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情感发育
情感发育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孩子对父母的人生经验教训的汲取,这会使其向不同方向发展:对父母崇拜满意的,可能会踏其印迹,子承父业;而对父母失望厌倦的,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对父母怜悯疼惜的,可能会将其未来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对父母避之不及的,可能首选逃离“爱的魔爪”。逆反期的孩子把自我独立和选择的自由自主看得很重,自主的选择甚至比正确的选择更重要,父母引导其做出正确选择远比代行权力替其选择更高明,比如职业选择,即使方向正确目标合理,学生自己是被动的,不全心投人全力奋斗,也是无法实现的。再如爱情选择,父母极力反对可能促使本无定心的两人迅速结成团结联盟,而父母热切促成也可能使本来条件相当有发展前景的两人顿失诗意感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都是事后明的老话,年轻人不屑的。
心理断乳与精神叛逆同在,随着知识增长心理成熟,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比父母在各方面更有判断力,可以自主。理性方面他们的优越性是明显的,更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但情感方面他们仍然面对新的太阳,新的人生,无多少可供资鉴的经验。老师不负责传递这方面的知识和体验,父母的人生经验在他们看来既庸俗又老土,力欲突破。殊不知,智商与情商有时呈反比,情感领域的失败者可能比一帆风顺的人有更多值得传递的经验教训,而家庭中表面看起来占劣势的往往是以退为进有容乃大赢得理想猎物的好猎手,而洋洋自得或痛不欲生的那个条件优越者倒可能是个被动的猎物,夸夸其谈不能掩盖情商的低下。生活的辩证法把情感领域的规律遮蔽得扑朔迷离,能说出的往往不是真话,不能说的往往外人不易看破,初人生活的大学生这时很难分辨生活真理和常识误区所在。
大学生在自己的事业和友情、爱情交往上,越来越少征求父母的意见,结束了高考阶段同一战壕战友的关系,父母遥远的关怀渐渐收缩到了只能关注身体健康,涉及其他则会被不耐烦地打断,儿女对父母的需要只剩下经济支撑,涉及其他则会被同龄人嘲笑,“mom’s boy”“乖乖女”,在这个心理断乳期总是幼稚的表现。很少有学生注意到同情地理解父母一辈的内心世界变化、批判地汲取其人生经验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
1.1.3 自我成长
父母家乡成为淡化的背景了,更广阔的世界吸引眼球,大学生把目光投向老师和书本,而这里是知识的园地,个体体验和感受或者被剔除,或者在抽象概念的重重遮蔽中难辨面目,何况专家学者能在情感问题上坚持实话实说依从真理态度的并不多,起码不如文学艺术家更真诚真实,在客观世界他们是专家,在主观世界,他们往往会被道德绑架,被宗教胁迫,被政治左右,被哲学迷惑,被大众媒体牵制,被家人朋友影响、被塑造自己完美形象(而不是自己完善学说)的念头误导,言不由衷,辞不及意,我们经常在课堂和电视屏幕上看到专家被大众掌声裹挟成“砖家”的场景。大学生把目光投向历史人物、政治人物、影视明星、体育娱乐偶像,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养料,而这些在历史叙述中变形、在政坛风云中表演,在大众关注中刻意遮蔽自我塑造理想形象的人物,当然很难提供真实的情感世界规律,他们的情感尝试也在摸索中,其成功与失败会被高倍数放大并夸张展示出来,这种玻璃瓶中无隐私的透明生活更强化了他们的表演性,以至于生存就是表演,表演就是生存,这是不健康的非自然的非常态的生存方式,明星本人能脱出这种状态进入自己真实生存状态也很费劲,遑论指导他人人生。
不过对于年轻一代,名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毕竟,他们提供了可供品鉴批评的人生标本和情感实例,广闻博览,也可窥见情感世界的一些规律。但规律总在常态中,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普通人生命历程的总结归纳中可理出情感线索,只是,这些在俗语老话民谣乡谚中闪烁的人生智慧,不会被现代科学教育体系囊括,也就易成为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的知识盲点。心理学对人类情绪情感的研究宁肯从小白鼠人手,从儿童心理和原始部落文化人手,也不会从考察现实人生人手。情感经验的代际传递因代沟而断裂,情感经验的文化传递因学科体系的分割而遗漏,而在科学文化居主导地位的现代文化体系中,恰恰是科技理性泛滥而情感冷漠意志淡漠,这样,在知识爆炸性增长的今天,情感世界却是苍白贫血的,个体在一过性生命里程中花大半的时间循环摸索,吃一堑长一智,在教训中缓慢成长。
网络时代的情感自我教育和同龄人深度交流中的相互教育起了一定作用,网上情感论坛打开了个体隐秘的情感黑箱,使人们在匿名袒露心迹的过程中对人类心理有了普遍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网上生活成为其社会生活的预习期,他们在网上与社会智慧和文化智慧交流,丰富着其科学智慧。但虚拟空间的抽象生存也会更加隔绝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使情感被抽空体验而成为符号化操作。
P21-23
