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灵的记忆(名录中的民间文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自仁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灵的记忆——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作者陈自仁站在21世纪的文化高点上,根据国家首批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中国民间传说、史诗、歌谣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从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根脉。内容包括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刘三姐歌谣、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阿诗玛、苗族古歌、吴歌等。本书结合具体内容精选相关图片约200幅,在保持学理性的同时增加了实证性和可读性,力求日后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鉴赏之标志性成果;本书汲取当代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出现代性和前瞻性。

内容推荐

《心灵的记忆——名录中的民间文学》是一本通俗性与学术性结合的非常自然、雅俗共赏的著作。读者能看懂而且会有收获,专家学者也会有兴趣并且从中受到启发。因为它既具体感性地展示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又理性地概括和学理性地论证了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意蕴和特殊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展示既不是纯粹的故事描述,也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而是二者的自然融通。从内容简介、故事梗概,到作品产生、流传过程或传承情况的介绍、考证、论证和分析,再到对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渊源的论述,对传承价值、研究价值或艺术成就、艺术特色的评价,都在平实的描述中融入理性分析和具有个人见解的思考。比如本书描述了苗族古歌对先民征服自然的礼赞,对物种起源的大胆猜想,对人类先祖的来历的探索,对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血缘婚姻的追忆:壮族布洛陀对人文始祖的赞歌,造人的传说,造牛与定万物的传说,射太阳的传说,生产生活的传说;阿昌族的创世神话关于造天织地的传说,降妖除魔的传说;拉祜族诗体神话关于造天造地的传说,创造万物的传说,葫芦生人的传说,兄妹结婚的传说,人类繁衍的传说,等等。我注意到,作者在进行具体描述和理论概括时,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领域和一系列概念、范畴和术语,如“开天辟地”,“物种起源”,“先祖来历”,“征服自然”,“禁忌”,“祭祀活动”,“宇宙观”,“母权制”,“原始宗教”,“稻作文化”,“远古思想”,“西迁历史”,“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孝道与爱情”,“民俗节日活动”,“社会习俗”,“族内婚向族外婚转变”,“原始唯物思想”,“婚姻形态演变”,“‘亲’的起源”,“扶危济困”,“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主题”,“为英雄立传”,“草根精神礼赞”,“力量与智慧的化身”,“自由”,以及“神秘符号解读”,“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诗体神话”,“群体性的演唱”,“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区域性与平民化”,“程式化的文本格式”,“情节的流变”,“流传地域”等等。

《心灵的记忆——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作者陈自仁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将研究深入到诸如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学、民族学、美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虽然因为追求通俗性、可读性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更深入地向学理深度开掘,但这并未掩盖其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不动神色却颇见功力。

