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通俗读物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佛教故事,讲述了习禅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人施教,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新颖卓异,能迅速有效地启发人“开悟”,是历代禅宗大师卓越的创造,宛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门故事(智慧篇)/慧炬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秦孟潇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通俗读物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佛教故事,讲述了习禅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人施教,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新颖卓异,能迅速有效地启发人“开悟”,是历代禅宗大师卓越的创造,宛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讲论习禅的方法。这些方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能有效地舒缓现代人面临的巨大精神压力和疲惫心灵,启发人的智慧,使人达观开悟,引导现代人摆脱生活的桎梏,享受生命无尽的欢乐。 目录 说段禅话(代序)1 第一辑 悟境原来在脚下1 不立文字(3) 禅是什么(4) 一默如雷(5) 禅师《语录》(6) 牧牛图(7) 磨砖作镜(10) 鸟窠和尚(12) 只手无声(13) 出家“回家”(14) 奇装异服(15) 佛在哪里(16) 习禅方法(17) 高瞻远瞩(18) 蛤蜊说法(19) 百味齐全(20) 不看佛经(21) 一指头禅(22) 有眼无珠(23) 秘密法门(25) 付之一笑(26) 只要心好(28) 即心即佛(29) 梅子熟了(30) 罪在哪里(31) 慧能拜师(32) 五祖传法(33) 风幡争论(35) 不要执著(36) 瓦锅打破(38) 入定出定(39) 第二辑 闲云一片入户来41 棒打和尚(43) 赵州古佛(44) 禅师斩猫(46) 古潭寒泉(47) 吹熄蜡烛(48) 画饼充饥(49) 五个阶段(50) 故友话别(53) 真俗二智(54) 燕子说法(55) 一块石头(56) 不用肉眼(57) 以手指月(58) 懵然不知(60) 弄巧成拙(61) 春天月夜(62) 东施效颦(63) 看破世相(64) 一片闲云(65) 春在枝头(66) 琴声何来(67) 追名逐利(68) 自抱忧愁(70) 作诗谈禅(71) 旨在无言(72) 有无妻子(73) 想要眼珠(74) 鸡蛋讲话(75) 禅师落榜(76) 俗汉不凡(77) 静静等死(78) 不动心法(79) 正法眼藏(80) 一尘不染(81) 盗亦有“道”(82) 花街柳巷(84) 禅师行乞(85) 第三辑 不犯清波意自殊87 茶杯坠地(89) 应无所住(90) “夙慧”小童(91) 杀僧毁寺(92) 贡高我慢(93) 上无片瓦(94) 不犯清波(95) 远离为妙(96) 甘露点滴(97) 不失正念(98) 基本功力(99) 墓地打坐(100) 喇嘛修法(101) 一门深入(102) 调整身心(103) 大啃仙桃(104) 拼命劲头(106) 打回原形(107) 赤身和尚(108) 超越禅定(109) 如何修持(110) 诚心专致(111) 公案由来(112) 两顶帽子(113) 嘴皮功夫(114) 大喝一声(115) 门夹住脚(116) 无法可得(118) 坦诚面对(119) 灯笼熄灭(120) 少年出家(121) 女尼“知客”(122) 境随心转(123) 手杖一挥(125) 谁是“后人”(126) 打坐不睡(127) 第四辑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129 画像不易(131) 锲而不舍(132) 画个圆圈(133) 来去自由(134) 自鸣不凡(135) 内在的光(136) 耍弄嘴皮(137) 一刻不离(138) 佛住哪里(140) 忏悔法门(142) 说话挨打(143) 管好身心(144) 不淋一人(145) 何须执著(146) 乌鸦叫声(147) 临死不危(148) 金刚最坚(149) 前世“业识”(150) 谁缚了你(151) 走出迷井(153) “禅”在江湖(154) 茶中有“禅”(156) 孤掌之声(157) 善恶不思(158) 滴水之微(159) 离“禅”千里(160) 花开莺啼(161) 月亮圆缺(162) 弹无弦琴(163) 试读章节 离“禅”千里 石头希迁禅师是唐代一位高僧,跟随他习禅的弟子遍及大江南北,禅风大振。 他早年赴广东曹溪参请六祖慧能大师,慧能曾为他剃度出家。 数年后,慧能圆寂了,希迁遂依止慧能的大弟子行思禅师,受益匪浅。 当年,行思初见希迁时问他:“你从哪里来?” 希迁回答说:“从曹溪来。” 行思又问道:“你从曹溪带来了什么?” 希迁回答说:“没去曹溪前,好像没缺什么!” 行思又问道:“既然如此,还到曹溪去干什么?” 希迁坦然说道:“不去曹溪,怎知不缺?” 历代的禅师认为:人人“自性”(佛性)本身具足,非为外得。即使是曹溪看为“禅门圣地”,又能给人什么呢?但心内之宝,外被尘识所障,不经明师点拨指示者,只能是握璧如石。所以希迁说:“不去曹溪,怎知不缺?”就是这个意思。 晋朝的傅大士曾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这首禅偈内容,不也是点拨学人的“策语”吗?