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真的散文大气磅礴,文化、历史、个人经验和感受混杂在一起,构成一种独特的文本。本书是作为学者的季红真的另一种类型的散文随笔。作者从自己80年代在北大读研究生写起,以自然形态的24个节气对应了人生的24个境界:逛书店、图书馆、看电影等等,把自己在北大的生活写的妙趣横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的节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红真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红真的散文大气磅礴,文化、历史、个人经验和感受混杂在一起,构成一种独特的文本。本书是作为学者的季红真的另一种类型的散文随笔。作者从自己80年代在北大读研究生写起,以自然形态的24个节气对应了人生的24个境界:逛书店、图书馆、看电影等等,把自己在北大的生活写的妙趣横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人生的节气》为题,套用二十四节气的成数,寄托古今之变中人生不变的喜与忧。时空的流转无穷无尽,便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亘古感叹,而短暂的生命之旅,有彼此的重复,也有独一无二的奇遇,文章便做在这恒与变的裂隙中。 平凡的点滴见闻,也能积累成阅历。生活便是由无数琐碎的细节构成,即使是远行客,随手采集路边的草花,也不失为值得庆幸的纪念。人生的可爱之处,就是经常会有一些小的感动。 目录 远行客古今如梦——《人生的节气》自序 忆渔事 挖野菜 做女红 遛电影 翻旧书 蹲车站 说闲话 辨名物 读注释 种纸田 串亲戚 会朋友 听音乐 访古迹 遭梦魇 行夜路 乘出租 吃小吃 下饭馆 写情书 买东西 观风景 观美人 逛书店 试读章节 忆渔事 一 捕鱼和狩猎一样,大概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最古老的文明。在中国至少可以上溯到六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陶器上都有鱼形的纹饰。道家信仰中的太极图,是以黑白相交的两条变形鱼来概括对于宇宙的基本看法。西南少数民族的铜鼓铭文中,也有不少鱼的图案。特别有意思的是,断发文身的人竞渡的场面。他们驾的龙舟很小,而鱼却很大,在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中,船仿佛是在鱼群中穿行。而且,就是在生态环保的意识普及到全球的今天,越来越严格的禁止使打猎几乎成为犯罪行为,而基本退出人类的生产范围,捕鱼的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尽管工具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内容。可以说捕鱼是人类贯穿古今的一项重要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中外,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多取材于捕鱼。已故的中国名作家汪曾祺,在《故乡人》中,有一篇即是《打鱼的》,详细地记载了故乡捕鱼的方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更是经典的叙述,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扬全球。那个独自架着一只小船在海里钓鱼的老人,紧紧抓牢绳索与风暴和鲨鱼搏斗,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虽然最终得到的只是一条鱼骨,但生存的顽强却寄托了现代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据说故事是海明威听来的,但关于捕鱼的大量细节却好像出自行家里手。始知人可以独自驾船在海里捕鱼,我也是得白海明威的著作。 在中国古代,捕鱼的知识非常丰富,保留在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中。比如捕鱼的工具,最通常是用网,《诗经·新台》有“渔网之设,鸿则离之。”而且,至今仍然如此。记得幼年的时候,院子里的小伙伴儿经常玩儿的一个游戏就是模仿用网打鱼的情景。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高举着搭起来的手,象征着渔网。一群小孩子后面的拉着前一个人的衣服后摆,转着圈鱼贯着从“渔网”下钻过去。所有的人齐声唱着一首歌谣:一网不捞鱼,两网去赶集,三网捞一条小尾巴鱼。“小尾巴”一词可以任意地无穷反复,全凭“渔网”的好恶。