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密使》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密使(格雷厄姆·格林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格林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密使》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内容推荐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密使》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本书由英国新锐犯罪小说家伊恩-兰金作序推荐。 目录 第一部 猎物 第二部 狩猎者 第三部 最后一枪 第四部 结局 试读章节 海鸥盘旋在多佛的上空。它们像团团雾片一样飘向远方,然后又逆风振翅飞回那隐约可见的城市。与此同时,轮船的汽笛声在高空中哀鸣,其他船只也都鸣笛应和,一片凄凉的声音响彻四方,是对谁表示哀思呢?轮船徐徐地航行在秋天凄凉的黄昏中。这使D想起送葬行列,一辆柩车缓慢、肃穆地向着“安息的乐园”前进,柩车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以免震动了灵柩,就好像那具尸体害怕颠簸似的。悲痛欲绝的女人们在灵柩的布帷周围尖声嚎哭。 三等客舱的酒吧间挤满了人;一支橄榄球队正乘着这艘轮船回国,系着条纹领带的队员们在喧嚷着争夺酒杯,就像在球场上争夺橄榄球似的。D有时听不懂他们在叫喊什么,可能是行话,也可能是方言。对他来讲,需要过一小段时间才能恢复记忆中的英语;他的英语一度非常好,但是现在他记得的大都是文学语言了。他试图躲开他们远一点儿,他,一个上唇蓄起浓须,下巴留下一道疤痕,额头布满焦虑烙印的中年人。可是在那狭小的酒吧间里你根本躲不开别人——他的肋骨上挨了一胳膊肘,一张嘴巴对着他的脸直喷酒气。他对这些人感到非常诧异,看到他们那种肆无忌惮的热乎劲儿,你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战争正在进行——不仅在他所离开的那个国家正在打仗,就是这里,在多佛的防波堤外半英里的地方,也在进行着战争。他好像把战争随身带来了。D来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他怎么也搞不明白,人们竟然会对此毫无感觉。 “传过来,传过来。”一名队员对酒吧间侍者高声叫着,可是他的那杯啤酒却被别人一把抢走了。那个人也在喊:“出界。”“抢球啊,”大家齐声高叫着。 D一边侧身往外挤,一边说:“对不起,对不起。”他翻起雨衣的领子,登上寒气袭人、雾气蒙蒙的甲板;海鸥在天空中哀怨地叫着,从他头顶上疾驰而过,向着多佛飞去。他跺着脚,在栏杆边走来走去,好使自己不被冻僵。他低着头,甲板就像一幅军事地图,勾画出战壕、难以进攻的阵地、凸角和累累的尸体。轰炸机从他两眼中起飞,在他的脑海中,群山在爆炸声中颤动。甚至当他在这艘悄悄驶入多佛的英国船上来回踱步时,他也丝毫没有安全感。危险已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它不像大衣,大衣有时是可以扔在什么地方的。危险已成为他的皮肤,至死也无法摆脱。只有腐烂才能把它从你身上剥掉。你唯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一位朋友被发现在衬衫下面戴着一枚圣章,另一位朋友则属于一个名称不对头的组织。他在毫无遮拦的三等舱甲板上走来走去,走向船尾,直到他的路最后被一扇小小的木门挡住,门上挂着一块牌子:“非一等舱乘客请勿人内”。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这种等级森严的牌子令人感到是一种侮辱,但现在等级中又划了等级,已经不意味着什么了。他望了望上面一等舱的甲板,只有一个人和他一样站在寒冷的甲板上,衣领翻着,正站在船头眺望多佛。 D重又走回船尾,轰炸机又一次起飞,像他踱来踱去那样有规律。除了自己,你谁都不信任,有时你连能不能相信自己都没有把握。他们并不相信你,正像他们不相信那位戴圣章的朋友一样。他们那时是对的,但谁又能断定他们现在就不对呢?你——是一个被另眼看待的人。思想意识是件复杂的事,异端邪说总是不知不觉地搀和进来……他不能肯定现在自己是不是被监视着;他也同样不能肯定人们对他进行监视就一定不对。归根结底,如果扪心自问,他对于经济唯物主义的某些观点是不接受的……而那个监视人——他真是被人监视着吗?刹那间他被一种无尽无休的不信任感搞得心烦意乱。在他贴胸的兜里鼓鼓地放着所谓的信任状,但是证件已不再意味着信任。 他慢慢走回来——这是心中无形的锁链允许他往返行走的范围。透过浓雾传来一个女人清晰刺耳的声音:“我再来一杯。我还要一杯。”不知哪里传来了玻璃打碎的声音。救生艇后面有一个人在哭泣——不管你走到哪里,这个世界都是奇怪的。他小心翼翼地绕过船艏,看到一个孩子挤在一个角落里。