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新华社、法新社、美联社独家提供珍藏图片。人物传记与纪实文学相呼应,战火与爱情共绽放。了解灾难,品尝苦涩,从而倍加热爱生活、珍视生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子迟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新华社、法新社、美联社独家提供珍藏图片。人物传记与纪实文学相呼应,战火与爱情共绽放。了解灾难,品尝苦涩,从而倍加热爱生活、珍视生命。 内容推荐 战地记者,—个象征着勇敢的职业,一个代表着荣耀的职业,一个体现人性的骄傲的职业,一个无惧于生死的职业!残酷的战争时时有,战地记者处处在。他们因为无畏,因为敬业,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其中必定有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书介绍了当代著名战地记者的非凡经历,他们无畏的精神、卓越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书以真实性、新近性、宏大性、可读性和流畅性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这样——群特殊的人物形象。 目录 前言 向战地记者们致敬 罗伯特·卡帕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他憎恨战争,揭露战争,最后亡于战争。 爱德华·默罗 二战中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的语调开播:“你好,这里是伦敦……” 乔治·韦勒 二战后第一个踏上日本长崎的美国战地记者,其报道竟遭60年封杀。 奥琳亚娜·法拉奇 赫赫“世界第一女记”,传奇的女性,传奇的人生,传奇的报道。 丹·拉瑟 更想做记者的美国前金牌新闻主播,为何一代枭雄萨达姆只愿接受他的采访? 爱迪·亚当斯 朝鲜、越南、海地、海湾……他用镜头记录了13场战争,获得了500多个奖项。 彼得·阿内特 当今世界第一战地记者,因在伊拉克战场讲真话而被美国政府踢出局。 库尔特·肖克 越战以来最出色的战地记者之一,待在战场最久并死于战场的那位先生…… 泰西尔·阿鲁尼 因“9·11”后独家专访本·拉登而驰名天下,被西班牙当局视为塔利班同伙而两 度逮捕。 詹姆斯·纳奇威尔 在家门口拍摄到纽约世贸大厦被炸,专题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就是以他为主人公。 卡韦赫·戈莱斯坦 在伊拉克战场不幸触雷身亡,BBc著名摄影记者到底魂归何处? 特瑞·劳埃德 英国独立电视新闻网历史上第一位牺牲的战地记者,他“倒在了自家军队的火力 之下”。 克里斯蒂安·阿曼波尔 亲历无数战争的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竟敢指责美国政府就伊拉克问题恐吓媒体。 迈克尔·凯利 伊拉克战争中第一个丧生的美国记者,遭遇了他自己的“殉难日”。 伊冯娜·里德利 阿富汗战争中第一个被俘的英国女记者,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伊恩·迈克菲德兰 穿越几百公里茫茫生死战区,终于有惊无险地走出伊拉克。 唐师曾 屡屡与死神共舞,在海湾战争中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 水均益 当今中国内地第一战地记者,无数次奔走于世界各地的硝烟炮火中。 吕岩松 “采访过被炮火轰炸的地方最多”的中国记者,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唯一”。 闾丘露薇 战地玫瑰分外香,第一位进入阿富汗、巴格达的华人女记者。 后记 试读章节 罗伯特·卡帕简介 有人这么说:“一个普通人,如果不知道罗伯特,卡帕,那叫做‘遗憾’:一个摄影工作者,如果不知道罗伯特·卡帕,那叫做‘无知’:一个战地摄影记者,如果不知道罗伯特·卡帕,那叫做‘羞耻’。因为他是摄影记者中极少数被‘伟大’一词所修饰的人。”这番话想必并非言过其实。 罗伯特,卡帕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原名安德烈·弗莱德曼·卡帕是他的笔名。卡帕早在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他从德国柏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讯社做暗房工作,不久在纳粹主义驱赶下,无奈到法国巴黎当摄影记者,曾一度穷困潦倒、一文不名。后来,由于一些摄影作品受到一家摄影杂志社重视,他便被委派到战地进行现场采访,从此背着他那部小小的莱卡相机,开始战地记者的生涯,不时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与死神较劲。在短短的41年人生历程中,他竞采访过5次重大的战役!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卡帕亲往战场,9月5日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的场面。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具有英雄悲剧色彩的作品,以《共和国战士之死》、《西班牙战士》、《战场的殉难者》、《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全球摄影界,成了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了卡帕的传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访的,还有他的年轻女友、德籍女摄影家葛尔德,达娜,他们共同奋不顾身地出没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后来达娜不幸死于坦克履带下,悲伤的卡帕只好流泪告别了西班牙,但从此永远凝视关注着战场。