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约翰·格伦这样的英雄人物上九天摘星的时候,普通的美国人则在各种更为脚踏实地的趣事中收获着满足感。虽然许多人认为在城市中心区生活便是过上了“好日子”,但在二战结束之初的岁月里,拥有一处郊区私宅逐渐成了“美国梦”的核心。退伍军人管理局(Veterans Administration)于1944年启动的房屋贷款计划,开启了二战后房地产业的繁荣,尤其是在生机勃勃、迅速发展的郊区地带。虽然用意是好的,但该计划造成了大城市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在政府看来导致了城市的“凋零”。(显然,在这一思潮和相关决定之中,种族是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国会根据1949年通过的《住房法案》(Housing Act)向城市注入资金,意在清理掉“贫民窟”和被认为“不受欢迎”的重建区域,以白纸黑字的形式,为那些针对较为古老(且在很多人看来状况相当不错的)街区的大规模拆毁行动铺平了道路。而1954年版《住房法案》是在1949年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不仅为新建项目提供资金,而且也要重建并保护所谓的“糟糕地区”,这是二战后城市复兴计划的又一大步。每一次颁布《住房法案》,房地产开发商和那些外围行业人士自然都会欣喜若狂——他们将新的法案视作“美国梦”的扩展,认为自己可以大捞一笔。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1954年版《住房法案》之后,制造者委员会(Producer's Council,一家由建筑材料制造商组成的贸易机构)的艾略特·斯普拉特(Elliott Spratt)曾说,“让每个人都拥有美丽家园的‘美国梦’,越来越接近于实现了。”《住房法案》中有一条关键内容——让新建家宅或是改建更新已有房屋的按揭期限更为宽松,这是战后联邦政府从根本上帮助美国国内民众实现梦想的又一项举措。
有些社会批评家不希望看到“美国梦”异化成堆满最新式家具的千篇一律的房屋。他们埋怨道,似乎所有人都想拥有相同的东西,而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欲望,会造就一个更加同质化的、缺乏个性的社会。《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威廉·亨利·张柏林(William Henry Chamberlin)曾在1956年抱怨道,“‘美国梦’中的‘平等’,指的是机会平等,而非财产平等。”美国文化中被他称作“普遍平等”的部分让他倍感困扰。跟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同的人比拼而不落下风,的确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的狂热追求,然而这本身并没什么新鲜。托克维尔(Tocqueville,法国政治作家)曾对美利坚这一新兴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前一百多年的表现进行过一番观察,对十九世纪早期美国人浓厚的物质主义倾向颇感惊讶。这位法国人于1835年写道,“在观察中,首先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样在追逐那些微不足道、毫无价值、对生活来说显得多余的东西。”“美国梦”已经被埋下了大规模消费的种子。
关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种对“美国梦”的曲解,似乎没人比万斯·帕卡德更深感困扰。此人是一位记者兼撰稿人,数年前曾凭借一部《隐形的说客》(The Hidden Persuaders)轰动一时,又在1959年以一本拷问美国阶级制度的《追求上位者》(The Status Seekers)超越了自己之前的成就。帕卡德的主要论调是,自1940年起,“向上层社会流动”(出人头地)便成了美国人的难题,这种刻板的阶级结构,导致那些谋求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人们感到深深的挫败。按照帕卡德的论述,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如一支军队般等级森严,而“美国梦”关于“机会无限”的承诺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与大卫·里斯曼(David Riesman)1950年的《孤独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和威廉·怀特(William H.Whyte)1956年的《组织人》(The Organization Man)一道,帕卡德的畅销书《追求上位者》让人们更加相信“美国梦”走错了路,其精神品格已经褪变成为对“出人头地”的徒劳追求。奥维尔·普雷斯科特(Orville Prescott)在为《纽约时报》撰写该书评论时曾承认,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美国梦”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自殖民时代起它便是一个并无定论的概念:
“美国梦”是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名词,但其含义却从未真正明晰过。有些人认为,它代表着一个没有阶级界限、人人机会均等、每个孩子都能梦想担任总统的社会。而有些在思想上更为愤世嫉俗的人,则相信它是一个逃离悲催现状、憧·曝美好未来的梦想——在那由成功、财富和快乐组成的梦想之国,据说连街道都是用金子铺成的。难道杰斐逊建立农耕社会的理想不是“美国梦”吗?难道汉密尔顿关于一个国家的富人和贵族应该在领导层中发挥应有作用的主张不是“美国梦”吗?难道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想要基于黑人奴隶制建立种植园农场贵族统治的目标不是“美国梦”吗?