歌谣完结的时候,两个大孩子的手臂落下来,被扣住的那个孩子就是落网的鱼。游戏重新开始,虽然简单却有不尽的乐趣。由此也可以看出,用网打鱼的活动反映在民间文化的形态中。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对于渔网有着详细的分类,大的渔网称恩,小的渔网叫罜■,用竹竿支架的渔网为罾,捕捉小鱼的细眼网名罭,兼能捕鸟的网是罨,罟则是所有网的总称。由用网捕鱼的基本方法推及其他,所有捕鱼的方法几乎都有相关的语义联想。古代的网大概是用麻或丝的绳编织的,但是一些用竹子做的渔具也用相同的偏旁,比如罩最原始的语义是捕鱼的竹笼。不仅如此,其他的捕鱼方法也都冠以同一个字头。比如,霖是积柴在水中取鱼,先将柴草放入水底,然后敲击船帮,鱼因恐惧而钻进水下的柴草中,然后捞取柴草得到藏在里面的鱼。这种捕鱼的方法大概已经失传,我走过很多地方也没有遇到过。又比如■,《辞海》里说明是古代夹鱼的工具,但是如何夹则没有说明。但■是罱的本字,夹鱼大约和罱河泥的方法相近。钱戟《罱泥》诗:“两竹分手握,力与河底争。……罱如蚬壳闭……”,幸运时便能夹到鱼。罶的注释更简略,只说是古代的渔具,材料和方法都无记载。现代捕鱼的词汇则更繁杂,多数是以不同的动词和鱼组成动宾词组,比如钓鱼、淘鱼、摸鱼、拦鱼、捞鱼,等等。这些动词不专门用于捕鱼,因此也没有古代相关字的同一偏旁。而且获得鱼的方法除了捕之外,还包括人工养殖。捕鱼的智慧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贬义,“渔”又指涉所有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所谓“坐收渔人之利”。 在脱离了渔网捕鱼之后,在所有的捕鱼方式中,钓鱼的方式最古老也最普遍。城市里的工薪阶层,双休日的时候,到人工挖掘的鱼塘去钓养殖的鱼,是休闲的重要方式。与其说这是一种生产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调节。钓鱼的这一特殊意义,也是从古延续至今,在古代渔、樵并列代表归隐的主要方式,是传统士大夫阶级推崇的至高文化境界。无论是神话中的姜太公,还是历史人物严子陵,都是以在山野垂钓的方式远离政治纷争,避祸于乱世,获得精神的独立与逍遥。从柳宗元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到清代王士祯的“一人独钓一江秋”,都寄托了遗世独立的精神与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而只以一个渔字而能概括所有捕鱼的方式,也只有汉语才有这样丰富的简约。 二 此生对于渔事的记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 那时家住京郊的一个小镇,四周遍布沼泽。许多的农合周围有水沟,似乎是建在小岛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个穿深色粗布大襟袄的农妇,站在杂树丛中大声地呼喊。炊烟渗过枯枝,和水汽融合,升入雾霭,很有古画儿的意境。 邻居叔叔酷爱捕鱼,节假日的时候,经常伙同几个朋友,到远处的河里去打鱼。他们是用网捕鱼,规模应该算是不小的。每次归来,收获都很大,各种各样的鱼装满几大脸盆。他把鱼分给左邻右合,留给自己吃的却很少。打鱼对于他来说,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蛋白质的问题,更在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尽管困难时期刚过,蛋白质的问题仍然是全民的问题。我没有少吃他的鱼,在补充了蛋白质的同时,也从他那里得到不少打鱼的知识。他真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几乎能干全活。他把买来的蜡线缠在梭子上,一梭一梭地织成网。他把积攒起来的牙膏皮放在煤铲里,架在炉火上融化后,浇在长圆形的陶土模子里,系在渔网的边沿当坠子。这样,渔网撒出去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垂落。我曾看见过他挽着裤腿站在河边的水里,抡圆了胳膊撒网,浑身的劲道都随着前倾的身体运出,那样子实在是优美。 我家居住的院子东面,就是一个苇塘。有一线细水从南面注入,从北面流出。雨季的时候,流量丰沛,水声潺潺,响彻昼夜。冬季封冻,薄冰下仍有水流涌动。在窄小的水口,不知是什么人支起筛子,随着流水游动的小鱼便纷纷落网。最大的也不过两寸长的小白条,多数是小鱼苗,还有一些活蹦乱跳的小虾米,偶尔会有几条小鲫瓜子。苇塘因生满芦苇而得名,春天蹿芽,端午节的时候,就已经遮天蔽日。秋天芦苇发黄,芦花飞白,一片迷蒙的景色。芦苇被割光的时候,一年一度淘鱼的时节也就到了。一群壮汉,穿着挽裆的粗布棉裤,脚踩高筒胶靴,宽大的棉袄系在麻绳里。他们把南北两个水口都封死,用土石垒起结实的小坝。