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在我国已经走过40年光辉历程。在这狂飙突进的40年里,出现过五次创业浪潮,涌现出无数个优秀的民间创业范本,也经历过无数次令人遗憾的失败。作为这一伟大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和分享者,作者王世渝以一个中国投资银行家的职业眼光,在《创事记》一书中回顾了40年来亲历和所见所闻的创业史,将多年总结的宝贵创业经验献给今天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年轻创业者。 作者以“创”为主题,富有激情地记录了自己对“创业”“创意”“创新”等事件的体会、体验、观察和思考。从丰富的创业案例里,本书提炼出创业者必知的规律和方法,并融合新时代创业必需的全球视角,以40年创业的教训与宝贵经验,实现与当下年轻创业者的接力与传承。走过创造性的40年,又是一个创造性的新时代的开始。充满激情与期待的年轻创业者,必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实现创业梦想的方法,得到创业成长道路上的解答。 作者简介 王世渝,重庆人,资深投资银行家、并购专家,拥有25年资本市场从业经验,现任富国富民资本集团董事长。他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代参与者,曾任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德隆集团金融混业平台金融产品总部总经理。他是“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首倡者——参与博盈-斯太尔并购案例和主导完成战略并购北美镁合金压铸企业迈瑞丁等多起“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他是“中国主导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的首倡者,中法、中欧跨境平行并购基金的首创者。主持上百家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并购业务及大量的投资融资业务,在企业境内外上市、并购重组、投资融资、房地产金融、产业重组、战略管理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是中国提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方案的专家,创新设计的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方案目前在湖南全省及全国范围内推广。曾出版著作:《中国的纳斯达克》《曾经德隆》《中国重组》。 目录 第一章 创业大潮:全世界最奇异的创业图卷 创业从解放土地开始 从个体户到万元户 没有公司法的公司 创业从资本开始 创业,不一定都从零开始 从创业投资到创业融资 创业的激情、冲动和盲目 创业平台 第二章 创业的模式和设计 原创型 科技型 同质型 创意型 分拆型 转型式 市场型 关联型 资源型 整合型 第三章 创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是公司的心脏 商业模式是需要设计的 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时代特征 盈利模式是公司的血液 盈利模式与公司价值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章 创业成败英雄论 创业英雄和打工皇帝 何为创业成功 如何定义创业失败 创业失败的因素 创业成功必备的素质和条件 第五章 创意乐章 创意——创业的灵魂 创意的偶然性 创意的文化积淀 创意是创意产业的基本功 创意要符合创业的宗旨 创意绝不仅是形象思维的专利 防止创意泡沫 第六章 创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就是创新的40年 创新与传承 创新与借鉴 创新的广度和宽度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第七章 中国金融之“创” 从零开始的金融 资本金融学 金融“创客” 中国金融生态 资本国际化与全球化 关于吴晓波的“企投家” 第八章 创想未来——迎接新时代 新时代到底是什么? 观念和思维的新时代 技术新时代 模式新时代 制度新时代 世界新时代 文明新时代 后记 序言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年。 今天我们回头看,会发现改革开放于宏观而言,是改 革与开放的过程,于微观而言,则是民间创业不断涌生的 过程。 自1978年以来,我们经历了数次创业浪潮: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刺激短缺经济下的制造 业复苏,乡镇企业引发了中国乡村的“工业革命”;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将创业主战场从农村转 移到城市,这一年是“中国企业元年”,发生了在生产线 上的“管理革命”; 1992年,知识分子、公务员下海潮,制造业从短缺到 过剩,品牌与营销革命爆发,房地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崛起 ; 1998—1999年开始,则是1964—1974年这代人发动的 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如今中国已经是全世界被互联网 改造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 最近一次,大约自2014年而始,以新模式和新消费为 基础的“80后”“90后”创业衍生出新经济对旧经济、旧 模式的覆盖式创新。 与勃勃生机相对应的,则是与任何国家都相似的创业 低成功率。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9年,美国 创业后生存五年以上的企业不足40%,存活50年以上的企 业也只有1%。商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 戏。 在这五次创业生态的簇生、演化、衰老及死亡的生命 周期过程中,中国经济狂飙突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中国的财富和影响,俱已在全球范围内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与美国旗鼓相当; 全球十大摩天大楼,中国占七座; 北京10亿美元富豪数量超过纽约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在全球城市也同样位列第一线; 中国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交替成为亚洲最大市值公司 ; 中国贡献了全球奢侈品行业70%的增量。 如果说过去40年,中国的创业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增 量财富问题,那么,下一个40年,中国的创业对于增量财 富和存量财富则同样重要。创业的成败,成为创业者和投 资人的双向问题,不仅创业者需要懂创业,投资人也需要 懂创业。反过来也是一样,投资人需要懂投资、懂资本市 场,创业者也需要懂投资和资本市场。 甚至于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群体中,出现了“企投家” 这样一个新物种,兼有企业家和投资家的两栖特征,~栖 于钟爱的实体产业,让它迭代进步,永续发展,一栖于“ 非理性繁荣”的资本市场,让自己的财富在运动中增值。 