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器比成功更重要--孔子的人生时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玲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既然孔子所讲的人道,是可以让生命不朽的,那么人道的内涵包含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仁与义。

仁是什么?整部《论语》里只有一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夫仁者”这样的说法,通常是在给概念定义时用的,孔子尽管在《论语》中讲了一百多个仁字,但是就只有这一句是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孔子自己对“仁”所下的定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明确指出:行人道分为两个境界:第一,“己立”、“己达”;第二,“达人”、“立人”。

第一个境界是自己的,第二个境界才是“仁”。孔子所谓的“仁”,不只是你自己立了、自己达了,你还要达人、还要立人。单单己立、己达是不行的,己立而且还要立人,己达而且还要达人。

我们先谈什么叫做立。立就是自己能站住,就是要靠自身的学有所成、德有所用,让自己立足于社会之上,而不必倚靠、依赖别人。

“达”是什么呢?达就是做事情很通达,没有滞碍。而这样的品行,不论是在家、在邦还是在国,通常都是行得通的。所以“得”字,就是道德的德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行得通,得到通达的效果,因此就叫做有德的人。有德的人,是一定能够通达于人世的。

子张问孔子,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达”?是不是一个有名的人就叫做“达”呢?孔子说,不是,你所说的只能算“闻”,跟“达”是不一样的。“闻”是被人知晓,在家族中出名的、在整个社会很有名的、在国家间非常出名的人,不一定就是达人。因为他往往表里不一。他自我标榜是个有仁心仁行、替别人着想的人,而实际上,他的行为和动机却并不是如此,可能是私心自用。闻人只是有名,看起来好像替别人着想了,但那只是一个假象。所以名人最致命的地方,就是名实不符,一旦被别人发现了之后,马上就变得臭名昭著,所有的人都不容于他,那是比不被别人所知更惨的。

达人是什么样的人呢?第一,必须很正直;第二,做事很正义;第三,遇到事情的时候要讲理;第四,善于去体会、观察别人的言语跟心声。人最要命的是别人讲话你不听。我们看到很多地位高的或者有一点儿成就的人,别人讲话的时候,他说“我知道了”,其实他压根儿没听进去。这种人绝对不会是达人。达人会很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讲的话,你要听懂,并且能听进去。不要用你自己的意思去曲解别人的意思,这会造成误会和彼此的隔阂。

要善于体察别人的言语和心声。现在连亲子之间都沟通不良了,为什么?儿女常说你不懂我的心,因为有代沟。这个代沟就成了大问题了,为什么会有代沟?是因为你没有去体察儿女的心情。

第五,还要能够洞悉别人的内心感受。所以《菜根谭》里说,当你要去教导别人的时候,要“思其堪受”,也就是要注意别人的感受。你如果疾言厉色地骂人,不管你说的是否正确,别人都是不能接受的。教育之道,是要处处考虑,了解受教者的感受,了解他的需要和心声的。

第六个重要的德行是,教人者或居上位者,在面对任何人时,都要有忍耐之心,懂得对人退让的道理,处处考虑对人退让,绝不贡高我慢、骄傲凌人,能奉行此道的人,才能成为达人。

具备了以上所讲的这六种德行的人,他岂能不处处通达、事事通达,到处都行得通?自己立了、自己达了,还不算是人道的最高境界,人道的最高境界,是要达人、要立人。

所以达人跟立人,基本上就是“仁”。

孔子说,人要做成“仁”道的时候,那就做成人了。处处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的,绝对不是孔子所讲的仁人。

做君子而不做圣人  孔子的“仁”会不会太高了,我们做不到怎么办?孔子的弟子们也有过这样的误解,在《论语》中,孔子亲自解释说,他所讲的“仁”必须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换言之,孔子的教育是强调“人人都能实行”的时教,而不是立意很高却做不到的空想,所以他鼓励大家学做君子,而不是圣人。通过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说明。

第一个例子出自《论语·宪问》。宪问去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对不起我,我心里很抱怨他,我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不必,以正直报怨就可以了。如果以德报怨,那以什么来报德呢?”他对我那么坏,我还要以德报怨,这是违反人性,只有有人无己的圣人才做得到,普通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就可以了,就是仁了。

第二个例子出自《论语·雍也》。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为别人完全付出,使得别人能够完全获得,你觉得这样的人能不能够算是仁呢?”孔子说,有人无己的德行,境界太高。仁道是要让大家都能做到才行,换句话说,人道是每个人都能走的道,这才是真正的人道。

