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语录(上下)
分类
作者 唐浩明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费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炎,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已。本书系唐浩明从曾氏存世诸多文学作品中精选几百篇作品加以评述议论。该书分类汇编,涉及书札、家训、日记、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和治军。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上下两册,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唐浩明从曾氏存世诸多文学作品中精选几百篇作品加以评述议论的书籍。全书分类汇编,内容涉及书札、家训、日记、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和治军等方面。

目录

上册

书札

湘中士人集团的领袖贺长龄

早具坚车

忍耐冷苦劳闲

人才高下在志趣

可为浩叹者

独赖耿耿忠心

集思广益当内持定见

力去害民之人

选将官的四个条件

不可专恃粮重饷优

讨厌宽厚论说模棱气象

如鸡伏卵如炉炼丹

对苟安风气痛恨次骨

矫枉过正

成败不复计

普通人喜从众

荆轲之心苌宏之血

戒惧惕厉与傲兀郁积

自救与破敌

急于求效导致外重内轻

常存有佘不尽之气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赤地新立

可圣可狂

敬与恕

以声闻过情为戒

维持是非之公

高明与精明

悍鸷与骄及安详与惰

于敬与恒欠缺

心常用则活

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趋时者

忘机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守约

勤医惰慎医骄

做一分算一分

广收慎用

以朴实廉介为质

求才之道

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以勤慎补拙

稳正与险奇

勤靠平日培养

除得人外无可恃

世之所以弥乱者

主气静客气动

危难之际察人

不说假话

视爱民为性命根本之事

简傲不是风骨

君逸臣劳

自立与推诚

奉方寸如严师

诚心虚心

任事之人不必惧毁

与运气赌一赌

知人晓事

不问毁誉

以勤为本以诫为辅

逆亿命数是薄德

坚志苦心勤力

“有恒”为作圣之基

耐烦

最忌势穷力竭

处逆境宜以宽自养

人力居三天命居七

未可滞虑

高世独立之志

道理不可说得太高

不妄求人知

危险之际见爱者

喜惧不随众人

临阵须臾之顷

实行与粗浅

变易须十倍之力

畏有识者窃笑

将心放宽

不嫉妒不贪婪

困厄激发人的潜力

家书

猛火煮慢火温

用功譬若掘井

心得与疑义

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

凡事贵专

顺境啬境都感恩

仁心与私心

荷道躬行

不可慢弛

物牵

心气神体欲定

牢骚太盛者多抑塞

功名之地难居

渐习则迁善不知

规模远大与综理细密

真心相向

全副精神贯注一事

精神愈用愈出

盈科后进

去机权复笃实

坚毅与刚愎有别

不慌不忙与无声无臭

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脚踏实地

长傲致败

不可怨天尤人

善始善终与拼搏求人

不轻率进退

焦躁则办事不妥

人生适意时

愧于不恕

日慎一日

死生置之度外

习劳为办事之本

不轻进轻退妄亲妄疏

惰傲致败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

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说话

事后悔议者阅历浅

军事忌预说

多选替手

苦于不自知

临睡时默念本日劳作

刚柔互用

如何面对疑谤

怀临履之惧

盛时常想衰时

打仗靠一己

危急之时只能靠自己

不提一字不夸一句

不竭之气有余之力

名实与劳赏等

窒欲惩忿

豁达光明之胸襟

报国修行

畏惧敬慎

担当大事在明强

无形之功不必说

强从明出

虚心

曲折交互

积劳者非成名享福者

俭廉直忍

方寸中有权衡

胸次浩大

崇俭习劳

既奢返俭极难

小心埋头

蝮蛇螫手壮士断腕

置毁誉祸福于度外

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不可在胜人处求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自己全无本领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硬字诀

