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法
当宋齐之际(约470年),从南印度来了一个和尚菩提达摩,先到广州,后又转到北方,在中国约有四五十年;上次也讲过:他受空宗的影响很大,所以抛弃一切经典,只用南印度的一部小经典《楞伽经》四卷来教人,这是一个苦修的宗派,主张别人打我骂我,我都不要怨恨,所谓“逆来顺受”,认为自己前世造下冤孽,他的禅法也很简单,说一切有情都有佛性,只为客尘所障,故须面壁坐禅,认得凡圣等一,便是得道。故他们在行为方面是“忍”,在理智方面是“悟”。这就是“楞伽宗”,又名南天竺一乘宗,是印度传来的叫花子教,过着极刻苦的生活,如达摩弟子慧可所传的那禅师,“唯服一衣,一钵,一食”,再传的满禅师“一衣,一食,但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往无再宿,到寺则破柴,造覆,常行乞食”,在贞观十六年(纪元642年)满禅师于洛州南会善寺倒宿墓中,遇雪深三尺,有请宿斋者,告日:“天下无人,方可受尔请!”这个苦行的宗派,不求人知,不出风头,所以不惹人注意,知道的很少。道宣在他的《续高僧传》里对这派曾这样说过:“人非世远,碑记罕闻,微言不传,清德谁序?深为痛矣。”便到7世纪时,此宗风气渐变,刻苦独行的人不多,渐趋于讲诵注疏之学,故道宣又说他们“诵语难穷,励精益少”。他们为一部《楞伽经》做疏或钞(钞即疏的注解),共有12家,70卷之多(也见道宣的《法冲传》),可见这时的楞伽宗,已非往昔苦行头陀的风味了。
到8世纪初,正当慧能在南方独唱顿悟教义的时候,湖北荆州府玉泉寺有个神秀老禅师,声誉甚隆。武后派人请他到长安(约701年,武后晚年)。既来之后,便往来于两京(长安和洛阳)之问,备受朝野尊崇,号称“两京法王,帝(按:谓则天帝,中宗,睿宗)国师。”他自称为菩提达摩建立的楞伽宗的嫡派,他死在纪元706年(武后死的次年),谥大通禅师,当代大手笔张燕公(说)为之作碑。今日我们知道他的传法世系为:达摩一慧可一僧璨一道信一弘忍一神秀
第一次便发现于这个碑文里,但与道宣在《法冲传》内所记不同,不过因为神秀地位极高,人都信此法系是正确的了。神秀的二大弟子义福和普寂,也被朝廷尊为国师,气焰熏天。义福死于736年(开元廿四年),谥大智禅师,普寂死于‘7394F(开元廿七年),谥大照禅师。严挺之作《大智禅师碑》,李邕作《大照禅师碑》。都用了上列的传法世系,所以从701到739这40年中,可以说是楞伽宗神秀一派势力全盛时代。
据最可靠的材料,神秀并未著书;现在伦敦及巴黎所藏敦煌发现的写本中,有《五方便》一种,但非神秀作,乃是神秀一派人所作。其教义仍接近印度禅的渐修。如玄颐《楞伽人法志》上说:“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神秀临死时的遗嘱是“屈,曲,直”三字。又如张说所作碑文说: “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人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知。持奉楞迦,递为心要。”这可证明他的禅法仍是近于印度禅。普寂的禅法,《神会语录》及《坛经》上说:凝神入定(止),住心看净(观),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也可证明神秀教义之一部。
当普寂、义福的气焰方张的时候,开元廿二年(734)河南滑台(即今滑县)的大云寺来了一个神会和尚,他居然大声疾呼的要打倒伪法统,在大会上宣言:弘忍并不曾传法与神秀,真正的第六代祖师是他的老师岭南慧能。
六祖慧能
原来在7世纪末8世纪初,中国另起了一个浪漫的大运动,使中国佛教起一个大革命,革命的首领就是一个不识字的广东佬,神会口中所说的慧能和尚。自从7世纪晚年,弘忍死后,他的两大弟子,神秀就称为北宗的大师,慧能也成为南宗的大师。慧能是广东新州人(现在新兴县,在高要的西南),他住过广州,后来住在韶州的曹溪山,故后人皆称为“曹溪派”。又因为他在最南方,就称为“南宗”。他所提倡的一种革命的教义,就是“顿悟”。他是个不大识字的人,靠着砍柴过日子,他的成功全靠自己大胆的努力。他死于713年(YF:元元年),留传下来的只有《坛经》一书。但这书也经过了许多变迁:民国十五年(1926)我在伦敦看见的敦煌唐写本,约12000字,可说是最早的一个本子;去年(1933)在日本看见的北宋初(970年,宋太祖开宝问)的《坛经》,分两卷,已加多了2000字;明本又加多了9000字,共计约24000字。但这部法宝《六祖坛经》,除《忏悔品》外,其余的恐就是神会所造的主人赝鼎。慧能的教义可分几点说:
1.自性三身佛他说:向来劝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劝你皈依自性二三宝.三宝都在你心里:皈依觉(佛),皈依正(法),皈依净(僧)这是自性的三宝。他又说:向来人说三身佛;我今告诉你,三身佛却在你自己色身中:见自性净,即是清净法身佛;一念思量,化生万法,即是自性千万亿化身佛;念念善,即是自性圆满报身佛。他又说:我本性元来清涉,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慧能教人,大旨如此。后人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是此意。此意还是源于“凡圣等一”,故人人都可以顿悟成佛的。
