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野耕心(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松盛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乡野耕心(精)》是丁松盛的回忆录作品。通过近三年的回忆,作者重温了生活中的五味,回忆的过程中有过辛酸的泪水,也有着甜蜜的微笑。过去的生活如“连续剧”一般回放。在这垂暮之年里,作者努力挖掘着那些已经埋入历史的故事。写出了生活旅途中的几个镜头,一个个片段。

内容推荐

《乡野耕心(精)》是作者丁松盛对其早年工作、生活的回忆和记录,内容完整,表述规范,语言流畅,所附图片清晰,可读性强。由情趣杂谈、海涂的记忆、赤脚医生的记忆和生产队的记忆四部分组成,虽为小事,但感情真挚,记录了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

目录

自序

一、情趣杂谈

 茶店、茶叶的遐想

 荠菜马兰头

 书带草记

 竹园情怀

 母亲的一块园地

 母亲做的黄花菇糕

 淘米烧饭

 霉苋菜梗甏

 我的读书生涯(一)

 我的读书生涯(二)

 掸尘

 小时候的望过年

 火熄和九间楼下的故事

 四婆婆的背影

 海天佛国说马鞍

 筷子

 坐在高铁上的联想

 妻子是上海人(一)

 妻子是上海人(二)

 妻子是上海人(三)

 妻子是上海人(四)

 留下点什么?

二、海湾沧桑

 柯黄蛤蟹的故事

 血芽韭菜炒鳗线

 八月十八家乡的观潮节(一)

 八月十八家乡的观潮节(二)

 风雨潮前鸬鸥飞

 八月虾上高沙

 牵四腊鱼的情趣

 从勾蛏子的回忆中想到的

 柯网丘鱼

 放灰子和踏捏鳎鱼

 夜潮豁亮

 老江底的陷阱

 姚家埠的三座闸

 拾泥螺、挖编扣两则

 海边童趣二三事

 盐板沙头和棉花地

 江豚破网归大海

 塌江沙头搏激流

 蟹苗从三座闸里进来

 “透透鱼山”和风皇庙的湮灭

 海边小草海浪头

 庙廊远望惊涛处

 海边的一位老人

 柯鱼兄弟海湾情

 海涂是鸟的乐园

 围垦情怀雪里红

 排咸闸的玄机

 围海抛石的“抬班”春秋

 十三号台风的惨痛教训

 夫妻撑着石头船

 叱咤风云绍围船

 海涂盐碱地的演变(一)

 海涂盐碱地的演变(二)

 鳗线重返杭州湾

 重阳节后游曹娥江河口大闸

三、赤脚医生的记忆

 赤脚医生的初训

 热闹的医疗室

 记忆中的宋院长

 消灭农村肠道寄生虫病(一)

 消灭农村肠道寄生虫病(二)

 消灭农村肠道寄生虫病(三)

 “抖抖病”(疟疾)的消灭

 “大脚风”的消灭

 学习热情退寒流

 草药一味,气煞名医

 国庆庵里的草药培训

 驼峰山上采仙草

 学推拿识气功

 肺脓疡和鱼腥草

 草药“徐长卿”和心痛病

 人医和兽医

 救人总是第一

 自己做的草药针剂

 黄疸肝炎何所惧

 水缸田螺和虎耳草治“耳聍”

 小医疗站也医大毛病

 诊断明确最重要

 威灵仙和关节炎

 “双抢”中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灭蚊蝇

 拔牙的故事

 病人的信任,医生的责任

 赤脚医生和计划生育

 从奶粉想到奶痨

 那年的赤脚医生大学(一)

 那年的赤脚医生大学(二)

 山缘,人缘

 山林队半天的劳动味道好

 我认识的守生外婆

 一次难忘的阑尾炎手术

 一定要学会小儿头皮针

 一位终生不打预防针的人

 针和灸的奥秘

 诸葛山里采草药

 我对中医药的认识

 赤脚医生的记忆

四、生产队里的记忆

 草子畈田

 水车和车夜水

 育秧

 秧门一开好种田

 耘田

 水稻的病虫和农药(一)

 水稻的病虫和农药(二)

 早稻和晚稻的收获

 小队里的一头大水牛

 从焚烧秸秆想到的

 兜伙账

 自留地里种棉花

 吃喜酒

 绍化厂的废氨水(一)

 绍化厂的废氨水(二)

 “洗脚”

 罱河泥

 掸烟煤(一)

 掸烟煤(二)

 耜春花田

 油菜

 大麦和麦粞饭

 矿石机和收音机

 小店和柜头酒

 酒票

 故乡的面食

 “倒挂户”和“顺挂户”

 “偷”字的不同含义

 大队里的打水机船

 双轮双铧犁

 “社供应户”的故事

 上坟想起垦荒地

 西塘河湖小围垦(一)

 西塘河湖小围垦(二)

 西塘河湖小围垦(三)

 变压器的故事

 上城抢料的风波

 放鸡和啄田螺

 割草

 剥麻和烂麻水的污染

 革命草的故事

 车水埠头凉簟下

 “硬骨头书记”葛行善

 绍兴城里换料的故事

 养猪难,卖猪忧

 大队里的粮食加工厂

 湖蟹趣事两则

 别了,生产队的故事

后记

试读章节

荠菜马兰头

近日,在上海一家饭店吃饭时,服务员热情推荐了荠菜春卷。一只春卷吃完,吃不出荠菜清香,也回味不出荠菜的鲜味和稍带毛糙的感觉。掰开一只春卷仔细研究,发现是青菜叶末为主,哪里有荠菜影子?