家训

风霜磨炼劳心劳神

崇俭可长久

有常是第一美德

立志即金丹

袁婿学坏

立意须超群离俗

气势识度情韵趣味

《颜氏家训》与《聪训斋语》

众长与一长

困知勉行

贪利与激逼成事

以不忮不求为重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日记

精神有佘

补救难

庄敬自强

知己之过失

圣贤与禽兽

不测之祸

恶巧恶盈恶贰

易境难境与乐处忧处

善意与忧乐

无易处之境遇

不求回报

艰苦得来则可久可大

骄惰误事

劳谦君子

以善相浸灌

倍加磨冶变换本质

静中细思

取人长攻吾短

百病由懒生

三乐

喜誉恶毁与患得患失

言物行恒

安逸不能肩大任

遏欲之难

借拂逆磨砺德性

心力劳苦

得人与治事

精心果力

清早单开

精神贯注与军事日进

文集

君子慎独

原才

规僚友之过

立志及刻苦与坚毅

骤为遽成与一览易尽

德不苟成业不苟名

安而思危乐而不荒

求人与不求人

俭约可不求人

不自暇逸

所习之重要

导向之重要

不敢造次忘艰苦

克己爱人去伪崇拙

气节与养士厚薄无关

亲历艰苦食之弥安

不必一一求有济

附录

评点曾国藩嘉言类钞

治身

猛火煮慢火温

民胞物与之量与内圣外王之业一

以写日记来固定恒心

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人生宜求缺

将仁心变为行动

德行上的五条告诫

夜郎自大最坏事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何必远行求学

苟能自立志则为圣贤豪杰

为学最要虚心

不做假名士

常存敬畏之心

不取非道义之财

除去牢骚培养和气

尽心做事不计成败

不精明则遭欺侮

不好收拾是败家气象

藏身匿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戒奢戒傲

不苟取

等差不紊行之可久

和易调郁

不亢不卑

人以伪来我以诚往

一味浑厚

全副精神首尾不懈

精神愈用愈出

以诚愚应巧诈

有实心乏实力

提起全力早夜整刷

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长傲与多言为凶德

勤奋以图自立

怨天尤人不可以涉世养德保身

智慧愈苦愈明

日慎一日久而敬之

从裕字打迭此心

起早乃长寿金丹

戒酒早起勤洗脚

惰傲致败

军事与巨室之败非傲即惰

慎饮食节嗜欲

谦谨为载福之道

以身许国愿死疆场

目见千里不见其睫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待谤言的两种态度

广大与不药

莫靠他人专靠自己

坚持不服药

静坐

节制血气与倔强

每天须有闲时

以自养自医为主

不必占天下第一美名

发抒积郁暗调肝疾

存倔强去忿激

懦弱无刚为大耻

读书养气小心大度

肝病因心高

养生种种

在自修处求强

至味大补莫过于家常饭菜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不取巧

悔立达

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半由人力半由天命

敬与恕

涵与泳

生平三耻

苦心劳神

有恒早起厚重

心无愧悔

饭后走数千步

十五六岁时宜教导得法

一意读书不可从军

有常是第一美德

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保身为重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用工不可拘苦须有趣味

仁厚纯洁勤劳谨慎

静坐默坐

敬与和

养气

多言乃德之弃

《大壮卦》与“养气”章通

心之凝定

以明诚求裕

精神要有余

看人看结怨时

虚心与自窒

虚与实

主一

由水而悟养生

无间

缉熙光明与正位凝命

岱云日课与筠仙诗

静坐

静极生阳

至虚至诚

平日读书积理之功

听昆腔心静且和

空寂

立志

正大笃实

血战工夫

为人与为己

绵绵穆穆

美成在久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知己之过失

十种书烂熟于心

收获与耕耘

日日向上

肃肃雍雍

恬静书味

从而顺全

淡极乐生

分别为己为人之界

游心物外

自信

平淡使胸襟宽阔

骄气暮气

完人

平处与污处

知仁

不可以小道自域

学问阅历渐推渐广渐习渐熟

一律

专一

德学艺功

天道恶露

忘机消众机

凉薄之德三端

君子三乐

教育的重要

竭力撑持

爱憎恩怨未能悉化

十个“三”

