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西尔维·西蒙斯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权威,也最好看。《滚石》《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外媒公认的最佳科恩传记;科恩粉丝官网强烈推荐。

《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精)》的作者西尔维·西蒙斯是当代最杰出的音乐记者之一,她历经四年查阅大量资料;追随科恩去过的每个地方;采访了科恩及和科恩有关的上百个人;外加科恩提供的私人收藏。

莱昂纳德·科恩的传奇一生,集作家、画家、诗人、歌手、僧人、情圣、瘾君子于一身,被称为“这个时代最崇高、最具影响力的创作人”“摇滚乐界的拜伦”“天生就是上帝派来和这个世界上的少女们谈恋爱的”。

科恩经典作品的诞生、传播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你会了解作品中的爱、孤独、信仰、痛苦,了解这个最懂得表达它们的男人。

内容推荐

西尔维·西蒙斯编著的《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精)》是一部人物传记。《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是加拿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写出了问鼎世界文坛的文学经典。他是卢·里德口中“最崇高、最具影响力的创作人”,凭着一大把的传世歌曲进入了摇滚名人堂。他是能唱进你心灵最深处的歌手。他是情圣,是瘾君子,还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他在巅峰时遁人深山做了和尚,却在74岁时被卷走一生积蓄后重返舞台,至今仍在巡演。他会在歌迷面前双膝跪地,深情地唱:“我是你的男人”。他的嗓音听起来更柔和也更粗砺,甚至有一点点撕裂,这不是问题,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他是莱昂纳德·科恩。

要展现这个复杂莫测又魅力十足的犹太老男人有多难?著名音乐记者、乐评人西尔维·西蒙斯一定最有发言权。她历经四年,查阅了大量珍贵资料,专访了科恩和上百位与他亲近的人,一路追寻科恩的足迹,精细入微地剖析科恩的诗与词……最终完成了这本被外媒一致公认最佳的科恩传记。

西蒙斯深刻又富有洞悉力的笔触撬开了科恩的每一面,使这个男人从未如此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目录

0 引子

1 穿着西装降生

2 女人之屋

3 两万句诗行

4 我开始大声呼喊

5 他说着金子般的话

6 太多英雄已陨落

7 请找到我,我已至而立之年

8 漫长的剃须

9 求爱之道

10 长夜未眠惹尘埃

11 牛仔之道

12 给我做个面具

13 静脉突出如公路

14 一块御敌之盾

15 莱昂纳德,我爱你

16 一种神圣的谈话

17 性高潮的哈利路亚

18 旧日嬉戏之所

19 叮砰巷里的耶利米

20 遁入秃山

21 爱与窃

22 税收/孩子/迷失的妞

23 摇滚乐的未来

24 我就在这儿,我是你的男人

25 一本失败承受指南

后记

试读章节

司机驶离主干道和占去大半个街区的犹太教堂,沿着对面街角的圣马蒂亚斯教堂驶上了山坡。车后座坐着一位27岁的迷人女子,五官分明,衣着入时,怀里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孩。这一带的街道整洁漂亮、设施完备,两侧绿树成荫。也许你会以为,路边那些高大的砖石结构宅邸会被自己不可一世的自负压垮,但它们依然屹立于斜坡之上。司机继续朝坡上驶去,之后拐进一条辅路,在路的尽头——贝尔蒙特大道599号停了下来。这栋英式豪宅的深色墙砖给人以凝重之感,但在屋前的白色门廊、屋后茉莉山公园14英亩的碧绿草坪与鲜艳花圃的映衬下,显得柔和了许多。从这里往外远眺,圣劳伦斯河和蒙特利尔闹市区一览无遗。司机走下车,打开后座车门。小莱昂纳德被妈妈抱着走过白色的门前阶,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房间。

1934年9月21日早上6点45分,莱昂纳德·诺曼·科恩出生于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这家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医院就坐落在科恩家族居住的蒙特利尔富人区韦斯特蒙(Westmotmt)。那是“大萧条”和二战中间的一个周五,掐指算来,他母亲怀上他应该是在蒙特利尔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犹太光明节到圣诞节之间。

