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历史中读出快乐,就得有好的读本,尤其是妙趣横生的历史读本。因为趣味是最佳的阅读佐料,快乐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有趣的历史往往湮没于佶屈聱牙的文牍之中,就得有人替读者去沙中淘金,撷取幽默之历史片羽,荟萃于一册,如众多珍珠穿于一线,供大家集中之欣赏。刘继兴的《最“雷人”的历史趣闻》就这样应运而生,力争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说法、幽默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去深入浅出地去解读历史,推陈出新,雅俗共赏,既有激情之演绎,又发散着理性的光芒,给读者以新鲜、快乐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在愉悦的读史过程中,不仅能看清历史的底色,而且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古为今用的方法论。
刘继兴的《最“雷人”的历史趣闻》是由一段段鲜为人知但又让人不能不看的历史趣闻组成的,之所以要这样写作,其原因有三。一是追求精致。每篇都注重高度的凝练,再宏大的历史场景与延续,都以几千字说清,独立成篇,可适应当今阅读之快节奏,且能涵盖更多的历史层面。二是以小见大。从历史的一个切面去人手剖析,往往比按部就班去研究要有效得多。聚焦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某一个闪光点或笑点,折射其隐藏在历史纵深处的东西,特别是其所处时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可见我们千古不变的世道人心。以往活在模型化的古代人物的名字,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立刻栩栩如生,如同活在当下。三是突出趣味。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历史,从来不缺乏风景,缺乏的是发现风景的眼睛。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过去冷冰冰的史官文字,不再是专业学者佶屈聱牙、枯燥无味的考据论文,而是一篇篇直指人心、发人深思之作,且极为通俗,稍识文字者即可看懂。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最“雷人”的历史趣闻》中的雷人趣事或许让你拍案叫绝开怀大笑,或许让你了然于胸莞尔一笑,或许让你如芒在背赧颜苦笑……幽默的往往不是历史,正是我们自己。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现根据古籍记载对其进行盘点,择出十大最吝啬的古代官员供各位看官观瞻。
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过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征伐有功,被拜为都护将军。曹丕称帝后,任曹洪为卫将军,再升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后再转封都阳侯。曹操任司空时,亲自带头将每次月调储在县,曹洪所储之款连曹操也自认不及。《魏略》中记载,曹洪敛财有术,是曹操手下诸人中的第一巨富。曹洪却吝啬刻薄,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事情是这样的:魏文帝曹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找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觉得肉痛,百般托词不愿意借,结果惹恼了曹丕。一直怀恨在心的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由头把这位堂叔下到狱中,准备处死他。后来幸得卞太后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施以削官职、减爵位之处罚。
二是王戎。在著名的《世说新语》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是写“俭啬”的,一共有九个故事。其中的四个,是有关官至司徒的大名士王戎的。
《世说新语》“俭啬”中说,“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就是说王戎生性吝啬,他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当然要随个份子:“送他一件单衣。”但是,过后王戎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里给要了回来。
就连对自己的女儿,王戎也没有大方到哪里去。“王戎女适裴颁,贷钱数万”,就是说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家的公子,又从老爹这里借了好几万的钱。“女归,戎色不悦”,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忘了归还老爹的那几万钱,结果惹得自己的亲爹很不悦。“女遽还钱”,就是说王戎的女儿赶紧将钱还上,这种情况下,王戎“乃释然”。
王戎十分富有,《世说新语》上说他,“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但吝啬成性的他对日常消费却没有任何兴趣,一心想让蛋生蛋,钱生钱,在个人理财方面雄霸天下。可就是一根小小的牙签还要自己亲手做,为的是省这几个铜板钱。家里种出了上好的李子,他便高价出售,但因为害怕别人用他的李子做种子栽培出好李子,就事先把李子里面的核给拿掉了。王戎每夜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世俗之心如此之盛的家伙,却给我们贡献了很浪漫的成语“卿卿我我”。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日:“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只好听之任之(据《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三是周札。东晋年间,右将军周札一家五人封侯,身居要职。周氏势力的发展,遭到权倾天下的王敦的猜忌。于是,王敦悄悄联合江南的沈氏士族共同讨伐周札。等周札得到消息,已是兵临城下,仓促间准备率领几百名部下出城迎敌。
