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侯仁之与北京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祖希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朱祖希著的《侯仁之与北京城》分为上、下两篇,向读者展示了侯先生对北京研究的重大成果及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侯先生作为”中国申遗第一人”,为保护北京的”生命印记”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作者作为侯仁之先生的弟子,从仰望与继承的角度,呈现了老师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做出的卓越贡献。从书中可以看出两种情怀,一是侯仁之先生对北京不变的深情,一是作者对恩师仰止般的崇敬与服膺。

内容推荐

《侯仁之与北京城》是一本作者朱祖希怀着对老师的无比崇敬,对北京的无限热爱,以自己数十年的亲历、亲受和心灵感悟编撰而成的书。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侯仁之先生对北京的起源、变迁呕心沥血的求索及其在理论上的建树,和他殚精竭虑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印记所做的巨大贡献,并体会到侯仁之先生是如何为我们树立起一个在科学探究道路上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榜样的。

目录

上篇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对北京城的探索和研究

 一、情系北京结缘燕园

(一)一颗植人心田的种子

(二)燕园问学

(三)亲炙教益

(四)“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

(五)鸿篇巨著——《北平历史地理》

(六)满怀激情讲北京

 二、北京的传说与历史的真实

(一)明代北京城的修建

(二)有关刘伯温传说的推测

(三)刘伯温经营卜建了南京宫城

 三、北京原始聚落的起源和蓟城的确立

(一)对外国学者论说的评述

(二)北京原始聚落产生的地理条件

(三)周武王分封和蓟城的确立

(四)关于琉璃河的“燕都”

 四、北京城历史演进的轨迹

(一)燕都蓟城商贸要津

(二)平原门户军事重镇

(三)辽代陪都巨变之始

(四)金朝继起改称中都

(五)大汗之城世界名都

(六)明清北京帝都之最

 五、水,开启“圣城”奥秘的钥匙

(一)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

(二)高梁河,北京城的生命之河

(三)古代北京水源的开辟和运河的开凿

(四)水,元弃中都建大都的主要原因

 六、全面论述元大都城的规划布局

(一)元大都城规划设计中心的确定

(二)元大都宫城和宫阙的布局

(三)元大都城街道坊巷的布局

(四)元大都城河湖水系的利用与改造

下篇 要真实要发展

 ——北京城的继承、创新和保护

 一、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

 二、海淀镇与北京城

(一)海淀附近的地形、水系

(二)海淀镇原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三)对“中关村西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四)海淀镇上的“莲花白”

 三、修北京西站。保北京城生命印记

(一)修北京西站是首都发展的需要

(二)“京门”之旁,再造莲花池公园

 四、为保护卢沟桥而鼓与呼

 五、为后门桥呼吁,给新石桥命名

(一)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起始点c.

(二)为什刹海东岸新建石桥命名

 六、《什刹海记》和复建汇通祠

 七、金代宫苑遗址,期盼建成“鱼藻池公园”

 八、从“蓟丘纪念柱”到“蓟城纪念柱”

(一)应邀审视“蓟丘纪念柱”设计方案

(二)蓟城在广安门内外一带

(三)为“蓟城纪念柱”撰写《北京建城记》

 九、为“金中都建都纪念阙”撰写《北京建都记》

 十、深刻认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和特点

(一)明确城市的性质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二)阐明城市的特点直接关系到地方特殊风貌的形成和发展

(三)旧城的改造,必须立足于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高度,对于

 固有的独特风貌,既要有所继承,又要有所创新

 十一、全面论述北京城的平面设计

(一)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

(二)明北京城的平面布局

(三)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平面布局的变化

 十二、北京紫禁城在规划设计上的继承和改造

(一)紫禁城是明初在元“大内”的废墟上重新规划设计而兴建的

(二)明紫禁城在规划设计上的继承和改造

 十三、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

(一)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

(二)北京城中轴线是封建时代“面南而王”的象征

(三)“面南而王”的文化渊源

 十四、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

 十五、“中国申遗第一人”

后记:永远的老师,永远的怀念

(一)侯先生给我上的第一课——北京

(二)“你挨淋了吧,还好吗?”