莱昂纳德·科恩是在西装堆里长大的。莱昂纳德的父亲内森·科恩(Nathan Cohen)是位富有的加拿大犹太商人,从事高档服装生意,他名下的弗里德曼服装公司以生产正装闻名,而他自己也永远都是一身正装,就连在非正式场合也是如此。内森对西服的品位,正如他对住宅的品位一样,偏爱英式风格。莱昂纳德的母亲玛莎·科恩(MashaCohen)比她丈夫小16岁,是俄罗斯犹太人,一位拉比的女儿。她是加拿大新移民,1927年才来到蒙特利尔。来这边不久,她就嫁给了内森,两年之后,两人有了第一个孩子——莱昂纳德的姐姐埃丝特(Esther)。

翻看内森和玛莎年轻时的照片,你会看到他俩无论是外形还是神情都迥然相异:内森方脸盘、宽肩膀,身材矮壮;玛莎则苗条圆润,比丈夫要高出一个头。她看上去神情高贵,热忱善感,略微有些孩子气;内森则双唇紧抿,面容严肃,显得矜持得多,“英国”得多。婴儿时期的莱昂纳德胖墩墩的,脸蛋有点方,跟他父亲一样。不过之后,他的外形越来越随有着瓜子脸、浓密卷发和乌黑深邃眼眸的母亲。从父亲那里,他继承了对整洁、体面和西服的偏好,不幸的是,还有身高;从母亲处,他秉承了个人魅力、骨子里的忧郁和音乐天赋。玛莎的嘴里总是哼唱个不停,大多是她童年时学会的俄语和意第绪语民谣。在想象出的小提琴伴奏下,她用醇美的女低音一首接一首地唱着,从欢快的歌唱到伤感的歌,周而复始。莱昂纳德形容他的母亲是“契诃夫式的”。“她的欢笑和哭泣,都是那么地强烈,”莱昂纳德说,“她的情绪也是说变就变。”

韦斯特蒙的居民都是富裕的中上层阶级,他们不是英裔新教徒,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加拿大犹太人。在这个族群隔离极为严重的城市,新教徒和犹太人之所以聚居到一起,仅仅因为他们既非法裔,也不是天主教徒。在“寂静革命”。(Quiet Revolution)发生之前,在法语还未成为魁北克惟一的官方语言之前,佣人是韦斯特蒙惟一的法裔群体。科恩家有一个名叫玛丽的保姆,不过是爱尔兰裔天主教徒。除了玛丽外,他们家还有一个女佣和一个名叫克里的黑人园丁兼司机。毋庸讳言,莱昂纳德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他从未否认过自己的出身,摒弃过自己的家教,排斥过自己的家庭,也从未做过改名换姓、假借身份的事情。他家很富裕,但并不是韦斯特蒙最富的;他家的宅子很大,但并非独栋而是联排;他家也有司机,但开的并非卡迪拉克而是庞蒂亚克(Pontiac)。

但就社会地位而言,即便是韦斯特蒙最富裕的家族都无法与科恩家族比肩。实际上,科恩家族是蒙特利尔所有犹太望族中,声名最显赫、地位最重要的家族之一。多年以来,科恩家族的成员在加拿大兴建犹太教堂、创办报纸,资助并管理过多个犹太慈善社团。莱昂纳德的曾祖父,拉扎勒斯.科恩(Lazarus Cohen),是这个家族第一位迁入加拿大的成员。拉扎勒斯生于1840年代的俄属波兰,早年在维尔科夫斯基(Wvlkowyski)一所以严苛著称的著名犹太神学院任教,30岁不到,他就决定暂别妻儿,出国闯世界。他先在苏格兰待了一小段时间,随后漂洋过海,来到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马伯里(Maberly)。在这里,拉扎勒斯从零售木材干起,经过一步步的奋斗,成为了一家煤炭公司的老板,公司名称就叫“科恩父子”——“儿子”指的是里昂·科恩(Lyon Cohen),也就是内森的父亲,他和母亲是拉扎勒斯到加拿大两年后搬来的。后来,拉扎勒斯带着妻儿来到了蒙特利尔。在这个彼时加拿大的第一大城市,他将自己的黄铜铸造公司和疏浚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就这样,科恩家族在蒙特利尔扎下了根。

