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死人是活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就像外骨骼一般支持着活人们。本书作者涉足神学、考古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地质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范围的资料,带领你走进中世纪了解那个时代的死亡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13-16世纪)/日常生活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法国)达尼埃尔·亚历山大-比东著//陈劼译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世纪的死人是活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就像外骨骼一般支持着活人们。本书作者涉足神学、考古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地质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范围的资料,带领你走进中世纪了解那个时代的死亡生活。 内容推荐 在中世纪,死人们是活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像外骨骼一般支持着活人们。这是人类史上最后几个活人与他们死去的亲友们在其中相依为命,共同生活的时代之一。 作者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实在是做得非常充分。且不说他在讨论每一个问题的时候所列举的论据有多么翔实,单只看他在文中所引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故事,无不加以详细的出处说明。作者参考的资料来源很多,其中的一部分是各种专业期刊、会刊。要想在这么多涉及神学、考古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地质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范围的资料中,找出能为自己所用且与主题紧密贴合的只言片语来,需要多么大的阅读量和投入整理工作的时间啊!相比起来,笔者本人所花的心力就太微不足道了。我相信,作者所引用的资料,对于国内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工作者们而言,也是非常有用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难得的是,在这本书中,诙谐 、幽默,甚至是离奇的参考资料也时有出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设想死亡 《圣经》 书籍 图画 《圣经》教育 创新和持久 古代异教 新的信条 圣人和修士 布道 自我死亡 家庭和个人的礼仪 葬礼教育 死亡景观 教会的援助 死亡日历 宣告死亡 第二章 大转变 活着的时候 立遗嘱 预备死亡 临死之人枕边的神父 忏悔 领圣体 临终敷油礼 灵床 生命的最终标记 家庭医生 死亡瞬间 遗言 咽气 死亡证明 活埋 临床死亡 对死的恐惧 第三章 葬礼 对尸体的照料 痛苦 死者的朋友们 哭泣的家庭 葬仪 夜间守灵 死者的弥撒 送葬队伍 抬棺人 教士和亲信 第四章 在基督教领地上 尸体 棺材 以鲜花和花圈为伴 坟墓 准备墓穴 陪葬品 一枚卡龙的奥波尔 坟墓上的十字架 选择坟地 教堂当墓地 在圣人旁边 公墓 从“腐尸坑”到骸骨堆 葬礼税 社会仪式 守丧期 丧事的颜色 丧服 丧宴 施舍 第五章 死亡职业 司法人员 公证人 法官、大法官和刽子手 医务界 “法医” 尸体剖检和解剖 给尸体抹防腐香料的人 技术和配方 分割尸体的人 第六章 丧事中的艺术家和工匠 零工 制棺人 瓦木雕工 遗像画家 演员 守夜妇女 丧事女裁缝 报丧人 喊丧人 哭丧妇 掘墓人和堂区财产管理委员 第七章 生活在墓地里 圣地 在墓地里祈祷 死亡的忏悔味 社会场所 墓地学校 在墓地工作 办市集 禁止的游戏和合法的演出 活人的寓所 高度监视下的区域 全副武装的基地 排斥在外的 犹太人 未受洗礼便死去的婴儿 病人和被开除教籍的人 罪犯 高利贷商人的情况 动物 第八章 冥间的日常生活 走在去冥间的半路上:幽灵 炼狱 冥间的时光 地狱 地狱中的日常生活 坐镇家中的撒旦 魔鬼的厨房 地狱里的一星期 天堂 天庭 拯救之梯 天堂的衣装 第九章 结语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无论家人经历了多少痛苦,流了多少眼泪,一旦确认了死亡,他们就得行动起来。要做的事情有:根据死者的意愿去通知朋友们,以及举行豪华的葬礼。死者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遗产中可观的一部分,用以保证自己的尸体和灵魂得到细心的照料。继续遵从一个已经消亡之人的决定,并保证死者得到有尊严的物质供养,这是西方文明中一条不变的方针。有关此刻围绕死者举行的仪式的资料比比皆是,这些仪式表现了人们善待死者并在活人社会中给死者留下一席之地的苦心。
