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当我们翻开史书,了解左宗棠的生平,难免会感到惊讶: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在四万万生灵中,在列强横行的中华大地上,满朝勋贵,肉食者数不胜数,为什么左宗棠——一个寒门子弟、科举失意者、倒插门女婿——却能从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又是如何抓住时势,逆风翻盘并挽救民族危机,捍卫民族尊严的? 本书以近代世界格局为经,以左宗棠的家庭、成长、事业、婚姻、家风为纬,以史实为依据,全面描述了左宗棠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立体展现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文人情怀,更体现出他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爱国壮举。 目录 第一章 科场受挫,潜心求学 年少有大志 艰难的科考之路 知行合一的“湘上农人” 第二章 受荐人幕,初露锋芒 决意出山 两湖助解危局 备受信任的巡抚高参 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樊燮构陷风波 第三章 襄办军务,独当一面 曾国藩纾解困局 奉命募练楚军 皖赣的“救火队员” 第四章 浙闽用兵,肃清残敌 赴浙江督办军务 连克坚城 稳收浙江全境 闽粤剿清“余孽” 第五章 兴办洋务,自谋船政 力倡设厂造船 创办福州船政局 第六章 陕甘剿捻,屡败屡战 谋定而后动 疲困的剿捻行动 第七章 且剿且抚,平息回乱 “威先抚后”之计 剿抚兼施,各个击破 攻取金积堡 艰难进剿河州 克复西宁 肃州攻坚战 第八章 高瞻远瞩,寸土必争 伊犁危机 海防与塞防之辩 第九章 西征新疆,收复失地 组调西征军 筹划西征粮务 阿古柏的覆灭 收复南疆八城 失而复得的伊犁 第十章 惠泽西北,为民生利 兴办近代工业 恢复发展农业 减赋税劝文教 第十一章 人值军机,总督两江 入京辅政 整顿两江要政 加强江海防务 力主抗法援越 第十二章 出师未捷,遗恨台湾 复入军机 督办福建军务 规划海防全局 遗恨在台湾 参考书目 序言 高瞻远瞩,寸土必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 来,经过道光、咸丰、同 治三朝,在内忧外患的双 重危机下,清朝逐渐走向 积贫积弱、妥协求生的末 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面对外国的坚船利 炮,林则徐、魏源等先知 先觉者不遗余力地呼吁世 人“睁眼看世界”,清廷中 的有识之士陆续从“天朝 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争取民族独立、自强和 近代化成为当耐开明人士 的奋斗方向。 清代同治朝由此涌现 了一批以胡林翼、曾国藩 、左宗棠与李鸿章四人为 代表的中兴名臣,他们都 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尽 心竭力,想方设法使中国 免受外国欺压。其中,左 宗棠尤为国人敬重,为外 国侵略者忌惮,更被后人 尊称为“战神”。 左宗棠(1812—1885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一生以诸葛亮为榜样, 其生平经历大致可分为三 个阶段,即早年韬光养晦 期(1812一1852)、平 定国内动乱期(1852— 1873)、驱赶外部侵略期 (1873—1885)。 左宗棠早年科场坎坷 ,三度进京会试皆不中, 因家境贫寒,遂绝意仕进 ,转而钻研舆地、水利、 兵事、农桑等实用之学, 并在湘阴老家开展小规模 试验,颇有心得。在此期 间,他备受陶澍、林则徐 、贺长龄、贺熙龄等开明 人士的器重和推崇,渐有 名气。这一阶段,通过与 名士交往,他逐渐萌生出 为国家的独立自强而奋斗 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后来 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与另外三位中兴名臣 出身进士不同,左宗棠41 岁时以举人身份入湖南巡 抚张亮基幕府做师爷,自 此开启他的军政生涯。时 值太平天国起义如洪水猛 兽般席卷江南地区,朝野 震骇,国内动荡不宁。左 宗棠应时而动,先后在湖 南巡抚幕府、曾国藩大营 、浙江巡抚、闽浙总督等 任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后来,又奉命担任陕甘总 督,征剿西捻军,平定陕 甘回民起义。他还注重战 后安抚,解决战争遗留问 题,并大力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创办 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 等,为创建近代化工业做 出有益尝试。 国内起义基本平定后 ,外部威胁日渐严重,列 强环绕域外,虎视眈眈, 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这一 阶段,左宗棠把主要精力 转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上:先是镇压与外国偶有 勾结的陕甘回民起义,接 着督师西征,剿灭阿古柏 叛乱集团,粉碎英国、俄 国的分裂图谋,收复新疆 ,开发西北;然后不顾70 高龄,南下督办福建军务 ,指挥抵御法国侵略者。 为巩固战果,他力谏清廷 在新疆和台湾建省,加强 中央管辖力度。与此同时 ,他继续兴办洋务,创办 甘肃织呢局、开采徐州利 国驿煤铁矿、架设近代交 通等。这些功绩都是在维 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 立场上建立的,是左宗棠 深厚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也是让他彪炳史册的有 力见证。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 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 及陕甘回民起义;二是大 力兴办洋务;三是恢复地 方经济,开发西北;四是 反抗外来侵略,促成新疆 、台湾建省。而贯穿始终 的是一条思想主线——关 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炽热 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在 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左宗 棠兴办洋务主张“权操在 我”,西征回民军要求“剿 抚兼施”,面对英俄挑衅 苦劝清廷寸土不让。 左宗棠曾在家书中劝 诫诸子:“君子立身行己 ,出而任事,但求无愧此 心,不负所学,名之传不 传,声称之美不美,何足 计较。”这句话既是他的 自信之言,也可见其自知 之明。论武功与才略,左 宗棠在同治中兴名臣中赫 然位于几人之首;论德操 ,可与胡林翼、曾国藩并 列,而优于李鸿章;但论 气度,他则逊于其他三位 ,这也是他为当时官场所 不喜之缘故。 