目录

序一/001

序二/004

第一章 苗族古歌:苗人的创世纪史诗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古歌/002

 一、开天辟地歌:苗族先民征服自然的礼赞/002

 二、枫木歌:对物种起源的大胆猜想/003

 三、蝴蝶歌:探索人类先祖的来历/004

 四、洪水滔天歌:对血缘婚姻的追忆/005

 五、跋山涉水歌:寻找新的生存空间/005

第二节 古歌的传人与演唱/006

 一、苗族古歌的传人/006

 二、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007

 三、苗族古歌的演唱与禁忌/008

 四、神奇的盘歌形式/009

第三节 先民生活的艺术写照/010

 一、研究远古思想的形象化材料/010

 二、苗族西迁历史的艺术写照/012

 三、了解苗族社会习俗的窗口/012

 四、苗族古歌的审美价值/013

第二章 布洛陀:壮族人文始祖的赞歌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015

 一、布洛陀和姆六甲身世的传说/016

 二、开天辟地的传说/018

 三、造人的传说/019

 四、造牛与定万物的传说/020

 五、射太阳的传说/020

 六、生产生活的传说/021

第二节 从民间的传唱到布麽的喃诵/022

 一、普通人的口头传唱/023

 二、神职人员的喃诵/023

 三、敢壮山祭祀活动中的传承/025

第三节 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027

 一、对万物本原的大胆猜想/027

 二、稻作文化的生动写照/028

 三、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028

 四、了解原始宗教的窗口/029

第三章 遮帕麻和遮咪麻:阿昌族的创世神话

第一节 至尊至善的神/030

 一、造天织地的传说/030

 二、生下一颗葫芦籽/032

 三、制造南天门/033

 四、旱魔腊訇作乱/034

 五、降妖除魔/035

 六、战胜三嘴怪/037

第二节 独特的传承方式/037

 一、从田埂旁到火塘边的讲述/038

 二、活袍之间的传承/038

 三、民俗节日活动中的传承/039

第三节 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041

 一、阿昌族先民宇宙观的形象化概括/041

 二、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记录/041

 三、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反映/042

 四、对阿昌族民俗的影响/042

第四章 牡帕密帕:拉祜族的诗体神话

第一节 天神厄莎的功绩/044

 一、造天造地的传说/045

 二、创造万物的传说/046

 三、葫芦生人的传说/047

 四、兄妹结婚的传说/048

 五、人类繁衍的传说/049

第二节 《牡帕密帕》的传承/050

 一、群体性的演唱/050

 二、《牡帕密帕》的传承方式/051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载体/053

 一、原始唯物思想的展示/053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反映/054

 三、婚姻形态演变的记录/055

 四、民族精神的赞歌/057

第五章 刻道:刻在苗族心灵上的歌谣

第一节 古老的婚姻史诗/058

 一、“亲”的起源/059

 二、史前婚姻的追述/060

 三、人类的开亲歌/060

第二节 《刻道》的千古载体/066

 一、神秘符号解读/066

 二、婚姻史诗的传人/068

第三节 《刻道》的研究价值/069

 一、远古乱婚和杂婚的折射/069

 二、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的反映/070

 三、血缘婚姻的回忆/070

 四、对姑舅表亲婚姻的揭露/071

第六章 白蛇传传说: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示

第一节 爱情的千古绝唱/072

 一、邂逅西湖/072

 二、传奇姻缘/074

 三、端午现形/077

 四、盗取仙草/078

 五、水漫金山/079

 六、雷峰塔倒/082

第二节 白蛇故事的发展与演变/084

 一、白蛇故事的发端/084

 二、《白蛇传》的雏形/085

 三、《白蛇传》的成型期/086

 四、《白蛇传》的成熟期/086

第三节 《白蛇传》的特殊地位/088

 一、《白蛇传》中的宗教内容/088

 二、《白蛇传》中的江南民俗/088

 三、《白蛇传》与文艺形式的发展/089

