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学家,在全球人口严重过剩和生态危机非常恐怖的时代中,设想如何采纳时空技术向过去发送超光速粒子信息,寻求已逝去的科学家帮助人类拯救未来地球的故事。
小说中,一批英国当代物理学家最终将超光速粒子束发射到地球曾经于20世纪60年代存在的美国位置,并成功地进行了向已逝过去科学家的通讯。
小说设想了相隔近30年的两代物理学家利用超光速粒子进行对话,描述他们拯救地球和人类、清除外太空希特勒魔影的种种科学幻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间景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格里高利·本福德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批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学家,在全球人口严重过剩和生态危机非常恐怖的时代中,设想如何采纳时空技术向过去发送超光速粒子信息,寻求已逝去的科学家帮助人类拯救未来地球的故事。 小说中,一批英国当代物理学家最终将超光速粒子束发射到地球曾经于20世纪60年代存在的美国位置,并成功地进行了向已逝过去科学家的通讯。 小说设想了相隔近30年的两代物理学家利用超光速粒子进行对话,描述他们拯救地球和人类、清除外太空希特勒魔影的种种科学幻想。 内容推荐 一部描写有趣的、看似真实人物的引人人胜的小说……在科幻小说领域,《时间景象》真的是一部空前之作。 本福德……利用他作为河湾加州大学物理学家的经验,对亚原子学说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描写,创作出一部绝妙的关于时间悖论的小说。 目录 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幻小说——“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代序 第一章 1998年春 第二章 第三章 1962年秋天 第四章 1998年 第五章 第六章 1962年9月25日 第七章 第八章 1962年10月14日 第九章 1998年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1962年12月3日 第十三章 1963年1月14日 第十四章 1963年3月22日 第十五章 1998年 第十六章 1963年4月8日 第十七章 1963年4月15日 第十八章 1963年5月24日 第十九章 1963年5月29日 第二十章 1963年5月31日 第二十一章1998年8月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1963年7月 第二十六章 1963年7月7日 第二十七章 1963年8月6日 第二十八章 1963年8月12日 第二十九章 1963年8月28日 第三十章 1998年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1963年9月25日 第三十四章 1963年10月7日 第三十五章 1998年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1963年10月12日 第三十九章 1963年10月14日 第四十章 1963年11月3日 第四十一章 1963年11月6日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1998年 第四十四章 1963年11月22日 第四十五章 1998年 第四十六章 1974年lO月28日 科学与文学的交叉(后记) 少年之梦——主编后记 试读章节 约翰·兰菲尔闷闷不乐地想,要微笑待人。人们似乎很喜欢这样的处世方式,不管嘴上说着什么,但脸上总要挂着微笑。也许微笑暗示着真诚的祝愿,但这种必不可少的交际方式,约翰却怎么也学不会。 “爸爸,你看……” “该死,就不能小心点嘛!”约翰大喊起来,“你的作业掉进我的粥里了!玛吉,那只讨厌的狗为什么总在吃饭的时候溜进厨房里来?” 三个人顿时惊讶地看着他。玛吉从炉子旁转过头来,手里一动不动地抓着饭勺;妮基举着勺子停在半空中,嘴拢成“O”形定在那里;约翰尼坐在他的旁边,手里拿着家庭作业,脸色渐渐沉了下去。约翰立刻意识到妻子玛吉能察觉到他今天很不顺心,他从来没有这样无端地发过火。 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既不会无缘无故地微笑,也不会动辄就发火。一家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那里,玛吉最先打破僵局,吓走了汪汪乱叫的狗,然后拉着约翰尼回到他的位子上。妮基则低头盯着面前的麦片粥。约翰猛吸了一口气,从鼻腔里发出一声浓重的叹息,又继续吃他的烤面包片。 “约翰尼,不要打扰你爸爸,他今天早上有很重要的会议。” 约翰尼温顺地点点头,“对不起,爸爸。” 爸爸,孩子们都这样称呼他,而不是叫爹。头顶草帽、双手因干活而粗糙的父亲才称之为爹。约翰的父亲就被叫了一辈子的爹。 约翰郁闷地看着饭桌周围,就连坐在自家的饭厅也没能让他感到一丝轻松。旁边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儿子说话时透出的那种优越感,令约翰不禁想起当他只有约翰尼这么大时,他对富裕家庭孩子的羡慕。每当看到小约翰尼时,童年的回忆就浮现在眼前,他竟然有些羡慕约翰尼身上的那股富家子弟的淡然。 “孩子,我应该道歉才对,我不是有意冲你发火的。你妈妈说得对,今天上午的事确实让人心烦。这是你想让我看的作业吗?” “嗯,学校在征集优秀作文,关于……”约翰尼有些腼腆,“关于怎样改善环境和节约能源,我想让你检查一下再交上去。” 