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1938年卡帕作为盟军(主要是美英,后来还有苏中等国)战地记者,与《西行漫记》的作者、中国人民的朋友斯诺等人一同来华,并约定赴圣地延安采访。但到了西安后,因受到国民党当局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期间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记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罪行的新闻照片,并及时公之于世,反响甚大。 卡帕其后又去了英国、北非、意大利等地战场进行摄影采访。1944年他随盟军部队开辟第二战场,参加了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的登陆战,拍摄了大量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 1946年卡帕与波兰籍的西摩和法国籍的布勒松在美国纽约相聚,他们组成了“梅根摄影通讯社”(也被译为马格南图片社),在巴黎和纽约分设办事机构,卡帕被选为第一任主席。后来陆续加入了一些其他著名摄影家。如美国的罗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后的30余年中,凡西方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大事,都有他们的摄影记者在场。他们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拍摄,为新闻摄影的形式和内容树立了新的典范。有人称其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组织,摄影顶尖高手的云集地”。 二战之后,卡帕接着拍摄战争和废墟上的人们。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表现了《越南的悲剧》(其最后一幅作品),5月25日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仅41岁。他身亡前不久拍摄的《在亲人的葬礼上》,成为195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因此他成了第一个、且是最著名的一个死于越战的美国记者。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70年代结束的印度支那战争中,在越南的土地上共有135位新闻摄影记者殉职。 1954年6月25日美国各大报刊都登出了卡帕的死讯。第二天著名的《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敢的战地摄影家。为纪念他,此后世界上曾举办过10多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国、英国、法国出版过专集。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1966年美国成立“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梅根社”其他已牺牲了的优秀摄影家们。 堪称人类摄影史上最杰出战地摄影家的罗伯特·卡帕,以裸露的真实向人们展示了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二战、越南战争等的历史画卷:而他同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的爱情悲剧,更为其记者生涯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2003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作家阿列克斯·凯尔肖撰写的《战地记者卡帕传》。中国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为该书作了篇有趣的序言。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伯特·卡帕著的《失焦:一个战地记者的反战遗言》。 P002-005 序言 向战地记者们致敬 战地记者,一个象征着勇敢的职业,一个代表着荣耀的职业,一个最体现人性的骄傲的职业,一个无惧于生死的职业!战地记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渴望和平,但是他们不得不冒着枪林弹雨;他们希望描绘生命的美丽,但是他们不得不直面绑架、鲜血和死亡。 没有记者的战地,是莫衷一是的战地,是谣言纷纭的战地,是缺少历史记录的战地,是看不到真实面孔的战地,是只看见炮火而听不到声音或呐喊的战地。在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和红十字救援人员,犹如法庭的证人一样不可或缺,他们是战地最为客观的书记员和监护人。因为他们,我们了解了战争。 战地记者的巨大意义 兵马未动,记者先行。战地记者是战争的见证人。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他还说过:“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因揭露水门事件而闻名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认为:“战地记者应该留在战争前沿,因为独立、完整、无畏的新闻是真正的民主中最崇高的价值之一。在阿富汗战争中,五角大楼禁止媒体披露在阿富汗发生的事情,这迫使记者不得不去探求更深层的真相。”《洛杉矶时报》著名记者鲍波·多根说:“别人都在向外跑,记者们却蜂拥而入。这是标准的记者形象,他们总是赶往那些没人想去的危险地区。”CNN著名记者西波汉·达柔说:“每次完成报道,我都对自己说,‘我要马上离开,再也不回来了。’但第二天起床后,我又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工作。” 中国新闻界前辈于右任曾以诺曼底登陆为例说:“数千架飞机、千条舰船,真是世界的壮观,我们心目中壮观是意会的,但是当时许多随军记者是亲历目击的。”