拉扎勒斯初到加拿大时是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这个国家的犹太人还很少——19世纪中叶时,蒙特利尔的犹太人全部加起来也还不足500人。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拉扎勒斯就任“天堂之门”犹太教堂主席时,蒙特利尔的犹太人已经激增至5000多人了。这股移民潮缘于沙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到19世纪末时,加拿大犹太人的数量又翻了一番。蒙特利尔成了加拿大犹太人的聚居地,而留着长长的花白胡子的拉扎勒斯,也成了当地犹太社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主持修建犹太教堂,同时创办了诸多社团以帮助犹太移民在加拿大安家落户;1884年,作为蒙特利尔犹太垦殖协会的代表,他还去巴勒斯坦买了一大块地。之后不久,拉扎勒斯的弟弟,茨维·赫希·科恩拉比也来到了加拿大,他后来成为蒙特利尔的首席拉比。

1914年,里昂·科恩继任“天堂之门”犹太教堂主席一职时,“天堂之门”已是拥有4万犹太居民的蒙特利尔城里最大的犹太教堂了。1922年,由于原建筑面积已无法满足教徒的需求,里昂在韦斯特蒙新建了一座“天堂之门”,它十分壮观,几乎占去了大半个街区。从贝尔蒙特大道那栋宅邸出来,一路下山,只需几分钟车程即可到达。12年后,内森和玛莎在这间犹太教堂里登记了他们惟一的儿子莱昂纳德的出生信息,并给他取了个犹太名字:以利以谢(Eliezer),意为“我有神助”。P3-6

后记

莱昂纳德提议坐外面去,别辜负了这个洛杉矶的美丽冬日。外面阳光虽好,可还是敌不过寒意,所以莱昂纳德叮嘱我穿暖和些,并不妨借他的帽子一戴。衣帽架上挂有四顶帽子:两顶软帽和两顶费多拉软呢帽(还有一顶费多拉在他头上戴着)。除了领带是直的,衬衫最上一粒纽扣是扣上的以外,他的穿着几乎就是《老想法》封套照上的翻版。他的手腕上戴着个廉价的金属手链,墨西哥商店里卖的那种,12个雕刻着耶稣、玛利亚及圣徒的小“宝石”由一根松紧带串在一起。他的体型纤瘦精干,宛如骑师或是跑者,与影星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Astaire)有几分相似。他自年轻时就略微有些弓背,如今,这个小问题已和那些曾压弯他的东西一起,消失不见了。

光线最好,也最避风的地方,是卧室外的阳台。阳台很小,勉强放下了两把椅子、一张小桌和一只养着植物的赤陶罐。阳台下面,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花园,里面有两棵柚子树,一张目光浴躺椅,还有两只狗——狗是洛尔迦的,它们正悠闲地在草坪上踱步。它们的前方,是一个由车库改装成的录音室,那是莱昂纳德做新专辑的地方,已经有四五首新歌在里面做了。这很了不起,要知道,一年前他还在路上呢。“真的才过去了一年?”他笑得很有趣,像是小男孩被撞见做了不该做的事,但其实暗自得意着呢。“一来我有时日无多之感,二来我有工作的习惯,三来现在也没什么分心的事。巡演之前,钱和官司的事把弄得我焦头烂额,不过上路之后,我便又回到“工作加创作”这种我熟悉又喜爱的模式中来了。我想把工作做完。我不喜欢浪费时间。”

