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彼得·威尔逊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威尔逊(1963—),英国历史学家,自2015年来一直担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战争史奇切勒教授。彼得·威尔逊主要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除了本书,他的著作还有《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从帝国到革命:德国历史,1558—1806》等。
目录
哈布斯堡家谱,1500—1665
1618年中欧地图
地图和战场平面图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开端
第1章 序幕
三个男人、一扇窗
多种解读
本书论点
第2章 基督教世界核心地带的难题
帝国
教派化
宗教与帝国法律
第3章 奥地利王室
领地和王朝
等级会议和教派
天主教复兴
第4章 土耳其战争及其后果
土耳其的威胁
战争的方式
长土耳其战争
兄弟之争
第5章 西班牙和平
西班牙君主国
尼德兰叛乱(1568—1609)
西班牙之路
西班牙缔造和平
第6章 波罗的海霸权
丹麦
分裂的瓦萨王朝
波兰-立陶宛
第7章 从鲁道夫到马蒂亚斯(1582—1612)
宗教与德意志诸侯
至1608年的教派与帝国政治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1608—1609)
于利希-克利夫斯危机(1609—1610)
第8章 一触即发?
皇帝马蒂亚斯
乌斯科克战争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1615—1617)
普法尔茨的边缘政策
第二部分 冲突
第9章 波希米亚叛乱(1618—1620)
为了自由和特权
一个国王换一顶王冠
费迪南德集结力量
白山
失败的原因
第10章 费迪南德的胜利(1621—1624)
普法尔茨事业
新教圣骑士
天主教占优势(1621—1629)
第11章 奥利瓦雷斯和黎塞留
奥利瓦雷斯
黎塞留
瓦尔泰利纳
第12章 丹麦对皇帝的战争(1625—1629)
下萨克森的麻烦
瓦伦斯坦
丹麦的失败(1626—1629)
第13章 欧洲战争的威胁(1628—1630)
波罗的海
尼德兰
曼托瓦和拉罗谢尔
《归还教产敕令》
雷根斯堡选帝侯大会(1630)
第14章 北方雄狮(1630—1632)
瑞典的干预
在狮子和老鹰之间
瑞典帝国
呼吁援助
顶峰
第15章 没有了古斯塔夫斯(1633—1634)
海尔布隆联盟
莱茵河沿岸的紧张局势
西班牙的介入
瓦伦斯坦:最后一幕
两个费迪南德
第16章 为了日耳曼自由(1635—1636)
黎塞留决定开战
西方的战争(1635—1636)
《布拉格和约》(1635)
唤起爱国主义
为和平作出新的努力
第17章 哈布斯堡高潮(1637—1640)
僵局
争夺莱茵河的决心
德意志北部的和平?
第18章 均势(1641—1643)
法国-瑞典联盟(1641)
帝国内部的战争(1642—1643)
西班牙日益严重的危机(1635—1643)
从布雷达到罗克鲁瓦(1637—1643)
第19章 谈判压力(1644—1645)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法国在德意志(1644)
瑞典支配波罗的海(1643—1645)
1645年:可怕和诞生奇迹的一年
第20章 战争或和平(1646—1648)
信心危机(1646)
达成共识
西班牙与尼德兰议和
最后一轮(1648)
第三部分 后果
第21章 威斯特伐利亚协议
国际层面
基督教和约
复员
帝国复苏
第22章 人力和物力损失
一场毁灭性的狂怒?
