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螃蟹逸事
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世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可尊敬的,因为那需要非凡的勇气。不过到了现代,各种饮食的禁忌早已被打破。比如人们往往打趣某个地方的人,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除了四条腿的板凳不吃,其他都可以吃了。照此下去,地球上的飞禽走兽总有被吃尽的一天,那时,恐怕人类离自己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的宁夏农村,就不知道有些东西也是可以吃的。比如甲鱼,俗称老鳖,在南方那东西是美味、滋补,而且价格不菲。那时黄河边打鱼的人不少,但如果网到一只鳖,肯定都会大喊晦气,马上扔到河里了事。再比如螃蟹,在当时,见过的人都很少,更别说吃过了。螃蟹的繁殖很独特,必须要在淡水和海水汇流之处、半咸半淡的环境下,才能产卵育苗。因此,蟹苗要在如长江口的崇明岛等处才能捕到。好在,只要精心养护,蟹苗也可以在内陆淡水区域茁壮成长。
宁夏川区成规模养殖螃蟹,似从20世纪60年代始。当时有一位叫张宝奎的大学生,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分配到黑泉湖水产站任技术员,开始尝试螃蟹人工养殖。押运蟹苗是水产站一年养蟹能否成功的关键。那东西非常娇贵,火车运输时间太长,肯定不行,只能空运。那时航空业也远不如现在发达,还没有开通上海至银川的直达航线。飞机辗转起落,稍有服侍不周,蟹苗就会“全军覆没”,当年的螃蟹养殖也就宣告夭折。所以到后来,几乎每次蟹苗押运都由张宝奎负责,亲自动手,保温保湿,确保无虞。
20世纪70年代初,我所在的厂里还有许多年轻人从来没见过螃蟹。有一次,几个年轻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跑来找我:“老项(实际我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我们今天下班去黑泉湖耍,看到螃蟹了!”
“那有什么奇怪的,是从渔场里偷跑出来的。”我很不以为然。
“那家伙怪吓人的,听说你们南方人敢吃?”
“本来就能吃,味道好着呢。”
“那下班去逮走,我们陪你去,帮你一起逮。”
“没空,我下班还得去科委上课,考职称补英语。要去你们自己去。”
“不会抓呀,那东西张牙舞爪的。”
“好办,等天黑拿手电去照,一照到它就不动了。再用拇指、食指捏住蟹盖往上一提,就咬不到你了。”
“逮回来你可要吃呢,说话算数。”
“那有什么,逮回来我们一起吃。”
这帮年轻人精力充沛,爱玩,我也没有太当一回事。不料,我刚下课回家,他们即满载而归,竟然有十来只,中等个儿,如果过几天肯定还会长得更大。可惜了。
“今天晚了,明天煮吧?”
“不行,你说了,说话得算数,今晚就煮。”
“那好,谁去帮着找一点生姜来?”马上有人应声而去。
做螃蟹其实是最简单的,用钢精锅蒸熟就成了,酱油、醋都是现成的。很快,十几只螃蟹变成了诱人的红色。
“来,一块吃。”
“不,你吃,我们不会。”
“照我的样子来就是了,我教你们。”
“不了,不敢,我们看你吃。”看着蒸熟以后变了色的螃蟹,他们连连拒绝。原来如此,他们辛苦半夜,就是为了亲眼见一下南方人如何把这怪物吃下去。
他们坚决不吃,我只好叫来了厂里的另外两个杭州知青,风卷残云般地把一锅美食报销了。这伙小年轻目睹了我们吃螃蟹的全过程,从好奇到惊讶,继而哈哈大笑推门而去。
“你们明天还逮吗?逮到都送来。”我不忘再追上一句。
第二天我给张宝奎打电话,他出差不在。我和接电话的同志说:“把你们的螃蟹看好了,哪个口子没扎紧,螃蟹都偷跑出去叫人逮走了。”没等对方说话,我就把电话压了。算是个善意的提醒吧,白吃了人家辛苦养成的螃蟹,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不知道那伙年轻人后来又去了没有,即使去了,也逮不到了吧,总之再没有人和我提逮螃蟹的事。
几十年过去,往事如在眼前。如今宁夏已是西北水产大省,仅贺兰一个县的水产品产出就相当于甘肃全省的产量。这些水产品不仅能满足宁夏自己的需要,还用专用增氧车装运,远销到周边省区,仅销往拉萨的活鱼就占到当地淡水鱼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
对宁夏人来说,螃蟹也早已不再是稀罕物,它不仅走进了普通的酒店餐厅,更变成了许多寻常百姓家庭餐桌上的美食。蟹田稻米被当作有机米,也价格不菲。回想起彼时吃螃蟹的经历,我们当了一回人们亲眼见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真正可敬的,应该是那些第一次把螃蟹引种到宁夏来并成功畜养的人。是他们,丰富了宁夏人的餐桌,也孕育了宁夏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希望。
(作于2011年5且20日)
P19-23
这本集子收的诗词、文章均是2011年4月以来至2013年元月底之前所写的。以前所作已分别收入《春色秋光》和《春晖秋月》两本集子中了。
这一年多来,放眼世界,激越跌宕,波谲云诡。回首华夏大地,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史翻新页,我们正在进行着伟大民族复兴的圆梦之旅。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2013年初自治区召开“两会”,我因到龄正式退出领导岗位,在此卸下工作重负之际,我感到愉快和欣慰,并怀着美好的期盼与祝愿。
自己近五十载的工作生涯评价如何,那要由组织和人民来作出。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因此这本集子中按前两本集子的做法,和工作有关的讲话、总结、报告等统统没有收入,而平时所见、所思、所悟亲笔陆续写成的散文、随笔、诗词则归拢起来合在这一集之中了。
退出领导岗位,也为自己圆文学创作之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余下的日子里,我将用手中之笔竭尽全力为圆中华振兴之梦而鼓与呼!