2.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自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法门无边誓愿学——自心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自悟即佛道成。
3.无相忏悔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4.摩诃般若波罗密法 “摩诃”之意即是大,所谓“性含万法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般若”之意即智慧,所谓“一切时中,念念不忘,常行智慧”;“波罗密”之意是到彼岸,所谓“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
5.反对坐禅他说:不用求净土。净土只在你心中;不用坐禅,见你本性即是禅;不用修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他说“一行三昧”,就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 “若坐不动是禅,维摩诘不合诃舍利弗宴坐林中。”(这是《维摩诘经》的影响)
神会北伐
神会,襄阳人,约在710年(睿宗景云元年)到曹溪见慧能。在慧能死后21年即开元廿二年(734),他才到河南滑台传道,到现在1934年我们来讲他.恰好是他整整的1200周年纪念。那时他在大云寺大会上当众宣述南宗的宗旨,说当时公认的传法正统是假的,大胆指斥普寂“妄竖神秀为第六代”;他说当初菩提达摩,以一领袈裟为传代法信,授给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所以我们才是正统,有传法袈裟在韶州为证。他自己称说,他这次在河南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是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现在普寂妄称自己为第七代,把神秀称为第六代,他要誓死反对!或日:普寂禅师名望盖世,天下知闻,如此排斥,恐与身命有关。他说:“我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岂惜身命?”他更进一步说.神秀在世时,因袈裟在韶州慧能处,所以不敢自认是第六代;乃普寂竟让同学广济于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到韶州去偷此法衣。当时普寂尚在,但也没有人出来否认。可是神会也闹了一个大笑话:有人问他菩提达摩以前,西国又经几代?他可没有预备,信口答出“八代”,并且还把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误作一人(见前讲)。至天宝四年(745),神会到了东京(洛阳),在菏泽寺继续定南宗宗旨,继续攻击神秀普寂一派为“北宗”的伪法统,定慧能一派为“菩提达摩南宗”的正统。他提倡顿悟,立“如来禅”,破北宗渐教的“清净禅”。其实,平心而论,真正的顿悟是不通的。如姜太公钓鱼,被文王任为宰相;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乃至李白之斗酒诗百篇,莫不是积了数十年许多零碎的经验,蕴蓄既久,一旦发挥出来,所以“顿悟”云云,往往也须经过“渐修”。不过因他是年过八十的老头儿,状貌奇特,侃侃而谈,就轰动了不少的听众。其实义福、普寂都已死了,在生时似乎是不理他,死后他们的徒子徒孙,眼见他声名日大,而且绘出图像来,宣传他所造作的楞伽宗法统史,公开攻击北宗法统,说来动听感人;于是普寂一派人只好利用政治势力来压迫神会。天宝十二年(753)遂有御史卢奕上奏,弹劾神会,说他“聚徒,疑萌不利”;朝廷就把他赶出东京,黜居弋阳(在江西),又徙武当(在湖北均县),又移襄州(在襄阳),又移荆州开元寺,苦煞了这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头儿!
神会被贬逐的第三年(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两京陷落,明皇出奔,太子即位;至757年(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等始收复两京,神会也回到东京来了。那时大乱之后,军饷无着;于是右仆射裴冕提出一救济经济的政策,“大府各置戒坛度僧。”“纳钱百缗,请牒剃落,亦赐明经出身。”这就是做和尚先得买执照。本来唐朝做和尚的,须购度牒,有了度牒,就算出家,可以免除租、庸、调诸税。但残破乱离之际.这种公债无法推销,非请一位善于宣传的出来负责发卖不可,于是大家都同意把神会请出来承办劝导度僧,推销度牒,筹措军饷的事。他以九十高年,搭棚设坛,大肆鼓吹,昕者感动,男女剃度者极多,这种军用公债果然倾销起来,100吊办一张,而当时施主也不少,于是为政府增加了大宗的收入,功劳甚大。肃宗皇帝下诏叫他人内供养,并且替他盖造禅院于菏泽寺中,到上元元年(760),神会死,享年九十有三,赐谥真宗大师,建塔洛阳,塔号般若。他死后36年,即796(德宗贞元十二年),在内殿召集诸禅师,由皇太子主席,详定传法旁正,于是朝廷下敕立菏泽大师神会为第七祖。由是神会的北伐成功,慧能的南宗遂成为禅宗的正统了。P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