一只大铁桶上拴上四根麻绳,一人拽两根对面而立,喊着号子把桶悠起来,放到水里,再把装满了水的桶悠起来,把水倒在坝外。这样一起一伏的动作,需要全身的协调,加上均匀的水声,就好像是舞蹈。我经常呆呆地看着他们充满力与美的动作,而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晚上收工的时候,坝外的水会渗进来,形成一个小水坑。便会有一些鱼落入其中,溅起一片水声。孩子们不顾寒冷,用石头打碎上面的薄冰层,赤手深入冰水里,凭着感觉摸出鱼。一次摸光了,过不了多少时候,又会有鱼落进来。 P1-3 序言 远行客古今如梦——《人生的节气》自序 季红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过五十,忧患渐多,便有挣扎之感,再不敢学少年,潇洒挥霍时间。本书的文章写作,开始于2004年,完成于2008年,题目都是三个字,拟好之后挤时间赶写出来。并无外力催促,完全是自己找罪受。一来是突然相遇灵感,以为有话可说。二是借助写作挣脱心灵的痛苦,频繁的伤逝已经让我不堪承受。文章随写随发,蒙秀芹女士雅意,得以出版,文字略有增删与修改。共计二十四篇文章,不出中国人的生活范围。以《人生的节气》之题,套用二十四节气的成数,以寄托古今之变中人生不变的喜与忧。时间的流转无穷无尽,空间则是相对有限。于是,便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亘古感叹,而短暂的生命之旅,有彼此的重复,也有独一无二的奇遇,文章便做在这恒与变的裂隙中。尽管回头已百年,生的幸运仍然让我满怀对世界感恩的虔敬。 我是一个读书人,但是生性好奇、不务正业。因为定力不足,常被身外的热闹所吸引,免不了“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学问自然业绩平平。加上自立早,迁徙频繁,家务琐事繁杂,难与红尘的世界相隔绝,没有“自己的房间”,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不多,甚至经常有放不下一张书桌的窘迫。倒是接近了原生态的生活,尽管处理起世俗事物来常常捉襟见肘、狼狈不堪,但扑面而来的生活常给我意外的启示,不期然而遇的感触丰富了我贫乏的生命,也使书斋中的思想获得感性的体验。好在我以文学为业,一切都与专业有关,无所谓有用无用。说化腐朽为神奇自然是夸大其词,但是平凡的点滴见闻,也能积累成阅历。生活便是由无数琐碎的细节构成,即使是远行客,随手采集路边的草花,也不失为值得庆幸的纪念。人生的可爱之处,就是经常会有一些小的感动。 现代学术的分类使专业越来越狭窄,而蒙童式的好奇在我则始终没有泯灭。世界容我们寄身,并且时时展示它的神秘,正是庄子所谓的“生而有涯,知也无涯”。不仅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不停刷新着我们的视野,还有自古以来的宇宙自然之谜,历史就在我们的周围,诱惑着我们的认知冲动。现代的传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多学科的亲友也使我偏得。吃百家饭,师天下人。我是一个贪婪的饕餮之徒,而且永远没有餍足,虽然常常只是惊鸿一瞥,也足以陶然。如梦的人生不再虚飘,充实感就是价值的体现。仅仅面对纸本常常会使想象力枯竭,而全面调节感官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到其他门类中聊怡倦眼。美术、书法、建筑、音乐与其他艺术,都激发着我的兴趣与写作的灵感。尽管才能不足以创造,但是鉴赏的兴致中,也积攒起一些印象,朋辈中的高人不吝赐教,不时增补着我的底气。这有点像一个有恋物癖的守财奴,珍藏这些印象竟像保有财富一样快活。就是专业本身,也迫使你无法懒惰,对象的丰富大大超出纸本,水下的冰山需要勘测的功夫。加上浏览杂书的习惯,特别是文史类的杂书,与掌故知识无意间的相遇,更是让人窃喜。这大概是本能,永远无法抗拒历史的魅力。特别是作为精神家园的母语,延绵几千年的汉字,每一个几乎都关联着漫长的历史时空。它是纽带,也是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时间之门。使所有的感触与发现,都连接在唯一的空间中。 这些浅尝辄止的一得之见,自然不足以治正经的学问,但是作为下脚料,也可以拼接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图景,一如终年劳作的村妇们,在闲暇中用各种颜色的布头,缝制出人兽鬼神和器物。于是便有了这一次写作的冲动,希望与友朋分享心灵的悸动与精神的漫游。至于文体,连我自己也想不出如何命名。大致应该属于散文,但是如何归类则很难说。蒙童式的简单自然不足以忝列学者散文,而大量的私人记忆也不足以纳入文化随笔。管他呢!拼着力写完了,肖与不肖都随它去。散文原本就是可以随便写的。 是为序。 2009年12月5日 于沈阳师范大学寓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