以不言者为体

军中乃争权絮势之场

洞彻无疑

敬恕勤无片刻可弛

每事都有第一义

静虚涵泳萧然物外

身边须有人时时箴规

近日欠静字工夫

以“求阙”名斋

勤大谦

劳谦勤俭静虚

加倍磨冶可变换本质

尽性知命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不能周知因不好问不善问

以礼自治治人

分门别类记《孟子》

懒生百病

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先立规模后求精熟

一定之风格

思与学不可偏废

刚健婀娜阙一不可

后悔于慎独等事未用功

记日记

修己至诚安贫恬适

以淡字去名心与俗见

至淡以消忮心

孙奇逢偏向陆王之学

分条抄录《周易》

内讼日新宏奖贞胜,

改号涤生

知心亦见疑应儆惧

不得自逸

若不敬身是禽兽

以破釜沉舟之势遏欲

内有矜气故明于责人暗于责己

谨言修容静坐

小处计较是鄙夫之见

记日记是为了时时省过

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不敬身之罪大

公事须视为己事

面谀要誉可耻

血战私意私欲

检查近来过失种种

极耐得苦方为伟人

凡事豫则立

平日不见信于人遂招众谤

惩窒忿欲

志亢力不副识远行不逮

为华丽大舟愧悚

戒傲与师心

读书人多涉虚浮

肝病源于忮心名心

养生疗疾日记三十三则

谨守绳墨

人才以志趣视高下

方寸无所于疚

学道病于近名

谨守大闲

不要钱不怕死

不妄求人知

亢盈悔吝之际当慎

成败听天毁誉听人

法桃李之不言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切戒声闻过情

致知即讲求敬恕

亲书近士不废故业

反思拒人千里

仍将修吾初服

佐以诙谐减秋意

概停百药静养数月

以己之所悔劝人自勉

恶巧恶盈恶贰

倦于趋时

守拙不妄悦人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革薄从忠

寡言寡视寡思

一事有恒万事渐振

不宜过早识透世态人情

以言逊为宜

侧听清议

位高誉增望重责多

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夙夜匪懈分阴是惜

花未全开月未圆

于天命则冥然不顾

恶高言深论好庸言庸行

勉强

君子小人

克勤小物

才德

诚神

兵气

忠勤

才用

史书

阳刚

汉文帝

周亚夫

言命

功效

格言四幅书赠李芋仙

书赠仲弟六则

治学

用功譬若掘井

但问立志真不真

格物致知

自省待仆人如同旅人

课程表

习俗染人

专深明理

想学先哲而体力不副

专一

读总集不如读专集

换笔与结字

孝弟为瑞

以看书为主

每天临帖抄书看书不问断

诗文命意要高

空言无益

看专集不读选本

不作叹老嗟卑之想

看透科第仕宦

格物诚意

行一句算一句

不要蛮读蛮记

不求强记宜从容涵泳

年未弱冠一刻千金

读《汉书》必先通小学古文

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临帖可收敛浮躁

写字握笔宜高

《经义述闻》目下不必看

以掷石喻磔法

大字以间架紧为主

推崇顾炎武王念孙陈宏谋

意尽辞足则止

圣贤豪杰胸襟多豁达光明

四十岁后仍可有大长进

趁家居苦学二三年

识度气势情韵趣味四大类

为学四字:速熟恒思

少年不可怕丑

阅历增进对《孟子》的理解

作诗最宜讲究声调

作字须讲究墨色

做事宜有始有终

确守故训的好与恶

执笔须到管顶

占验与推步

中锋与偏锋