兰菲尔咬了下嘴唇说:“约翰尼,我今天可能很忙,征文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我尽量抽时间看,好吗?” “好的,爸爸。我把它放在这儿。我知道你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语文老师也这么说。” “哦?是吗?他是怎么说的?” “是这样,事实上……”约翰尼犹豫了一下,“他说科学家总是把人类带人无路可寻的境地,但也只有他们才能把人类带出那里。” “不只是他一个人这么说,孩子,这是公理。” “公理?什么是公理,爸爸?” “我们老师说得正相反,”妮基插嘴说,“她认为科学家引起的麻烦够多了,只有上帝才能把我们从迷境中带出来,科学家是做不到的。” “噢,上帝,又是一个宿命论者。虽然他们比原始人和石器时代的垃圾观念先进许多,但有这种人在身边总会令人消沉。” “克兰肖小姐说,尽管原始人跑得很快,但他们也逃不出上帝的裁决。”妮基确信无疑地说。 “玛吉,学校究竟是怎么了?我不希望他们给妮基灌输这种思想,她老师思维不正常,要给校长反映反映才是。” “这已经算是正常的了,”玛吉心平气和地答道,“最近还有更离谱的宿命论呢。” “克兰肖小姐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祈祷,”妮基坚持要说下去。“她还说宿命论是一种裁决,而且可能是世界末日的降临。” “哦,这样的说法就有点荒谬了,亲爱的,”玛吉说道,“如果我们只坐在这里祈祷,那我们将会怎么样呢?应该使自己忙起来,好了孩子们,准备一下,快点!不然上学要迟到了。” “克兰肖小姐还说过田野里生长的百合……”妮基嘟囔着离开了房间。 “嗨,没时间讨论什么百合了,”兰菲尔说着把椅子往后推了推,然后站了起来,“赶快上班,又要忙一天了。” “剩我一个人在家忙,”玛吉笑着说,“每天不都是这样吗?兰菲尔,你的午餐。这星期还没有荤菜,不过我给你准备了奶酪和刚熟的胡萝卜,都是从农场弄来的。我想今年土豆收成挺好的。你还满意今天的午餐吗,亲爱的?”她站起来吻了兰菲尔,“希望今天的会议很顺利。” “谢谢,亲爱的。”一想到今天的会议,兰菲尔就有些精神紧张。他不得不为项目找经费和准备仪器,这一切都令他忧心忡忡。 兰菲尔骑车走时,已经把家里的琐事完全抛在脑后,开始考虑实验室的事儿了。要给技术人员交代一天的工作以及和彼得逊的会议。兰菲尔骑着车,一路颠簸着离开格兰彻斯特,绕着剑桥前行。昨晚的雨使得田间弥漫着一层薄雾,轻柔地笼罩着大地。残留在嫩绿叶子上的水珠摇摇欲滴,蓝风铃的花铺满了整个田野。田间的小路与溪流被桤木和荨麻丛隔开。水面上,虫子用桨一般的腿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金凤花盛开,给河岸铺上了一张金色的毯子。柔荑在柳树下开着大朵的软茸茸的花。现在是三月清新的早上,兰菲尔从小在约克郡时就喜爱这样的春天,这样的清晨。他喜欢看着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水气渐渐从原野中腾起,他喜欢看着在他靠近时急匆匆跑开的野兔。这些年来他骑车经过的小路,地面开始下陷,他的头顶几乎和两旁的树木一样高了。泥土的气息,雨水冲刷过的青草味混合着浓重的炊烟味扑鼻而来。 当兰菲尔骑车子经过时,一对男女正闲散地靠在斜斜的篱笆上,漠然地看着他。兰菲尔不以为然地想,每个月都有外乡人涌进剑桥擅自占地,把这里当成是风水宝地。镇子左边是一座废弃的农场,上个星期有外乡人把窗户的裂缝用旧报纸、布条、硬纸板补上后,便搬了进去。真是奇怪,那些外乡人竟然到现在才发现这幢房子。 兰菲尔路程的最后一段是剑桥市郊,这里交通状况极差,道路之间很难疏通,许多汽车则停在废弃的路上。政府曾宣布要改善路面状况,把所有废弃的道路利用起来形成整体的公路网。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兰菲尔看来,政府也只是在电视上说说罢了。 兰菲尔骑着车子穿梭于汽车的夹缝中。这些汽车像是没有眼睛、没有腿脚的甲壳虫,拼命地找寻着可以移动的地方。有的学生开车上学。由于道路拥挤,汽车不能前行,昏昏欲睡的司机只能看着兰菲尔摇摇晃晃地骑单车从他们面前经过。 在凯文迪斯前面,兰菲尔把车锁在草料架上。已经有一辆车子停在这儿了。那个刁钻的彼得逊不会早来的,毕竟现在还不到八点半。兰菲尔走上楼梯然后穿过大厅。 兰菲尔并不知晓这三座大楼因何而建。起先,由旧的砖墙堆砌而成的凯文迪斯被作为博物馆使用,是剑桥的中心地带。拉瑟福德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原子核。如果从麦丁雷大街两百米外向这里看,也许会被认为是保险公司、工厂或是别的什么商业机构。凯文迪斯作为图书馆在七十年代曾开放过,并被粉刷一新。馆内铺着地毯,书架摆放得整整齐齐。而现在,大楼里灯光昏暗,由于许多实验室闲置,墙壁已裂缝,里面零零星星地散放着仪器。兰菲尔走进了他在靡特大楼的实验室。 “早上好,兰菲尔博士。” “早上好,杰森,有人来过吗?” “嗯,乔治……一早就启动了那个大气泵,但……” “不,我是说有没有人来访。我正在等一个人,他从伦敦来,叫彼得逊。” “哦,没有见。那我现在开始工作吗?” “好的,去吧。设备运转得如何?” “非常好,真空度正在下降,已经到了十微米的地方了。我们已经控制了液态氮并且检查了电子仪器,看上去就好像是放大器在运转。我们正在做一些设备调整,将在一个小时内进行测试。” “好的。杰森,一会儿国际理事会的彼得逊会来,他将给我们增加项目经费。我们要做一些演示,所以一定要让设备在这几个小时内不出任何差错。你们也要打起精神来。另外再把这里稍微整理一下,行吗?” “没问题,我会让它正常运转的。” 兰菲尔穿过狭窄的通道,灵巧地踏过蛛网般的电线,下到实验室。室内是光秃秃的混凝土墙,老式的电线和新设备的电缆交织在一起。当兰菲尔经过实验室时,和每个正在工作的技术人员点头示意,询问他们离子聚焦器运行的情况,最后再给出工作指示。由于曾费尽周折地搜集各个零部件并亲自设计,他非常熟悉这台复杂的仪器。液态氮哗啦啦地流过,在长颈瓶中发出汩汩的声音。