当前正在强调转作风、改文风。明代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做到领异标新需要创新,不太容易,做到删繁就简,则相对易行。只要少说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多讲短话、实话、真心话就行。这是写作中经常提醒自己的。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清风明月本无价,也无穷无尽,大自然慷慨馈赠,人人得以享之。时至今日,对深陷雾霾中的人们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奢望了。
无论对自然界还是人文界,我们都应当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每个人不竭的努力,使之恢复为纯洁美好、清雅脱俗,犹如清风明月般的美好境界。做事如此,行文如此,为人更应如此。
因此这本集子取名为《霁月清风集》。
成书之际,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先生和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给予的鼓励和帮助。感谢宁夏新闻出版局局长杨宏峰同志和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王杨宝同志给予的具体指导和支持。感谢著名书法家吴善璋、刘正谦、龙开胜、宋琰诸位先生,他们的墨宝为本书增色不少。更应感谢责任编辑张好、装帧设计杨心刚等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精力和辛勤劳动。感谢读者,是你们的选择,让我的文学梦想得以传播和延续。愿本书成为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桥梁。
项宗西
2013年2月4日于银川
明月清辉伴人生(代序)项宗西/00l
散文随笔篇
逸怀辑
龙年贺岁
——写给“情系宁夏川”/005
人间自有真情在
——写在老知青艺术团结束访问之际/009
在和“艺术总监”相处的那些日子里/014
吃螃蟹逸事/019
追忆
——怀念同窗詹天佑/024
凝眸辑
杂感(一)
——吃谁的饭,砸谁的锅/033
杂感(二)
——从代课教师25元的月工资说起/035
杂感(三)
——谈笑凯歌还/037
杂感(四)
——从一条微博想到的……/041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奥运系列之一/044
金牌和“服药”
——奥运系列之二/046
羽毛球女双的消极比赛事件
——奥运系列之三/048
“金牌至上”和“金牌无用论”
——奥运系列之四/051
吟啸辑
国是安危终萦心
——张国宝同志《种树书集》读后/057
载人航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065
一个十分搞笑的失误/070
为“草根”英雄唱响赞美之歌/072
面对“幸福之问”/076
悲剧是如何酿成的/080
习惯和不习惯/083
把幸福的童年还给孩子们
——写于六一儿童节/085
“小老外”经典语录/089
诗词篇
翠微辑
党校四题/099
黄河金岸诗歌节朗诵会/101
民乐塞上行三题/102
题焕昌独奏剧照/104
龙年迎春/105
金秋宁夏三咏/106
情系钓鱼岛/108
放歌十八大(三首)/109
航母“辽宁号”交付入列/111
悼罗阳/112
癸巳迎春/113
《夕晖集》序诗/114
紫云辑
步韵梦龙吟友《矿山同人三台山聚会》/117
春节抒怀/119
赠女/120
咏诗圣
——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121
春芳辑
浣溪沙·祝捷
——贺“神八”对接成功归来/125
鹧鸪天·贺榆林市诗词学会成立五周年/126
渔歌子·春芳咏(五首)/127
虞关人·赞刘洋/129
对联六则/130
赠诗辑
读项宗西诗集《春色秋光》有感 邓 万/135
读项宗西主席诗词、散文集 沈华维/136
读宗西《春色秋光》有感 魏康宁/137
[双调·步步娇]谢项宗西先生赠《春色秋光》诗词集 闫云霞/138
谢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项宗西先生惠寄《宁夏诗词卷》 赵幼诚/139
欣接项宗西先生惠寄“两会”纪念封赋得金持衡/140
诗评辑
萧关道上溯雁踪
——项宗西诗词自选集《春色秋光》品读 杜晓明/143
春色秋光
——读项宗西同志诗词自选集《春色秋光》 张铎/149
春花开故乡 秋月照塞上
——读项宗西诗词自选集《春色秋光》有感 张嵩/160
读《榕城访林氏故居》 旗峰/170
诗中有画 意余象外
——读项宗西同志的《京西初冬——香山访红叶未获感赋》 舒天佑/175
附录
后危机时期大力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185
人民网访谈录: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195