油纸摹古帖

扬雄无篇不摹

书法史上的南北两派

韩柳所读的书皆不甚多

不必别标汉学名目

文人不可无手抄小册

《六经》中一大案

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敢告马走”的来历

《十三经注疏》有醇有驳

写字换笔之法

汉魏文训诂精确声调铿锵

植棰二字

珠圆玉润

文章的雄奇之道

熟读韩文四篇

本义与余义

欧虞颜柳好比诗中李杜韩苏

学问分类法

古雅与雄骏

读书可变化气质

文章与小学

效王陶则可效嵇阮则不可

跌宕倔强为行气不易之法

小学三大宗

四言诗难得有声响光芒

名篇当吟玩不已

韩愈五言诗难领会

欲以戴钱训诂发为班张文章

韩文与汉赋《诗经》相近

气势识度情韵趣味

陶诗之识度

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

气势最难能可贵

养得生机盎然

古帖不易学

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字要写得秀

唐文不必多读

由唐宋八家变为唐宋十家

思路宏开

判定大家的标准

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

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

唐鉴所教种种

研几工夫最要紧

好问好察

艰苦得来方可久可大

认真教九弟

怠慢及相恃过深与刻薄

据德依仁静心养气

喜誉恶毁即患得患失

言物行恒乃诚身之道

心不静故不专一

立志改过

须从心正气顺上体验

惜分阴

不改过何必写日记

静字工夫最要紧

皆从好名心发出

相见必敬开口必诚

盗得令誉

昨死今生

自误误人

重外而轻内

惰农而笑耕耘

日蹈大恶而不知

欺人与自欺

愧于竹如以知己相许

若无所许可者

不终小人之归

矜心内伏

戒溺心

切戒诗文废正务

知命与不知命

愧读《日知录》

移褊急清介于宽大温润

下学不克上达

辞谢节制四省大权

志学二十年毫无长进

为无实而享盛名不安

学无一成

后世将讥议交加

作联自我抚慰

右目失明

古人说经多断章取义以意逆志

虚神实训体味曲尽

王船山书失之艰深

下册

治学

所读《书经》不讲蔡传训诂

温习《尚书》

喜戴震之说

乐观戴存庄之书

邵位西认为诗序为孟子等人作

《诗经说》证据太少

五十七岁通《仪礼》

论俞樾《群经平议》

重批王船山《礼记章句》

读张承华著《学庸臆解》

《论语》乃善言德行之尤著者

读朱彬著《经传考证》

读钱大昕《声类》

读陈澧《声律通考》等书

乐律与兵事文章相表里

读纪泽著《音学考》《分韵说文解字》

读《五代史》《晋略》

自成一家与剽袭

读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读《淮南子》的领悟

《法言》不如《文中子》平实

《正蒙》艰深不显豁

读《正谊堂丛书》

读《聪训斋语》《澄怀园语》

读罗泽南的《极衍义》《姚江学辨》

读《钟涵斋迩言》

重读《圣武记》

读《漫钞》等书

论古文之道

阳刚阴柔与喷薄吞吐

书牍鲜佳者

《骈体文钞》分类繁碎

简编《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八字诀

古文古诗的八种风格

老年背《离骚》

质疑《狱中上梁王书》

夜温《长杨赋》

舆中读《上林赋》

汉魏赋训诂精确声调铿锵

韩文与《六经》

对韩文的领悟

文章与情韵声调

韩文技进乎道

“周情孔思”乃为文之本

韩文的两篇相配现象

气不在义理字句间