无论“美国梦”究竟是什么,帕卡德显然相信大多数美国人都已经对它不再抱有什么期待了。用普雷斯科特的话说,他们已经“因其他东西而获得了沾沾自喜的满足了”。P57-59
萨缪尔带着我们领略了“美国梦”的“山川地貌”——自从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提出“美国梦”理念以来的八十年间,它已经从脚踏实地的奋斗变成了虚无缥缈的幻想,从勇猛直冲的初生牛犊变成了裹足不前的孱弱老者。这是一部引人瞩目的研究杰作,展示了美国人在一个理念指引下不断前进的状态——这个理念从来都没有过准确定义,但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肯尼斯·里巴尔蒂托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美国梦”如何对美利坚民族的政治生态、日常生活乃至民族认同感本身产生影响的人而言,萨缪尔的这本书都是必读佳作。
——《大未来:好菜坞与美国式政治》作者,拉瑞-梅
萨缪尔对美国人的文化与性格进行了一番令人瞩目的审读,并将美利坚民族那始终难以言状的核心理念清晰记录了下来。
——《我们将走向何方:佐格比关于“美国梦”变迁的报告》作者,约翰·佐格比
于是,对于所有人而言——无论出身如何,良机几多——有权生存、工作并实现自我,加之展现自身的气概和愿景,合起来便造就了一个人。探求者啊,这就是美利坚的承诺。
——托马斯·沃尔夫(Thorhas Wolfe)《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
这番话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最近笔者在向各界人士请教——跟许多人一样,我一直都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梦”。然而我得到的却还是那些老掉牙的答案:稳定的个人经济状况,具体点说就是挣足够的钱,以便颐养天年(尽管通货膨胀,但多数人的目标仍是赚够一百万美元);享受“美好人生”(通常是指在城郊拥有一套不错的房子,且住宅周围购物便利);为自己工作;成为新闻人物(哪怕只是片刻出名);“追求幸福”,或者说偶尔能过上自由女神像所标榜的那种生活……与所有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相同,这既有趣又令人颇感沮丧。除了未曾达成真正的共识之外,这些答案也丝毫没能点明“美国梦”那不容质疑的力量究竟何在。这使其更像是一组愿望清单,而非我所认为的史上最强大文明的座右铭。当然,问题在于,“美国梦”并不是一个实体存在。然而这份“不真实”,最终却成为关于“美国梦”最为重要的发现;我们之中的许多人认为它是“完全真实”的,而此种情形更为这个故事平添了迷人的魅力。
《美国梦》,阐释美利坚文化的几乎每一个主要方面,包括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讲述了这么个故事。令人惊讶的是,自从“美国梦”这一概念于1931年出现以来,从未有哪本书借助大众通俗文化来对其进行表述。我的主要目的,是要填补文坛上的这一巨大空白。我认为,想要了解美国,没有比理解“美国梦”的文化历史更好的途径了。在整本书中,这是一个贯穿始终、得到充分证明的命题。相较于之前两部充满智慧的讲述“美国梦”的历史杰作——吉姆·卡伦(Jim Cullen)于2003年发表的《美国梦:关于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理念的简史》(The American Dream: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That Shaped a Nation),和卡尔·吉尔森(Cal Jilson)于2004年发表的《追寻美国梦:跨越四个世纪的机遇与排斥》(Pursuing the AmeIican Dream:Opporlunity and Exclusion over Four Centuries)——本书将目标受众设定为普通读者以及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并对“美国梦”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坚信,当您研究过去八十年美利坚民族特征的演进过程时,《美国梦》无异于一本“探险指南”;阅读《美国梦》,任何一位对美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将受益匪浅。
当然,该课题之所以充满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梦想曾经长期是美利坚民族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经验,并且将继续发挥效用。“美国梦”已经被完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并非只是一条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哲学说辞或意识形态概念。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美国梦”是我们共同居住的这个国家少数珍贵的东西之一;其他任何理念或是神话(依我看,甚至包括宗教在内)在个人与群体生活方面的影响力都无法与之相比。无论提及何物——经济、政治、律法、工作、生意、教育——都能看到“美国梦”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这个国家,人们对于“美国梦”及其愿景内涵的解读,堪称百家争鸣。(2012年6月,在Google上以“美国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六千七百万条结果,虽未见得准确,但依然证明了这一概念无处不在,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关于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角色、以及伴随房屋止赎而来的个人损失等,皆浸润了来自“美国梦”的影响,证明了其惊人的应变力和经久不变的关联性。当然,这一切皆非新生乍现,因为美国梦是支撑包括罗斯福新政(New Deal)和约翰逊伟大社会福利计划(Great Society)在内的二十世纪诸多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基础。即便是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少年中间盛行的思想——译者注)、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等等,也都与“美国梦”息息相关;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植根于机会均等理念的“美国梦”,从本质上保证了它在经济、政治或是社会等方面的主流舆论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世界融合,美国正变得越来越文化多元化,我相信“美国梦”或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体现美国人民的最大共同利益和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
……
