃那么微笑地随口答,“他从来不失信。前天的挂号信,说是的的确确今天会到这里。而且嘱我叫一位校役去接行李,我已叫阿荣去了。” “那末,再等一下罢。” 钱正兴有些不耐烦的小姐般的态度,回到他的原位子上坐着。 正这时,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学生,快乐地气喘地跑进会客室里来,通报的样子,叫道: “萧先生来了,萧先生来了,穿着学生装的。” 于是他们就都站起来,表示异常的快乐,向门口一边望着。随后一两分钟,就见一位青年从校外走进来。他中等身材,脸面方正,稍稍憔悴青白的,两眼莹莹有光,一副慈惠的微笑,在他两颊浮动着。看他的头发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远的旅路来的,既长,又有灰尘。身穿着一套厚哗叽的藏青的学生装,姿势挺直。足下一双黑色长统的皮鞋,跟着挑行李的阿荣,一步步向校门踏进。陶慕侃等立刻迎上门口,校长伸出手,两人紧紧地握着。陶校长说: “辛苦,辛苦,老友,难得你到敝地来,我们的孩子真是幸福不浅。” 新到的青年谦和地稍轻地答: “我呼吸着美丽而自然的新清空气了!乡村真是可爱哟,我许久没有见过这样甜蜜的初春的天气哩!” 陶校长又介绍了他们,个个点头微笑。一微笑,重又回到会客室内。陶慕侃一边指挥挑行李的阿荣,一边高声说: “我们足足有六年没有见面,足足有六年了。老友,你却苍老了不少呢!” 新来的青年坐在书架前面的一把椅子上,同时环视了会客室——也就是这校的图书并阅报室。一边他回答那位忠诚的老友: “是的,我恐怕和在师范学校时大不相同,你是还和当年一样青春。” 方谋坐在旁边插进说: “此刻看来,萧先生的年龄要比陶先生大了。萧先生今年的贵庚呢?” “廿七岁。” “照阴历算的么?那和我同年的。”他非常高兴的样子。 而陶慕侃谦逊地曲了背,似快乐到全身发起抖来: “劳苦的人容易老颜,可见我们没有长进。钱先生,你以为对吗?” 钱正兴正呆坐着不知想什么,经这一问,似受了讽刺一般地答: “对的,大概对的。” 这时天渐暗下来,云密集,实在有下雨的趋势。 他名叫萧涧秋,是一位无父母,无家庭的人。六年前和陶慕侃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当时他们两人的感情非常好,是同在一问自修室内读书,也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人走上各人自己的路上了。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的大部分的疆土。他到过汉口,又到过广州。近三年来都住在北京,因他喜欢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厉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所以在北京算住的最久。终因感觉到生活上的厌倦了,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在他的故乡内,他却没有一椽房子,一片土地的。从小就死了父母。只孑然一身,跟着一位堂姊生活。后来堂姊又供他读书的费用,由小学而考入师范,不料在他师范学校临毕业的一年,堂姊也死去了。他满想对他的堂姊报一点恩,而他堂姊却没有看见他的毕业证书就瞑目长睡了。因此,他在人间更形孤独,他的思想、态度,也更倾向于悲哀、凄凉了。知己的朋友也很少,因为陶慕侃还是和以前同样地记着他,有时两人也通通信。陶慕侃一半也佩服他对于学问的努力,所以趁着这学期学校的改组和扩充了,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P1-3 序言 诗体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早已出现。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学发轫以来,伴随着结构形态与表现方式的日益开放,小说诗化,或者如周作人说的“抒情诗的小说”现象,也开始出现。中国现代小说诗化的渊源当首推鲁迅的小说创作。他的短篇小说,如《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伤逝》等,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意氛围和情调。在鲁迅的开启下,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倾向不仅与世界小说20世纪的历史发展同步,而且在许许多多的作家合作中,构成了一条贯穿性的线索。 短篇小说先不论。在现代文学的广大读者记忆里,恐怕忘不了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中长篇小说的诗情诗境的追求与营造。这三部小说的艺术魅力简直可以终生撼动人的心灵。由于岁月的迁延和资料的阙失,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多少有些隔膜,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阅读期待。现在,我愿意集中将这三部最富有诗意的小说向读者作一介绍。 柔石的《二月》,主要塑造了萧涧秋这样的“我是喜欢长阴的秋云里飘落的黄叶的一个人”,在大革命风雨欲来之秋,滞留在江南的小镇上,所经历的一段感情风波和心路历程。经过数年的风萍浪迹,萧涧秋对于都市生活十分厌倦,希望在类乎“世外桃源”的芙蓉镇上做一个中学教员,暂且栖身,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新生。哪知道,从他坐小轮船动身的时刻起,矛盾与苦恼就接踵而来。先是碰上为革命牺牲的友人的妻子文嫂和女孩采莲。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他不仅对寡妇孤儿倾囊相助,并且担当起教养采莲的责任。由于他的风度和人格,即被他的老友校长之妹陶岚倾心相爱。而心性高傲的陶岚,正被父亲做过财政次长的纨绔子弟钱正兴狂热追求着,作为“芙蓉镇的孔雀”的陶岚,岂容他人染指,于是在钱的挑拨下,谣琢四起,“似万箭穿心”向着萧涧秋。这时同样受谣言中伤的文嫂为了成全萧与陶的爱情,毅然自杀。