动力系统在一处接触不良的地方发出嗡嗡声,示波器的绿色标盘上跳跃着黄色波纹,形成光滑的曲线。实验室才是兰菲尔真正的家。P1-4 序言 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幻小说——“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代序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 161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创作了科幻小说《梦》。小说描绘了魔法精灵协助人类完成的一次太空之旅。虽然在进入太空的方法上借助精灵显得有点古怪离奇。但对太空中寒冷和失重状态的准确描写,使天文学大师开普勒无可争辩地成为最先尝试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开先河者。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真正繁荣时期,是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20世纪,并跨越千禧之年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宇航奠基人,俄国的康斯坦丁·齐奥尔柯夫斯基创作了相当有创意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在地球之外》(1916),不但讲述了多级火箭的设计方案,还把人类在未来进入太空后的全新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位曾提出尖锐对立的宇宙理论的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也都创作过科幻小说。主张大爆炸宇宙论的伽莫夫写过《平装本里的汤姆斯金先生》(1938)。这部作品在中国被翻译成《物理世界奇遇记》,付梓时,正值刚刚粉碎“四人帮”、迎来“科学的春天”,全国上下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大潮中,很受读者欢迎。主张稳恒态宇宙论的霍伊尔则创作了著名的科幻小说《黑云》(1957)。这本书也有中文译本,但仅仅在很多年前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连载,没能正式成书出版,给喜爱阅读科幻小说的读者留下了些许遗憾。 考察近现代历史上介入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当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主要设计师之一的威廉·冯·布劳恩,也曾创作出版了科幻小说《火星上的生活》,在1955年,著名的派拉蒙影片公司还将这个作品搬上银幕。无独有偶,英国宇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卫星通讯技术的奠基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harke),更是享誉世界的科幻大师。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改编成电影后,影响很大,曾被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十部影片之一。 纵观科技领域,不单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喜欢创作科幻小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考古学、心理学、工程技术、电脑科学、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作者,都对科幻文学与创作情有独钟且成绩不菲。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为例,他不但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还是科幻小说《瓦尔登第二》的作者。在小说中,斯金纳采用自己提倡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构建心理学的乌托邦社会。 在我国,科学家迈人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作品质量很好。两院院士、水工结构和水电专家潘家铮一人,就创作过多部科幻作品。他最近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科幻选,就得到了少年读者的称赞。 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与普通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有相当大的不同。 首先,科学家的作品能将丰富的科学构想融人小说,展示了比其他科幻作品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景象。本系列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是供职美国宇航局的高级工程师、“火星探路者”计划电池专家杰弗里·A.兰迪斯(Geoffrey A.Landis)创作的《通过虫洞进出黑洞》、《追赶太阳》、《进入蓝色深渊》等短篇小说集成,所呈现的微观世界、月球世界、海洋世界的漫游,就很是与众不同。没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这样的故事根本无法构思。