对尸体的照料 首先给尸体以“专予死者的出自同情心的照料”。用水把尸体“从头到脚底”洗干净,正如“克律尼的习俗”。和《“洛林人”加兰之歌》中分别提到的那样。酒起着消毒剂的作用。修道院的做法是由某位教友将尸体摆放在升上支架的长桌上用热水冲洗,而在俗教徒当中,则是由一名妇女在一块木板或一条铺在地上的柳席上清洗死者身体的。如果死者是男性,便会请来剃须匠为他刮胡子,并以此来验证死亡。最常见的做法是由一些妇女来操持这些仪式,佩罗就是一个例子,他希望自己的女仆玛丽奥尔在他死后还能为他提供服务。不难想象,洗身体或缝裹尸布的责任便落在了她的肩上。于是,家里的妇女或年长的女人们就负责起了死者突发的变故。她们从头部开始清洗他的全身,也许就像僧侣们给自己的教友洗身子一样,然后从脚开始把他缝进裹尸布里。在这两种情况下,首先要注意的,也是最为要紧的,是死者的脸,因为眼睛和嘴巴是心灵的门户。在中世纪末,人们会将个人的人格以及所爱之人的面孔保护到最后一刻。 这些使我们深入到死者内心中的仪式的相关资料非常稀少。由于这些仪式过于平常,过于女性化,因此几乎都从未被人提起过,而且大部分都未经历史记载。除了专为妇女编写的日课经中的一二十幅图画外——妇女们致力于向听众展示自己在死者身后事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档案中只有几处地方提到并说明了给予尸体的照料。1400年,杜埃的“艾斯皮埃尔人罗兰·德·莫尔塔尼老爷”的财产清单列出了葬礼费用,算出“付给剃须匠16个苏,付给两名替死者洗身体、帮他重新穿上衣服、把他装进棺材里、随后又洗净床单和房间的妇女4个利佛尔”。可是,雅克·施弗洛注意到,14世纪末以前,极少有遗嘱会预留下一笔钱用以支付给那些负责丧葬梳妆。甚至是缝制裹尸布的“裹尸女们”。或许正是从15世纪开始,人们倾向于卸下沉痛的家庭任务,转而将其托付到专门从事死亡职业的人手上。 身体一旦洗净以后,天生的孔窍就会被塞上。顶层阶级所用的是调和了香脂的棉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尸体就是这样处理的。人们按照商议好的姿势摆正死者的四肢,不到十岁的孩子还未被吸纳参加领圣体圣事,通常埋葬他们的时候是胳膊顺着身体摆好的。相反,成年人采取的要么是一种祈祷的姿势,为此要把拳头捆扎起来,以便保持双手叉在胸前;要么是一种令人感动的、谦恭的、害羞的姿势,因为死者是赤裸着葬在棺材里的,所以手就放在阴阜上。菲利浦·阿里埃用不经意的技术字眼错误地解释了这些姿势:手臂会在抬尸体期间自然而然地摆好,到了通往坟墓去的路上又会摇晃开来。然而,人们常会忽视丧事女裁缝惯例的捆扎尸体的行为,正是靠着这种做法才使尸体固定下来,而后尸体就会出现尸僵现象——尸体会以选定的姿势…直固定到葬礼的那一刻。这也是为了忘掉当代人自身所表现出的葬礼羞涩。14世纪的王室教育家菲利浦·德·梅兹耶尔在他的遗嘱(诗体)中要求:“朝圣者的尸体应该被剥光,只留下一小块包(做包的布)或一块厨房用的抹布,做成小盾牌的形状缚在羞耻的部位上……”这种加诸死者身上的意外的羞耻感,在中世纪并不稀罕,从与死亡有关的神奇的民间传说中,可以发现一些尸体在被清洗时做出害羞反应的题材。 一般人是裸体入棺葬进土中的,贵族和教会人士却身着丧布。即使某些俗教徒已经结了婚,但他们在临终时也过起了修会生活,这么做是为了能在被埋葬时穿上修士道袍——乞丐服。为了解释这种新潮,某些历史学家不禁问道,如此一来,这种习俗岂不是变成了一块“拥有超级赎罪力量的裹尸布吗”?一则由布道士讲述的小故事暗示出人们不该轻易做出这种选择: 有一个普通人经常会完全失去意识和知觉,可他却乐此不疲。他的妻子对他这种念头很是厌恶,于是有一天便灌醉了他,他一倒下来就不省人事了。于是,她叫人喊来附近修道院的僧侣,并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她对他们说:“他就要灵魂升天了,当他还完全清醒的时候,这个可怜的人曾恳切地要求穿着教服死去。教友们,我请求你们,给他袍子吧。” 为了让他们下定决心,她掏了些钱。接着,她帮他们把丈夫扶起来并给他剃了发,经过这样一番改头换面之后,他们把他一直抬到了修道院里。次日早晨,酒意消散,我们的男主人醒了过来,感到非常难堪,可他实在害羞极了,所以二话没说就选择继续做僧侣。他必须放弃妻子、房子、财产,更糟的是,酒也包括在内。 同样,俗教徒也非常希望穿上朝圣者的服饰,这能帮助灵魂越过通往冥土之旅的暗礁。他们确信,服装至少能在丧葬方面把自己造就成僧侣。至于说布道士们,他们被埋葬时穿着自己的职业服装,还带着圣职装饰,以及权杖——主教专用,或T字形主教权杖——修道院院长专用。穿着衣服被埋葬是一种特权。贵族阶级模仿教士,渴望能拥有此特权。有时,贵族们人土时穿成骑士的样子,剑鞘就放在身边。对于权贵而言,让自己葬的和所有人一样是很难的,除非是出于装出谦恭的愿望,但这仍是一种区别于普通人的方法。他们真能指望当自己匆忙奔向炼狱或地狱时,上帝或圣皮埃尔会考虑他们的身份和品行吗?那些穿着乞丐服入土的权贵,难道不会为能够享受到神的恩赏而辩护吗? P85-88 序言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灰尘,过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扶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乔治·杜比指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竭尽全力想捍卫这堵“墙”的完整性,遮蔽墙里的一切。但这堵墙内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自我,有不见刀光的争斗,有不可言说的离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和需要交错成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所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密生活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面对这一个个疑问和难题,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忠实描述,致力于还历史一个原样。我们给读者推荐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便是这一领域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葛兆光先生在谈文史研究学术规范的一篇文章中谈道:现在编的各种历史书,至少经过了“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四道筛子的筛选过滤,诸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等重要内容在书写的历史中被省却;经过层层染过的修饰,历史的底色隐而不见了。