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教常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德才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内容推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目录 卷一 佛教历史 佛 佛教 释迦牟尼 拂经的结集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密教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 佛教传入中国 汉传佛教的几个发展阶段 天台宗教的特点 三论宗的特嫌 法相宗的特点 华严宗的特点 律宗的特点 净土宗的特点 密宗的特点 禅宗的特点 三阶教的特点 梁武帝“舍身入寺” “三武一宗”灭佛 武则天崇佛 藏传佛教的形成 卷二 佛教教义 四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业报轮回 六道轮回 十善十恶 涅槃 三世 三学 三宝 三藏 般若 真如 法 法印 禅定 方便法门 西方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四大 空 识 智 缘起 中道 实相 六度 无常 无我 瑜伽 五明 因明 菩萨 观音 文殊 普贤 大势至 罗汉 大肚弥勒佛 四天王 韦驮 关羽 和尚 四众弟子 舍利 卷三 佛教仪轨 出家制度 受戒制度 戒牒制度 三衣制度 过午不食制度 安居制度 结冬制度 安单制度 普请制度 羯磨制度 素食制度 丛林清规 寺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 寺院管理制度 课诵制度 忏法 水陆法会 放焰口 孟兰盆会 佛诞节 佛成道节 佛涅槃节 观音纪念节 法器 “合什”与五体投地 活佛转世 全瓶掣签制度 卷四 佛教纤籍 《阿含经》 《大般若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妙法莲花经》 《维摩经》 《胜■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十方等大集经》 《大涅■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大日经》 《楞严经》 《摩诃僧祇律》 《十诵律》 《四分律》 《律经》 《梵网经》 《菩萨戒本》 《发智论》 六足论 《大毗婆沙论》 <杂阿毗昙心论》 《成实论》 《俱舍论》 《异部宗轮论》 上座部七部论 《解脱道论》 《清净道论》 巴利三藏注疏 《大智度论》 <中论》 《百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三十颂》 《成唯识论》 《六祖坛经》 《高僧传》 《续高僧传》 《牟子理惑论》 汉文大藏经 宋藏 辽藏 金藏 元藏 明藏 清藏 民国藏 藏文大藏经 蒙文大藏经 满文大藏经 西夏文大藏经 傣文大藏经 巴利语系大藏经 卷五 佛教人物 十大佛弟子 阿育王 迦腻色伽 马鸣 安世高 支娄迦谶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未士行 道安 净检 鸠摩罗什 僧肇 慧远 法显 昙鸾 菩提达摩 智頡 玄奘 神秀 慧能 法藏 一行 道宣 鉴真 不空 莲花生 方会 义寂 省常 阿底峡 慧南 道济 发思巴 梵奇 宗喀巴 袜宏 真可 德清 智旭 隐元 杨文会 敬安 月霞 谛闲 印光 大虚 圆瑛 弘一 欧阳竟无 韩清净 ■虛 喜饶嘉措 卷六 佛教名胜 迦毗罗卫 蓝毗尼 鹿野苑 菩提伽耶 王舍城 舍卫城 拘尸那迦 那烂陀寺 五台山 娥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白马寺 灵隐寺 草堂寺 大明寺 玄中寺 栖霞寺 少林寺 南华寺 六榕寺 青龙寺 大兴善寺 云居寺 净业寺 西安慈恩寺 国清寺 灵渡寺 南普陀寺 法源寺 香积寺 天童寺 龙华寺 玉佛寺 般若寺 极乐寺 沈阳慈恩寺 楞严寺 布达拉宫 大昭寺 小昭寺 桑耶寺 萨迦寺 甘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 扎什伦布寺 塔尔寺 拉卜楞寺 外八庙 龙山寺 雍和宫 卷七 佛教艺术 《百喻经》 《本生经》 《佛所行赞》 佛寺楹联 禅诗 佛传故事 《西游记》与佛教 俗讲、变文 经变画 佛教史迹故事画 水陆画 唐卡 狮子岩壁画 梵呗 阿旃陀石窟 吴哥古迹 克孜尔石窟 敦煌石窟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大足石窟 剑川石窟 乐山大佛 桑奇大塔 仰光大全塔 婆罗浮屠 四门塔 欠雁塔 崇圣寺三塔 开元寺双塔 六和塔 祐国寺塔 应县木塔 曼飞龙塔 妙应寺白塔 房山石经 试读章节 佛 梵文音译,即佛陀。也译为“佛驮”、“浮陀”、“浮屠”等:意译为“觉者”,即觉悟了的人。佛陀之觉包括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等三项内容。佛教认为,凡夫俗子缺少这三项内容,声闻(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缘觉(不需教导而觉悟者)只具有第一项,菩萨缺少最后一项,只有佛三项俱全。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它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最初释迦牟尼所说的原始佛教教义,主要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等);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陆续出现一些阐发本部派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其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 公元前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境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公元2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藏族和蒙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而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9世纪开始逐渐衰微,13世纪初归于消亡;19世纪后开始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在“不可接触者”群众中得到发展。