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全鉴(典藏诵读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宋)司马光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逐年记载了我国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我国从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描述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之事。《资治通鉴全鉴(典藏诵读版)》在《资治通鉴》原典的基础上,撷取其精华,解读其精要,并附赠配乐诵读音频,以期广大读者在阅读历史的同时有所获益。
目录
周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无德而亡
显王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赧王中三十六年——廉颇负荆请罪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单巧用火牛阵
赧王下五十五年——长平之战
秦纪
始皇帝上九年——春申君贪色而亡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装糊涂防猜疑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二世皇帝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终
汉纪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项羽兵败垓下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张良功成身退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韩信谋反被夷三族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张释之以法治国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景帝杀晁错平叛乱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为政,以民为本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侠士犯法,与民同罪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骄横被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张骞出使西域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二年——李陵事件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汉武帝教子无方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汉武帝的一生功过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苏武北海牧羊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四年——霍氏灭门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贡禹奏事避重就轻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汉元帝亲谗远忠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专权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称帝
淮阳王更始元年——王莽新朝的覆灭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善用忠厚之臣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刘秀平定陇西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强项令董宣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马氏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窦宪仗势欺人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邓绥
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隐±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将军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书建言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诛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处士拒绝为官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学生领袖郭泰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党锢之祸
孝灵皇帝上之上建宁二年——郭泰择安去危,申屠蟠见机行动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汉灵帝的三互法
孝灵皇帝中光和六年——黄巾起义
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乱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诛灭宦官集团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讨伐战
孝献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灭亡
孝献皇帝丙兴平二年——孙策威震江东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
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门楼杀吕布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苟或之死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
魏纪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魏文帝登基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二年——刘备称帝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六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挥泪斩马谡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龙二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魏明帝时期关于用人的争论
高贵乡公下甘露三年——司马昭以仁德夺取寿春
邵陵厉公中正始九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爽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马昭之心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邓艾出奇兵灭蜀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刘禅乐不思蜀
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司马炎称帝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吴国陆抗克西陵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国归晋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恺斗富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兴风作浪的贾南风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谈之风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痴皇帝司马衷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乱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李特的流民大营
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谋士的杰出代表张宾
孝愍皇帝上建兴元年——祖逖闻鸡起舞
孝愍皇帝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晋成帝用人不当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听书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成康二年——暴君石虎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温北伐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错误终身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谢安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坚拒谏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马曜醉酒被杀
安皇帝庚义熙六年——刘裕大开杀戒
宋纪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驾崩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刘义符贪玩丧命
序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两部堪称“
史学双璧”的不朽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
历史峻岭之中大放光彩,它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
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晚清名
臣曾国藩评价《资治通鉴》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
,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
衷至当,开拓心胸”。《资治通鉴》成书九百余年
来,仍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照耀后世,为世人赞扬推崇。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
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
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分为294卷,洋洋洒洒
三百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
1362年。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
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
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
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内容以政治、军事
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生动地描述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
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之事。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自幼爱
好历史,出仕为官以后,仍读史不倦,治史不懈。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
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
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
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
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
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
行新政时,司马光极力反对,于熙宁三年(1070年
)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
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
。从治平三年开局,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在编撰的过程中,所参考的史料
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达320余种,选取其中
的精华而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
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
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
一部史书。它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阐述了历史经
验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
《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
史书都不可比拟的,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发
挥了较大的指导作用。
《资治通鉴》内容思想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
,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
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赞誉,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
看常新的案头必备的治政为人的教材。“马上皇帝
”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
为他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
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对此书倍加推
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
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
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
》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
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叙事线索,浩繁并且琐
碎,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已显吃力
。为了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领悟《资治通鉴》一书
的精华,《资治通鉴全鉴》典藏版依照《资治通鉴
》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精彩的
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
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
彩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为《资治通鉴全鉴》的典
藏诵读版,本书将纸质图书和配乐诵读音频完美结
合,以二维码的方式在内文和封面等相应位置呈现
,读者扫一扫即可欣赏、诵读经典片段。诵读音频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业播音
员,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师构成
的实力精英团队录制完成,朗读中融进了对传统文
化的理解,声音感染力极强。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
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
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解译者
2018年6月
导语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分为294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1362年。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生动地描述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之事。
《资治通鉴全鉴(典藏诵读版)》为《资治通鉴全鉴》的典藏诵读版,本书将纸质图书和配乐诵读音频完美结合,以二维码的方式在内文和封面等相应位置呈现,读者扫一扫即可欣赏、诵读经典片段。
精彩页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原典】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人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信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睢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嗯(e)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a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遂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人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解读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势均力敌。然而刘邦借助大将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胯下之辱。
如果当初韩信一气之下,和那些对手拼命,恐怕历史将要改写,西汉也就不会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只会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冤死鬼。当然历史都是既成的事实,没有假设的可能性。但是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要做到能屈能伸、能刚能柔,韩信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能忍受,很多人会认为士可杀,不可辱,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P25-2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8: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