他认为,要透过“这一层被层层染过的修饰”,看到历史的底色,找回那些被省略的、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原来的面貌。这不仅需要史学严谨的考据,还需要对生活必要的体验和想象。葛兆光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推出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我们看来,以往我们所阅读的西方历史,确实如乔治·杜比所说,大都是“公共舞台”的历史,也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是经过层层装饰过的难见历史原貌底色的历史。而深入“私人生活空间”,着眼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想象和感觉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少见。通过对这套丛书的译介,我们至少多了一分可能性,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被“大写的历史”或遮蔽、或过滤、或忽略、或排斥的“小写的历史”的某些真实侧面。 法国阿歇特(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译丛”,是一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加之作者们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在阿歇特出版社已经推出的这一系列百余种图书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其中的30种以飨中国读者。神游历史,穿越时空,我们一起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最早的基督教徒、乌托邦的追求音;去看一看国王的卧房、艺术家的斗室、士兵的营帐、百姓的平常日子;去体验一下宫墙内的沉重、美丽下的丑陋、炮火后的悲怆、辉煌中的黑暗。 从卢瓦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闰内闱、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许钧 2003年4月16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中世纪”一词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汉语对“中世纪”的解释,一般是指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历史时期,基本上以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为界。然而,欧洲特别是法国,对“中世纪”的划分,则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康斯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或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为止。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15和16世纪时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并引用了大量这一时期的书面资料和民间轶闻,作者眼中的“中世纪”时期,应该是以前一种解释的日期界限为标准的。 我们脑海里的“中世纪”,似乎主要是与古代欧洲那盛极一时的封建制度相挂钩的。的确,中世纪的欧洲是君主们的天下,资产阶级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形的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只是以“资产者”的身份逐渐从平民中分离出来,慢慢地积蓄着力量。在政治上,他们还没有享受到特权,而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中,他们已凭借着自身的经济优势,不断地与教士阶级和贵族阶级看齐。例如,原本只有教士或僧侣们才能够拥有的手抄本日课经,先是被贵族们利用与前者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获得,接着又渐渐流人民间的富裕资产者们手上。就这样,教士、贵族和资产者们不仅通过弥撒、布施等手段,以期望在末日审判的那一天得到上帝的宽恕和垂怜,而且每天都在不辞辛劳地念诵着日课经读本中的祷告,就算不能直接升入天堂,也希望能够尽量赦免自己的罪行,抵消应受的惩罚,使自己的灵魂获得拯救。因此,从中世纪末资产者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来看,他们迟早要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并且要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动和领导革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世纪注定要成为一个过渡性的时期。 中世纪最大的特点就是教会力量的统治地位。在中世纪,大部分欧洲国家都间接由罗马教皇或教会代表所控制。教会不仅与贵族们分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权,而且在精神上驾驭着人们,就连国王也不例外。教会拥有对一切宗教思想问题的最终解释权,因此也就成了上帝的代表,从而凌驾于一切民众之上。所有人都害怕死,没有人能逃得过死亡,而正是由于这种小心忌讳的心理,造成了信徒们既不敢正视死亡又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会恰恰利用这一点,细致入微地构造了人死后灵魂所处之世界的完美蓝图,以及一整套系统的末世学理论。