美国生物学家、琼·丝隆采乌斯基(Joan Slonczewski)是本系列中唯一的女性作者,她的《人海之门》,则完全设想了一个远离太阳系的海洋星球,在那里,发展着与我们的文明迥异的社会现实。这样恢弘的场面,只有深入洞悉了宇宙学、生物学、海洋学和人类精神内涵的学者才能真正地构建完成。 其次,科学家创作的科幻作品,常常能准确地表述科学发现的过程,真实地表达科学探索过程中欢畅与悲苦的感受。21世纪的今天,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返回,“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即将进入太空之时,重读本系列中阿瑟·C.克拉克的《太空序曲》,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宇航时代的启蒙时期,往事并非一切如烟,过往的一切又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本系列中由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格里高利。本福德(Gregory Benford)创作的科幻小说《时间景象》,则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过程、人类有效控制人口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征程,用一种世代交替的时间线索贯穿起来。小说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之河里来来回回自由自在地跳跃,给人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和时代感。只有真正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才能在这种大维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尺度中穿梭自如。 再次,科学是科学家一生追求的光辉事业,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更多为科学而奋斗和献身的渴望,也充满了更多科学探索过程中求真求实的精神。已故的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接触》选人本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萨根曾经参加过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地外文明与外星球高级智慧生命的SETI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实现过程,在小说中被转述为一曲既惊心动魄、又妙情横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对宇宙探险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人类希冀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同类的心灵渴望、对科学工作者在探寻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诸多误解、对科学技术全球化大合作的时代潮流,都抱着热诚的希望。本系列中弗雷德·霍伊尔、吉奥弗莱·霍伊尔兄弟俩合著的科幻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读者呈现了主人公(一位好莱坞剧作家兼编剧)执著于科学、钟情于求索科学真理、不屈于邪恶强势的品格,科学追求时间和永恒的不屈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勇往直前,因为,“离太阳仅仅七步之遥”。 有系统、有规模地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非常高兴重庆出版集团能率先出版《接触》、《太空序曲》、《时间景象》、《离太阳只有七步》、《人海之门》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等六部科幻小说。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对人们了解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有所帮助,更希望这些作品能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为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欣余,是为序。 路甬祥 2007年12月7日 后记 少年之梦 编辑一套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还是个迷恋科幻的初中生,有一次到郑文光老师家请教问题,凑巧海洋出版社邀请了一群科幻人共同研讨办刊问题,出席的人有王逢振、孙少伯、李夫珍、金涛和饶忠华。就在这个家庭聚会上,我第一次尝到了文光老师的太太陈淑芬阿姨的烹调手艺,还平生第一次喝到了大名鼎鼎的茅台酒。 就是在那次聚会上,我看到郑文光老师交给饶忠华一本由阿西莫夫主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Great Science Fiction Stories By The World's Greatest Scientists)。当时我就特别希望读读这本书,并且对阿西莫夫的这个创意非常欣赏。