绪论: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情感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的软肋
第二节 情感教育理论资源清点及实践探索总结
第三节 情感教育实践环节中的重点对策
第四节 大学情感教育理念研究对当代情感世界解析的意义
第一章 亲情反思
第一节 心理断乳期的亲情反思和情感反哺
1.1.1 心理断乳
1.1.2 情感发育
1.1.3 自我成长
1.1.4 我们如何做父母
1.1.5 情感反哺
第二节 亲情的理性分析
1.2.1 亲情的一般原则
1.2.2 母爱更多本能色彩
1.2.3 父爱的理性特征
1.2.4 父爱与母爱的平衡
1.2.5 亲情关系与社会关系预演
1.2.6 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与文化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与亲情模式转化
1.3.1 从古希腊神话看人类家庭亲情的演进
1.3.2 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看亲情的社会本质
1.3.3 社会制度变迁中亲情的外扩与内敛
第二章 友情建构
第一节 朋友是自己的镜子
2.1.1 流年友情
2.1.2 大学友情流程
2.1.3 知心学友
2.1.4 同室兄弟姐妹
第二节 传统友道观与现代人际关系
2.2.1 惜缘慎交
2.2.2 传统友道观
2.2.3 朋友信义
2.2.4 交往方式与社会机制
第三节 大学交友之道
2.3.1 开放人格,开朗性情
2.3.2 自然交往,看淡分合
2.3.3 重情重义,礼尚往来
2.3.4 热情相助,解围济困
2.3.5 不卑不亢,平等尊重
2.3.6 理解宽容
2.3.7 友情与嫉妒
2.3.8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2.3.9 不要在刻意结交中放弃和迷失自我,导致心理失衡
2.3.10 友情的泛化与升华
第三章 爱情实践
第一节 爱情理想的确立和明晰
第二节 爱情的本质与属性
第三节 爱情辩证法及组合类型
第四节 校园恋情解读
第五节 校园爱情误区
3.5.1 高智商低情商
3.5.2 文科的浪漫,理科的幸福
3.5.3 美丽的爱情是脆弱的
3.5.4 浪漫的爱情不稳定,现实的爱情不精彩
3.5.5 爱情与友情界限模糊
3.5.6 在爱情的痛苦中蜕变和艰辛成长
第六节 大学爱情探索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3.6.1 性的开放与情的升华
3.6.2 同居试婚往往无疾而终
3.6.3 新女性事业发展与婚姻理想的平衡
3.6.4 女性与生育
3.6.5 另类情爱与心灵蜕变
第四章 乡情拓展
第一节 乡土
第二节 乡亲
第三节 乡音
第四节 乡俗
第五节 乡愁
第六节 乡思
第五章 社会情感体认
第一节 情感的社会化
5.1.1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个体情感社会化
5.1.2 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社会情感发育的影响
5.1.3 社会情感的理想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发育
第二节 社会情感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解析
5.3.1 青年精英文化的叛逆性与建构性
5.3.2 相关社会政策对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影响
5.3.3 参与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
5.3.4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文化优势
第六章 政治激情的冷却
第一节 政治情感ABC
6.1.1 政治是群体情感控制和操纵的艺术
6.1.2 政治情感模式与政治体制的对应
6.1.3 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政治情感差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对国人情感世界的影响
6.2.1 中国人的政治情结
6.2.2 德治与法治对应的社会心理基础
6.2.3 传统兵法智慧对政治情感的影响
6.2.4 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情感智慧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情感现状
6.3.1 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与政治理性
6.3.2 学生运动是带有理性色彩和理想目标的群众运动
第四节 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的几个重点
6.4.1 注意社会情感与政治情感的区别
6.4.2 在民族情感上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
6.4.3 爱国情感应有理性界限
6.4.4 阶级阶层情感的法眼与盲点
第七章 经济情感的升华
第一节 欲望是生产的动力
7.1.1 欲望的地位与功能
7.1.2 欲望的合理性与快乐、幸福感
7.1.3 欲望系统的自身发展
第二节 情感生产与情感消费
7.2.1 情感也是生产力
7.2.2 情感劳动的技术含量决定其价值
7.2.3 情感管理
7.2.4 情感消费