每个人都能走得通,每个人都走得过去,每个人都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既不损人又不损己,这种人己两立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当前全世界最好的价值观。P19-23

目录

总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生命是可以改造的——人人皆可成器

 人人可以改造生命

学习资格上人生而平等

心不在焉就会学无所得

 人人皆可成器

通过改造自己成功才叫真英雄

改造自我才能超越不足

学习对生命有所改善的“道”

牢记生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自我”立命”

第二章 生命最大的价值——为爱别人而活

 要知命更要会转命

自救自助才能转变命运

改过避祸才能人生无咎

改过无咎才能希望成真

 真正做到为别人着想

 做君子而不做圣人

 既要利人又要利己

积极提供有利于对方生存的条件

为爱别人而活才能活得有价值

第三章 心怀天下关怀生命——超越时代的价值

 超越时代的永恒课题

超越冷漠与隔阂:对人的关怀

儒家智慧的现代价值:治乱兴立

关怀天下,才算仁德

 积极去除混乱与穷困

 特蕾莎修女的三句箴言

第四章 把握时中的分际与分寸——生存的智慧

 理直不一定气壮

要让对方感受到真诚和慎重

表达礼敬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依据时间、地点、对象而变

 恰到好处是智慧

彼此无怨才能和乐融融

要把自己变得方圆适中

第五章 让生命畅通无碍——行止要合时

 边学边做体会“时”的分寸

不要读死书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反省才能发现不足

要有自发学习的渴求

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

要随时修正所学所知

第六章 让生命有格局——成器之道

 眼界决定心的境界

 先培养器识,后学习技艺

 器量大小决定事业成败

私生活的瑕疵会影响人生的格局

小瑕疵会成为人生大失败的源头

事业的久长度与器量大小成正比

第七章 让生命大圆满——避祸之道

 生命的圆满:改过与避祸之道

用心于小事可以避免出大错

及时改过,不贰过

死不悔改的两种表现

第八章 让生命真精彩——成德之道

 学习的终极目的

知德难在何处

行德、守德难在何处

 生命的精彩:成德之道

让生活无惧无忧

第九章 成就无咎人生——知时适时

 多数过错源自不明时势

 养成时时留心的习惯

 如何习知时,行适时

要学当下能解决问题的

要学会慎思远虑

要培养相处时的敬心

第十章 生命改造的历程——循时而教

 生命改造的重点应依不同时龄而各有别

 要分清本末、始终、先后以决定轻重

 不知“时”常犯有六种错误

 循时也要心怀天下

过与不及都是错

要有兼善天下的胸怀

没有尝试之前不要画地自限

第十一章 循时而教——十五而有志于学

 心之所向持志不放

君子有三戒

要学习与人相处之道

 一生的志向: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最大杀手

志向越小生命越容易空虚

工作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发现自己的“不知”

 建立“知”的岛屿

不学诗,不知分寸仪度

不学礼,不知分寸仪度

第十二章 循时而教——三十而立

 立的第一个条件:礼

行礼要有真情善意

欲立必须学做君子

欲立必须忍让

欲立必须行义

人熟礼不熟

 立的第二个条件:信

信是取得对方的信任与信赖

欲取信于人,必须先与人交心

第十三章 循时而教——四十而不惑

 招人厌恶将自断生路

 四十岁必须自律不再招人讨厌

孔子讨厌的四种人

子贡讨厌的三种人

其他六种让人讨厌的人

让人感觉不愉快的三种行为

 四十岁仍要行守道德

 四十岁要分辨困惑

 四十岁要远离抱怨

 四十岁要谨慎收敛

第十四章 循时而教——五十、六十、七十

 五十岁要知天命

天命无常,所以要谨慎行事以保天命

天命无奈,所以要先尽人事以听天命

天命无私,所以要畏惧天命以尽自律

 六十与七十岁如何度过

六十岁要倍加敬谨慎心

七十岁即能心与天合

 成器是人生的一等大事

序言

20世纪是个追求成功的时代,但21世纪却会是个追求成器的时代,因为人类终将再度找回智慧。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性生命反省规律下,它将带来人类的平安与幸福。

