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匕首奖、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决选作品;《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小说,巴诺书店最佳小说。
富兰克林先生一直以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卓越天分蜚声文坛,继获得爱伦坡奖之后,暌违七年推出的这部《被遗弃的人》,更是将主人公的凄凉孤苦和命运跌宕演绎得动人心弦、引人落泪。身为寻常百姓,都曾体验过这个社会的冷漠与凄凉,都深知命运的无奈与沧桑,所以,也都会理解一个二十多年含冤莫白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苦楚与隐忍。但是,谁能做到,像书中的主人公拉里那样呢?二十多年凄凉孤苦,二十多年含冤莫白,二十多年隐忍无奈,他,却始终不曾改变。一如当初那个善良怯懦的少年,怀揣一颗最温暖纯净的赤子之心,独自向善。人们都在说,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好了,可这是谁的责任呢?任世事沧桑,岁月变幻,其实最应该保持的就是纯真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因为,只有我们的不放弃,才能成就这世间的美好。
这是无可预知亦无法掌控的命运,这是万分凄苦又万般无奈的人生,每个读者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是这孤寂社会里“被遗弃的人”。
汤姆·富兰克林的这本《被遗弃的人》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密西西比小镇,少年的拉里和塞拉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初次相逢。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白人少年和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黑人小子,从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拉里性格木讷,在学校里并不受人欢迎,塞拉斯的到来,让他有了生命中第一个朋友。善良怯懦的拉里对塞拉斯照顾有加,二人情同手足。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生性木讷的拉里成为众矢之的,好友塞拉斯也远走他乡。
二十五年悄然过去,拉里依旧在众人的指责和非难之中凄凉度日,塞拉斯重返故乡,成了一名警察,却始终不敢面对曾经的好友,直到一起失踪案件的发生。心怀愧疚的塞拉斯一心想要帮助拉里,却不得不先解开自己的心结。可是,已经深埋了二十五年的秘密,要怎样才能说出口?
这本《被遗弃的人》适合小说爱好者阅读。
拉里·奥特回到家时,发现有个“魔鬼”正在等他。今天,是卢瑟福家的女孩失踪的第八天。
前一天晚上,暴风雨席卷东南部各州。电视新闻里充斥着洪水肆虐、树木连根拔起、拖车游荡相撞的画面。拉里今年四十一岁,至今未婚,一个人住在密西西比郊外父母的家中。这所房子现在已经归他所有,但他并不这么想,所以一直扮演着房屋监护人的角色。拉里每日打扫,保持房屋清洁,接收和回复信件,缴纳账单费用。晚上,他会打开电视机,边看电视边吃麦当劳或肯德基的炸鸡。然后,他出来,坐在门廊上,听晚风掠过树梢、穿过田野,看暮色渐浓。日日如此,日日又不同。
正值九月初。那天早上,他坐在走廊里喝咖啡,出了一身的汗。他抬眼望着水光闪闪的院子、泥迹斑斑的车道和笔直的围墙。墙外浸满水的绿地上长满了蓟花、秋麒麟草、鼠尾草蓝和金银花,由远及近,一直延伸到树林边缘。离拉里家一英里处是邻居家的房子,两英里处是十字路口和早已关门歇业的小商店,那里是柏油路的起点。
屋檐下垂着几棵蕨类植物,母亲悬挂在那儿的风铃与植物枝叶缠在一起,就像扭曲的木偶。拉里把咖啡放在扶手上,起身将风铃的小管和枝叶分开。
拉里走到后院,打开装有滑轮的仓房大门。他将烧焦了的沙丁鱼罐头从拖拉机烟囱上取下,挂在墙上,然后上了拖拉机。他坐在金属座位上,一脚踩着离合器,一脚踩着刹车,扭转钥匙发动了这辆老福特车。和家里的其他东西一样,这辆拖拉机曾经也属于他父亲。福特8-N款,挡泥板和发动机前盖喷了灰漆,发动机和车身灭火器喷了红漆。他发动了几次,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几缕轻烟。他坐直身子,开动拖拉机,身体随车体上下震颤。拖拉机笨重的车轮碾过地面,缓缓向前。他驶过草丛,赶得大黄蜂、蝴蝶、湿漉漉的蚂蚱和蜻蜓四散飞蹿。拉里的母亲总把蜻蜓称为蛇医生。拖拉机狭长的影子投在远处的围墙上,他转动着方向盘,拖拉机在草地里兜圈。围墙边种着高大茂密的水蜡树,南墙根处还未被阳光照耀,阴冷潮湿。从三月到七月,拉里每月会锄两次草。到了秋天,野花开放,他就任由它们生长。九月,迁徙的蜂鸟路过,在鼠尾草蓝丛中飞来飞去。它们好像很喜欢在花间追逐嬉闹。