决定当有一天我有能力编辑科幻小说时,也要主编一本这样的科幻作品。 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套丛书,就是我少年时代梦想的达成。 这套小说集六本,选择了当代最著名的以科学家为作者的科幻小说。这些作家中的多数,我都在不同场合有过联系。早在1981年,我就跟阿瑟·C.克拉克有过通信。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说:“你是第一个从中国来信的人!”信中,他还希望我能有机会看看他与库布里克合作拍摄的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跟克拉克通信,让我感到,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的确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他的信中告知所有人,每一天他都会有一打的新创意。因此,热心的读者就不用老给他写信推荐创意了。虽然是个幽默的婉拒,却可以看到克拉克的敏锐才思。这次,我们选择的《太空序曲》就是克拉克最早的科幻长篇小说。该书出版于1951年,远远早于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顺利升空。在今天阅读它,读者可能觉得该书不那么有趣,但如果比照当代航天事业的发展,你会惊奇地发现,作者的预言性有多强。克拉克的小说就是以预言见长的。 跟格里高利·本福德的联系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我给他写信,询问他的得奖小说《时间景象》的情况。这部小说曾经被誉为科学家所能创作的最好的科幻小说。他给我回信时附寄了一本《在外星人的肉体里》(In Alien Flesh)。我立刻翻译了其中的《长大之后去干啥》并发表在《我们爱科学》杂志上。《长大之后去干啥》是部儿童短篇,写一个叫马克的孩子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就偷偷乘坐科学家父亲的时间机器到达未来。第一次去之前,他的未来理想是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但在未来的一个钟头里,他发现真正成为修车工的那个“未来的他”,其实过着一种重复的无聊生活。半年之后,当马克的未来理想变为成为橄榄球运动员时,他再次尝试奔赴未来。这一次,他发现当运动员太累。偷乘时间机器奔赴未来的事情终于被马克的父亲发现了。于是,父子之间展开了一场面对未来的谈话。父亲告诉孩子,人应该过好当前的每一天,千万不要为未来发愁。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与国内许多教育小说类似,但由于作者是科学家,所以,着墨不多的那一点点科学过程写得逼真可信,未来的场景也充满诱人的视觉感。《时间景象》是一本很好看的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了相隔近30年的两代物理学家在过去与未来通过“时间隧道”的联络,对社会、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等的影响。 杰弗里·A.兰迪斯是我见面次数“最多”的科幻作家。第一次见面在1994年。那一年我应邀参加美国科幻研究会的芝加哥大会,并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科幻发展的报告,出席会议的还有旅美作家张劲松。此前,我已经知道兰迪斯的小说跟本福德的一样好。而兰迪斯也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科幻人有着好感。那次见面,他送了我一本以苏联科学家流放远东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在冬天的星星下》(Beneath the Stars of Winter)。回国之后,我迅速邀请张劲松翻译了兰迪斯的小说《在太阳下散步》。这是一部在月球上遇难的宇航员如何跟黑夜抗争的故事。为了争取阳光,她徒步环绕月球整整一圈!张劲松把标题改成《追赶太阳》,使小说更加具有中国特色。这部作品在《科幻世界》发表之后,获得了读者的交口称赞。一些读者还对其中的科学创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着的考虑不周。科幻小说能引发读者如此的“科学思索”,正可以看出科学家作品的独特性。2002年,《科幻世界》邀请兰迪斯访华。因为他是火星探索计划的电池专家,所以,便被冠以“火星叔叔”的称号。在北京,兰迪斯到中国科技馆跟中国读者见了面,回答了小读者的问题。随后,他还参加了北京科协组织的“科幻与创造力、想象力研讨会”。兰迪斯对中国的持续热情,表现在后来他参加的火星无人探测器计划上。他给这个航天器拍摄到的前几幅火星照片上的岩石命名为“孙悟空”、“猴子洞”、“清”等。他还在“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时应我邀请,给中国航天业发来了祝福。兰迪斯写过几部长篇小说,但我个人感到。他的短篇小说更加精彩而且获奖颇多,《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就是上乘之作。 女科学家琼·丝隆采乌斯基是我于2001年在纽约州参加另一次美国科幻研究会年会上见到的。会上安排了一些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人进行科学讲座。听者除了科幻作家,还有许多参加会议的科幻迷和当地读者。她的讲座标题是“碳纳米管:太空时代的建筑者”。这个标题跟她的生物学好像有点不沾边。我去听了听,发现她展现的图片,竟然是克拉克科幻小说中所讲的太空梯。