他驻足望着那孩子,无动于衷,就像是在看一篇字迹模糊的文章,他根本不想费劲去辨认它。他怀疑自己这一生中是否还能分担他人的情感。出于责任感,他语气温和地说:“你怎么了?” “碰着头了。” 他说:“就你一个人吗?” “爸爸让我站在这儿。” “因为你碰了头吗?” “他说我不该哭。”孩子停止了哭泣。由于把雾吸进了喉咙,他咳了起来,黑眼睛从小艇和栏杆之问的洞穴里往外窥视着,充满戒备的神色。D转身继续踱步。他感觉自己根本不应该同孩子说话,很可能有人在暗中看着那孩子——不是他的父亲就是他的母亲。他又来到栅栏跟前——“非一等舱乘客请勿入内”。他往栅栏里面望去,另外那个人正从雾中走过来,那人的锁链要比他的长一些。D先看见了那人笔挺的裤子,然后是皮衣领,最后是一张脸。他们隔着那扇矮小的门互相注视着。猝然相遇后两人都没有说话。其实,他们两人也从来没说过话;他们被不同的第一个字母、被无数死亡分隔开了——多年前,他们在路上见过面,一次是在火车站,另一次是在飞机场。D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那个人先走开了;他那裹着厚大衣的身体瘦骨嶙峋,身材很高,样子灵活,但有些神经质。他那像踩着高跷似的僵直的双腿迈动很快,可是总使你有一种感觉,好像它们会一下子折断似的。他看上去仿佛已决定要采取某种行动。D想:很可能他要抢劫我,也许叫人杀死我。他的帮手、资财和朋友当然都比我多。他也一定能搞到几封写给大人物的介绍信一几年前,在成立共和国以前,他有过某个头衔……公爵还是侯爵……D已经记不清了。他们俩同乘一条船,这可太不幸了,而且他们俩竟然在把不同等级旅客隔离开的栅栏前相见,两个密使为了同一个目标。 汽笛又一次凄厉地呜叫起来,突然间从浓雾里冒出一条条船只、灯光和防波堤,就像很多面孔从玻璃窗里往外眺望。他们的船也是这些面孔中的一张。引擎半速运转着,然后完全停了下来。D听到海水拍打着船舷,船显然是在侧向漂动。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在喊叫——好像是从海里发出喊叫一样。船继续侧驶,接着一下子就靠了岸,一点儿没有费事。提着手提箱的乘客纷纷被水手拦住,看上去那些急着上岸的水手好像要把船只拆散,一段栏杆在他们手中好像已经折断了。 然后旅客们提着箱子蜂拥而过,箱子上贴着瑞士旅馆或者比亚利兹膳宿公寓的标签。D让过前呼后拥的人群。他随身除了那只装着一把刷子、一把梳子、一把牙刷和几件零星用品的皮包外什么也没带。他已不习惯穿睡衣睡觉了,一夜之间可能有两次空袭惊扰,穿睡衣睡觉也实在太麻烦了。 P3-7 序言 《密使》是部描写一个动荡年代的惊险小说。作品完成于1938年,花了作者六个星期,出版于:1939年,彼时,各国动荡混乱,全球规模的冲突交战正难以避免。如此年代引发的是强烈的紧迫感、绝望感,还有偏执妄想。谣言工厂制造着暴乱,没有人可信赖,阴谋论调无处不在。但换言之,这给了对时代精神充满敏锐感的作家以绝佳的素材。这其中,格雷厄姆·格林的敏锐力,无疑,始终无人可及。 作家天生就对同行的工作习惯感兴趣,我惊讶地发现,如格林本人在其亲自为本书所撰介绍中所写的,他每天上午写作《密使》,晚些时候创作《权力与荣耀》。当然,后者是他最有名的杰作,一部殚精竭虑之作,而《密使》——他眼里的自己的另一部“消遣小说”——却是以轻松消遣的面目出现的。大家都在猜他是如何周旋于两者之间的;这有点像莫扎特吃过早饭后创作歌剧,然后停下来吃午饭,转而再作《安魂曲》。 格林并不讳言自己倚赖苯齐巨林,这是安非他明的商标名,如今一般称作“苯丙胺”。。在《权力与荣耀》中兴许还看不出他服药的痕迹,但在《密使》中留有这种印记,后者充满了强烈的幻觉感,叫人联想起处于最强迫性和神经质抽搐之中的卡夫卡,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间谍》(格林似乎就是从这本书中得到的灵感,甚至连书名也是模仿它的。)一书也会有同感。兴许就是每天早上格林带着“不晓得又会变出什么阴谋”的念头坐在书桌前,才促成了这部作品的不确定感。英雄一次次地被人下套,每次又能起死回生,他的使命似乎注定要完蛋,描写阴谋的惊险小说给人以如此幽闭恐怖感的着实不多见。许多人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梦魇,梦里的每个场景都会产生危险,使人濒临失败和绝境。格林说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想起了西班牙内战和《慕尼黑协定》。他所设想的这一梦魇为全世界所共有,而且无法摆脱。 书中人物的命名体现了对卡夫卡的模仿。这位密使,通篇只是简单地被称作D,他的对手叫L。两人立场不同,但彼此了解。D不是一个典型的间谍:内战和妻子的死改变了他。他没有紧迫感,但自觉有责任怀念妻子。他曾经是名大学教师、《罗兰之歌》研究专家,书中,罗兰这个法国骑士的故事被解读成一种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的陈述。格林似乎想说古老的神话在这个新世界不会起作用了。格林在《权力与荣耀》(作者称其为自己唯一一部“主题先行”的小说)中努力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尽管是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但在他的“消遣小说”里,他感觉能更无拘束地轻快地处理罗兰这个形象,之后再将其抛弃。