(三)和侯先生“拉钩约定”

(四)薪火相传,后生可畏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情系北京结缘燕园

(一)一颗植入心田的种子

城墙,是首都北京的标志。因为正是北京的城墙、城门和箭楼,构成了都城发展史上所罕见的极大特色。

“没有了城墙,那还叫北京城吗?”

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就代表着北京。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位出生于瑞典的美术史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就曾经来北京,并对城墙城门作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回去之后,写了一部书,叫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他在书中这样描述:“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巨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内城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它们也许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你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之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它那分外古朴绵延不绝的外观,粗看可能使游人感到单调、乏味,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些城墙无论是在建筑用材,还是营造工艺方面,都富于变化,具有历史文献般的价值。城墙单调的灰色.的表面,由于年深日久而剥蚀、毁损……不过,整个城墙仍保持着统一风格。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便筑有大小不尽相等的坚固墩台,从而使城墙外表的变化节奏变得鲜明。这种缓慢的节奏在接近城门时突然加快,并在城门处达到巅峰……双重城楼昂然耸立于绵延的城墙之上,其中较大的城楼像一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城堡般的巨大角楼,成为全部城墙建筑系列的巍峨壮观的终点。”

他还说:“无论从历史的,还是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城门中仍有一部分可视为北京的界标,它们与毗连的城墙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早期历史。它们与周围的景物和街道,组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别具一格的优美画图。”

1931年,也就是距今80多年前,当时的侯仁之还是一位中学生,第一次乘火车来到北京(那时还叫“北平”),经天津北上抵达前门火车站。正是这样的一次普通的北平之行,却给侯仁之先生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在一次回忆中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当时,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对被称作文化古城的北平,心怀向往,终于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了前门车站。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

侯仁之先生虽然没有出生在北京,但是在他见到北京城墙、城门的一瞬之间,北京城却已经像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深深地植入了他的心田之中。

就在他进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期间,有一天,他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读到了梁思成和其夫人林徽因合写的《平郊建筑杂录》。其中这样写道:“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有的是煊赫的‘名胜’,有的是消沉的‘痕迹’,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游历团的赞扬,有的偶尔受诗人的凭吊或画家的欣赏。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诗意的感受……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求知欲极强的侯仁之,当时读了这段文字,特别是这最后的几句,马上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探索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起源和变迁,仅凭文献的记载是不够的,还需要实地考察,特别是实物的印证。而在此后不久,即本科毕业留校作为顾颉刚先生的助教,协助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更使侯仁之体会到古建筑在印证“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的重要意义。

也因如此,那颗业已植入心田之中的种子,亦越发地埋得扎实。以至于1988年夏,在读到冰心在《我和北京》一文中所写的“我和北京的感情是深厚的,是与日俱增的……提起北京,我想到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时,侯仁之真是感慨万千,特别地激动,特别地高兴。因为,在相继而来的岁月里,尽管风雨飘摇,甚至狂飙陡起摧屋拔木,但是这粒深深地埋在心田中的种子,仍顽强地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迅速生根发育成长起来,甚至促使他进入了一座探索不尽的科学殿堂。

P2-5

序言

1911年12月6日,一个充满生机的小男孩,在河北省枣强县肖张镇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在后来成为国内外知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的侯仁之先生。

现如今,侯仁之先生已是年届102岁高龄的老人了。那么,这百余年的风雨人生,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在他的幼年时,深得母亲的教诲,热爱劳动,勤奋学习。

1926年,15岁的侯仁之到山东博文中学读书。

1932年,考人燕京大学。

1946年,负笈英伦,留学利物浦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1949年9月,辗转回到祖国,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之后,侯仁之先生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任地质地理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侯仁之先生在地理学,尤其是在开创现代历史地理学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其获得诸多殊荣。

198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9年,美国地理学会(AGS)授予他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学者。

2001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CS)授予他“200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这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第一次到中国大陆颁奖。

该委员会主席皮特·瑞文在颁奖会上这样说:“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侯仁之先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他向以“仁爱之心立世,仁义之心修身,仁德之心治学,仁和之心达济天下”。他以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探索并创建了现代历史地理学。

