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以往北魏政治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史料及研究论著撰写的关于北魏政治史的专题性著作。全书以严密的史料分析与史实考证,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北魏政治史的真实面貌;对一些未曾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亦做了深入探讨。其中多数内容皆为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所引文献也为学界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目录 一、北魏建立之前的拓跋鲜卑历史概述 (一)南迁“匈奴故地”前的拓跋鲜卑 (二)拓跋鲜卑前期纪年历史(220—308) (三)拓跋鲜卑后期纪年历史(309—376)——代国的建立与拓跋鲜卑的进一步发展 二、北魏王朝的建立与拓跋鲜卑入主中原 (一)北魏的建立 (二)大漠南北的征战与代北局势的稳定 (三)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与后燕争夺河北地区控制权的斗争 (四)汉族士人与北魏初年政权建设 三、太武帝时期河北士人被大量吸收进入统治阶层——从高允《征士颂》看神?四年征士及其意义 (一)引言 (二)神?四年征士的动机 (三)征士综合分析 (四)征士个案考察 (五)结语 四、北凉灭亡后入魏河西士人的政治境遇和文化影晌 (一)引言 (二)人魏河西士人的政治境遇 (三)入魏河西士人后代的政治境遇 (四)人魏河西士人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影响 五、冯太后与乙浑专权 (一)长乐冯氏及其民族性 (二)乙浑专权 (三)冯太后临朝听政与罢令归政 六、献文帝时期的北魏政治 (一)献文帝禅位及其原因 (二)延兴年间的北魏政治——太上皇拓跋弘政绩钩沉 (三)献文帝之死及其原因 七、冯太后临朝听政与其统治集团 (一)临朝听政之初对政敌的打击 (二)冯太后的最高决策集团 (三)冯太后朝统治集团其他重要成员 (四)冯太后笼络统治集团成员的措施 八、孝文帝身世与其听政时间 (一)孝文帝身世的历史考察 (二)冯太后在世时孝文帝是否已听政 (三)太和十年以后孝文帝已独立听政 (四)太和十年以前孝文帝就已开始听政 九、孝文帝时期的统治阶级结构 (一)引言 (二)鲜卑宗室贵族 (三)鲜卑非宗室贵族(代姓/代人) (四)汉族官吏 (五)综合考察 十、孝文帝的迁都与巡察活动 (一)迁都经过 (二)迁都原因 (三)巡察活动及其目的 十一、辅政大臣和宣武帝初年政局 (一)孝文帝临终安排顾命大臣辅政 (二)孝文帝病逝之际的政局 (三)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斗争 (四)宣武帝废黜宰辅而亲临朝政 (五)咸阳王禧叛乱及其失败 十二、宣武帝的统治与高肇专权 (一)宣武帝初年外戚高氏的兴起 (二)恩悻的得宠与失势 (三)高肇对宗室诸王的打击陷害 (四)外戚于氏与高肇专权 十三、于忠专权与胡太后临朝听政 (一)宣武帝病逝之初的政局 (二)于忠专权与胡太后的出场 (三)胡太后的亲信决策集团 十四、元叉专政始末 (一)胡太后重用姻亲以控制禁卫军 (二)元叉与元怿的矛盾斗争 (三)元叉政变及其成功原因 (四)元叉专政之初的反抗活动 (五)元叉的亲信决策集团 (六)元叉专政的性质及其影响 (七)元叉专政的失败及其原因 十五、北魏文化与中华文明(代结语) (一)政治观念之开明进步 (二)制度变革之因时制宜 (三)佛教信仰之深入人心 (四)艺术成就之辉煌灿烂 (五)科学技术之光耀千秋 (六)民族融合之深远影响 (七)中外文明之交流互鉴 后记 序言 张君金龙,绩学之士。 八十年代初负笈北京大学历 史系,好学深思,手不释卷 ,善于钻研问题,史学悟性 颇高,以优异成绩卒业。此 后十年中,于繁重教学工作 之余,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先后发表大小文章三十篇 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 究》《新史学》(台湾)等 报刊,尤长于魏晋南北朝史 ,特别是北魏政治史和政治 制度史之研究,注意宏观与 微观结合,考证细密,创见 迭出,于前贤之说时有同异 ,而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在史学界崭露头角,被推 为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最 年轻之理事。今又将出版专 著《北魏政治史研究》。此 乃张君于长期研究基础上, 殚精覃思,系统升华之力作 ,相信必定会对这一领域有 关问题的探讨,有所启迪, 有所推进也。 张君陇右农家子,具有 劳动者家庭刻苦耐劳,悃幅 无华之品质,讷于言而敏于 行。于近年商品经济大潮中 ,甘于清贫生活,心无旁骛 ,唯以教学、科研为务,博 览群书,锲而不舍,学术水 平,日新月异。为求深造, 今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 从黎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张君刚过而立之年,来日 方长,作为跨世纪人才,史 学前途未可限量,《北魏政 治史研究》之推出,殆千里 行中之跬步欤! 是为序。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祝总斌写于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