第七章 梁祝传说:爱情的千古绝唱

第一节 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090

 一、义结金兰/090

 二、长亭相送/091

 三、楼台抗婚/093

 四、化蝶双飞/094

第二节 《梁祝传说》的历史回顾/096

 一、传说的诞生时间/096

 二、传说情节的流变/096

 三、传说的流传地域/099

 四、传说的历史遗迹/099

第三节 《梁祝传说》的魅力/101

 一、婚姻自主的心声/101

 二、忠贞爱情的展示/102

 三、美好理想的寄托/102

第八章 孟姜女传说: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第一节 哭倒长城的故事/104

 一、葫芦生女/104

 二、新郎被捕/107

 三、千里寻夫/108

 四、哭倒长城/110

 五、投海殉夫/111

第二节 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112

 一、传说的原始阶段/112

 二、传说的形成阶段/114

 三、传说的成熟阶段/115

第三节 历史的一面镜子/116

 一、徭役之苦的真实写照/116

 二、反抗精神的艺术展示/116

 三、广大妇女的精神寄托/118

第九章 董永传说:孝道与爱情的倾诉

第一节 以孝感仙的故事/119

 一、董永出生/119

 二、卖身葬父/120

 三、孝感天地/121

 四、人仙姻缘/123

第二节 董永的原型与衍变/125

 一、董永的原型/125

 二、七仙女的出现/126

 三、董永的足迹/127

第三节 教化作用与爱情传奇/130

 一、孝道报应主题的两面性/130

 二、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131

 三、传说的现实意义/131

第十章 西施传说:一个美神的传奇故事

第一节 西施的人生经历/133

 一、西施出世/133

 二、东施效颦/135

 三、西施与范蠡/135

 四、为国献身/138

 五、戏弄吴王/139

 六、归宿之谜/141

第二节 《西施传说》的由来/142

 一、《西施传说》的萌芽期/142

 二、《西施传说》的发展期/142

 三、《西施传说》的成熟期/143

 四、《西施传说》的普及期/144

第三节 西施文化的内涵/145

 一、审美理想的体现/145

 二、国家至上的价值观/146

 三、区域性与平民化/146

第十一章 济公传说:一曲草根之歌

第一节 扶危济困半天下/148

 一、济公身世/148

 二、扶危济困/152

 三、惩恶扬善/157

第二节 从道济到济公的演变/160

 一、历史上的道济/161

 二、民间传说中的济公/161

 三、文艺作品中的济公/162

第三节 草根精神礼赞/163

 一、内容的草根化/163

 二、思想倾向的草根化/164

 三、表现形式的草根化/164

第十二章 满族说部:为英雄立传

第一节 祖先的故事/167

 一、窝车库乌勒本/167

 二、包衣乌勒本/169

 三、巴图鲁乌勒本/169

 四、孙乌春乌勒本/170

第二节 从昨天到今天/171

 一、说部的文化渊源/171

 二、从说根子到说部/172

 三、说部的传承形式/172

第三节 价值的体现/173

 一、历史的一面镜子/174

 二、宗教和民俗的记述/175

 三、独特的审美价值/176

第十三章 河西宝卷:传扬善的声音

第一节 劝化人心的书/178

 一、宗教题材卷/178

 二、神话传说卷/180

 三、历史故事卷/180

 四、现实生活卷/181

 五、童话寓言卷/182

第二节 文本格式与说唱形式/183

 一、程式化的文本格式/183

 二、独特的说唱形式/184

 三、宝卷的音乐/186

第三节 从变文到宝卷的演变/186

 一、宝卷的源头/186

 二、从变文到宝卷/188

 三、宝卷的流传/190

第十四章 吴歌:爱的咏叹

第一节 真情的张扬/192

 一、断手断脚勿断情/192

 二、田里山歌闹盈盈/196

 三、十万八千九淘箩/197

第二节 千年的传唱/199

 一、从蛮歌到吴吟/199

 二、从《吴声歌曲》到《山歌》/200

 三、新文化运动的洗礼/202

第三节 吴歌的特色/203

 一、委婉清丽的风格/203

 二、出神入化的白描/205

 三、清新自然的语言/206

第十五章 刘三姐歌谣:壮族之魂

第一节 山歌好比春江水/208

 一、形式多样的情歌/209

 二、丰富多彩的生活歌/212

 三、别具情趣的仪式歌/213

第二节 都是三姐亲口传/214

 一、刘三姐歌谣溯源/214

 二、刘三姐歌谣的流传/215

 三、唐代歌仙刘三姐/217

第三节 一代更比一代多/219

 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19