第三节 大学生经济情感的发育
7.3.1 在日常理财过程中培养经济思维
7.3.2 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中体会经济情感的变迁
7.3.3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透视经济情感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特性
第八章 现代文化情感建构的两大基石:科学情感与审美情感
第一节 科学情感
8.1.1 好奇心导向的科学情感所蕴含的革命力量
8.1.2 科学态度与科学家的态度
8.1.3 科学气质在现代人格建构中的作用
8.1.4 科学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审美情感
8.2.1 从艺术和美学发展脉络看情感世界的认知
8.2.2 美学范畴与情感类型
8.2.3 审美创造中的情感提炼
8.2.4 现代审美接受中的情感汇通
第九章 情感规范的反思与突破
第一节 道德情感
9.1.1 道德良心的人性基础
9.1.2 道德情感体验
9.1.3 道德情感与道德修养
9.1.4 道德理想与社会机制
第二节 宗教情感
9.2.1 宗教情感的发展:从恐惧、敬畏到崇拜、爱
9.2.2 中国人宗教情感状况的反思
9.2.3 理解宗教情感,建构文化和谐
第三节 哲理情感
9.3.1 以价值论为核心的当代哲学为情感世界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9.3.2 情感理性和情感智慧的生成
9.3.3 当代情感世界的理性化与情感哲学的兴起
第十章 全球化时代人类情感世界发展走向
第一节 普世价值与多元文化的制衡
10.1.1 普世价值建构的基本原则
10.1.2 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
10.1.3 普世价值与多元文化情感交流
第二节 生态伦理与人本观念
10.2.1 人类的自然情感模式变迁轨迹
10.2.2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情感解析
10.2.3 生态伦理与生态艺术
第三节 人类情怀与情感修炼
10.3.1 突破政治中心主义的局限
10.3.2 突破民族中心主义的局限
10.3.3 突破地域文化中心主义局限
10.3.4 突破科技中心主义局限
10.3.5 超越西方现代性中心主义的局限
lO.3.6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骄妄
参考文献
杨岚编著的《情感世界解析——兼论大学情感教育理念》建立了情感世界的理论分析模式,从个体情感、社会情感、文化情感几个方向展开,把混沌的情感世界清晰展示,从各类型情感历史发展到现代情感模式分析,把情感教育与文化心理现代化进程、精神文化体系现代化进程结合在一起系统考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方法深入研究,学术视野开阔,方法科学,原创性较强。《情感世界解析——兼论大学情感教育理念》对大学情感教育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分析我国情感教育现状入手,提出对策性研究策略,并系统论述了个体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社会情感(包括政治激情和经济情感),文化情感(包括宗教情感、伦理情感、哲理情感、科学气质、审美情感及人类情怀等)的基本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建构培育的重点,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达到了先进水平,也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灵成长需求及规律,相信本书出版会有力促进我国情感教育的发展。
信息文明时代是普及大学教育的时代,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成为文明重心,知识分子成为泛化的群体,大学生情感模式是当代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未来趋势的具体体现,大学情感教育是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新和创造力培育的必要环节,更是现代人格培养和高科技时代自觉能动的主体培养的主渠道,对大学情感教育的理念建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杨岚编著的《情感世界解析——兼论大学情感教育理念》从分析我国情感教育现状入手,提出对策性研究策略,并系统论述了个体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社会情感(包括政治激情和经济情感),文化情感(包括宗教情感、伦理情感、哲理情感、科学气质、审美情感及人类情怀等)的基本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建构培育的重点,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达到了先进水平,也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灵成长需求,相信本书出版会有力促进我国情感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