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是一本以原创3D绘图为主要展示手段,介绍中国古代兵器的科普类图书。本书以史料和出土文物为基础,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场上常用的冷兵器和原始热兵器。冷兵器包括枪、矛、戈、戟、刀、剑、斧、钺、锤、鞭、锏、弓、弩等攻击性兵器和甲胄、盾牌等防护性兵器,原始热兵器则包括从宋代开始在军中流行的各种燃烧类、爆炸类、射击类火器。本书不但阐述了各类兵器的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等,还复原了大量只存在于兵书记载而未有实物传世的兵器,力图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兵器体系,清除小说、评书和戏曲带来的误导,还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原貌。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枪矛 枪矛的起源 夏商两代枪矛 西周枪矛 东周枪矛 秦汉枪矛 魏晋南北朝枪矛 隋唐五代枪矛 宋代枪矛 明代枪矛 清代枪矛 第二章 戈戟 戈的起源与结构 青铜戈出现 戈的多样化 戈的发展和繁盛 戈的完善和衰落 青铜戈最后的辉煌 戟的结构 戟的出现与兴盛 铁戟的兴起 战戟之绝唱 句兵消亡 钩与钩镶 第三章 短兵 匕首的起源 匕首的发展 匕首的形制 匕首的属性 刀的起源 金属刀具出现 环首刀登上历史舞台 唐刀威名赫赫 宋代刀八色 明代腰刀 清代腰刀 剑的起源 剑与匕首的区别 剑的形制与工艺 剑从巅峰到被取代 剑退出战场 剑的使用方式 刀剑佩带方式 刀剑锻造工艺 斧钺的起源 青铜钺 斧钺形制变化 斧钺逐渐退场 斧钺的作用 锤的起源与发展 骨朵 流星锤 鞭 锏 鞭锏的使用 鞭锏的没落 第四章 弓弩 弓的起源 弓的分类 传统复合弓及其附件 夏商时期的弓箭 周代弓箭 秦汉时期的弓箭 魏晋至唐代的弓箭 宋代弓箭 辽夏金元时期的弓箭 明代弓箭 清代弓箭 弩的起源 弩机和弩箭 战国至秦代的弩 汉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弩 唐弩 宋弩 明清时期的弩 第五章 火器 纵火类火器 投石机 爆炸类火器 管状火器出现 元代火铳 明代火铳 明代快枪 明代三眼铳 明代鸟铳 明代佛郎机铳 明代身管火炮 清代火器 第六章 护具 商代护具 西周护具 东周护具 秦代护具 汉代护具 魏晋南北朝护具 隋唐五代护具 宋代护具 元代护具 明代护具 清代护具 序言 序 兵器源于工具,而人类学会制造、运用工 具,是从原始过渡到文明的重要一步。当工具的 一部分逐渐分离成专属兵器时,人类创造的物质 财富与资源,已经需要有一部分人用武器专门来 进行守护、保卫了,这时候人的对手已不仅仅是 动物、猛兽,而是更具危险性、攻击性的人的同 类——敌人。与敌人的争斗、掠夺,那就是战争 ,战争是兵器发展的根本动力。古代社会从旧石 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发展到铁器 时代,几乎每一阶段都是以制造不断优化的兵器 来展示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进步的。因此研究古代兵器,不啻研究这个国家 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兵器种类非常多,出土实物数 量非常巨大,研究内容涉及非常广的一个范畴, 作为研究基础,很需要具备那么几本能全面集中 归纳那些研究对象的、资料性质的图书,这本《 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达到了这一目的。虽然在 这之前,出版过不少这方面的专著,如成东、钟 少异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周玮编 著的《中国兵器史稿》,兵器研究专家杨泓教授 的《杨泓文集》中关于古代兵器方面的论著等, 从涵盖面的广度到精深度都各有千秋,给我们显 示出中国古代兵器最吸引人的一面,但这本《中 国古代兵器大百科》的高清图录一定能让你看到 别的书中没有发现的东西。尤其称道的是,为了 更好地体现古代文献的记载,本书用3D绘图的方 式复原了《武经总要》《神器谱》中记述的现已 失传的兵器,用高质量的图像呈现出了与古籍插 图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让我们对这些失传物 品具有新维度的认识。 古代的冷兵器有攻有防,而防护类兵器最 主要的是铠甲。