人生百年,飘忽而逝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 现自我价值,是当代人热 衷于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 读者不妨从左宗棠的生平 经历中寻找线索,探究他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以及 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坚守, 相信定能受益匪浅。 导语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一生以诸葛亮为榜样,其生平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年韬光养晦期、平定国内动乱期、驱赶外部侵略期。 读者不妨从左宗棠的生平经历中寻找线索,探究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以及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坚守,相信定能受益匪浅。 精彩页 第一章 科场受挫,潜心求学 左宗棠在晚清名臣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他出身书香门第,深受耕读家风的熏染以及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把读书、考取功名、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可惜他的科举致仕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三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在这种情况下,他将更多精力倾注于地理、农事等“有用之学”。事实证明,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在他日后的官宦生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年少有大志 1812年(嘉庆十七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东乡左家圾(今属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一个日渐衰败的地主家庭。湘阴位于湖南北部,南邻长沙,北接洞庭,西面港汊纵横,东面丘陵起伏,历来是湖南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左氏在当地属于大姓,而且辈辈有名人。左宗棠的高祖左定师是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曾祖左逢圣,字孔时,也是邑庠生,为人乐善好施,乾隆年间当地遭遇饥荒,他典当衣物,与乐善好施的富人一起在袁家铺施粥;祖父左人锦,字斐中,为国子监生,他经营有道、未雨绸缪,修建族仓,用以应对灾荒年月。到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时,家族境况大不如前。左观澜是县学廪生①,做了二十余年的教书先生。 左观澜育有三女三子,加上父母健在,全家共有十口人,生活负担十分沉重。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得外出设馆授徒。遇到灾荒时,全家人只能以糠为饼充饥,勉强度日。对于这样“寒素”的生活,左宗棠后来常常忆起,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多有感慨。他说:“左家世代贫苦,先辈的困苦状况一言难尽。你母亲嫁给我时,我已经中举,家中境况稍有好转,但每与你母亲谈及先辈艰难穷困的生活,我经常泪湿衣襟。29岁生日时,我曾在小淹馆中作诗八首,其中一首提到父母的艰辛,有四句云:‘研田终岁营儿哺,糠屑经时当夕飧。……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咬菜根。’至今读到这几句,仍然悲怆不能自已……由于家境贫寒,我生下来只能喝米汤,日夜啼哭不止,以致肚脐突出,至今腹大而脐不深。我母亲曾谈到育我之艰难、嚼米为汁之苦楚,今日想到这点,好像她的声音还在耳畔。” 左宗棠出生时,祖父左人锦已七十有四,视左宗棠如珍宝。左宗棠刚4岁,左人锦就教他读书写字,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左观澜举家迁往长沙左氏祠,在那里开馆授徒。5岁的左宗棠与仲兄左宗植跟随父亲学习。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天资聪慧的左宗棠6岁开始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9岁开始学习写作八股文章,为将来的科考做准备。他谨遵父教,刻苦攻读,从小就深受传统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熏陶。1826年(道光六年),15岁的左宗棠开始应童子试县试,次年应府试,名列第二。本应再参加学政主考的院试,但因母亲病危,他只好告归,也就没能取得秀才资格。同年,他的母亲余氏病逝。 道光年间,清王朝由盛而衰,程朱理学日益暴露出空谈义理、迂阔空疏的流弊,“经世致用”之潮逐步兴起。所谓“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它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学应有“救民于水火之心”“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黄宗羲则说:“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但随着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汉学盛行,经世致用的精神如昙花一现,隐而不彰。到嘉庆、道光年问,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 左宗棠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一心企望迈人科举登第之途,但他又和别的读书人不同,科考失意后,他逐渐把心思从科举、“四书五经”、八股文转移到经世致用之学上。 1829年(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在长沙书肆中偶然发现一部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如获至宝,从中发现了与八股文章截然不同的知识天地。他反复阅读书中提到的山川险要、战守机宜,直到融会贯通。不久,他又读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眼界更为开阔,接触到了实用的知识。那时的学子都专注于科举,对左宗棠专注于实用之学嗤之以鼻,认为毫无用处。但左宗棠不为所动,依然攻读不辍,并将可用于实践的知识记录下来。也正是这些“离经叛道”的学问,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