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帝国挣扎(戊戌变法到晚清新政)/历史的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大有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有洋无民”的“天津教案”、戊戌变法后没有另立新主的政治考量、“立宪派”与皇族内阁的极限拉扯,拖住“晚清新政”的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体制?拒绝西方贸易、镇压觉醒民意、固守将倾帝国……面对大厦轰塌前晚清的绝望挣扎,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清朝没落的真相。 作者简介 《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国家记忆“年度历史文化品牌”、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主办,致力于传播“真相、趣味、良知”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切入,以历史为深度,凭借深入独到的专业解读打造独家原创好文,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触摸历史体温、发现历史真相的新平台,稳居中国微信月榜500强,连续多年入选“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 目录 帝国外交 从无到有:李鸿章洋务生涯的起点 时势造就功臣:掌管外交大权的开端“天津教案” 中法之争:“裱糊匠”岂能替房东做主 中朝之交:外交生涯最大败局 李鸿章的欧洲之行 幻想保证中国二十年平安的《中俄密约》 李鸿章的最后一搏:庚子年外交总崩盘辛丑议和 戊戌变法 晚清帝后权力格局演进的“多幕戏” 维新派的民间动员:强学会与《时务报》 一日发布数条上谕:光绪皇帝的变法节奏 戊戌政变:慈禧训政进行时 殊途同归六君子 慈禧为何没有另立新主 慈禧治下的光绪王朝 晚清新政 阻挡帝国主义与阻挡革命双重压力下新政启航 “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日俄战争催生立宪风潮 从“走马观花”到“下马栽花”:五大臣出洋考察记 官僚机器难“升级” 《钦定宪法大纲》的“合法性危机” “国民立宪”与“钦定立宪”之争 资政院成了革命养成所 新政时代最后的汉臣相继“离场” 皇族内阁的合理安排及致命选择 参考书目 导语 由李鸿章牵头的庚子外交缘何崩盘? 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搞得一场闹剧吗? 慈禧太后果真是反对改革的“顽固派”吗? 帝王家事如何影响晚清历史走向? 文史顶流《国家人文历史》9周年巨制,“历史的智慧”丛书之《帝国挣扎(戊戌变法到晚清新政)/历史的智慧》,围绕外交障碍、宫闱内斗、负重改革、民意激昂等多方面,全面探究晚清政局中的诸多“疑案”,重现“大厦”轰塌前晚清的无奈与屈辱。 书评(媒体评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 史可以明智。增进智慧,正 是阅读历史书的目的之一。 这套“历史的智慧”丛书,致 力于在确切可信的历史知识 之上,将背后的历史智慧呈 现出来,发人深思,值得一 读 ——著名历史学家 李开 元 大学问家可以写小书, 由学术而关怀社会,此是一 途。史学爱好者也可以一探 庙堂,如诸君而前这套丛书 ,他们体现着国民对历史日 益深入的认知探索,此又一 途。殊途同归,历史终究是 人民的历史,对史学的关怀 是大家的共同语言。 ——著名历史学家 于赓 哲 《国家人文历史》编著 的“历史的智慧”丛书值得一 看。这是继50后、60后等 儿代专业的历史学者和作家 之后,新的一代历史写作者 集中展示他们的历史观念、 才情和见识的作品。 ——文化学者 余世存 谈中国古代智慧的书籍 并不少,但大多数都是聚焦 于人们的相处之道和勾心斗 角的手段,这只能算是小呢 明。这套书也谈智慧,却显 示了它的独特性,那就是, 它大量谈论的是治国的政治 智慧,以及外交和军事得失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历史作家 郭建龙 这套书文不甚深而言多 有据。若当休闲阅读,则如 午后甜品;若有志于学,则 是开胃前菜。 ——历史作家 刘勃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 不会简单重复。就是这可贵 的相似,能让你我在历史中 看到自己。“历史的智慧”丛 书,探寻历史的更多可能性 。 ——有书副总裁 吕白 以史为尺,增加人生的 长度:以史为鉴,在历史中 寻找人生的答案。“历史的 智慧”丛书既关注严肃历史 ,又保持阅读避味,为我们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提供 了一处慢下来、细细品味历 史的空间。 ——阅读类头部账号 十 点读书 精彩页 从无到有:李鸿章洋务生涯的起点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自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经过长达九个月的海上航行后,终于抵达目的地中国。马戛尔尼使团虽是打着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旗号,但其真实目的则是代表英国政府与大清国谈判,以实现通商,开拓中国市场。在华期间,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迫不及待地告诉清廷,希望在中国设立一个代表处,两国建立外交及商贸关系;同时提出中国开放宁波、天津等新口岸,允许英国人在北京、广州等地开设贸易货栈,改革广州、澳门海关税,允许两国商人自由通商等要求。这怎么可能?对于大清国而言,且不说当时皇帝、朝臣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就算从历史经验来说,从来只有藩属国来朝贡的份儿,而没有和英国这样的强国打过交道。总而言之,在大清国只有朝贡,没有外交。 问题来了。大清国在国际关系的认知上没有“平等”二字,来到中国的皆被视为称臣纳贡。而在马戛尔尼的观念中,尽管他对中国怀有敬意,但让他代表经济、军事、技术发达的大英帝国对中国三跪九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磕头的问题暴露了双方认知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中国不高兴,英国人亦无法理解。在大清的官员眼中,连磕头都纠缠不清的英国人不靠谱,他们送来的那些“极好”的贡物自然也是奇技淫巧。就在马戛尔尼使团无功而返的前夕,乾隆皇帝还颁布了一道很不客气的谕旨,他告诉这些英国人,天朝上国应有尽有,不需互通有无,“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尊奉,共享太平之福”,并告诫他们: 夷商将货船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该处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这道谕旨无疑是向外界宣告,大清国没有外交,也不需 英国对华的“炮舰外交” 乾隆皇帝愤愤地关闭国门,举国沉醉于天朝迷梦,全然不管外面世界的春夏秋冬。马戛尔尼离开中国后,也在其《纪事》中给大清国打了个大大的差评。他说自清朝立国以来,中国“至少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甚至认为:“清政府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二十多年后,以节俭而闻名的道光帝不幸成为这个“在甲板上指挥”的人。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的一位叫李文安的秀才家中诞生了一位男婴,这名婴儿就是日后搅动晚清近半个世纪外交风云的名臣李鸿章,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恰恰也是大清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李鸿章诞生之时,距马戛尔尼使团离华仅过去三十年时间。这段时间里,大清国表面看似太平,实则暗潮汹涌。嘉庆年间,英国人驾驶兵船驶入中国内海的挑衅事件屡次发生,尤其是1808年英人船舰载着洋枪大炮到中国海面挑衅,十三艘英兵舰侵扰东南沿海,闯入虎门与当地水师发生冲突的事件最为典型。到了1816年,英国人已经放出要命令中国人在刺刀尖下签约的言论,可见此时的英国为了通商和扩张殖民地,早已不将大清国放在眼里。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