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戎服铠甲、 车舆马具,对兵器的了解程度,仅限于针对铠甲 的发展而引起的兵器变化。事实上,在每一个历 史时期,当铠甲足以抵挡兵器的时候,就会出现 新一代的利器,以致南北朝时期丧心病狂的赫连 勃勃,为了提高兵器质量,采用了“又造五兵之 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 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的极端 手段(《晋书·赫连勃勃传》)。在这种血腥手 段下,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观赏的那些兵器背后又隐藏了 多少人间悲剧。 兵器的发展有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马具。马具最初只有马络头、马鞍以及固定 马鞍的带具,并没有马镫。在马镫还没有发明前 ,骑马是有一定难度的技术体力活,作为骑马作 战的骑兵,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左右开弓、双手 使用兵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即便如武圣关云 长在挥动其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时,所产生的 惯性也很难使他在马背上保持身体平衡,只有双 脚踩在马镫上才能做到。因此一副小小的马镫不 仅引发了新式兵器的发明高潮,也改变了全世界 的战争形式,这方面本书也做了阐述介绍。 古代兵器折射的是古代文化、古代军事、 古代科学技术,通过它们,我们能了解中国古代 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兵器是一个需要不断 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 知识富矿,希望更多的像这本这样优秀的资料性 图书能出现、出版。 刘永华 2022年11月于上海 前言 自2014年创立伊始,指文团队就在潜心策 划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兵器 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按实战作用分成了六大类 ——枪矛、戈戟、短兵、弓弩、火器、护具,每 一大类都找了一位或两位专攻于此的作者参与创 作。 太极白熊、文韬、赵开阳、肇英、王龙润 、虎符、巨侠七位作者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欣喜不 已,所写内容不仅考据专业、全面系统,更难能 可贵的是文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风趣幽默。 我们有了做好一本适合中国人阅读的兵器大百科 的基础。接下来如何在此基础上,完成视觉化创 作就是关键了。照片、手绘、图解……我们尝试 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大体上都不能令人满意,创 作几度陷入困顿,以致停滞。 经过几次与外部视觉化团队的失败合作后 ,我们痛定思痛,最终选择了创建自己的视觉化 团队,希望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复 原中国五千年的实战兵器原貌。2021年6月,以 王涛为首的视觉创作团队一边物色建模、渲染伙 伴,一边尝试各种建模软件。与此同时,以朱章 凤为主的编辑团队,开始重新整理文字稿件,分 门别类地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为视觉创作团队提 供图文参考,计划在半年内完成创作。 2021年9月,创作团队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公 司层级的大会议,相关人等聚集一堂,观看视觉 创作团队的创作成果。成果是震撼、惊艳的,超 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次会议就像当年沃卓斯基 兄弟找华纳投资拍《黑客帝国》一样。起初,华 纳只愿意投1000万美元,沃卓斯基兄弟就用这 1000万美元拍了一个10分钟的宣传片给投资方 。大受震撼的华纳陆续将投资追加到9000万美 元。拍完第一部后,沃卓斯基兄弟又将电影扩充 成了三部曲,华纳继续投资到3亿美元。和华纳 一样,在这 导语 编辑推荐 1.一座收藏在家的大型古代武库,一本见所未见的中国武器图鉴。千张高清大图,打造一场中国古代兵器的视觉盛宴,精彩呈现兵器从石器向青铜器、铁器、火器发展的全过程,轻松了解中华五千年兵器进化史。 