20世纪追求成功的努力,造就了21世纪追求成器的醒悟。成器真的比成功更重要。有很多人成功,但因为不成器而终致失败,甚至失去生命与心灵的平安。

成器的人不一定有外在的事功,但他却有真正的幸福、充实的生活及生存的核心动力。

20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名著《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20世纪的西方是个没落的西方,西方的没落是智能的沉沦,知识的爆炸。”很不幸的是,东方民族大规模整体接触与接受的西方,正是20世纪没落的西方。连带的,一切的学习与模仿也都是20世纪的西方。而这种追随式的学习随着“西化风气”的普及让东方与西方一起沉沦,也随着西方的困境发现而重新寻找出路。东方的智慧吸引了诺贝尔奖的得主们,在20世纪末的一场集会后,得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预言。就是这句预言,使得寻找出路的方向指向了中华古圣先贤。

于是近年来,小儿诵读《三字经》,成年人,尤其是企业家们学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为当下的流行;而听讲《史记》与观看《三国演义》,更成为热门时尚。但在古籍中,圣贤们所传授的人生智能与终极价值,完全与时下所认知的“成功”价值观背道而驰。两者之间,究竟该何去何从,到底该如何选择是好,正严峻地挑战并考验着每一个当代人的觉性与意志。

今人都说成功好,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却以“功大而器小”来评论管仲的一生功过。在孔子的眼中,管仲虽然有纠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成功,并且也曾给予最高的评价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但孔子也严厉地细数了管仲许多不成器的致命缺点,并认为就因为这些缺点,导致他辅佐齐桓公所造就的不世霸业——齐国的国富民强,只能维持四十年而已。由此可见,孔子认为“成器”显然比“成功”更重要。

今人都说成功好,但是为什么历史上屡建赫赫事功的帝王将相不计其数,而能得善终者却微乎其微?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能力,但却因“器小”,而终究只能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下场。这又证明了“器大”比“能力大”更重要。

今人都说成功好,但是为什么最具评断性权威的史书——《资治通鉴》(国学大师章太炎将其列入必读的七本古籍之一),标榜的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难道说,论断一个人是否为“英雄”,还有比“成功”更重要的标准吗?

今人都说成功好,但是孔子却在对答鲁哀公及季康子之问时,只称赞颜回为弟子中“唯一好学”之人。孔门弟子三千,其中不乏在政治上有权势有地位的公卿大人,在经济上很成功的大商贾,而颜回只是个“一箪食一瓢饮”的穷人,甚至到死的时候还没有钱买椁木下葬的穷小子,但孔子却因为唯有他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的君子儒的境界,所以只承认他是及格的学生。其余的,如子路、子贡等人都只不过是些登堂而未入室的弟子;等而下之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普通弟子或门人而已。孔子特别要求其弟子们,“要做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而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否真正将自己揉造成“大器”上。

成功与成器,从来不矛盾,但是从重要性上,成器却是比成功要紧的修炼。成器能让我们所努力成就的事功不朽,更能让我们不至于“功亏一篑”;成器能让命运不济之人仍然有成为“英雄”的可能;成器更能让人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成就自己有格局、圆满而精彩的道德生命。

“成器”的课题,过去向来很少有人注意,在本书中,笔者尽量搜集整理孔子在《论语》中教导世人的成器法门,分享给对生命造化有兴趣的人士。

内容推荐

昨天的困顿并不代表今天依然坎坷,今天的富贵得意也许正在为明天埋下祸根。生命是可以改造的,无分贫富、贵贱,每个人生而平等都可以通过改造自我来运化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改造又是无止境的,人的一生都要修炼才能趋于圆满,只是各个时段所要修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儒家经典记录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很多生平记事和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赵玲玲教授融汇了对儒家修身的理解,认为这些总结并非是孔子的自我标榜和炫耀,而是对人生不同时段需特别关注的要义提出的一些看法,提醒人们在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分别应该关注哪些修身问题,要具备怎样的修为。三十而立,立什么,如何立?四十不惑,不惑什么,如何不惑?五十、六十、七十岁要注意什么?……

针对现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书中提出了很多质疑和反思:孩子好好学习找一份好工作是否就意味着孩子成器了?为什么事业成功立足社会之后更要注重改过避祸?为什么所谓成功人士更容易走上自绝的道路?生命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用什么可以安顿生命?……

文中多处论及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成功或正在成功的事业强人和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别具启发和警醒之意。

编辑推荐

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心灵导师:赵玲玲——德国伦理学大师亲炙十年的哲学博士、国学大师南怀瑾、萧天石门下弟子!

在成器面前,成功只是一个祸福难知的追求。十五而志于学,学什么?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不惑什么?五十、六十、七十,要注意什么?孔子教给我们的远比心灵鸡汤更多!

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立身之道、避祸之道、改过之道、成就之道——本书教您:生命可以这样改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