在此期间,D将发现自己遭到了愚弄,被诬陷谋杀,遭到追捕,继而转变成了猎手。他是一个经典的形象:一个被动消极的“理念的人”注定要变成一个“行动的人”。与D最相像的一个人物也许就是约翰·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1915)——另一部写于战火四起、人心遭受伤害年代的小说——中的理查德·汉内。巴肯写的是“同盟缘何被建立又缘何被破坏,为什么某些人会消失不见,战争的力量从何而来”,与格林如出一辙。尽管D是职业间谍(不像汉内),但充其量也就是名新手,遭受着比他圆滑和文雅的L的嘲笑与奚落。格林这个书名的讽刺意味就在于,这位密使既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周围的人。他性格有缺陷,他的英国之行将被人愚弄、遭人背叛。 小说从D到达英国南部海岸开始。早些时候,格林已经出版了《布赖顿棒糖》,这个靠着浓茶和煎猪肝气味完成的故事除了也是发生在相似的冷嘲笔调下的“英国老家”,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类型。作为他的国家阴暗角落的编年史家,格林始终是独一无二的,D所处的那个伦敦的旅馆,与电视情景喜剧《上升的潮气》中的某些东西相像,是一个地毯只铺到螺旋式楼梯之上的地方。在这里,D会得到一点小小的爱情(来自旅馆女服务员爱尔丝),但这并不会暂缓他的使命。然而,虽然书中有太多的枪击、冲突、追捕、对质描写,但其中相对安静的时刻也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所语言学校——那里有位贝娄斯博士解释了“世界语”(格林拼写成Entrenationo)如何能促成“交流,而不是误解与冲突”——D遇见了一位看似可能的盟友。将贝娄斯博士这一国际主义的尝试设置在疑惧和敌对的背景下显得别具讽刺意味,D本人也对贝娄斯博士锻造“能将最最相异的国家连接起来的链条”的能力报以讥讽。但不能确定格林本人对这种讥讽是否认同。《权力与荣耀》中的那个威士忌神父尽管完全清楚自己的缺点,却无法放弃自己的信仰。同样,D或许逐渐也会对自己在这场内战中为他自己这边的“事业”处心积虑的动机产生怀疑,但不会就此止步,不再去努力完成交付他的使命。如是这般,他才从灰蒙蒙的伦敦来到更加阴沉沉的北部工业中心区域,那儿的煤要售给冲突中的敌对一方。 如果说这本书开头部分显得离奇古怪,那么到了后面的片段,则几乎呈现出爱丽斯漫游仙境的味道了。那些镇子被冠以郇山呀、天国镇呀,还有什么考肯伯里尔,有个人物索性就叫克里凯。。一群衣衫褴褛的年轻激进分子向D伸出了援手,他也被允许向那些极度渴望复工、渴望这笔国际生意成交的矿工陈述他的理由。末了,他不得不再次出逃,回到南部海岸——他倒霉的冒险开始的地方——仅仅发现一种救赎在等着他。 《密使》不是最典型的《权力与荣耀》那种风格的格林。这本书读起来不甚顺畅,情节的跌宕转折并不总是令人信服的。雷蒙德·钱德勒曾说,要是场景沉闷,是时候就该引入一个持枪者走进房间了,而格林就不时地依赖这一手法。因而,这本书读起来同样有些令人精疲力竭,这就好比假如一个英雄永远都无法暂时摆脱黑暗势力,那么这样的电脑游戏也会令人疲惫不堪。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引人入胜,很有分量,因为冲突纷争——国家内部的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就和过去一样,如今仍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主题。格林也指明了一个方向,就是间谍小说将进人勒卡雷。时代,这类作品关注的是那些参与者的性格弱点和犹疑不定,而这些参与者或是不情不愿,或根本就是无意中参与进来的。写作本书的时候,格林对真实生活中的间谍活动一无所知,但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必定承认自己赞同“任何一种被忠实崇奉的信仰”。最适合干间谍的,如同最适合当恐怖分子的,都是出于一种纯粹的责任感而行事。D是一个备受折磨的灵魂——怀着责任感沉浸于对妻子的回忆,对自己在监狱里随时等着被拎出去枪毙的那段岁月心有余悸。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领地是死亡:他可以爱死去的人和将死的人,胜过爱活着的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陈述,在现今盛行的政治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狂热,还有自杀性人体炸弹的气候下,依然振聋发聩。 格林的目光始终如水晶般清澈,充满真知灼见。 伊恩·兰金。 2005年8月于爱丁堡 (管舒宁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