 二、历史的深层记忆/221

 三、展示民间习俗的平台/222

第十六章 四季生产调:梯田稻作文化的结晶

第一节 种田的歌谣/224

 一、祖先的规矩/225

 二、种田的学问/226

 三、物候的知识/227

 四、欢乐的节日/227

第二节 从起源到流传/229

 一、《四季生产调》寻源/229

 二、《四季生产调》的传人/231

 三、《四季生产调》的演唱/232

第三节 有关价值的评说/233

 一、生活实用价值/234

 二、民俗学研究价值/234

 三、科学研究价值/236

 四、艺术审美价值/236

第十七章 玛纳斯:力量与智慧的化身

第一节 玛纳斯及其子孙的业绩/239

 一、玛纳斯的诞生/239

 二、英雄的少年时代/241

 三、玛纳斯的婚姻/242

 四、英雄的丰功伟绩/243

 五、玛纳斯的子孙们/244

第二节 《玛纳斯》的生产与流传/246

 一、《玛纳斯》的生产时代/246

 二、《玛纳斯》的流传地域/248

 三、《玛纳斯》的流传方式/249

第三节 《玛纳斯》的艺术特色/251

 一、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251

 二、独特的叙事结构/255

 三、强烈的悲剧之美/257

第十八章 江格尔:英雄主义的颂歌

第一节 英雄们的传奇生活/259

 一、优美的序诗/260

 二、江格尔的身世/261

 三、江格尔的婚姻/263

 四、收服铁臂勇士萨布尔/264

 五、洪古尔的爱情/265

 六、英雄们的征战故事/267

第二节 《江格尔》的产生与传承/270

 一、《江格尔》的产生时代/271

 二、《江格尔》的产生地点/272

 三、《江格尔》的传承/273

第三节 《江格尔》的艺术成就/275

 一、为民族利益而歌唱/275

 二、为民族英雄立像/276

 三、独特的语言艺术/278

第十九章 格萨(斯)尔: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第一节 格萨尔一生的英雄业绩/280

 一、英雄降生/281

 二、赛马称王/282

 三、降伏魔国/284

 四、霍岭大战/285

 五、姜岭大战/288

 六、门岭大战/289

 七、继续征战/291

 八、重返天界/292

第二节 《格萨尔》的诞生与流布/293

 一、《格萨尔》的诞生时代/294

 二、格萨尔的历史真实性/296

 三、《格萨尔》的传承/297

 四、《格萨尔》的流布区域/300

第三节 《格萨尔》的艺术价值/301

 一、人话与神话的完美结合/302

 二、生动的艺术形象/305

 三、鲜明的语言特色/307

第二十章 阿诗玛:为自由而歌唱

第一节 迷人的悲歌/309

 一、天空闪出一朵花/310

 二、石岩压着嫩树芽/311

 三、马铃响来玉鸟叫/312

 四、勇敢的阿黑难不倒/314

 五、我的声音永不灭/316

第二节 故事的流变/317

 一、《阿诗玛》的产生时代/317

 二、阿诗玛故事的流变/318

 三、《阿诗玛》的传承/319

第三节 《阿诗玛》的艺术特色/321

 一、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321

 二、独具特色的情节结构/323

 三、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325

第二十一章 拉仁布与吉门索:爱情涅槃

第一节 留下爱情传下歌/326

 一、情哥嵌在我心上/327

 二、我俩死活在一起/329

 三、强咽泪水忍住痛/329

 四、五尺身子舍给你/331

 五、千年万年叫情人/331

第二节 从产生到流传/332

 一、作品的产生时代/332

 二、作品的传承形式/334

 三、作品的流传区域/336

第三节 艺术特色评述/336

 一、深刻的主题思想/337

 二、为爱献身的崇高美/338

 三、迷人的浪漫色彩/338

主要参考文献/340

后记/344

试读章节

二、传奇姻缘

第二天,许仙前来取雨伞。他找到白家,正要上前叩门,门开了。

开门的是小青。她说,小姐一直在等候许相公。

许仙听了,心中欢喜。

小青带许仙来到书房,请许仙坐了,先上茶,又叫酒菜,接着请出白素贞,与许仙一起用餐。三人喝着酒,吃着菜,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天色已晚。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白素贞借机离开书房,留下小青和许仙。

许仙见天色已晚,说要回去,小青一再挽留。两人说着说着,小青讲起了白素贞的婚事,提出要给许仙说媒,让小姐嫁给他。

许仙听了十分惊讶,说他出身穷苦,小姐出身官宦人家。一个千金小姐,怎么能嫁他呢?再说,婚姻大事,岂可草率,即使小姐有意,他还要禀告姐姐、姐夫同意,再择吉日,送上聘礼。