到了鸡舍边,拉里停下,将拖车斗放低。他抬头望了望天,无奈地摇头。远处,乌云笼罩着树顶,眼看就要下雨了。他走进饲料间,用一个宽口塑料牛奶罐装好饲料和玉米粒。褐色的饲料颗粒和沾满灰尘的黄色玉米粒散发着淡淡的泥土味,这让拉里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将碾碎的砾石细砂加进去,帮助鸡消化食物。家里原先的鸡舍是父亲亲手搭建的“母亲节礼物”。在拉里印象中,那间鸡舍长二十英尺,延伸到仓房左端,和仓房里现在已被改为休息室的屋子挨着。新鸡舍则不同。拉里总觉得,这些鸡住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太可怜了。干燥的时节,到处尘土飞扬;潮湿的时节,四周泥浆粘连。房子周围有大约五英亩田地,什么都没种,草长虫飞,鸡却不能享用。他曾经做过实验,尝试着放几只鸡出来,四处跑跑。拉里希望它们别跑得太远,累了就在仓房附近休息。结果,第一只鸡跑到树林边,钻到围墙下,再也不见踪影;随后,第二只鸡很快成为美洲野猫的猎物。拉里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方案。在一个夏日周末,他制作了一个将近一人高的可移动笼子。笼子底部装有活动地板和轮子。他把父亲从前建造的鸡舍拆了,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搭建,正对着外面的大门。这样,鸡可以利用笼子做保护,出来自由活动。每天早上,拉里把内门闩上,把鸡放出来。晴天里,他就用拖拉机将笼子拉到田野里的不同草地片区,让鸡吃到新鲜的食物——昆虫和植物——鸡的排泄物不仅不会污染草地,还可以给田地施肥。这些鸡都很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它们产下的鸡蛋,蛋黄比从前的颜色深了两倍,味道也好多了。
拉里把饲料拿出来,乌云以排山倒海之势笼罩着远处的树林。起风了,吹得风铃直响。还是不把鸡放出去了,他想。拉里回到仓房,把木门闩好,走进鸡舍。鸡屎和尘土的味道扑面而来。他关好门,发现脚边落满了鸡毛。今天,四只褐色母鸡端坐在胶合板箱里,躲进了松针深处。P002-004
读到这里,故事已经完结。感谢大家,陪我一起在富兰克林先生平实质朴、意境饱满的文字中畅游。希望我的翻译和转述,能带给大家最接近原著的一手体验。
不知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被这个充满悬疑色彩但又并非纯粹悬疑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动。开篇发生的一场谋杀案(面具杀手对拉里开枪)引出几日前的两起失踪案(蒂娜·卢瑟福和M&M),又牵带出多年前的失踪案(辛迪)。当谜底揭晓,真相大白时,我对辛迪一案的简陋和粗线条略感失望——虽做足铺垫,但竞毫无技巧性和设计感可言,全然不像其他的凶案桥段。然而,由此引致的误解和冤情,又是多年后这一连串罪案的根源祸首。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回味,是引人入胜的……
密西西比是美国那片并不古老的土地上的一个神奇、富有特色的州。州名来自印第安语,意为“大河”。在密西西比河沿岸,有大片森林,也有大量黑人。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经济是该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想必那传说中的种植园经济和棉花庄园,大家都不陌生。在南北战争之前,密西西比州是全美第五富裕的州。而如今,该州人均收入位列全美之末。
众所周知,二战以后,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成为美国尖锐突出的社会问题。很多州都有种族隔离的法律,黑人被剥夺了被选举权,在政治上与白人毫无平等权利。20世纪40年代开始,黑人运动逐步展开。大家想必都在历史书中读到过著名的黑人运动及案例,譬如:小石城运动、“自由乘车”运动等。1963年,在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二十五万黑人向华盛顿自由进军,争取就业机会、争取自由。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塔前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密西西比州,将情境还原到上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中,其厚重的时代感即刻显现。一切都始于拉里和塞拉斯在寒冷冬日里的初次见面,但一切又都早已在上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中埋下伏笔。记得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内容。当初并不理解,只觉得这论断简单到可以过目不忘,但又隐隐地怀疑其真实性。后来才逐渐懂得,有些道理,就是可以精辟到如此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框架,是这对“黑白”兄弟。起初,冥冥中有一股亲情的力量将两人拉近,共同玩耍、分享快乐,撇开世俗偏见,度过了一段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后来,在更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纠缠和作用下,他们终究难逃社会和命运的作弄,近乎反目。结尾,在身世之谜和凶案之谜顺利告破后,拉里和塞拉斯终于相认。暗夜里,窗I:3的灯光和汽车的亮光散发出暖意,淡淡的,却充满希望。翻译时,不知不觉中,我几次热泪盈眶。
主人公拉里是一个普通的白人,也许他也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卷入那么多无奈又莫名的“矛盾冲突”。他不打架不滋事,却被同龄伙伴排斥,认为“不合群”;他爱读书喜安静,却被父亲嘲笑,认为“不成材”;他感情内敛思想单纯,却被辛迪鄙视,认为“不潮酷”;他本分淡定守规矩,却被全世界唾弃,认为是“杀人犯”。在重重误解和洗不清的冤屈中生活,一晃就是二十几年。也许大家都忍不住会想:“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办?”