说起荠菜,在正月落台(绍兴话,农历正月结束),和煦的阳光里,姑娘小孩(绍兴话,小女孩的意思)手拎一只竹篮,拿一把剪刀或小茅刀,结伴去野外地头寻叼(采)荠菜,嘴里哼唱着:“荠菜马兰头,姐姐嫁亨(到)前门头,妹妹嫁亨后门头。前门舂(敲)破我勿修,后门舂破我来修。”这是乡下流行的小曲,采割荠菜时这样哼唱,但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到现在也懵懵懂懂。春风微拂的野外,叼荠菜马兰头时的情景,却是一幅未曾忘怀的踏春图。

荠菜野生在地边,在园内杂地、坡边路边都能生长。荠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靠种子繁殖。它塌地而生,有的贴着地面匍匐着,紧贴着地面的叶子受阳光作用,部分会呈现褐黄色。但如果它钻到比它高大的植物丛里生长出来,会长得碧绿纤嫩,用剪刀或小茅刀去叼它手势要轻,因为这种阴棚下的荠菜太娇嫩,容易折断。

荠菜的吃法简单:拣去黄叶,再把杂质洗净,然后炒着吃。如能加上鲜冬芥菜,打一块豆腐烧成羹,那真是难得的美味。荠菜炒臭年糕,臭年糕会变成香的。(条件好的人家年糕做得多,到二月里年糕已经有臭气了,所以有了“臭年糕”这一说。)

荠菜还是一味有多种功能的中草药,主要功能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健脾和胃。荠菜花还是用于医治妇女崩漏的药,对于肠炎、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辅助功能。

荠菜上市后马兰头也上来了。马兰头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生命力很强,在庭院杂地边任何空地上都能生长。在地下十几厘米,长满着繁殖力极强的根茎,马兰头的繁殖就靠地下的根茎。每当春天来临,它的嫩芽似箭,直立破土而出,一丛丛绿云似锦,铺饰着一块块野外杂地。山坎路边、河边坡地、田塍路旁都可以找得到它。那时多数是女人、姑娘小孩(绍兴话,小女孩的意思)拿着一只方底篮、一把剪刀,一手掇着马兰头嫩头,一手的剪刀喀嚓喀嚓剪下丢进篮里。采茶是两只手摘取,这是一只手用剪刀斜着剪下来,所以我们叫叼马兰头。

马兰头的吃法以前很讲究:洗清后在沸水里“煤一头”(滚一下),捞出冲透凉水,然后像搓衣裳一样用力搓捏成团,挤干有白泡沫的水,再切成末拌上盐,如有条件浇上几滴麻油,用筷搅拌香气四溢,堪称美味。而实际上这种吃法并不科学:被搓捏出的马兰头汁水里,有着对人体很有益的药用物质。

经常吃马兰头,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马兰头有抗癌作用,还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功效。它分为白茎和红茎两种,药用以红茎的为好。  现在,饭店里一年四季都有清炒马兰头的冷盘菜,可能已经是大棚温室中的产物了,吃起来口味平淡,少清苦味,还缺少马兰头特有的清香。今年春寒雪飞。春雪如蛇融水去,河边垂柳已露尖。我想,在春光明媚之时,真正野生的马兰头还是有不少的。去一次乡下叼一次马兰头,尝尝它的原生味,也是一种悠闲的乐趣。

2016年1月23日

P7-9

序言

岁月无情难留住,往事如刻缠有痕。年龄不大,经历不少,说一句过眼云烟,念一句色即是空,仿佛什么都是轻飘飘的,无足轻重。然而,人是有情感的高等动物,人之将老却有着难以忘怀的过去。

经常会和朋友谈起过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经历过的跌宕坎坷,品尝过的酸甜苦辣。尽管这些已经远去,然而,说起昨天的事情会忘记,过去几十年前的旧事却“梗灵清”(绍兴话,更清楚的意思),这就是我的老之将至。

经常唠叨一些陈年旧事,女儿、外孙说:“耳朵眼里听得起茧了。”究其原因,大概是年老之人接触的东西不多,新东西见识少了,喜欢翻翻旧账。翻出很多舍不得的东西,不禁让我想起了那过去的山,过去的水,过去的海湾,过去的海边小村庄,还有那几只背破了的木板做的保健箱……