本书的作者王世渝,是中国资本市场经验最为丰富的 投资银行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入中国资本市 场,先后担任万通投银部总经理、德隆集团金融混业平台 金融产品总部总经理,现为富国富民资本的董事长,至今 主持过上百家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并购业务和不计其数的投融资业务。 过去一年多,世渝兄在“吴晓波频道”发起的企投会 中担任首席学术顾问,他的课是最受学员欢迎的两三门课 之一。他对于全球产业格局的全局视野和观点,令人受益 匪浅。 他认为,在宏观层面而言,中国的新时代就是创新的 时代。 对外,应当采取“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模式,主 导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第二次工 业革命、难以再高速增长的大好时机,采取“全球并购、 中国整合”的方式完成国际化、全球化,调整产业机构, 完成产业和消费的升级,实现中国工业化。 对内,则是“产业、资本、城市三位一体”模式,放 弃GDP的单一指标考核,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重组整合, 导入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与中国各区域、城市深度融合, 实现中国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在这个创新时代的大趋势下,需要对创新、创业、创 意的重新审视和方法论式的推演。本书中,世渝兄基于在 投资、并购领域27年的经验,将他关于“创业”“创意” “创新”等所有与“创”相关的事件的体会、体验、观察 和思考,总结成规律性的经验与方法。 我想,每一个与此相关的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 收获。 吴晓波 2018年10月于杭州 导语 作者王世渝是第一批投身创业浪潮并连续创业的企业家,他在《创事记》一书中回顾和总结了40年来所见所闻和所亲历的创业历史和人物,总结提炼出创业者必知的创业规律,向当下的年轻创业者传授40年来创业的教训与宝贵经验,以此实现不同时代创业者的接力和传承。本书案例丰富,思考深入,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具备较高的社会效益。 后记 这本书将要付印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的年底。没想 到本书在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这个世界好像正好在迎合 中国提出的“新时代”,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地缘政治和经济至少十年之内没有过这么剧烈的震荡了。 十年前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大事件有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北 京奥运会、美国的次贷危机,今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 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以及大力度防范国内系统性金融风 险受到世界的各种关切和议论,中美之间爆发贸易冲突也 引发全球多边贸易关系的紧张。终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晚餐会让世界 松了一口气。中美贸易冲突停战90天,不管最终是否达成 协议,中美之争都已经预示了即将到来的2019年注定不会 平凡。而韩朝之间推动朝鲜半岛局势出现快速而意想不到 的变化,牵动中朝之间、朝美之间双边和多边关系出现新 动态。三个月内,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三次访问中国;金正 恩和特朗普将在新加坡会谈,朝鲜半岛这个关联中朝美韩 俄日多个世界级重要国家的最紧张的地方,突然出现转机 。而年底之时,加拿大检方应美国警方要求在加拿大拘捕 了中国著名通信企业华为的CFO、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虽经 保释,但是中美之间的冲突所表现出的美国从全方位遏制 中国的态势,已经摆开架势,未来扑朔迷离。 有意思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中美 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方面认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 个国家必然走向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宪政模式,也就意 味着中国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潜在机会或者战略同盟。事实 上,后来的中国由于接受市场经济,很多机制也是向美国 学习借鉴来的,所以美国在1979年选择不失时机地和中国 建立外交关系。40年之后的中国,一方面通过韬光养晦引 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管理和机制,派出大量学生到 世界各地学习再回到中国,已经依靠市场经济发展成为仅 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似乎只 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借鉴西方发展起来的 中国并没有走向美国所希望的道路,尤其是党的十九大的 召开和2018年的宪法修改,中国更加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和 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美国才发现两国到底还是价值 观不同,中国的强大和意识形态差别让美国感到来自中国 的威胁。于是,2018年注定成为中美之间由战略合作发展 成为战略竞争甚至战略对抗的元年。似乎这就是今年一系 列事件不断发生的真正原因。 如果按这样的逻辑,“修昔底德陷阱”似乎不可避免 ?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这一切,非常清晰地让人 感觉到,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 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模式都在历史的惯性里 ,当这种惯性和新时代的一切不一样或者有各种冲突的时 候,所有人都会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会让人 怀念过去,对于已经拥有的流连忘返;会让人不满今天, 因为对今天有一种陌生感,缺乏信任;会让人怀疑明天, 因为明天和未来的目标和拥有都充满不确定性。这就是时代更迭、新旧转换带来的困惑。 我同样难逃这样的氛围,仿佛回到忧虑的1976年。也 很巧,今年我的全球化历程也整整十周年了,4月22日我结 束十天的美国行程回到中国,完成了历时十年的对主要发 达国家的考察、交流、学习,在渠道建设、并购交易、产 业金融方面有很多体验思考。此时我内心复杂,兴奋而焦 虑。