对习禅的学人来说,要将精神集中在内求,若着外相,离“禅”千里! 花开莺啼 很多人习“禅”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悟境”。唯有“悟”才能洞察宇宙、人生真谛;没有“悟”境的人,看这花花世界,困惑不解,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有一僧人在佛堂里诵《法华经》,当他读到“诸法本寂灭”时,疑情大起,日夜参究。 一日,他来到溪边担水,偶然听见黄莺在树上啼叫,豁然开朗,遂写下了一首偈子: 诸法从本来,皆自寂灭相。 春至百花开,黄花啼柳下。 这是说,大自然虽变幻莫测,但仍有一定的顺序,例如花开莺啼是春天的象征,它的秩序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说花开莺啼是静的;但花有开有落,黄莺有啼有止,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又是动的。动与静无法截然地分开。僧人从花开莺啼的“动”相“悟”到“寂灭相”。 据说,张九成也为一个公案所困扰。他在夜晚来到溪边思索,突然溪中传来一声蛙叫,使他茅塞顿开,信笔写下了: 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张九成也是在“静”中闻声而“悟”。由此可知,闻声的人与鸣叫的青蛙在静静的月夜里,彼此浑然一体,没有“物”、“我”之分,也没有“动”、“静”之分。这是达到高层次的“禅境”。 月亮圆缺 禅师经常表述的禅话,骤然听起来,似乎高深莫测,不懂得禅的人会感到对方是诡辩,不合逻辑,脱离常理;殊不知“禅话”内容引人至另一境界,非常人所能感知。 仰山慧寂是唐代高僧,沩仰宗的开创者之一,昔日谒沩山得启示,证悟大道;后在江西仰山大弘禅法,闻风前来僧俗弟子近干人,盛冠一方。 一天晚上,仰山与弟子善道一起赏月。 仰山指月亮说:“善道,你说这月缺时圆相哪里去了?月圆时缺相哪里去了?” 善道信口答道:“缺时圆相隐,圆时缺相在!” 仰山听了这番话,则摇头不语。后来,云岩禅师说:“缺时圆相在,圆时缺相无!”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善道和云岩的答话都是就知见而言,像善道的意思是缺时只见缺相,圆时缺相仍在。云岩的意思是缺时虽不见圆相,而圆相不失,圆时缺相还没形成。两人解释不同,但都着相。 其实缺、圆之相,都是相对而言,如果心中没有圆相,怎知缺相;心中没有缺相,怎知有圆相,圆缺都不是“自性”,离开“形象”才是。 弹无弦琴 滚滚红尘里,人的变与不变有时并非自己能控制的事。然而无论怎么变,你始终是你,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只可惜本来面目虽然人人有,但找到的人却如凤毛麟角。 为什么呢…… 禅是一个无弦琴,在人的心中轻轻弹奏着。此曲只有自己才听得见,别人却无从领会…… 有说禅者是寂寞的,但相比在现代都市中无数夜夜狂欢的孤独的灵魂,他们的生命却是如此丰盛的。 禅修其实很简单,不论是参公案、参话头,又或是坐禅,都是清清爽爽、轻轻松松的事。只要你愿意,几乎随时都可以进行。 禅修也可以很难,因为任何的修行都必须修行者先放下——无论他执著的是个人的得失又或是天下的兴亡……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禅者与世人看的世界并没有不同。改变的是一种心情,升华的是另一种境界。 P160-164 序言 说段禅话(代序) 为了“说禅”,不得不谈一段“古”。话说五十多年前,著者有缘往广东乳源云门寺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稍后又到过扬州高雯寺、镇江金山寺入“禅堂”、“听开示”、“参话头”……坐在蒲团上提起念头来冥思默想:“我是谁?”“谁是我?”疑念未断,参来参去参不透,仍在黑漆桶内打圈圈,到头来:“我还是我!”始终未能找到“本来面目”。而今在鹏城重遇恩师本焕上人,一代高僧,契机施教,语多鞭策,当头棒喝:“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个中乾坤,破除妄念,继找“话头”参! 究竟“禅”是什么!它什么都是,但是,什么都不是。 禅,不可说,但是,又非说不可!由于禅的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作佛”。所以大多数的人,只要一谈到禅,总认为那是非常抽象且深奥的。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一不含有禅机,因之,禅是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便没有禅。《佛门故事·智慧篇》里面讲的是习禅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人施教,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新颖卓异,能迅速有效地启发人“开悟”,是历代禅宗大师卓越的创造,宛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历代禅师的每段公案、语录、机锋,皆能荡涤世人的尘劳,导引人们挣脱生活的桎梏,得大自在!进而啜饮生命无尽的源泉,跨入永恒的彼岸,超脱“生死轮回”之苦,是人生追求的终极幸福。 二00一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于香港嘉湖山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