据说,时间之轴转得越快,终点就会越快来到。“玄学家们告诉我,其实时间之轴已经断了。似乎还真是如此,虽然我不明所以,而且怀疑他们是在糊弄我。”我问他,有没有在巴不得立刻写完某首歌词时,忽地发现自己对用词的斟酌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噢,被你说中了。有那么一首我已经断断续续写了多年的歌,我每次出专辑都想将它收入,可三四张专辑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它还没能定稿。”除了期待兑现80岁生日那天做回老烟枪的承诺外,他对未来考虑的并不多。他认为,或者说他希望,自己80岁时还能踏上巡演之旅,届时,他会溜到大巴外面,静静地抽根烟。有一件事他是确信的——他“不想也不会退休”。

吹叶机的转动声从不远处的一个花园里传来。他的声音原本就轻柔,当我要求他谈谈自己时,那声音就变得更为轻柔,随即淹没在了吹叶机发出的声响里。我告诉他,这些年我回溯他的人生时,好几次忍不住想对他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在做什么?您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因为他跟自己的作品是那么较劲,跟一切都是那么较劲,把自己搞得那么焦虑、那么抑郁,让我这个旁观者都觉得累。“对,对,”他同情地点点头,“不过,你问的这些对我来说恍若隔世,因为我已经不在那个世界了。我对这些事情兴趣不大或压根就没兴趣,也从不去想它们。”他说他不是一个自省者。“我的观点和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观点相悖,我觉得审视自我是件极其乏味的事。我会被有意思的事情吸引,继而去做,而有意识地去探究自己的生活,或是有意识地去捋顺、理清或理解它,一点都不吸引我。”

这时候,他的脑海里在放一首歌。“《毛驴小夜曲》是我母亲最爱的歌曲之一,你听过吗?”他唱了起来,“空中飘荡着一首歌,可美丽的小姐啊,似乎并不喜欢,似乎并不喜欢这一首。”“我母亲爱极了它,还特意学了一种适合伴着这首歌跳的舞步。舞蹈老师会到家中来,她闻歌起舞的情景,特别令人动容。”莱昂纳德站起身,在一片蔚蓝的天空下,一小块方形的阳光里,边轻轻地哼着《毛驴小夜曲》,边缓缓地独自跳起舞来。

此书即将划上句号

但时候未到

也许,当我们抵达最深处

书评(媒体评论)

《滚石》杂志:科恩早该得到这样一本传记,在它面前,之前的科恩传记全都显得多余了。

《纽约时报》:一本深入科恩灵魂的重量级传记,一本凭着对科恩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写就的迷人之作。《Paste》杂志:西蒙斯是一位令人惊叹的作家。初阅此书时,你以为它只是一本作过细致研究的非虚构作品。但读下去却发现它也像一本令人陶醉的小说。就像聆听科恩的歌曲一样,这部错综而美妙的传记需要你去思考。这本书将陪伴你,并影响你欣赏科恩的方式。

《图森公民报》:科恩是个复杂莫测的男人,而在这本非凡的传记中,西蒙斯成功地捕捉到了他的每一个特质。她的描绘既深刻又洞察入微,会像《苏珊》和《电线上的乌》一般在你的心头萦绕。

《洛杉矶犹太报》西蒙斯的书内容丰富、引人注目而又吊人胃口……她的这本书不仅群星荟萃,而且直率地解释了音乐产业是如何运作的,同时,又独具慧眼地描述了一位格外重要的音乐家。

《出版人周刊》:一部充满生机和热情的编年史。西蒙斯将科恩所有的歌曲和专辑精细地织进他的人生。与此同时,她也熟稔地探索了科恩作品中那些标志性的主题:欲望、悔恨、痛楚、爱和希望等。

《MOJO》杂志:科恩通过他的作品与黑暗抗争了多年,直到始自2008年的世界巡演成功举行后,光明才终于驱走了黑暗。“你甚至能听到寒毛竖起的声音”,西蒙斯这样描述台下的听众对他歌声的无声崇敬。深度阅读这本书时,你的身体会有类似的反应。

《书单》杂志:引人人胜的传记……若是你对这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词曲作者感兴趣,这本书就绝对不容错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