柳宗元山水记文境最高

苏东坡以文章为鼓吹

归有光文不足以发挥奇趣

读《汤文正集》

读洪亮吉《上成亲王书》

读梅伯言等人的文章书信

读左宗棠等人的文章

读冯桂芬((校邻庐初稿》等

不同意崇宋抑汉

刘蓉降职不可解

张裕钊文章有王安石之风

思作一卷冰雪文

古文写作上的苦恼

对所作之文深以为愧

纪泽部分诗作毁于火

《十八家诗钞》

五言古诗的两种最高境地

读陶诗

古人措词深秀

杜诗句法变幻无穷

读白苏陆诗开拓胸襟

读祁隽藻等人的诗

和何械诗

做诗则不能成寐

作字之笔势笔画及心态

识笔之病与因病成妍

锋芒森森为雄字正宗

艺之精全在微妙处

字的点画体势

奇气不令过露

有惊心动魄才能渐入正果

写字体悟种种

书法不外羲献父子等

作字之法种种

阅刘墉《清爱堂帖》

作字的险与和

刚健婀娜缺一不可

古之书家作品中别有意态

观前人书画

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赏玩字帖

看李小湖所藏法帖

不夺人之好

观舆地图

韩瓶砚

明道必精研文字

借文章传名谈何容易

大志与小志

以大名高位退而求学

人事日杂读书乏力

扫荡旧习赤地新立

《资治通鉴》论古折中至当

做古文者例有傲骨

书以校刊尚精的初版为妙

诗书能养心凝神

于“有恒”二字加意

柔和渊懿中有坚劲雄直之气

看读写作缺一不可

因不敬与无恒而百无一成

文章以精力盛时易于成功

文章要有骨有肉有声色

吴南屏真豪杰之士

同列并不一定同等

近时所作不称意

谈隶书

自为之书不过数十部

读书贵于得间

本根之书不过数十种

打通汉宋两家之结

古文写作的指引

熟读《文选》

世泽

悔吝

儒缓

名望

居业

英雄诫子弟

气节与傲

每天每月应做的事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治家

善待兄弟即是孝

慎交朋友

家庭日用中有学问

联姻但求勤俭孝友之家

处非常顺境而战栗恐惧

若骄奢淫佚则兴旺立见消散

不以做官发财不以宦囊遗子孙

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

思为曾氏家族置义田

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半耕半读

母丧未除不受官职

不积银钱遗子弟

以勤俭教导新媳妇

曾纪琛终生抑郁

鱼猪竹蔬

出门宜常走路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不求好地但求平安

治家八字诀

情意宜厚用度宜俭

勤苦为体谦逊为用

不信补药僧巫地仙

不非笑人少坐轿

不待天概人概先自概

与地方官相处之法

祭不欲数

收啬与节制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患难风波之兄弟

门庭太盛非勤俭难久支

六分天生四分家教

以耕读为本

仕途关乎时运

儿侄辈多不长寿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继承家风强调劳俭

辟菜园雇人种菜

崇俭可以长久

虽烦劳却远胜寒士的困苦

对袁榆生不宜过露痕迹

不沾富贵气习

人肯立志凡事都可做到

考前不可递条子

夜饭不荤

家中兴衰全系于内政之整散

对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

为各房及子孙榜样

家庭多获九弟之助

晚年亦常服补药

内眷不穿绸缎不用荤

常怀愧对之意

居官四败与居家四败

盖屋摆地球仪:

纪官考取案首

京师势利之薮

败叶满山全无归宿

以身作则与用人

悼念温甫

手足情重

超然对待荣观

子弟骄多因父兄骄

晚年心态:盼添丁重亲情读理学

收管好寄回的信函奏稿

治世

以宽厚之心待人

用人听言皆难

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盛时预为衰时想

郁怒最易伤人

天道忌巧盈贰

居乡居城利害参半

庸医多而良医少

成事的动力:贪利激逼

君子不谓命

读书贵有心得

良友及不测之祸与窒欲惩忿

古人胸次潇洒旷远

为势所驱

两副联语

不要求取回报

思得一二好友

以厚实矫世之浇薄浮伪等

光明俊伟之文章

静中细思人生之有限

读韩文岸然想见古人

检讨与小珊争吵的不是

誉人言不由衷

内讼种种

不做权臣

于勤俭谨信外加忍浑

何绍基与冯树堂吴廷栋

良友言行之启迪

饱学之士汪梅村

日记与人才夹袋

吃苦与不留钱财给子孙

罗遵殿是当世第一清官

与胡林翼互许为知言

周设甫颇习洋务

演奏浏阳古乐

严树森效胡林翼而适得其反

称赞李鸿章杀降

李善兰与张斯桂张文虎

老辈好善

人才档案

叹惜友人凋落

取笃实践履之士

君子之看待施与报

以朱子之说格物致知

生平重视友谊

转机始赖一二人

不忧兵与饷而叹人才缺

官府若不悔改则乱萌未息

希图挽回天心

直道而行

厌恶宽容之说

相信与相疑

窗棂愈多则愈蔽明

荆轲之心苌宏之血

士各有志

互相箴规

以得人为强

渐实则能渐平

饱谙世态

礼义法度当应时而变

湘军兵勇体质荏弱

穷途白眼

此处好比夷齐之垅

懵懂祓不祥

取人小处实处与人大处空处

天下事理皆成两片

忠于统领

祸生于舌端笔端

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功效

治政

不轻受人惠

不得罪东家好来好去

愚公移山

凡事皆贵专

在外与居乡不同

风水未可尽信

大员之家不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并非升官即贤肖

拟办社仓

上疏批评皇上的用意

乡民可与谋始难与乐成

以写日记治无恒之弊

书吏中饱

惜物

功名之地难居

对世态的略识与不识

等差与仪文

随缘布施

耐烦

去冗员浮杂

声闻可恃又不可恃

去闽冗

不要钱不怕死

抓住时机做成一个局面

勉力去做而不计成效祸福

做湖南出色之人

力除官气

痛恨不爱民之官

天下似无戡定之理

不轻进人不妄亲人

勤王宜兄弟同行

接洋人条款知大局已坏

择术不慎

说话要中事理担斤两

不忍独处富饶

一门之内迭被殊恩

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强矫与谦退

盐务利弊

怀I临深履薄之惧

死在金陵不失为志士

乱政与善政

不恃无意外之罚

处大位大权能善末路者少

上奏折是人臣要事

以明强为本

不表无形之功

每折看两遍

居上位而不骄极难

不可市恩

江西盐务

大事有天运与国运主之

何必郁郁

沅甫恐难久甘寂寞

天下多有不深知之人事

湘军中的哥老会

学郭子仪

调度文书以少为好

从波平浪静处安身

疏语不可太坚

富贵常蹈危机

乱世为司命是人生之不幸

处此乱世寸心惕惕

辞职难以允准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以菲材居高位

查阅《清会典》及《明史》

清介谦谨

以散员留营

危难之际断不可吝于一死

外官有景况苦的

居敬大有益于身心

盛气与自是

睡梦缺好意味

力戒争胜之心

奄奄思睡

儒缓

诚中形外

公私事繁

大胜前的处境与心境

老九谏大哥之短

修建富厚堂用钱七千串

愧悔八两银子打造银壶

对德业和学业的愧悔

君主的用心用人

宰相妨功者多

功高震主

改进漕运的设想

天下大事十四宗

官员的养廉费

用绅士之法

法立令行整齐严肃

矫激得美名要结得民心

人才以陶冶而成

所费与所报相差三四十倍

不与不终不胜

襟怀豁达与心力劳苦

夜间功课

文人空虚

与李元度约法五章

委员与绅士的职责

明不傍烛则严不中礼

一省风气依乎数人

督抚之道与师道无异

办事的方法

保举太滥

全仗年丰民乐

读吴文镕批文

不轻于兴作

苏州城里的官场特色

忍耐

璞玉之浑含

持其大端

命数有定

不收分外银钱

书生血诚徒供唾弃之具

三大患

捐去陋伪

