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的《坛经》见地是“一切发空”的般若智慧,同《金刚经》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六祖大师大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仅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般若思想。更重要的是证悟自己的心体,超越文字理论,彻悟了心体与妙用,圆满了觉性。禅宗是“以心传心”、“自证自悟”的法,也就是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人人本具觉性。
本书处处直指本心觉性,把无上菩提智慧坦露出来,放在你手上品尝般若智慧,一旦觉性开悟,无明烦恼就会彻底破出,到达灭苦解脱。中国禅宗顿悟法门,是一条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贾老先生用自己的体悟,开通了一条新的禅宗道路,简单明了,易于入手。
本书是贾老在1987年于成都文殊院省佛协会会议室讲的,每周讲一次。由严永奎先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为纪念贾老先生——百周年日,将贾老先生禅的体证心要发表出来指导灭苦解脱的人。
《贾题韬讲般若》一书是贾老在1987年于成都文殊院省佛协会会议室讲的,每周讲一次。由严永奎先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为纪念贾老先生——百周年日,将贾老先生禅的体证心要发表出来指导灭苦解脱的人。
特别说明。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日:“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各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发愿,就是回向。这样的发愿,主要是为了了脱生死而达到涅。发愿和回向一定要大,回向大,开悟的境界就大;回向小,开悟的境界就小;不回向则不能开悟。心的本身有个规律,譬如我明天准备起早点儿办事,只要没有特殊的干扰一般到时候就能醒来。这就是发心,发心大,其果也大;发心解脱,就能得到解脱;发心开悟,就可以得到开悟。这是种因,所以很重要,比丘们上殿都要唱念皈依佛,都要唱念回向佛如“我今发心,不欲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愿发了,力量也就慢慢地积蓄下来,后来就成为你开悟的资粮。
你发心作诗,将来就会作好诗;发心做生意,将来就会做好生意;发心开悟,以后就会开悟。五代南唐有个和尚在中秋节作一首咏月诗:“团团离海峤,渐渐照庭深。今夜一轮满……”下一句就作不下去了,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他抬头一见月亮,豁然了,并且妙句天成:“清光何处无?”他得了这句高兴得发狂,舞之蹈之,半夜起来敲钟,把个南京城都惊动了。南唐先主李灏把他抓去后才知道是这么一句诗的缘故。李灏极喜欢诗文,见他这首诗的确很好,就把他放了。这个和尚发心在诗句,一年的功夫悟得这一妙句完成这首诗,而悟境也局限在这一首诗上。所以我们要发愿开悟佛之知见,要发大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心大愿。
六祖接着说,菩提般若这种智慧,世间人本来就是具备的。这里再强调一下,这可是禅宗的特点,以禅宗的观点来看,人人都有佛,人人都是佛。但你自己不相信,觉得是与你玩笑似的。但禅宗坚决强调这点,后为的修行和种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上。正因你本来是佛才有顿悟的可能,所以祖师说,谈到开悟、顿悟都已经迟了。要学禅宗,对这点非肯定不可,所以说悟都是多事。世人为什么意识不到这点呢?“只缘心迷”,自己心里迷了,颠倒了,不知道自己的伟大,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偏要在外面去另找东西。
唯识学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才建立了“万法唯识”这一套学问。你所看到的一切,不知者以为在心外,如果细细分析,这一切根本就没有离开你的心。那么迷在哪里呢?你不要去驰求,不要在外面去找,你若想把它抓住、占有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一切一切全在你的心里,都是你的心所变现的。所以唯识对六祖的这一段话是可以印证的。迷,迷在哪里?就是迷在不能认识自己,一切万法,离开自己就无从说起,一定要认识到这点。如果认为这是唯心论,或说成是主观唯心论不愿意接受,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我有我的理由。禅宗认为,不论你说唯心、唯物,但一谈问题都必须从“这儿”开始,从我们的心、从我们的思想开始,这是一个关口。
P13-15
学佛的人都知道,般若就是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叫世间智,用以处理世间的事情,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具有的智慧,所以叫世间智。但是超过这个世间呢?那就要得般若。
我们必须超脱世间才能灭苦,才能得到解脱,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必须用般若,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人数学好、物理好、化学好、生物好、文学好、外语好,等等,都是世间的智慧,因为那个东西不能帮助你解脱烦恼。超世间的智慧才能叫般若。在《坛经》中,第二品就是讲般若,可见般若的重要。《金刚经》就是专门讲般若的,六祖的传授是从《金刚经》来的,悟也是从《金刚经》开悟的,他在《行由品》里也叫大家念诵《金刚经》,我们讲禅宗,要借教悟宗,宗不能离开教,不能像后来一些讲禅宗的,过分强调祖师们所用过的那些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否则所说会出偏差的。六祖大师并没有离开教,东山法门就是从《金刚经》上来的。《坛经》的第二品就讲般若,般若就是教下的东西,很重要。大家都读过《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全都是般若,如果说禅宗就是般若宗,也完全可以,不过这个般若,不单是文章上的、理论上的般若,而是贵在老师对学生的关系上,老师要以他的心得直接影响学生,发起学生本身的般若智慧,这是一个传承关系。
佛教的经中,以般若的分量为最多——有六百多卷,西藏把般若称为“经王”,把般若讲的道理称为“了义”。什么是“了义”呢?就是干净彻底。释迦牟尼的佛教,是以般若为宗的。在佛教内众多的学派里,专门解释般若的就叫般若宗,也称为中观宗。最重要的开山祖师就是龙树菩萨,还有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中论》、《百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就是他们二人分别著的,都是解释般若的。提婆有个弟子叫罗喉罗拔陀罗,他写了一个《赞般若偈》共有二十颂,我从前在成都近慈寺读《般若经》、《大智度论》时看到这个赞颂,虽字数不多,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讲《坛经·般若品》,我就从《大智度论》里把这个颂子复印出来作为《坛经·般若品》的开头,给大家讲一遍我的心得体会。然后再看同六祖大师讲的般若有没有出入,一致不一致。
贾题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