在周札的库房中,存有一批打造精良的兵器,手下都劝他赶紧拿出来装备士兵,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周札竟然舍不得,遂将劣质兵器分发给士兵。见周札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依然如此吝啬,士卒也没有为他卖命的决心,结果在敌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周札遂被杀。
这个因吝啬而送命的周札,其父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曾斩蛟伏虎的周处,他是周处的第三个儿子。
四是萧纪。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子,少得父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当做一回事,可他偏偏极其吝啬,每一个小钱他都要算计。 萧纪颇有武略,南开宁州、越隽,西通资陵、吐谷浑,内劝农桑,外通商贾,财用丰饶,器甲殷积,本可以成其霸业,但就因为这个吝啬的小毛病,却最后使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史载,萧纪曾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而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英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十四城俱降,萧纪兵败如山倒,自己也在乱军中死于非命。
五是元宗逵。明·谢肇涮《五杂俎》记载:唐朝时有个元宗逵,官为果州司马。他家有个婢女死了,就吩咐值班的管家说:“我家的老婢女死了,她在我家听使唤有年头了,应该为她找一口棺材人殓出殡。我初来乍到,家里穷得很,买不起新棺材,只要买到能用的就行。你也不必说是我家要买,就说是你们家要买就行了。”管家出门把元宗逵的这番话说给大家听,一州人都在笑话这位司马太小气,都把他的这番话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大唐新语》对此事也有记载:唐元宗逵为果州司马,有婢死,处分直典云:“逵家老婢死,驱使来久,为觅一棺木殡之。逵初到家贫,不能买得新者,但得一经用者,充事即得。亦不须道逵买,云君家自有须。”直典出门说之,一州以为口实。
六是郑仁凯。《朝野佥载》记载:仁凯为密州刺史,有小奴告以履穿。凯曰:“阿翁为汝经营鞋。”有顷,门夫着新鞋者至,凯厅前树上有型(啄木鸟)窠,遗门夫上树取其子。门夫脱鞋而缘之,凯令奴着鞋而去。门夫竟至徒跣。凯有德色。
这个身为密州刺史的郑仁凯真是惜钱如命,且很搞笑。他家中有个小厮,央求他给买一双鞋,郑仁凯说:“这事好办,我为你找一双鞋来。”不一会,门夫穿着鞋进来,郑仁凯故意支使门夫爬到树上掏鸟窝。门夫脱了鞋爬上树,郑仁凯就偷偷让小厮把门夫的鞋穿走。等到门夫下树,遍寻鞋子无着,只得打赤脚走了。郑仁凯竟然为此非常得意。
七是韦庄。五代时期的大词人韦庄,名满天下。而他的吝啬,也与他的词一样著名。韦庄每次做饭,下多少米都有固定的分量;做饭烧的柴,也要事先称好;若是吃烤肉,哪怕是少了一片他都会知晓。韦庄有个儿子,八岁时夭折了,人葬时,妻子为孩子穿上生前的衣服,却被韦庄剥了下来,只是以孩子原来睡的旧草席包裹着埋了。而且掩埋之后,韦庄还把草席带了回来……
八是张允。五代的后汉时期,吏部侍郎张允也以吝啬而出名。就算是自己的妻子,张允也不会多给她一文钱。他害怕妻子偷偷地拿他的钱用,就把各种钥匙都别在腰间,走起路来叮叮当当乱响,乍一听像是个身上挂了很多耳环首饰的女人。郭威兵变后,张允躲到一个破庙里勉强逃了性命,可是却让兵丁把他的钥匙一股脑儿全给抢了去,等他回到家里一看,早已被抢劫一空,张允心如刀绞,哇地一声,鲜血狂喷,不到半日,竟一命归阴。
九是李越。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记载:李越归明人,做蔡州上蔡县令。李越性情很是小气,处事多让人不好理解。他们家一年到头很少吃肉,每到腊月初八祭祀祖先的时候,就派采购人员到肉行里借熟肉一斤回来放在盆中,再用几个碟子盛钱数文,就这样来祭祀祖先。并祷告说:“酒是我用做官的钱买来的,清醇可爱;肉是我从肉行里借来的,新香可吃;因为事忙没来得及买果子,就用钱权当果子吧。”等祭祀完毕,就拿着肉招呼采购人员说:“快还到肉行里去吧。”人们都笑话他太吝啬了。
十是汤斌。清代康熙年问,江宁巡抚汤斌被尊为“理学名臣”,是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汤斌一生以清苦的生活砥砺名节,其为人之吝啬十分出名。据有关文献记载,这位老先生有一天心血来潮,查看家中账本,发现上面开了一只鸡蛋,顿时大怒:“我来到苏州还从来没有吃过鸡蛋,到底是谁买的?”下人答说是公子。他便把儿子招来,罚跪在庭下,数落道:“你以为苏州的鸡蛋与河南是一样的价钱?你想吃鸡蛋,就回河南老家去……”P6-9
历史有多重功能,其中有一个功能长期被人所忽视,那就是娱乐功能。即有趣的历史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使你不禁为之莞尔一乐或开怀大笑。
历史的这一功能,既可使人们在阅读的快乐中引发思考得到启迪,更可缓解人生的种种压力,为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历史上有太多的幽默值得我们去玩味。而这种真实历史的幽默,比那些创作出来的幽默更有力量,更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北宋史料笔记中的代表作《渑水燕谈》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事情:有某位笔吏,拟为一贵侯作传。此侯早年以杀猪为生地,乃一屠户。倘若照直写之,似有所不雅;倘若回避不书,又恐有失真实。于是他便去请教一位叫胡旦的老笔吏。
胡旦告之曰:“可写‘贵侯早年操刀为业,即有主宰天下大志’,可两全其美矣!”