非好为高论

乱世须用重典

慎行保甲制

内持定见外广延纳

去害安民

严而有律

劝捐

成败利钝付之不问

到骨和羹

痛恨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

战时人道

以戒惧惕厉为先

无地方实权不能带兵

非从利者可从权

先乱是非而后政治颠倒

再次出山改变做法

用人

仪文与真意

宦途人情薄如纸

人心日非吏治日坏

屏去虚文力求实际

留意人才

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朴实廉介为人之好本质

想学战又想读书

宁取乡气不取官气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高明者与卑琐者

儒生气象

在乎得人而不在乎得地

成败无定

劝诫浅语十六条

治军

训诫军中要务

何必与兵事为缘

用兵种种

军气与将才

八点经验之谈

不宜以命谕众

人力与天事

看地势察敌情及其他

无以多杀为悔

学周瑜的冷静

布袋与火把的使用

水师骄傲

早进与晚进

招降及驾驭悍将

蚁穴与冲要等

选将及将兵

死里求生与相机

气敛局紧

在人而不在器

兵无常法及宁拙毋巧等等

审机审势与审力

以抬鸟刀矛为根本

蓄留气力忌讳名声及变化不测

全军为上

不可贪多而无实

军事机宜若干条

识主才辅人半天半

呆兵围城及使用大炮等

部曲断断不能全撤

安慰吉字营

与捻军作战

但有志即可奖成

骄惰最误事

主客正奇

士气的激励

《史记》叙兵事有误

治兵的体会与感悟

威克厥爱

军营日常要务

团练无益

恩与仁威与礼

碾制火药

树人与立法等等

去庸俗之见可与言道

用兵与声律相通

见人危而不能救

挡牌与炮子

越寨攻敌

疆埸磨炼豪杰

对团练和额兵的认识

绿营败不相救

团与练

秋毫无犯

改弦更张

对将官的四点要求

因量器使

得士卒之心

练勇精强器械精致

岂能贵耳贱目

水陆并进

不用营兵镇将

履之后艰

扎营哨探等

不可以寻常行墨困倔奇男子

军事以气为主

知识与经验种种

不善临阵

湘军归农及其他

无人情百求不应

愈易愈简愈妙

治军所感所得

行军禁止骚扰

择地筑垒种种

军歌三首

试读章节

◎译文

监印委员莫祥芝,生病将要进城医治,请求见一面。说话时明朗时隐晦,他的痛苦令人怜悯。

黎宗铭,零陵人,一向在王璞山的军营,聪明警敏,写字模仿左宗棠,结体像极了,志趣高亢。正期待他在诚实上慢慢增进,却突然病故,很是可惜。

成章鉴在吴城病故,不胜悲伤。成章鉴以一个武弁的身份而知道忠义爱民,且谋勇兼优,正企盼他继塔齐布、杨载福而担当重任,却不料他突然逝世了。

梦见江岷樵,像过去一样的彼此欢快。多年来他未曾进入梦境,这次忽然梦见,不胜伤感。但不知道温甫弟是真的还在世不,温甫与岷樵也是至交。

接到孙芝房的信,告诉我他的病势已垂危,以身后之事相托,并请为他的父亲作墓志铭,以及帮他所著的诗十卷、《河防纪略》四卷、散文六卷刻印出来,又请求邵位西为他作墓志铭,也亲自写了一封信与邵告别,托我转寄。又接到郭意诚的信,告诉我芝房已死。芝房在去年六月,当面求我为他父亲作墓志铭,我已答应他。十一月,又寄来所作的古文一本,求我作序。我因为一些事没有即时作,而芝房突然间辞世。辜负了这样的好朋友,惭愧遗憾何极!芝房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六岁入翰林院。小时便有神童的称呼。勤奋好学砥砺品性,为同辈所钦佩。近年家运极为不好,他的胞弟鳌洲主事、叔孚举人,相继去世,又丧长子、次子,又丧母亲,又丧妻子,又丧妾,都在这十年内发生。忧愁能伤害人,于是失掉生命。这样的优秀人才,天不能给他以更多的生年,使他成为大器,可悲可悯。因为孙的死又想起道光二十八年刘芋云将死的时候,也是先寄信到北京作为告别,请我为他作墓志铭。凡是因内伤而起的病,至死都神志清楚不糊涂,使得在生者心里更难受。

吴子序寄来他的侄几昌筹的文章,于是读了一遍,识见卓越,有子序的风范,可惜他早死了。

袁漱六有志读书,期望能达到古时著作者的水平,然而竟然百分之一二的程度都达不到,很是值得痛惜。今年六月,亲家郭雨三死于战场,现在又听到漱六的死讯。中年的哀与乐,是有所触及而生发,正如古人所说的:“既为逝者悲痛,又想到自己。”

胡林翼(封太子少保)于八月二十八日亥时去世,哀痛不已。赤胆忠心忧虑国家,小心翼翼对待朋友,用心良苦保护诸将,天下能再有像这样的人吗?