拉里的生活规律有序,从容坦荡。对待工作,他本分经营,尽忠职守——接过父亲的汽修铺,按时上下班,守着那摊萧条到近乎停业的“家族”生意。对待家人,他宽容尊重,体贴关心——定期去养老院探望母亲,陪她聊天,为她祈祷,愿她顺利走过人生最后一段历程。对待朋友,他抛却成见,仗义相助——想将自己的修车技能传授给华莱士,帮流里流气的华莱士回归正途。对待社会,他履行义务,安守法纪——配合定期上门调查的法兰西探长,容忍不定期上门滋事的年轻人。对待爱情,他遵守诺言,退出成全——不以出卖辛迪的秘密作为洗清自己嫌疑的手段。 他不负他人,他人却负了他。
他做到了所有的一切,却偏偏被世界遗弃。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班下班,与书为伴。没有同事,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只有回忆和信仰。
相比之下,拉里的兄弟塞拉斯却是命运的宠儿。他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有几位要好的同事,有知冷知热的爱人。可他并不知道,自己当年的无心不语和简单逃避,让拉里成为背负罪名的替罪羊。拉里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去的青春“和“失去的二十五年”。
当矛盾冲突乱成一团麻的时候,我们艰难地理清头绪,却发现很难找到万恶之源。要怪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武断反应,还是道德舆论的沉重压力,抑或是法制纪律的失衡不公?也许,这个世界本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幸好,法律赋予了他“无罪推定”的权利,制度给了他生存的空间,让他有机会参军,有机会学习技能,有机会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在那“失去的二十五年”里,支撑拉里的,是信仰还是义务?或许,兼而有之。
不放弃,就是最执著的坚持。
坚持祷告,坚持生活。
终于,上帝听到了拉里的心声,为他带来了生命中“特殊的朋友”。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拉里始终能够听到自己的心声,保持内心的力量。
文字在拉里的安眠中收笔。所有的喧嚣和躁动,都消散在乡村的暗夜里;多年的恩怨和情仇,也都消散在郊野的凉风中。如此简单,不着痕迹。可一个人一生最好的时光呢,是否也该消散得如此简单?是否也会消散得如此不着痕迹?
合上书本,留下的是绵长的思考。反复咀嚼富兰克林先生的故事,便能体会到回味无穷的魅力,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里,感受到抚慰和治愈的沉稳力量。人生路上,无论精彩与挫败,无论幸福与孤寂,始终要保有的,是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
译者
于2011年立秋
《被遗弃的人》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误解和偏见怎样毁了一个人的人生的故事,人物形象饱满,场景描写逼真,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实现了悬疑小说和文学作品的极佳结合,并探索了文学作品所有的创作可能性。
——《波士顿环球报》
爱伦坡奖获奖作家汤姆?富兰克林在《被遗弃的人》这部情感丰富、技艺娴熟的作品中展示了优美的文笔,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奉献了又一部文学佳作。
——书单
精彩绝伦的新作……如果你想看一本故事精巧,又兼具文学深度的作品,《被遗弃的人》将是你的首选。
——《华盛顿邮报》
一部催人泪下的悬疑作品,同时又具备文学作品的美丽面向,随着作者极富影视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和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塑造,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被书中的情绪所感染,强烈推荐!
——《图书馆期刊》
汤姆·富兰克林的新作出版对广大读者来说总是令人振奋的事情,这部《被遗弃的人》更加值得读者期待,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是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小说家带给我们的又一部杰作。
——畅销作家:丹尼斯·勒翰
拉里·奥特和塞拉斯·琼斯注定会是本年度所有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汤姆·富兰克林笔下的他们仿佛就活在我们中间,那些纯真的少年时光,那些无助的隐忍凄凉,那些在背叛和救赎中的挣扎和迷茫,等等,让我们牵肠挂肚,让我们热泪盈眶。《被遗弃的人》也注定会成为一部被人们永远记住的作品,它进一步彰显了富兰克林先生作为全美最优秀作家的创作才华。
——著名作家:罗恩·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