已故的北京大学地理学杨吾扬教授曾在他的《地理学简史》一书中这样写道:“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成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是侯仁之。”

侯仁之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城市历史地理领域,特别是在北京城的起源、城址变迁、城市规划等方面。他走出书斋,勇于深入实践,逐步建立起了城市历史地理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学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的新方向。1994年他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思想体系,并写下了如下的一段话:“城市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建造的最大、最复杂的工程……我已确信,没有对过去的研究和理解,就不能有效地规划未来。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均适于此,概莫能外。”

与此同时,侯仁之先生又进行了沙漠历史地理和中外大都市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98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入选北京大学院士文库的《侯仁之文集》,200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我从燕京大学走来》《历史地理学的视野》《北京城的生命印记》等作品。

侯仁之先生95岁华诞之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兴根先生曾赋诗赞侯师一生的经历。其诗日:

扎根燕园,岁月悠悠。酸甜苦辣,几多春秋。霜凌雪辱,士节不丢。折磨受尽,二度拘囚。疾风劲草,浩气如虬。煨莲颉刚,学界一流。导师指引,仁之谋筹。历史地理,开拓研究。京郊古迹,西北沙丘。实地考察,双臻丰收。科教兴国,昂首排头。硕果累累,芳溢五洲。少壮志远,晚节劲遒。虚怀若谷,境界深幽。

北京,在侯仁之先生的心目中是一座“圣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侯仁之先生自己这样说。

他以历史地理学家特有的广阔视角和博大情怀,独特的研究方法,深入地探索了北京城的起源和变迁,进而展望了她的未来。他对北京城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的。他将自己的一生与北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也正是我要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我相信,读者会从中体会到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的那颗炽热的心、那份赤诚的爱,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中那种锲而不舍、勤奋坚毅,又严谨、博学的风范。

朱祖希谨识

2012年12月6日

后记

后记:永远的老师,永远的怀念

2013年lO月22日下午,侯仁之先生以102岁的高龄驾鹤西去了……

燕园的“一塔湖图”依然那样风雅秀丽,优美宜人,却从此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经常在这里跑步、散步,抑或是坐着轮椅流连在湖畔的老人。

侯仁之先生在他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就像一支坚毅挺拔的红烛,不知照亮了几多求知若渴的心灵;也不知引导了多少在科学的道路上,曾经迷茫过的年轻人……噩耗传来,我不胜悲痛,便从南方匆匆地赶回北京,只想在侯仁之先生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上三鞠躬!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侯仁之先生是我永远的老师,我将永远地怀念他。

(一)侯先生给我上的第一课——北京

1955年7月,我有幸以第一志愿——经济地理专业和学校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7岁的我,用一条两头都带钩的竹扁担,挑着母亲给我准备下的行李,怀揣着一手不家乡的泥土,从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北京。

北京,是我日夜向往的首都。

8月25日,当我在前门火车站下了火车,并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一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和雄浑厚实的城墙,蓦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时的我,刹那间好像全身的血都要被凝固住了……啊,这就是北京哪!

到了西校门,马上有老同学接待我,并陪同我到办公楼办理入学手续。但当我拿出录取通知书说是“经济地理专业”时,在场的几位老师和同学却不知道是哪个系的。经过询问才得知,“经济地理专业”归地质地理系,而且我是这个系首届经济地理专业的学生。我的学号是5505116,后来我才知道,这“55”是指1955年入学的,“05”是地质地理系的代号,“116”则是我的代号。就这样,这个学号一直伴随我到毕业。

当时,新的学生宿舍(后来的28斋、29斋、30斋、31斋等)还没有完工,就把我暂时安排在未名湖畔的第一体育馆。就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们班的第一位同学方梦桥(现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开学的第一天,按照惯例,地质地理系系主任要向全体新同学致欢迎词。这天早上,我们在大饭厅(现在的“百年大讲坛”)吃过早饭,便早早地来到了地学楼101号阶梯教室,和其他新同学一起坐在带有小桌的椅子上静静地等候着……