在重重矛盾无法自解与深重的哀伤忏悔中,萧涧秋只好借口去女佛山旅行,而奔赴上海,从人生的“这”茫茫然跳出来,踏到“那”还不可知的茫然里去了。正如鲁迅所分析的,柔石这里塑造了一个“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又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彷徨中路的形象,于同情中寓有批判。这一人物将开启读者对于人生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整部小说,通过一封封的书信,以及悠扬的琴声,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款款道来,化为诗意的描述,散发着幽婉的音乐感。这是柔石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诗体小说的动人篇章。 “用抒情的调子写小说”,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创作追求。在他的1934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湘西的茶峒城边,一川如画,青山绿水,古渡头上摆渡的老外公与在风日里长养着的翠翠,相依为命。就是在这样淳朴而宁静的日子里,衍生出像诗一样哀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翠翠端午节看龙舟赛,被那水性极好诨名“岳云”的傩送所吸引。傩送宁愿拒绝富绅的磨坊为陪嫁的提婚之议,倾心爱上了翠翠,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了媒人提亲。这样,兄弟二人只能照当地的习俗到翠翠的溪边上唱歌相赛。天保自知唱不过傩送,便押船运行做生意,不幸落水身亡。傩送受到刺激,也坐船远去桃源。祖父在忧虑翠翠的命运的哀伤中,迅速苍老,在一个大雷雨之夜,白塔倾圮声中溘然而逝。翠翠看守着祖父的坟山,祖父的友人杨马兵向她叙说了事情的曲折经过,于是在溪流的渡口上,翠翠每天痴情地等待着那用歌声把她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整篇小说传送的乡土诗情,就像小翠在巫师迎神谣所作的评点一样:“声音已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这种“美丽又叫人伤心”的故事,所呈现的人性皆善,是沈从文用贮满诗情和画意奉献给读者的一个梦一样的理想世界。这篇小说曾被诗人荒芜誉为五四文学诗体小说的极致。他写诗这样说;“边城春色碧罗裙i小翠歌声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呼兰河传》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东北作家群中最富才情的女作家萧红的诗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这本传记奇特的是作者把她怀念的家乡呼兰河城作为传主,而呼兰河城的所有的风俗习惯,成为记叙、描写、抒情的中心。虽然其中也贯穿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和冯歪嘴卑微而倔强的性格的故事,但他们也只是呼兰河传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北国小城古旧寂寞的象征。无论是故事的叙述也罢,是具象的生活描写也罢,或者是景物、场面的绘制也罢,都无不浸透着萧红那爱美、爱生命、爱自由而终归寂寞的感情。像这样写后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乌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矮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物有意,物有灵,物有神,这种诗化交融的描叙,最能体现萧红的个性与才情。难怪有人如此概括《呼兰河传》具有的特质: ——有童话的美善; ——有社会诗的辛酸; ——有叙事诗的明朗; ——有散文的轻快; ——有民间歌谣的凄婉亲切; ——有乡土文学的多姿多彩。 (周锦:《论呼兰河传》) 总起来说,入选的这三部小说,都是在文本上飞腾着诗意光华的现代文学中的佳作。波兰文艺理论家罗曼·英伽登认为:在小说的文字、符号、结构、文本之上,存在着一个悬浮在上的“精神层面”,它不是具象物的特性,也不是文字的功能,它是作品的“形而上品质”,是文学的“变幻无定的天空”,是一些洞然大开而又捉摸不定的东西,是意蕴和气韵,生长于作品中的生命之气,是涌动于作品之内的意识之流,是辉耀于作品之上的理想之光。 以上的话可作为诗体小说最好的诠释。请我们的读者多走进这艺术世界里仔细品味吧。 最后,说有关编选事宜。入选的这三部小说都曾经我们现代文学的大师与权威鲁迅、茅盾、李健吾分别作过序或评述,他们的话已经作为经典性的言论被所有的文学史引用。本书作为附录放在每篇小说的下面,这样无须编选者再赘言什么了。这是有别于其他精品本的做法。 本来出版社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效应,犹疑是否要出小说精品。恰好1997年8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第649号上的专栏征文《应当出这样一本书》里有一位读者名唐韧的呼吁:“萧红《呼兰河传》、孙犁《铁木前传》和沈从文《边城》曾被不少中青年作家称之为‘两传一城’而倍受推崇,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很早起就想为自己和孩子购齐这三本书,现已有孙作、沈作(分别在不同选本中),但《呼兰河传》单行本脱销多年,遍寻无着。我多么希望有一本《两传一城》,集精华于一册!” 除孙犁的《铁木前传》,写作和出版在20世纪50年代,不属现代文学分期之内未选外,增加了一篇是读者久想阅读而不易见的柔石的《二月》,我这个《现代诗体小说精品》倒也切合了广大读者的期待,故而在出版社的支持下,现在将它奉献给了读者,并请求指正! 1997年8月于安徽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