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初至4世纪,濒临新疆塔里木河终端湖罗布泊岸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城消失了。一个世纪来在楼兰古城发现了精美雕刻的房屋残件、重要的文书、高耸的佛塔、神奇的小河墓地与太阳墓葬,它们被分散在风蚀残丘的沙漠中。湖面曾经达l亿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的罗布泊,至1972年彻底干涸,水丰鱼肥的罗布泊绿洲变成了茫茫的沙漠。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如今成为人迹罕至的穷乡僻野。好端端的楼兰,为何变成废墟,自然成为一个令人们百思不解的世纪之谜。
楼兰古城与罗布泊之消亡,显然有其自然原因与社会缘由。
作为环境重要因素的水无疑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之本,富裕之根。人类依存的环境在万年前发生过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温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时代也由旧石器时代变革为新石器时代,由原始进入文明。万年来的环境发生过三大阶段的变化,即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是升温期,期间环境特征为气温增高、湿度增加,海进发生,河湖发育,生物逐渐繁茂;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是高温期(气候适宜期),期间环境特征为气温升至最高,华北年气温比现今高出2℃~3℃,湿度较大,形成高海面,河湖广布,生物繁茂;距今约3000年至今是降温期,期间环境特征为气温下降,干旱增加,海退发生,河湖萎缩,生物衰减。这万年来的三大环境变化格局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时间上略有出入。它规划了人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就楼兰而言,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涉足这里,青铜时代更加繁荣,这恰值高温期,这时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此后,进入降温期,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由于楼兰处在内陆,历史上长期为干旱区,所以降温期的影响更为明显,较东部沿海湿润区干旱来得快,来得早,影响也更大。楼兰古城消亡时,中国北部多种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同步变化。在青藏高原,距今约1920~1550年(西汉至北魏时期)发生若果冰进;在距今约940~800年(宋)发生海螺沟冰进;在17~19世纪(清)发生小冰期盛期。黄河中游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代褐红色古土壤转变为褐色古土壤,到汉代又变成新近黄土,黄土的侵蚀加剧,流贯于此的河水也改称为黄河。西周以前,北京地区由于环境温湿,人们活动的中心在山前台地上,到西汉后,由于气候变凉,河谷与泛滥平的原湖沼消失,但郡、县已设于该区,人们的活动区域由是向低谷和昔日水乡泽国的平原区扩展。公元前,海岸线在白洋淀一带,后逐步退到现今的位置。可见楼兰古城和罗布泊消亡时期,正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的时候。在这个早化时期,只有楼兰古城消亡,由于沙漠扩大,更先后发生了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我们的先辈已感受到这种旱象的威胁,在为了对付干旱,他们在农耕中发明了保墒技术,在北魏时又完善了以耕锄耙磨为主要内容的保墒技术。这说明楼兰古城消亡时,人们确曾感受到干旱影响,并采取了相应措施。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