后记/230
明月清辉伴人生
又逢中秋,举头遥望,银川阅海上空一轮皎洁的圆月,给塞上洒下遍地银辉。清风徐来,柳绦飘拂,使人感慨万千。
天地万象之中,月亮是平时可以方便观察到的最美丽的天象之一。举头望月,可以使人根据自己的心境引发出无数的联想,可以对月思乡,对月怀古,对月抒情,对月恋人,对月赏景。中华民族是诗意的王国,历朝历代的诗人吟诵明月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浪漫的神话之国,为月亮创造出许多动人的神话。专门设立了中秋节以月圆为主题,以志团聚和庆祝。
月之阴晴圆缺伴随着人生一世的变化。
当我们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对着天上的明月向父母提出许多好奇的问题。父母也往往用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开始对你人生的启蒙。
明月清辉伴随我们走上人生之路。当我们中学毕业“下乡”支宁的时候,登上西行的列车,途中正值中秋。我曾写道:“列车正行进在豫陕交界处,纤尘不染的湛蓝夜空,在隆隆车轮声陪伴下,望月凝思,说实话谁也料想不到在前面等待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命运的列车将把我们拉向何方……”
明月清辉伴随我们在九曲黄河之滨耕耘劳作,立家创业,收获爱情和友情。
曾在黄河河堤上和我的那一半,在湛蓝天空的一轮圆月下和初、夏夜拍岸的阵阵涛声中互吐心声,决定相携相依、做伴终生。尽管当时我们不过是黄河岸边的两个农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远离家乡,明月清辉往往在佳节更勾起思乡之情。“乡思切,江南烟柳长城月。”元宵佳节也是月圆的时候,想起江南灵峰的蜡梅已经绽放,不禁写下了“……情满月,酒盈杯,又逢元夜岁频催。欲圆游子思乡梦,还借灵峰万点梅”的诗句。
在明月清辉之下,酬答远方的同窗学友:“归心遥寄与明月,万里清辉照越乡。”
在明月清辉之下,我们给亲朋送行:“酒应今宵醉,月是故乡明。送君望远桥畔,云淡晓星沉……”
人生须臾,今夜当面对阅海上空的一轮圆月的时候,已年逾花甲。时日有限,还能几回面对如此宁馨皎洁的中秋之月呢?李白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故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同一首诗里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古人说,写中秋的词自宋朝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出,“余词尽废”,意思说已达到顶峰,后人写得再多已也不能企及了。但我看起码这头两句词意来自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能说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能算原始创新了。“月行却与人相随”,明月的清辉陪伴着人的一生。
人到晚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便是月亮即将升起的时候。让我们以开阔的胸襟、豁达的心情、健康的身体来和明月清辉相伴,共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项宗西
草于壬辰年中秋之夜
改定于2013年1月22日自治区“两会”召开之时
项宗西同志原籍浙江乐清,20世纪60年代从杭州“上山下乡”来到宁夏。打倒“四人帮”后,大批知青返城,宗西同志却一直留在宁夏,相继在企业和县、市、自治区担任领导工作。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受到传统诗词的熏陶。上小学的时候,曾获得杭州市少年儿童诗歌赛一等奖。来到塞北后,笔耕不辍。90年代末,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霁月清风集》这本集子收的诗词、文章均是2011年4月以来至2013年元月底之前所写的。
《霁月清风集》是作者从40多年来的作品中,特别是近作中筛选出来的,有近体诗、长短句,还有少量新诗、散文、楹联。
《霁月清风集》由项宗西所著,是一部散文随笔的自选集,也收入了少量其他体裁的文章。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报告、讲话、调研材料等,汗牛充栋,实在不少。但这次收入的全是作者亲笔写的,凡是别人捉笔代劳的统统没有收入。这些大都是些短篇,总篇幅也不是很多。作者赞成简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我们的人生已被“千头万绪的繁复而耗尽”。华丽的包装,冗繁的铺陈,统统应该摒除,就像一条小溪,不深,清澈得让人一眼能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