教士们充分地挖掘了《圣经》中的描述和指示,并结合圣贤们的手迹和留言,以及许多民间传说和轶事,甚至还加入了大量自己的想象和虚构,对所能遇到的问题都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当然,如此庞大的一套思想建构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漏洞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教会通过不断地探讨和提出新的论据,使自己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教会之所以最终得以将信徒们的精神和命运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所凭的也许正是这些不知从何处而来的某位圣贤的只言片语,当然,也少不了教会那足以代表上帝发言的无上权威。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中世纪的欧洲人给予了不尽的关注。这部作品内容涵盖了所有在中世纪发生的与死亡有关的事物,可以说,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通过解读《圣经》,我们懂得了教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关注临终之人死亡前后的活动和状态,我们了解到了立遗嘱、诵经超度、忏悔、领圣体、敷油礼等一系列仪式的规矩和传统,并掌握了如何凭借所知的生命临终标记来预备和证明死亡;通过作者对葬礼程序和知识的汇编介绍,我们对中世纪人的守灵、弥撒和下葬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调查出现在基督教墓地周围的种种现象,我们仿佛重新看见了中世纪的死尸、棺材、坟墓和陪葬品,弄清了人们对棺材和墓地的喜好演变过程以及丧葬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对守丧期、丧事代表色、丧服、丧宴、施舍以及如何处理尸体、如何选择坟地等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总结死亡前后所涉及的各种部门和职业,我们惊叹于死亡不仅与法官、法医、刽子手等政府职员有关,而且还由此衍生出许多专门以此为生的木匠、雕工、画匠、演员、裁缝、报丧人、掘墓人等行业;通过作者对“冥间”这个概念的说明,我们知晓了天堂、地狱和炼狱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的来由和内部结构。巧合的是,西方世界也有幽灵(中国人称之为鬼魂),而且人们一般都很害怕它们,因为它们多半会因为自己的罪孽没有偿清,而回来纠缠自己的亲友。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死后只有去阴曹地府这一种选择。这大概是因为我们都相信“人无完人”吧,既然所有人都肯定是有罪的,那么不就只有下地府受罚一途可行了吗!类似于“天堂”的东西,我们倒还是有的,不过中国传说中似乎只有活人羽化成仙一说,而不是死后由上帝评定而来的。 必须强调的是,作者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实在是做得非常充分。且不说他在讨论每一个问题的时候所列举的论据有多么翔实,单只看他在文中所引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故事,无不加以详细的出处说明。作者参考的资料来源很多,其中的一部分是各种专业期刊、会刊。要想在这么多涉及神学、考古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地质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范围的资料中,找出能为自己所用且与主题紧密贴合的只言片语来,需要多么大的阅读量和投入整理工作的时间啊!相比起来,笔者本人所花的心力就太微不足道了。我相信,作者所引用的资料,对于国内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工作者们而言,也是非常有用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难得的是,在这样一本学术味很浓的书中,诙谐、幽默,甚至是离奇的参考资料也时有出现。例如,本书正文第七章中就举了“英国人发现外星人”的故事,而且指明出处,言之凿凿,使原本完全不相信的人也不禁心生狐疑起来。总而言之,作者在向我们呈现一幅绚丽多彩的中世纪画面的同时,也不忘了提醒我们注意生活中的乐趣所在。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当我们对它了如指掌的时候,它似乎也就真的成了一次过渡而已了,就像作者笔下的“大转折”那样罢了。 去年夏天,我在我的老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许钧教授的鼓励下,接受了该书的翻译任务。但心中不免忐忑不安,翻译这样一本历史考古方面的专业作品,我倍感责任重大,只有全力以赴。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还有限,译文中必然还有许多可以讨论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错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同仁和读者能够及时给予批评和指正。在此,我要对那些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鼓励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尤其是一直指导和关心我的许钧教授,可以说,没有他的教导和鼓励,我根本不可能有能力接受这项光荣的任务,而且也不可能如此较为圆满地把这本书奉献给大家。 陈劫 2003年4月7日于南京虹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