罗伯宜来访,交谈很久,深为叹息黎寿民的人品敦厚却早逝之可惜。

周锼甫在上海病逝。到了老年刚获得荐举,便遭参劾,抑郁潦倒而死。悠悠毁言竟然足以杀人,真是值得怜伤。

赵景贤字竹生,以一个在籍绅士的身份苦守孤城,四面的支援皆断绝达半年之久,城陷落后以身相殉,确实值得敬悯。拟上一疏,历述他的贤良行为与功绩,并自请承担不能赴援的咎责。

闻姚秋浦去世的消息,深以为忧郁。姚自去年五月代理皖南道员至今一年多,无日不在艰难困苦中,这次得了疫病,病四天后终于不治,多么悲痛惋惜!

邓守之的儿子解字作卿,于今日凌晨四点钟在公馆内去世,系完白先生的孙子。我派人料理殓葬事,午后抬出。他的父亲曾谆谆托付我教育培植他,我因为公务私事繁忙,很久没有去看一次了,不知道他一病不起,有负重托,心里很觉得不安。

到杨朴庵处看他的病况,见他安闲淡定视死如归的神态,不愧学道君子的自然本色。病情则是十分沉重,不可挽回了。  袁午桥临终时有遗信寄给我,信中说:“不要以为苗霈霖易于剪灭,不要以为长江淮河一带易于收回。”读后悚然而起哀痛之感。

李希庵于十月二十八日半夜逝世,苦战多年,家中并无多余的财物,忠诚廉介,可敬可伤。接着又听说钱警石先生仙逝,有成就的老一辈倒下,更令人怅惘。

范云吉于十二日晚上八九点钟去世。范仁厚正派,又有见识,正想着他对时代会大有作为,然而停止于这个地步,确实痛心。

听说张炼渠死于安庆,心里为这事悲痛不已。这是因为炼渠在徽州、休宁一带闹饷时千方百计维持,大受殴打侮辱,而我的查办札子中的话又说得过于严厉了。

到塔齐布军门的家里,一直被请入上房,以酒食款待。他的母亲八十岁,当着我的面哭泣。他的三弟成丰四年已死,其次弟今年八月十三日也死了。他的两个弟媳妇寡居,一起出来拜见我。三兄弟都没有儿子,仅塔齐布一个女儿、次弟阿陵布四个女儿,嫡亲房内没有承继香火的人,实在可惨。他的妹妹和女儿,一道出来拜见,哭着请求提拔他的女婿。

◎评点

此处辑录这十几段日记绝大部分属于悼亡类文字。曾氏身为群伦领袖,与许多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社会交往面比一般人要宽广得多,在分享因情谊而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也自然要分担着因情谊而带来的诀别伤痛,这好比双刃剑,是无法剥离的。道光晚年,京师流传一句话,说是“包作挽联曾涤生”。这话固然说明曾氏善于制联、制挽联,更说明曾氏重视人类这种永别的悲哀。悲哀的本质乃是对生命的珍惜。南京城打下后不久,在曾氏的领导下立即抢修被战争损坏的城墙。面对修复的城墙,他没有颂扬“天下第一功”的辉煌,而是哀悼为复城而死的将士。毫无疑问,对生命的珍重此时已置于军功之上。当然,曾氏哀悼的仅只是湘军战士,须知太平军将士为此而死的人更多,他们同样也是生命。从人本这个角度来看,曾氏自然也逃脱不了谴责。

P896-899

序言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信否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窳败之习俗以雷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荀卿亦有言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而严师畏友又非可亟得之于末世,则夫滔滔者之日趋于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灵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夹辅,自营养,犹或可以杜防堕落而渐进于高明。

古人所以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日三复,而终身诵焉也,抑先圣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书》《六经》亦盖备矣。然义丰词约,往往非末学所骤能领会,且亦童而习焉,或以为陈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诸贤阐扬辅导之言益汗牛充栋,然其义大率偏于收敛,而贫于发扬。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日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也明矣。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炼其身心,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无所挠枉?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非有所程式而养之于索,其孰能致者?曾文正之殁,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事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孟子日“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楷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8: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