小青说,何必多此一举呢?你的雨伞就是最好的聘礼。又说,姐姐、姐夫毕竟不是父母,何必非要他们同意不可!还说,“择日不如撞日”,如果你真喜欢我家小姐,不如今晚成亲。

许仙从心里喜欢白素贞,觉得小青的话很有理。多少年来,他一直想有个贤惠的妻子、一个温暖的家。今天碰上机会,岂能错过!他心中激动,情不自禁地答应了婚事。

当晚,在小青的操持下,白素贞和许仙拜了天地,喝了交杯酒,人了洞房。 半夜时分,白素贞找到小青说,姐姐与许仙成亲,要过人间的日子,不能回峨眉山了。过人间的日子,就要置办家业。可置办家业,需要钱。听说官府的银子,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你能不能盗一点来,给姐姐置办家业?

小青听了,连连点头。她用法术打开了县衙的银库,盗来一千两银子。

清晨,许仙醒来,满心欢喜,又有几分担忧。他一夜未回,怕姐姐、姐夫担心,又怕药铺掌柜担心,急着想回去。

白素贞见许仙急着要回去,不好阻拦。她拿出两锭银子。,对许仙说,你没钱作聘金,这些银子你拿回去,作为娶我的聘金。

许仙先到姐姐家。他觉得婚姻大事,不能瞒着姐姐,就把昨天游西湖遇白素贞,当晚和白素贞成亲的经过,给姐姐和姐夫陈彪说了一遍。说罢,他拿出白素贞给的银子,放在桌上。

陈彪是县衙捕快。清晨,他被人叫到县衙,知道了县衙官银被盗的事。他见许仙拿出的银子,上有官府标记,再仔细一看,正是县衙银库被盗的银子,立刻报了知县。

知县派人抓走许仙。在大堂上,知县一阵呵斥恫吓,许仙就把事情的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知县不信许仙的话,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怎么会夜盗官银呢?他下令找白素贞对证。

许仙领着陈彪等一帮捕快,抓走了白素贞。小青一看姐姐被抓,知道夜盗官银的事情已经败露。很快,她想出了搭救姐姐和许仙的办法。

白素贞被捕快带到县衙大堂审问,正要用刑。突然,后堂中刮起一阵黑风,知县家的箱子打开了。知县夫人急忙去看,发现箱子多了一包白银,仔细一看,正是被盗的官银。她立刻派人报告知县。

知县听说被盗官银出现在自家箱中,惊恐异常。他核对了银子数量,加上许仙缴来的两锭银子,失窃官银一两不差。官银如数找到,不过事情有些蹊跷。知县不敢声张,只好放了白素贞,给许仙定了个“真脏假盗”的罪名,发配镇江。

为了营救许仙,白素贞和小青来到镇江。

小青吸取了杭州盗官银的教训,去很远的地方,从恶霸家中盗来三千两银子,抹去了银子上的记号,准备营救许仙使用。

白素贞和小青租了一个破旧的大宅院,雇人装修后搬了进去。经过打听,她们得知,由于许仙罪行不重,只在军营做些劳役。她们花了些银子,托人将许仙保了出来。

许仙一见娘子和小青,百感交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娘子会追到镇江,花钱将他保出来,让他重获自由。更没有想到,娘子会在镇江为他安置新家。

为了彻底打消许仙对盗官银一事的疑问,白素贞告诉许仙,那天给他的两锭官银,是她当总兵的父亲留下的,是官府发给父亲的饷银。官府发的饷银,当然有官府的记号。是那可恶的知县无事生非,陷害好人。

许仙觉得娘子的话很有道理,又见娘子刚到镇江,就租下这么大的宅子,知道娘子很有钱。一个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怎么会盗官银呢!从此,他再也不提盗官银的事了。

许仙与白素贞小别重逢,格外亲热。两人在镇江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时间一天天过去,白素贞发现,人不能闲着,更不能坐吃山空。许仙一个男子,整天无所事事,实在不妥。她觉得,趁手中有银子,应该让许仙干个正经事。她找小青商议,小青也赞成她的想法。