人口影响
经济影响
领地国家的危机
文化影响
第23章 经历战争
经验的本质
军事-民事关系
认识
纪念
缩略语
注释
出版后记
序言
有很多关于三十年战争
史的专项研究,但全面记述
三十年战争的著述很少。大
多数作者只是为学生做了简
短的概述。这种情况很容易
理解。若要涵盖三十年战争
的各方面,至少需要掌握14
种欧洲语言,而且,关于这
场战争的档案记录够研究几
辈子的。甚至印刷的资料也
有数百万页,仅仅关于结束
这场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
和约》的著作标题就超过
4000个。各类浩如烟海的
证据影响了之前历史著作的
书写方式。一些著作通过将
这场战争融入到对欧洲向现
代性过渡的更广泛解释中来
切入细节。另一些则更多地
展示了人物和事件,但随着
作者的叙述接近17世纪30
年代中期,往往出现了乏力
的迹象。到那时,令这场战
争开场阶段生机勃勃的英雄
和恶棍基本上已经死亡,取
而代之的是其他被后代忽视
的人物。人们急于结束这个
故事,最后13年的事件被压
缩,只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或
更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致
力于讨论和平与后果。
目前这部著作试图纠正
这一问题,更为均匀地覆盖
整个时间跨度。这种方法的
一些显著特点在第1章中得
到了阐述。最重要的是,要
把这场战争本身视为一场有
关中欧政治和宗教秩序的斗
争,而不是把它淹没在对整
个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冲突
的一般性描述中。虽然这简
化了某些方面,但它也将人
们的注意力集中在16世纪后
期神圣罗马帝国复杂局势中
的战争起源上。本书第一部
分的任务是解释这一点,并
将其放置在更广泛的欧洲背
景下。第二部分大致按时间
顺序讲述了这场正在上演的
悲剧,特别关注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17世纪40年代
中期之前,缔造和平的努力
失败了。最后一部分考察了
这场战争的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影响以及更长远的
意义。自始至终,结构性解
释都与强调动力和偶然性相
结合,与以往的惯例相比,
给了较小的参与者以及较突
出的参与者更多的篇幅。参
考文献是有选择性的,排除
了很多使用的旧材料,而采
用了大多数读者比较容易接
触到的近期作品,并且为专
业文献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我很高兴能获得艺术和
人文研究委员会授予的
2007—2008年科研休假奖
,我正是得益于此才能够将
本书全部完成。我在桑德兰
大学期间得益于那里的学术
环境,还受到了赫尔大学历
史系的热烈欢迎,使我在赫
尔大学完成了本书的最后部
分。在我于2006年短暂访
问维也纳期间,利奥波德·
奥尔和维也纳皇家档案局的
人员为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
料。我要感谢斯科特·狄克
森、罗伯特·埃文斯、拉尔
夫·莫里森和尼尔·兰诺特森
帮我完成了一些艰苦的工作
,尤其感谢卡斯帕·赫卡维
克帮我整理波兰语资料。克
拉丽莎·坎贝尔·奥尔、特恩
特热尔·赫尔菲里希、迈克
尔·凯泽、莫琳·梅克勒、格
萨·帕尔菲和西罗·保莱蒂教
会了我关于书中一些细节的
知识。我还十分感激特雷弗
·约翰逊为我提供了他的书
稿。按照巴伐利亚地区的规
定,此书仍属于未出版的书
。他在2007年突然去世了
,这很令人悲伤。我再也不
能回报他了。
西蒙·温德尔一直鼓励我
,使我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他提出了编辑方面的建议,
使本书的语言更加简洁。夏
洛特·赖丁认真校对了本书
,修正了不一致的地方和错
误。塞西莉亚·麦凯完成了
本书的插图,为本书增色不
少。这是我十分渴望的。
伊莱恩、亚历克、汤姆
和尼娜很有耐心地容忍我沉
浸在这份工作中。他们和往
常一样为我提供了最大的帮
助,也激发了我的灵感。我
要把此书献给他们,以此表
达我对他们的爱。
导语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后记
三十年战争(1618—
1648)是欧洲史上最有破
坏力的战争之一,蹂躏了整
个中欧地区,造成了数百万
人死亡,使诸多城镇和村庄
被夷为平地,造成了巨大的
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
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
过了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
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
和欧洲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确立了法国的
大陆霸权,造成了西班牙的
衰落和德意志地区一盘散沙
的局面。同时,三十年战争
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
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世界
历史的发展。可以说,我们
今天依然生活在其中的民族
国家体系,就是三十年战争
的产物。
遗憾的是,国内关于三
十年战争的书籍依然较少,
最为人所知的席勒的《三十
年战争史》成书较早,写于
19世纪,不可避免地带有那
个时代的诸多的固有缺陷,
也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
和偏见。对于这样一场极为
重要的战争来说,目前中文
历史书是严重空缺的。彼得
·威尔逊的这部著作是一部
全方面介绍这场战争的著作
,内容涉及广泛,不仅涉及
了通常的军事政治方面,而
且对每个参战大国都做了详
细介绍,记录了三十年战争
中或大或小的每一场战役的
来龙去脉,还详细描述了当
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同
时还涉及了宗教、文化等诸
多方面,可以让我们对当时
整个欧洲有全景式的了解。
因为译者和编者水平有
限,本书难免有各种错误,
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
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
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
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
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
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
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
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
作者
早就应该出现这么一部
纳入现代学术研究成果的著
作了,《三十年战争史》雄
心勃勃并且颇有成就,令人
钦佩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布莱尔·沃登,伦敦