小笔吏为之叹服。这位老笔吏真是妙笔生花,出语不凡。假使那位贵侯是员武将,恐怕老先生还要这样描绘之:“少时执刃,即令群猪丧胆;将军风度,其时已露端倪。”
《渑水燕谈》里还有这样一个嘲讽清谈务虚者的故事,很有趣。说是王安石变法时,有些士大夫很喜欢谈论水利。有一人说要抽干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农田。别人便问他:“梁山泊是古代的巨野泽,面积有好几百里,现在抽干了它的水来造田,如果一秋夏之间洪水汇集,把它们容纳于何处呢?”刘贡父刚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在梁山泊的旁边凿一个大湖,面积大小正好与梁山泊等,不就可以容纳那些积水了吗。”满座的人大笑,那个胡说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无地自容。这个故事既讽刺了一些不学无术、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官吏;又赞美了刘贡父的机智、俏皮,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中深思,很有深度。
徜徉史海,这样的趣味文字随处可见。读之可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正如宋人尤袤所说的那样:“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要从历史中读出快乐,就得有好的读本,尤其是妙趣横生的历史读本。因为趣味是最佳的阅读佐料,快乐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有趣的历史往往湮没于佶屈聱牙的文牍之中,就得有人替读者去沙中淘金,撷取幽默之历史片羽,荟萃于一册,如众多珍珠穿于一线,供大家集中之欣赏。拙著《最“雷人”的历史趣闻》就这样应运而生,力争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说法、幽默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去深入浅出地去解读历史,推陈出新,雅俗共赏,既有激情之演绎,又发散着理性的光芒,给读者以新鲜、快乐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在愉悦的读史过程中,不仅能看清历史的底色,而且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古为今用的方法论。
历史是永恒的热门题材,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是解析历史的最好切入点。历史上有太多的匪夷所思,有太多的黑色幽默。对于历史的洞穿性认识,把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各种幽默故事、幽默人物、幽默事件、幽默现象,触类旁通地进行广阔的联系,结合现实,有所阐发,让受众读后恍然明白其来龙去脉——原来如此,加深了我们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的理解,确立知人乐天的人生态度。
本书是由一段段鲜为人知但又让人不能不看的历史趣闻组成的,之所以要这样写作,其原因有三。一是追求精致。每篇都注重高度的凝练,再宏大的历史场景与延续,都以几千字说清,独立成篇,可适应当今阅读之快节奏,且能涵盖更多的历史层面。二是以小见大。从历史的一个切面去人手剖析,往往比按部就班去研究要有效得多。聚焦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某一个闪光点或笑点,折射其隐藏在历史纵深处的东西,特别是其所处时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可见我们千古不变的世道人心。以往活在模型化的古代人物的名字,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立刻栩栩如生,如同活在当下。三是突出趣味。我们都知道,趣味的东西都不可太长,如果篇幅长了,再有趣的东西也难免注水,使人无趣,幽默大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都很有趣,但当今很少有人愿意去看,就是因为觉得太长了。以短篇集结成书,可使内容更广泛与视野的更为开阔,从而也确保了看点与笑点多多。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历史,从来不缺乏风景,缺乏的是发现风景的眼睛。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过去冷冰冰的史官文字,不再是专业学者佶屈聱牙、枯燥无味的考据论文,而是一篇篇直指人心、发人深思之作,且极为通俗,稍识文字者即可看懂。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书中的雷人趣事或许让你拍案叫绝开怀大笑,或许让你了然于胸莞尔一笑,或许让你如芒在背赧颜苦笑……幽默的往往不是历史,正是我们自己。
正如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我们在读这些历史趣闻时,笑之余,可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刘继兴
于201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