不一会儿,一位身着青灰色中山装,前额宽阔,戴一副黑框眼镜的老师走上讲台。他在讲台上站定之后环顾四周说了声:“欢迎新同学!”顷刻之间,101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啊!原来他就是我们地质地理系的系主任侯仁之先生。

侯仁之先生个头不高,却显得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从侯先生的讲话中我才知道,我们这一届新同学是地质地理系开办以来人数最多的。而“经济地理专业”则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依照苏联莫斯科大学的专业设置,在地质地理系新添置的一个专业。它的培养目标是“经济地理学家”,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对此,我的内心自然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紧接着,侯仁之先生便为我们开启了开学之后的第一课——北京。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座城市,只有深人地了解她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她的今天,展望她的明天……”

一开头,侯先生便这样给大家讲开了。他从北京的起源、城址的确定,讲到了她的变迁,讲到了她在都城规划建设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949年1月北京城解放了,她第一次回到了她的真正的建造者——劳动人民的怀抱。同年10月1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正式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侯先生那生动的语言、丰富而又深入浅出的内容,把我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直是支棱着耳朵仔细地听着,生怕把其中的哪一句话给漏了。这真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好的一堂课,也是我心仪已久的一堂课。也正是这堂课,“北京”便像是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田里。当然,也更坚定了我念地理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就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侯先生又亲自带领我们做了一次地理考察。我们从西校门出发,进蔚秀园、挂甲屯、西苑、圆明园西墙外,过青龙桥,到卧佛寺、樱桃沟……侯先生一边走,一边讲。“我们学地理的,既要在书斋里查阅文献资料,汲取前人研究的成果,也要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实实在在地探究。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理研究才会是承前启后,脚踏实地的。”

……

在侯仁之先生的竭力推进之下,其间虽几经曲折,但终于在1987年出版了《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这是一本以反映北京市政区与城市沿革,即北京自金朝建都以至民国时期的地区演变为主的图集。由于这是中国第一部城市历史地图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七年之后又出版了第二集。该集所反映的是旧石器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包括地貌、水系、土址、植被和气候等。按照侯师的设计自然还有《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要出版。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一位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离开了地图,也就离开了一切的地理研究;接触了地图,才能接触到其他一切小地理研究。以地图为开始,还要以地图结束。”

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视地图的应用。他除了亲自动手绘制以外,还购买了许多北京地图。而《北京历史地图集》则是侯先生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成果。

前不久,由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岳升阳先生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图集《侯仁之与北京地图》,则向人们展示了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中、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地图,又如何绘制教学用图的,还有的是他设计后再由别人代绘的。图集中所选的147幅,共计148个画面,分为“教学科研绘制图”“教学、研究参考用图”。读者既可以通过这些地图,看到侯仁之先生做学问的辛劳、治学的严谨,也可以了解到侯仁之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同时,通过这些地图,也可以了解北京的历史环境的演化和城市发展的历程。

瑞士籍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尼罗河传》的序言中这样说:“当他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写传记时,他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条大河;而当他为一条河流写传记时,他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意)

本书并不是一本传记,但是从侯仁之先生百余年的风雨人生和皇皇巨著,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是如何从岩罅中的涓涓细流,丛林中的潺潺小溪,在山野之间流淌,接纳了苍天和大地的雨水泉流,终于逐渐壮大起来的。尽管其间也有过千难万险,迂回曲折,但最终还是冲出了深山峡谷,成为一条波澜壮阔、奔向大海的伟大河流。

侯仁之先生的一生是一条大河,他的学术成果是大德文章。

对于侯仁之先生所创建的现代历史地理学,以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弘扬,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自然责无旁贷,而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更成了研究北京的学者们的会聚之所。

可以相信,侯仁之先生所开辟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科学道路,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研究的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成果,必将会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的。

燕京耆哲又去一人!历三朝,行万里,书一湖未名星光璀璨,一时人间无两。穷毕生,尽白头,现千载华夏故城风采,实乃德才双馨!

侯先生,我们永远崇敬您。永远怀念您!

学生朱祖希谨拜

2014年10月23日于虎怡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