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Gregg Easterbrook)在其著作《进步的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The Progress Paradox:How Life Gets Better While People Feel Worse)中也讲述了同样的事情:人们通常都希望比那些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同的人混得更好,而不是一直跟在别人后面最终成为输家。毕竟,正如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在其著作《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中讨论过的,人的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这意味着,那种棋逢对手、渴望竞争的心态,最终势必导致某种程度的不悦。盲目乐观和过分悲观,都是糟糕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相对中庸的。同样,在笔者看来,因崇拜名人转而对自身期望值过高,是一种非常令人不安的趋势,这不会为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明天带来任何福祉。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条关于“美国梦”的表述虽说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但却表达出一个现实:我们的价值观已经混乱了。“依靠自身努力成功的人,是实现‘美国梦‘的典型榜样,”克里斯托弗·拉斯奇(Christophei-Lasch)在其经典之作《自恋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中如是写道,“这得益于他的行业习惯、冷静态度、中庸心态、自我节制、以及避免欠债的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伦理与“自我完善”的精神等“美国梦”的基础,已被“自我保全”、社会生存和个人主义等等所取代。被别人称颂、钦佩和羡慕,并得到公众认可,已经成为一个人实现“美国梦”的标志。拉斯奇敏锐地回想到1978年时的情景,当时人们认为,“创造资产”的过程要比资产本身更重要。对于“积极向上永无止境”的信念最终必然会被误导、从而难以延续,这样的“如意算盘”完全是对历史实际规律的漠视。。
本书依照年代顺序进行叙述,展现自1931年诞生之后“美国梦”概念所经历的六个主要历史时期。书中的主要援引对象为当年的报刊杂志,其次是有关这一话题的图书著作。因为我坚信,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掌握着“美国梦”故事最真实的资料。本书共收录了该领域的数百篇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已被人们模糊淡忘、但意义非常重大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历史事件的最初真相。简而言之,借助常见的信息来源,是讲述那些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故事的最佳途径。第一章“美利坚史诗”,主要讨论经济大萧条时期和战争年代“美国梦”的萌生,及其面临最大威胁的尴尬现实。第二章“追求上位者”,将引领读者追溯二战结束之初的“美国梦”,在那段历史时期里,美利坚民族的核心理念无论在规模还是重要性上都得到了发展。第三章“反乐园”,将回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期间的反主流文化岁月,那时美利坚民族对于自身的理想主义信念遭遇了“美国梦”概念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第四章“生在美国”,将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梦展开探索,当时重新复兴的爱国主义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发生了抵触。第五章“焦虑社会”,审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梦”,世纪末的繁荣与充裕的物质生活原本可以让许多人梦想成真,但大部分人却未能如愿。最后一章“美国偶像”,探秘了自2000年至今美国梦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美国梦”即便在二十一世纪依然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强大的能量。在此我认为,一切迹象都表明,“美国梦”将继续在美国的文化版图中扮演引人注目的重要角色。作为我们的核心理念,在未来的岁月里,“美国梦”仍将引领美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
了解美国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了解“美国梦”的文化历史。所谓“美国梦”,不单单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哲学思想或是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早已融入到美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理念,在美利坚民族的认知、理想和动机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他任何思想或是理念都不能对美国人的个人与集体生活造成如此深刻的影响。《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梦》通过追溯“美国梦”一词在流行文化中的轨迹,劳伦斯·R.萨缪尔向读者们展示了过去八十年间美利坚民族国家认同的演进过程。
萨缪尔以时间为序,以提出“美国梦”概念的1931年为始,将美利坚民族这一核心理念的发展脉络划分成了六个时期。他大量引述了当年报刊杂志上的文字,认为那些在第一线采访的记者所留下的报道,是揭示“美国梦”真实故事的最有价值的来源。萨缪尔揭示道,“美国梦”的问题在于,它并非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人们理想的产物。然而,这其实并非一项惊世骇俗的发现,也丝毫不会降低人们对于“美国梦”故事的关注。
美国梦,一个不一样的梦。想要了解美国,没有比理解“美国梦”的文化历史更好的途径了。
《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梦》,阐释美利坚文化的几乎每一个主要方面,包括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本书总体写的是过去八十年间美利坚民族国家认同的演进过程。是面向大学生讲述美国的发展史。本书稿大量使用了引文、政治、现实等客观实例,来例证美国梦的出现及发展过程。
劳伦斯·R.萨缪尔将目标受众设定为普通读者以及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并对“美国梦”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