然而这些陈年旧事,年轻人不懂也不想听,他们专注的是电脑手机,喜欢的是那些空空如也、虚拟荒诞的游戏。幸好也有“识货”者,认为这就是生活,这些故事有着浓郁的乡味,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友人向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让我把所讲的那些过去的事情整理一番。他的要求是原汁原味,把这些已经罕为人知的事情,用文字写出来,不使这些经历被湮没。

改不了年轻时候“不怕”的性格,凭着读过小学的“文学功底”,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应承了下来,要把这大半个世纪的一些农村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过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呈现出来。如果能够写出来,倒不失为一种乐趣。脑子里暗暗作了决定,反正闲暇在家,不如开笔一试。

可惜的是腹中墨水不多,又无写文章的半点经历,从标点符号,到文学修辞、风格文采,可谓是一窍不通。不过我做过“赤脚医生”,当过“草头郎中”(民间对土医生的称呼),我决定再做一次“草头郎中”。

我在《柯桥日报》(原《绍兴县报》)上连续开辟了三个题材的专栏,发表了100余篇短文,记述这些陈年旧事。很多曾经的同事朋友,特别是我的“赤脚医生”同事们,用共鸣的情感支持了我;曾经的生产队社员,赞扬了我的记性,并纠正了一些情节中的错误之处。

当年在村里,我家是最贫穷的人家之一。按照父亲的意思,读书只要认得自己名字就好,以后学门手艺即可以吃饭,所以我读到小学毕业已经是“硬撑”了。人在贫穷中,只望吃穿住,再没有其他奢求。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开创了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时一日三餐,超过以前的过年过节。然而,年少的一代认为这平淡无奇,还有那些已经忘掉了根本的“大老板”,更可怜的是浸泡在吃喝玩乐中的某些富二代、富三代。他们不曾经历过贫穷生活,没吃过苦的人不知福,富了贪心不知足。今天的富裕生活来之不易。《朱子家训》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仍是教育后入之根本,也是我决定出版这本集子的目的。

我生平不会阿谀,口无遮拦,一日看到《韩非子》中有句:“虑事广肆,则日草野而倨侮。”“草野”者,指民间百姓,草民也。“虑事广肆”者,指民间百姓见到想到的事情较广,而且想到就敢说,即绍兴人土语“乱话三千”之义。我是爱“乱话三千”之人,而不敢“倨侮”,是草野而不是高雅,所说之事,皆乡间俚语日常所遇,登不了大雅之堂,纯属“下里巴人”矣。

乡野之地有着乡野之人,乡野之人有恋乡之心,心之所在是不舍之情,情之深处默默耕耘,耕耘不息即修吾心,修身养性即从平凡之事,思之有成需闲心静居,故此文定名为《乡野耕心》。

家乡用芥菜做成的霉干菜,日子长了乌黑发亮,是绍兴人尤其农家必备之物。年代久的称为陈年干菜。老年人说:干菜是“长下饭”(绍兴土话称下饭菜),还可以做药。家中富有、久食膏粱厚腻者胃纳不佳,饮陈年干菜汤可祛胃中厚腻而开胃;夏日炎炎,肝火上扰有了“痧气”,喝干菜汤可以祛除痧气。希望我这几篇闲文是一剂草头药方,效同于霉干菜!

2016年3月4日

后记

通过近三年的回忆,重温了生活中的五味,回忆的过程中有过辛酸的泪水,也有着甜蜜的微笑。过去的生活如“连续剧”一般回放,拨动了我的情感。在这垂暮之年里,我努力挖掘着那些已经埋入历史的故事。不过以我小学的学历,实在是才疏学浅,生活在一个偏僻的海湾小村,实在是孤陋寡闻,勉强写出了生活旅途中的几个镜头,成为一个个片段。这些时过境迁的陈年旧事,能够得以以文字抒怀,能够得到旧梦重温,感谢钱清华先生点醒我的一句话:“嘴簿(嘴巴)话话要忘记,你把它写出来。”这一句话使我晚年走上写作的道路,把曾经的生活故事整理成文。感谢《柯桥日报》(原《绍兴县报》)祝志高先生及报社编辑给予的大力支持,对这些故事短文予以肯定,以专栏形式陆续予以发表。在写作过程中,也曾得到王伟娟老师、任侃民先生的指教,在此表示感谢。

短文成集,得到绍兴著名摄影家杨乃燕先生大力支持,并提供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绍兴农村生活照片,作为集中插页,照片见证了当年农村的生活。萧山区益农镇群英村周明祥同志也帮助搜集了一些老照片,为本集使用,使故事增彩添色。淡淡的梦境得以重温,过去的生活情感更浓郁,使人涌起了一缕难以忘怀的乡愁。在此,我向祝志高先生、杨乃燕老先生等各位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草文曾自撰其名为“草野闲文”,经友人傅庆春指点更现名“乡野耕心”,增添了表里内涵,在此表示感谢。

山高水长,文短情深。岁月悠悠,人生苦短。在本集出版后如还有时间,我将努力把另一些片段继续写出,和朋友老师共享。

2016年2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