2.应用全新3D绘图技术,赋予古籍插图中的失传兵器崭新形态,使其脱离简单线条,达到接近实物的效果,精细度、还原度拉满!此外还根据黑白老照片、文物素描图、古籍文字描述对相关兵器进行复原,辅以合理的想象与推测,将缺乏资料的兵器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 3.这是一本有颜值、有内涵的硬核科普图书。丝滑的设计,充满张力的版式,拉高了本书的颜值;专业的内容,严谨的考证,准确的配图,纵贯全书的注解与历史资料图,保障了本书的品质。 4.硬壳锁线精装,哑粉纸全彩印刷,采用大度12开的豪华开本,285*285cm的正方形规格,带来非同一般的视觉享受,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精彩页 文摘 环首刀长度变化 起初,长度多为30~40厘米、模仿自草原民族直刀型匕首的环首削刀并未被大量使用。之后,刀长逐渐增加,步兵用环首刀最短也有70厘米,骑兵用环首刀长达110厘米以上,甚至达到140厘米。环首刀也由此取代戈与剑,成为汉代步兵的标准武器,甚至在西汉中晚期上升为汉军的主要格斗武器。 一直到三国时代,环首刀仍然是战场上毫无疑问的统治者。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以及骑兵的使用需求,东汉末期及三国时代步骑兵的环首刀较西汉时期有了明显改变。其显著特征便是长度的增加,西汉时期环首刀根据现有出土文物,长度大多不超过90厘米。早在东汉中前期,环首刀就有了越变越长的趋势,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这种趋势发展到了极致。根据现有出土文物,这一时期的环首刀长度大部分超过100厘米,部分甚至超过了120厘米。如1981年四川忠县(今属重庆)涂井镇西南卧马凼山出土的9件蜀汉环首直刀,通长101~124厘米。1994年湖北大冶河口镇砖瓦厂出土的六朝环首直刀,通长122.4厘米,时代为孙吴至西晋时期。魏文帝曹丕为太子时命人制造了名为“灵宝”“含章”“素质”的3把宝刀,长度分别达到了4尺3寸6分(约106厘米)、4尺4寸3分(约107厘米)、4尺3寸(约104厘米),重量依次为3斤6两(约743克)、3斤10两(约798克)、2斤9两(约546克),可见其又长又薄。(《中国古兵器集成》) 到了西晋末年及南北朝时期,则能明显地发现北朝出土的环首直刀开始有了变短的趋势。如1998年辽宁北票八家子乡喇嘛洞墓地出土的4件前燕铁刀,其中标本编号为M49:16的铁刀规格较大,通长78.7厘米,中宽3.6厘米,背厚0.6厘米,环径4.5~6.9厘米;标本编号为M209:12的铁刀规格则较小,通长57.5厘米,中宽2.7厘米,背厚0.5厘米,环径3~4.8厘米。 这种情况的产生,在于甲胄较东汉末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裲裆铠乃至明光铠均已开始大规模装备军队,以往举大戟、长刀的骑兵越来越多地被人马着甲的重型长槊骑兵所取代。指望步兵通过大型长刀对重装骑兵造成有效伤害,越来越不可行。而且较长的环首刀对需要灵活机动的重甲骑兵而言,不易在马上使用,因此较短的佩刀样式又开始流行起来。 环首刀的使用方式 总体上,在战阵中刀的动作基本只有两个: 第一,劈斩。这是在进攻中突入敌阵时,破坏敌人长柄兵器阵形的有效攻击手段。 第二,刺击。这是在持盾防守时,为了照顾队列的紧密性,同时有效攻击对手、不破坏队形的手段。 其余种种刀法,都不过是这两个动作的变化而已。由此衍生出来的,有通过劈斩动作演变出来的防御性动作“磕”、进攻性动作“撩”,以及通过刺击动作演变而来的“绞”等。在战阵中,刀技的具体使用,则需要看时机。破阵、登城时,大开大合的横扫撩拨最为有效,目的在于利用刀身的重量荡开对手的兵器,为后方的同伴开辟道路。而在列阵缓步前行或者防御时,上下劈斩和小动作戳刺则是主要手段,目的是维护阵列整齐,通过多把武器的合击,达到有效杀敌的目的。 在步兵近身的散兵战格斗中,环首刀既可以双手使用,也可以单手配合盾牌或者钩镶来使用。环首刀在格斗中相对于戈与剑优势明显,它兼具了剑刺击动作小、突然性强和戈挥击力量大、杀伤性强的优点,同时又没有剑长度较短、成本高,戈易于损坏、不便维护的缺点。而且在“百炼钢”技术出现后,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另外,汉环首刀其实是一种步骑两用刀,厚实的环首刀因为重心靠前,骑手只需要一次有效挥击便可以将对手斩落马下。如果对手身穿甲胄,就算没有砍透其盔甲,沉重的钝击也足以使其受到严重的内伤。在马上的追逐战中,120厘米以上的骑兵环首刀还可以用有效的刺击将对手捅个对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