由于词汇不熟悉,我只听了一会儿就出来了。但对她的讲课风格非常喜欢,是那种平易近人地与听众讨论。她不事打扮,讲课的时候,哪里像个科学家,倒像一个摸爬滚打的电工。《人海之门》是琼最获好评的作品。小说在种族、权力、性别、殖民等方面,引发了许多深层次的探讨。 该谈谈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了。在萨根大张旗鼓地宣称他要撰写科幻小说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布罗卡的脑》。我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来就对大脑中的布罗卡区感兴趣。但真正阅读后我发现,萨根讲述的根本不是语言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布罗卡的脑》所展示的,是一个跳出了天文学狭窄领域的萨根,是一个广阔的萨根,是一个热爱科幻、有着无尽青春梦想的萨根。对这样的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我当然要先睹为快了。这次选择了他的《接触》,描述了科学家依据“大消息”、乘坐“大机器”、通过“虫洞”抵达“大星系”织女星的故事。《接触》对中国读者而言,因知识背景的缘故,因它是硬科幻的缘故,显得没有出版商吹嘘的那么好,但即便如此,小说仍然很有趣,全面展示了萨根对科学、宗教、历史、文化的思考,对萨根迷们来讲,是一部难得的研究萨根的百科全书。 谈到稳恒态宇宙起源理论的提出者弗雷德·霍伊尔爵士,必须要讲讲他的科幻小说名作《黑云》。在这部作品中,一个来自太空的、带着宇宙信息的云团包裹了地球。这是一个智能云团。地球和这个云团滚在一起,于是两种文明相互接触。《黑云》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并连载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使我们失去了最佳选择(将来会做考虑)。在此情况下,这次我们选择了他的另一部,也是很有分量的科幻长篇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时光倒流的奇妙景象。 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让读者知道,我在选编这套书时,不但希望圆一个少年的梦,更希望展示出一个个科学家大脑中的奇幻世界。在这次尝试之后,我们还准备将更多科学家的作品译介到国内,供读者鉴赏。 编辑一套如此厚重和有趣的科幻小说集,当然不是一人能够完成的事情。编者自当感谢所有支持丛书翻译出版的朋友。 中国科学院的路甬祥院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的丛书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序言。他所提出的科学家撰写科幻小说的特点,我都非常赞同。他对“科幻文学可以增加读者了解科学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可以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等等,也都相当发人深省。 感谢王逢振教授协助我寻找合适的译者。感谢所有参与翻译的朋友的共同努力。我深知,翻译科幻文学作品比翻译普通文学作品或科普作品要更加困难。可贺的是,译者们克服了这些难题,提供了自己满意的译文。 最后,我要感谢重庆出版集团的罗小卫和陈兴芜两位领导。兴芜总编多次趁来京出差的机会,约我见面,表达了重庆出版集团支持科幻事业的雄心和勇气。责任编辑冯建华同志,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跟我在每一个细节上认真切磋,还针对不同译者的要求和特点反复沟通,他的扎实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在书籍的选择、确认和加工方面,一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恳请读者给我们指正。我的电子邮箱是wuyan98@bnu.edu.cn,我在新浪网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m/wuyan98,盼望大家来信留言。 吴岩 于北京师范大学 2008年2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少见的令人震撼的成功之作。 ——迈克尔·毕晓普 非凡的成功之作……我读它时十分信服。 ——安东尼·伯吉斯 本福德……利用他作为河湾加州大学物理学家的经验,对亚原子学说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描写,创作出一部绝妙的关于时间悖论的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图书世界》 这部作品使“科幻小说”获得了新的意义。 ——《科卡斯书评》 一部充满激情、极富人性的小说……很可能还是关于科学的最佳科幻小说。 ——诺曼·斯宾拉德 一部召唤科学和科学家的力作……如果现在让我选今年最佳的科幻小说,我就选这一本。 ——《轨迹》 少见的事件!……他的人物栩栩如生……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说作品。 ——小瓦尔特·M.米勒 感人……有力……生动……我读到的关于科学的最好的小说。 ——苏仔细·麦吉·查纳斯 一部描写有趣的、看似真实人物的引人人胜的小说……在科幻小说领域,《时间景象》真的是一部空前之作。 ——《科幻小说评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