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贾题韬讲般若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贾题韬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六祖大师的《坛经》见地是“一切发空”的般若智慧,同《金刚经》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六祖大师大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仅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般若思想。更重要的是证悟自己的心体,超越文字理论,彻悟了心体与妙用,圆满了觉性。禅宗是“以心传心”、“自证自悟”的法,也就是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人人本具觉性。

本书处处直指本心觉性,把无上菩提智慧坦露出来,放在你手上品尝般若智慧,一旦觉性开悟,无明烦恼就会彻底破出,到达灭苦解脱。中国禅宗顿悟法门,是一条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贾老先生用自己的体悟,开通了一条新的禅宗道路,简单明了,易于入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贾老在1987年于成都文殊院省佛协会会议室讲的,每周讲一次。由严永奎先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为纪念贾老先生——百周年日,将贾老先生禅的体证心要发表出来指导灭苦解脱的人。

目录

《赞般若波罗蜜偈》讲解

六祖《坛经·般若品》

 1. 韦使君请益

 2. 何名摩诃

 3. 般若行

 4. 甚深法界,般若三昧

 5. 佛陀的四法印

 6. 禅宗的顿悟法门

 7. 无念法

 8. 无相颂

 佛教与气功

 贾题韬语录选

 吕祖《百字碑》讲解

 在读书会上讲《菩萨真实品》

论开悟

 1. 科学、哲学、宗教

 2. 佛教在宗教中的地位

 3. 气功与禅定

 4. 释迦佛悟的是什么法

 5. 十二因缘的目的和意义

 6. 三世因果和道德的关系

 7. 佛学与哲学——开悟

 8. 修行的目的

 9. 关于开悟

 10. 缘起与开悟

 11. 即生可以成佛

 12. 成佛与开悟的时间性

 13. 佛教的精神——面向人间

 14. 缘起性空

 15. 佛经与开悟

后记

试读章节

《贾题韬讲般若》一书是贾老在1987年于成都文殊院省佛协会会议室讲的,每周讲一次。由严永奎先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为纪念贾老先生——百周年日,将贾老先生禅的体证心要发表出来指导灭苦解脱的人。

特别说明。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日:“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各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发愿,就是回向。这样的发愿,主要是为了了脱生死而达到涅。发愿和回向一定要大,回向大,开悟的境界就大;回向小,开悟的境界就小;不回向则不能开悟。心的本身有个规律,譬如我明天准备起早点儿办事,只要没有特殊的干扰一般到时候就能醒来。这就是发心,发心大,其果也大;发心解脱,就能得到解脱;发心开悟,就可以得到开悟。这是种因,所以很重要,比丘们上殿都要唱念皈依佛,都要唱念回向佛如“我今发心,不欲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愿发了,力量也就慢慢地积蓄下来,后来就成为你开悟的资粮。

你发心作诗,将来就会作好诗;发心做生意,将来就会做好生意;发心开悟,以后就会开悟。五代南唐有个和尚在中秋节作一首咏月诗:“团团离海峤,渐渐照庭深。今夜一轮满……”下一句就作不下去了,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他抬头一见月亮,豁然了,并且妙句天成:“清光何处无?”他得了这句高兴得发狂,舞之蹈之,半夜起来敲钟,把个南京城都惊动了。南唐先主李灏把他抓去后才知道是这么一句诗的缘故。李灏极喜欢诗文,见他这首诗的确很好,就把他放了。这个和尚发心在诗句,一年的功夫悟得这一妙句完成这首诗,而悟境也局限在这一首诗上。所以我们要发愿开悟佛之知见,要发大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心大愿。

六祖接着说,菩提般若这种智慧,世间人本来就是具备的。这里再强调一下,这可是禅宗的特点,以禅宗的观点来看,人人都有佛,人人都是佛。但你自己不相信,觉得是与你玩笑似的。但禅宗坚决强调这点,后为的修行和种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上。正因你本来是佛才有顿悟的可能,所以祖师说,谈到开悟、顿悟都已经迟了。要学禅宗,对这点非肯定不可,所以说悟都是多事。世人为什么意识不到这点呢?“只缘心迷”,自己心里迷了,颠倒了,不知道自己的伟大,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偏要在外面去另找东西。

唯识学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才建立了“万法唯识”这一套学问。你所看到的一切,不知者以为在心外,如果细细分析,这一切根本就没有离开你的心。那么迷在哪里呢?你不要去驰求,不要在外面去找,你若想把它抓住、占有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一切一切全在你的心里,都是你的心所变现的。所以唯识对六祖的这一段话是可以印证的。迷,迷在哪里?就是迷在不能认识自己,一切万法,离开自己就无从说起,一定要认识到这点。如果认为这是唯心论,或说成是主观唯心论不愿意接受,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我有我的理由。禅宗认为,不论你说唯心、唯物,但一谈问题都必须从“这儿”开始,从我们的心、从我们的思想开始,这是一个关口。

P13-15

序言

学佛的人都知道,般若就是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叫世间智,用以处理世间的事情,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具有的智慧,所以叫世间智。但是超过这个世间呢?那就要得般若。

我们必须超脱世间才能灭苦,才能得到解脱,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必须用般若,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人数学好、物理好、化学好、生物好、文学好、外语好,等等,都是世间的智慧,因为那个东西不能帮助你解脱烦恼。超世间的智慧才能叫般若。在《坛经》中,第二品就是讲般若,可见般若的重要。《金刚经》就是专门讲般若的,六祖的传授是从《金刚经》来的,悟也是从《金刚经》开悟的,他在《行由品》里也叫大家念诵《金刚经》,我们讲禅宗,要借教悟宗,宗不能离开教,不能像后来一些讲禅宗的,过分强调祖师们所用过的那些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否则所说会出偏差的。六祖大师并没有离开教,东山法门就是从《金刚经》上来的。《坛经》的第二品就讲般若,般若就是教下的东西,很重要。大家都读过《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全都是般若,如果说禅宗就是般若宗,也完全可以,不过这个般若,不单是文章上的、理论上的般若,而是贵在老师对学生的关系上,老师要以他的心得直接影响学生,发起学生本身的般若智慧,这是一个传承关系。

佛教的经中,以般若的分量为最多——有六百多卷,西藏把般若称为“经王”,把般若讲的道理称为“了义”。什么是“了义”呢?就是干净彻底。释迦牟尼的佛教,是以般若为宗的。在佛教内众多的学派里,专门解释般若的就叫般若宗,也称为中观宗。最重要的开山祖师就是龙树菩萨,还有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中论》、《百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就是他们二人分别著的,都是解释般若的。提婆有个弟子叫罗喉罗拔陀罗,他写了一个《赞般若偈》共有二十颂,我从前在成都近慈寺读《般若经》、《大智度论》时看到这个赞颂,虽字数不多,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讲《坛经·般若品》,我就从《大智度论》里把这个颂子复印出来作为《坛经·般若品》的开头,给大家讲一遍我的心得体会。然后再看同六祖大师讲的般若有没有出入,一致不一致。

贾题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