新华社记者陈俊锋从阿富汗回来后,曾在其书中这么写道:“战地记者是记者这个职业在极端条件下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种最光荣的称号,但同时也是有条件的。当我在阿富汗前线时,我非常愿意接受这个称号;但在回到国内和平环境中后,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战地记者总是穿行于炮火与硝烟之中,用自己的汗水、泪水、鲜血去目击并融入战争,甚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的任务,是向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描绘战争的进程,传递在亲历战火的残酷与苦难后的感受。”新华社记者马晓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常驻被占巴勒斯坦领土的中国记者(同时也是唯一常驻加沙的非阿拉伯记者),他描述自己被派往加沙时夫人所说的话, “无论如何你要平安回来,如果你无谓地死在外面,我和女儿是不会为你哭泣的,也永远不会原谅你。”新华社记者戚恒也说过:“我们奔波在战地的人,记录战争和灾难,描述痛苦与悲伤,正是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让这个世界显得更清晰,让生活在和平世界中的人们通过我们去了解灾难,品尝苦涩,从而倍加热爱生活珍视生命。” 战争意味着枪林弹雨、炮火、伤亡、流血。战争是最直接的、打着文明旗号的野蛮,但因人类穷兵黩武、利益纷争,世界始终离不开战争。(记得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数字:在人类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彻底没有战争和冲突的时间只有58天。)而有战争,就一定会有无数战地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心,亲身前往炮火震天、硝烟弥漫、浴血奋战、生死未卜的前线,为公众作客观、公正、及时、生动的报道,他们也随时可能做出流血受伤的牺牲,甚至慷慨捐躯。残酷战争时时有,战地记者处处在。他们因为无畏,因为敬业,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必定就有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烈和动人故事。 曾有人把战地记者分成三种:一种是“旅游记者”,到战争边缘象征性地走一遭便打道回府;一种是“作秀记者”,武装到牙齿,写下几行字后就赶紧后撤;第三种是“铁杆记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真实的战地报道。我们要敬重、歌颂的自然是第三种。他们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向世人揭示战争的残酷细节,在靠近炮火之处以生命为代价记录战场每一处细节,从而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2002年好莱坞还拍过一部专题纪录片《战地摄影师》,以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家詹姆斯·纳奇威尔为主人公。 而且笔者在写作这本书时发现,在中外著名的战地记者金榜中,女性记者比例非常高,表现非常佳,玛格丽特·希金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奥琳亚娜·法拉奇、克里斯蒂安·阿曼波尔、伊冯娜·里德利、闾丘露薇、隗静(可惜篇幅有限,她们不能都在本书中展现风采)……都是绽放在战地的夺目玫瑰,都是在硝烟弥漫中显示出大智大勇的巾帼豪杰。她们的勇敢、敬业、聪颖,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七尺男儿、阳刚汉子,让须眉同行们瞩目,使红颜同胞们骄傲。有出色的战地记者才有出色的战事报道,出色的战事报道不仅能为国家和军队的利益服务,而且还能极大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著名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诞生于1996年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都有出色表现。中国新闻媒体也有不俗业绩:3月20日新华社英文报道抢先10秒在全世界第一个报道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中央电视台用一、四、九3个频道连续直播战争发展状况…… …… 后记 我始终认为报刊、网站与影视作品永远代替不了书籍,一则,书籍更方便携带、阅读、收藏;二则,书籍传播得更广泛、深入、久远;三则,书籍的内容、体系更条理、系统、完整。 本书介绍了20位当代著名中外战地记者的非凡经历,他们的无畏精神和对新闻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作为人物传记,本书力图保持真实性、新近性、宏大性、可读性和流畅性。 在本书具体撰写的过程中,除了长期的关注和积累外,笔者还参考了大量图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上的文章,以及各种网络上的帖子,在此对提供诸多资料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在书稿中,若有引用之处均明确注明出处,并给予说明。 本书还采用了许多图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上的相关图片,其中包括传主本人的照片、传主的新闻摄影作品等,也在此向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或时间仓促,或所知有限,本书在观点、材料、表达上,一定还存在着很多具体的不足,恳请广大读者与专家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能得到修订与完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