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教授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
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
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
·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
品。
——杰弗里·科林斯,《
华尔街日报》
精彩页
第一部分 开端
第1章 序幕
三个男人、一扇窗
1618年5月23日星期三,上午9点刚过,威勒姆·斯拉瓦塔(Vilém Slavata)发现自己被挂在布拉格赫拉德恰尼城堡的窗户外。这位46岁的贵族此前从未遭遇这样的窘境。斯拉瓦塔是皇家政府的高层官员,现任波希米亚财政部长和高级法院的法官,在为统治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服务方面,有着出色的履历。由于他娶了女继承人露西娅·奥蒂莉娅(Lucia Ottilia),他也是整个王国中最富有的人之一。
不久前,与他同样身居高位的同僚雅罗斯拉夫·波利塔·冯·马丁尼茨(Jaroslav Borita von Martinitz)被五名武装分子抓住了。马丁尼茨恳求他们为他找一位告解神父,但这徒然激怒了这群人,他们不由分说地把他头冲下从窗口推了出去。这时候,斯拉瓦塔正晃晃悠悠地挂在同一扇窗外,距离下面的水沟接近17米。屋里传来的阵阵怒吼声表明,不大可能有人能帮他。斯拉瓦塔突然感到有人用剑柄猛敲自己的手指。太疼了,他松了手,整个人跌下去,撞到下层的窗台上,头破血流。斯拉瓦塔跌下去后,袭击者们注意到了他的秘书菲利普·法布里修斯(Philipp Fabricius),后者正抱住袭击者中一个不那么可怕的人求情。但这帮人无视了他的求饶,他和上司一样也被扔出了窗外。
然而,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斯拉瓦塔正好落到了壕沟里,而马丁尼茨落在更远的地方。马丁尼茨蜿蜒爬行到他朋友的身边,在爬行的过程中,他被压在身下的自己的剑所伤——那些袭击者一时疏忽,没有摘下他的剑。有人从上面的窗户向他们射击,但马丁尼茨帮助恍惚的斯拉瓦塔站起来,一起逃向附近波希米亚书记官洛布科维茨(Lobkowitz)的宅邸,书记官没有出席这次被中断的会议。有两个人来追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试图杀死他们,但洛布科维茨的妻子波吕克塞娜(Polyxena)把门锁上,并成功说服了这两人离开。第二天,马丁尼茨越过边境逃亡到巴伐利亚,而斯拉瓦塔的伤势较重,无法马上离开,只能选择躲藏。法布里修斯从窗户落到地面,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安然无恙。他立即逃往维也纳——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中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向皇帝通风报信。
然而,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斯拉瓦塔正好落到了壕沟里,而马丁尼茨落在更远的地方。马丁尼茨蜿蜒爬行到他朋友的身边,在爬行的过程中,他被压在身下的自己的剑所伤——那些袭击者一时疏忽,没有摘下他的剑。有人从上面的窗户向他们射击,但马丁尼茨帮助恍惚的斯拉瓦塔站起来,一起逃向附近波希米亚书记官洛布科维茨(Lobkowitz)的宅邸,书记官没有出席这次被中断的会议。有两个人来追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试图杀死他们,但洛布科维茨的妻子波吕克塞娜(Polyxena)把门锁上,并成功说服了这两人离开。第二天,马丁尼茨越过边境逃亡到巴伐利亚,而斯拉瓦塔的伤势较重,无法马上离开,只能选择躲藏。法布里修斯从窗户落到地面,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安然无恙。他立即逃往维也纳——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中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向皇帝通风报信。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波希米亚叛乱,被普遍认为是三十年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夺去了800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这场战争在德国和捷克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英国内战、西班牙内战和美国内战在这三国历史上的地位,也类似于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在这两国历史上的地位:这是一个带来民族创伤的决定性时刻,影响了其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后世很难理解这种规模的灾难,就像他们也很难将犹太人大屠杀理解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战争成了民族耻辱的象征,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导致了后来德国长达两个世纪的内部分裂和国力虚弱。
多种解读
上文这种解读源于许久之后的一场战败。这场战败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三十年战争的兴趣,也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对那些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人和他们的子女来说,战争还保留着作为当代事件的紧迫性。从一开始,三十年战争就吸引了全欧洲人的注意力,加速了17世纪早期见证了现代报纸诞生的“媒体革命”(见第23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一本国际畅销书,一年内至少出现了30个版本。直到17世纪末中欧国家进入另一场三十年战争,主要是反对法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们对上一场战争的兴趣才逐渐减弱。三十年战争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依然鲜明,反映在纪念《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年度庆祝活动和相对不多的面向大众市场的书籍上。和公共仪式一样,这些书籍对战争做出了广泛的正面解读,认为战争捍卫了德意志新教徒的自由,巩固了帝国宪法。
随着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肢解了神圣罗马帝国,这种观点被迅速抛弃。1792年,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起来干预法国大革命,将德意志人拖入了另一场入侵、失败、政治动乱和破坏中。这些经历迎合了新的智力和文化潮流,这些潮流与浪漫主义和文学上的“狂飙运动”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