欧关各国自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佛教团体,从事研究和宣传活动。 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越来越发达,到了隋唐时期产生了天台、华严、三论、法相、禅、净土、密等有中国特色的一些宗派。这些宗派对教义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佛教思想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都有一定影响。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字义为“最好的牛”;名悉达多,字义为“目的达到了的人”。因父亲是释迦族人,成道后被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大雄等。他约生活于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486年,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出生后七日,生母摩耶夫人去世,后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成人。他从小学习王族应具备的学问和技艺。十六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生下儿子罗■罗。当时,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又不能使他获得解脱之道,于是,他终于在二十九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一些修行者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精神解脱。他不满意这种做法,第二天即离去。此时,他父亲派了阿若·僑陈如等五人伴随他。他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向阿逻罗·迦罗等人学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彻底解脱。于是他又来到尼连禅河附近的伽耶山苦行林苦修。传说他逐渐减少食物,直至每天只吃一谷一麦,或七天吃一顿饭;以种子、草甚至粪便为食,穿鹿皮、树皮衣服;拔除须发,连续站立,从不洗涤;睡在荆棘、鹿粪或者牛粪上面,常去墓地睡在腐尸旁。如此长达六年之久,身形消瘦,濒临死亡,却未获解脱之道,终于悟出苦行无益。于是,他在尼连禅河洗去六年的积垢,接受了牧女所献乳粥,恢复了体力。之后,他在菩提伽耶的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发愿“不成正觉,不下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一说四十九天)禅观静想,终于忘却世间一切烦恼忧愁,达到了“彻悟”的境界,获得了解脱。这年他三十五岁。 成佛后,释迦牟尼开始宣传自己悟出的真理。他首先来到波罗奈城外鹿野苑,向曾陪伴他苦修的僑陈如等五人演说佛法,收他们为最早的弟子。以后,他传教长达四十五年,足迹遍布恒河两岸。此间,他组成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闭世王的皈依(归依、信奉),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五百多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公元前486年,八十岁的释迦牟尼因食物中毒死于末罗国 (印度北方邦境内)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林。 佛经的结集 释迦牟尼在世宣扬佛法时.只是口投身传,并没有以文字记录的经典。释迦牟尼逝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防止佛陀的言教散失或被伪篡,以集体忆诵、讨论的方式收集他的言行,佛教称此为“结集”(即编辑)。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四百年间,共进行了四次结集,形成了佛教经典。 第一次结集,在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由其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五百比丘(又称罗汉),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其一生言教结集起来。当时结集形成的经藏即《阿含经》,形成的律藏为《八十诵律》。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不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一些以跋波为首的比丘,在窟外不远处另行结集,所以首次结集分窟内窟外两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经典。 第二次结集,约在释迦牟尼逝世一百年后,由长老(出家久,德高望重者)耶舍主持,在毗舍城召集七百比丘解决戒律问题。因对戒律理解不同,僧团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分别集会,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集了律藏等经典。 第三次结集,是在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执政时期(前268—前232)。由目犍连子帝须在华氏城主持了这次结集,阐发佛理,抨击异说,突出了论藏部分。 第四次结集是在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约2世纪初叶)。这次结集将经、律、论三藏重新整理,并以文字形式载录下来。P15-18 书评(媒体评论) 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佛教要把个人的力量贡献给大众的利益,要达到自他两利。 ——太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