11月11日至19日,我又在以色列进行了一周的以色列 健康产业考察和项目洽谈,为我的十年全球化历程画上了 句号。 在日籍华人万文莉小姐安排之下,我原打算2007年10 月25日考察日本亚洲资产管理公司,公司董事长是古川令 治。由于临时决定要去西安谈判借壳上市项目,不得不取 消了这个行程。临时放弃一个国际行程是国际交往中的大 忌,何况对方还是非常注重礼节和仪式的日本朋友。我知 道我得罪人了。好在对中国非常友好的古川还是在2008年 表示希望我再次去考察和交流。 2008年到2011年这三年间,我去了很多次日本,考察 了很多项目,有的项目基本上已走到最后的交易时刻。我 们和古川、万文莉一起,探索了一个中日之问产业和产业 、金融和产业、金融和金融深度并购、投资、整合的交易 模型。这个模型涉及中国和日本的一二级市场联动,涉及 中日产业整合,是一个非常精妙的产业重组与价值投资模 型。因为“钓鱼岛事件”爆发,地缘政治和民族情结的缘 故,经济和商业只能暂时退让。 2012年应SK集团邀请,我考察了韩国。对SK集团石油 化工、集团总部和SK证券全面进行系统考察,探讨和SK在 中国的合作机会;2012年我去吉尔吉斯并购油田;接下来 去加拿大并购迈瑞丁;随后是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 、德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 美国,一发不可收。最后一站是美国,这是一个句号,也 是另一个开始。 十年下来,我提出了“全球并购、中国 精彩页 公元1999年走完最后一天,世界进入了一个新千年,中国的创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和世纪更替一样,创业被赋予更新的意义。 一个新的年代观向我们走来,“80后”创业者进入我们的视野。2000年,1980年出生的孩子20岁了。“80后”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承载了众多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于是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暴增的人口。“独生子女”成为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人群的时代烙印。 “80后”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呢? 第一,他们的父母大约出生于1955年至1965年,几乎是中国最不幸的一代父母。他们经历了贫穷、上山下乡,没有机会受教育、深受“文化大革命”毒害,他们的婚礼就是请一帮亲朋好友吃一顿,闹一场;婚房不是和父母挤在一起,就是单独的一间出租房,养活自己都有些困难,必须时常“啃老”。 第二,形成了“1+2+4”的家庭结构。一个孩子,两个父母,四个爷爷辈。父母忙于生计,拼命挣钱养家,更多是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带孩子的义务。四个老人呵护一个孩子,于是溺爱、骄纵、任性让“80后”从小被称为“小皇帝”。 第三,“80后”长大后,他们的父母终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创业成功了,即使没有当老板,也有了不少的收入。于是他们节衣缩食,把自己失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80后”走出国门,奔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留学。这一代留学生几乎不会像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者那样,要去餐馆刷盘子、打小工。 我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80后”的父亲。我们自己最青春、最应该学习知识的年华被“文化大革命”彻底耽误了,我为了生计而拼命学习、工作,挣钱养家,老一辈除了结婚时简单的家当,几乎什么也没有给,自己必须从零开始。结婚、生孩子、闯荡江湖,我总想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完全不能体会当父亲的乐趣,也完全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只有眼看着孩子长大了,才用自己奋斗挣来的钱让她能够来北京上贵族学校,到国外留学时可以安安心心读书。我只能尽一个父亲的职责,而不能建立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怀和深切的爱的连结。 虽然很多“80后”比父母幸运,能够上大学,就业环境也今非昔比,创业机会和选择也非常丰富,但是“80后”孩子的生长环境是特殊的,这个年龄段有叛逆心理的比较多。当然,“80后”里还分“85前”和“85后”,相对于“85前”,“85后”要幸运得多。 第四,中国经济大发展带来的巨大增长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来了不错的工作机会。这一代人读书、就业、创业都可以非常从容。 第五,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孤独也独立;他们受政治影响甚少,父母不了解什么传统中国文化,仅仅受爷爷这一辈的耳濡目染,所以对于中国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涉及不深,也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和情怀;对外开放与走出国门,让他们被西方思潮浸淫,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叉感染者”。 我的女儿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她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大众传播专业毕业回国,我很希望她能够在中国蒸蒸日上的影视传媒行业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天地,但是她已经严重不适应国内这种嘈杂、紧张、浮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无论如何也要远走他乡,移民新西兰。她已经融入了新西兰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与世无争、平淡安静的生活环境。 “80后”创业已经进入新千年,他们创业的时代也非常适合这一代人的个性。这个时代中国传统产业的创业机会不多了,制造业、加工业、传统贸易都不是“80后”的机会。新千年是世界经济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加速转换的时代,“80后”的创业机会最多的就是新时代、新经济带来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文化传媒、创意产业、金融投资、游戏制作、电子商务这些领域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机会。和父辈的创业领域不同,这些行业几乎都被称为知识经济,创业者的文化知识和素质成为这个年代创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然,“80后”这一代人的创业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P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