许仙是忙过的人,整日闲在家中,尽管有娇妻相伴,有时难免闲得发慌。听说娘子要出钱,让他干些事业,非常高兴。过去,他是药铺伙计,一想到干事,就想到了开药铺。

白素贞赞成开药铺。开药铺,一来有些收人,可以补贴家用;二来也算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做些人间善事。

开药铺的事,很快定了下来。许仙为药铺起名“保和堂”,既有保家人平安的意思,又有和气生财的意思。许仙对开药铺是轻车熟路,干起来得心应手。他在繁华的街上租了铺面,又进了各种药材,保和堂就开张了。

白素贞在峨眉山修炼千年,修成人形,法术高明。她给保和堂的药材施了法术,结果药效大增。一些人得了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吃了保和堂的药,很快就好。保和堂的药,成了灵丹妙药,保和堂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

保和堂开张不久,白素贞有了身孕。恰在这时,江南发生瘟疫,镇江家家有人病倒在床。白素贞带着身孕,连夜配制治瘟疫的药,给成千上万的人治好了病。人们病好后,纷纷赞颂白素贞。一时间,镇江人都知道了会治百病的白娘子,争相传诵白娘子的美名。

镇江的金山上有座寺庙,人称金山寺。寺里的主持法海和尚,经过数十年潜心修炼,法力高强。白素贞为人治病的消息传来,他非常吃惊。镇江怎么冒出一个会治百病的白娘子?他觉得奇怪,掐指一算,才知道白娘子原是修成人形的白蛇。法海和尚心胸狭窄,为人阴险。他暗下决心,要拆散许仙和白素贞的婚姻,然后制服白素贞。

法海找到了许仙,见面就说许仙有一身妖气。许仙听了十分生气。法海又说,你家娘子是蛇精。许仙更加生气。法海说,你若不信,端午节给娘子喝几杯雄黄酒,就明白了。

P74-77

序言

程金城

陈自仁先生是多产的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作家,也是涉猎甚广的人文学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过重要奖项,科幻小说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他写过关于斯坦因的传记文学,出版过关于神话方面的著作,研究过西部神秘现象,还有不少文艺理论和批评文章,都产生过较大反响。可以说,在多个领域他的创获都相当出色。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新作《心灵的记忆》,是自仁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部分民间文学的系统梳理和研究的成果。它又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新的阅读喜悦和心灵启迪呢?其意义和价值主要在哪些方面呢?怀着这种期待,我阅读了他的书稿,并遵嘱写下读者和朋友的感受,算作“序”。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部分共计有31项,这批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最重要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部分。作者选择了其中21的项进行系统梳理、深度解读和意义阐释,是有重要价值的。仅从本著的结构和各章节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出,著者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进行了认真深入地梳理、概括和理论提炼,揭示不同民族文学的独特内容、存在形态、精神意蕴、表达和传承方式。这里有苗族的创世纪史诗“苗族古歌”,有壮族人文始祖的赞歌“布洛陀”,有阿昌族的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有拉祜族的诗体神话“牡帕密帕”,有壮族歌谣“刘三姐”;有我国三大英雄史诗,即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有读者比较熟悉的各种传说如“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西施”、“济公”、“阿诗玛”等;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苗族歌谣“刻道”、满族说部、“吴歌”、“河西宝卷”等等。这些内容在其他著作中也有过介绍,但是,把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民间文学熔于一炉,进行整体描述、归纳和研究则具有创新意义。比如,作者对西南地区神话的奇异创造和大胆想象及同中有异的现象的描述分析,与汉族神话传说就自然形成比照,它使我们对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有了一个基本的又有一定深度的较系统的把握,与此同时,在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比照中,读者又具体地了解了民间文学所体现的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精神情感表达方式、审美追求意向等等。由于既有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个体展示,又有对中国民间文学特性的总体把握,所以,不管是从读者阅读的趣味性来说,还是作为学术研究参考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来说,都是很有价值和启迪意义的。由此可以说,以其具体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及自然形成的相互比较,特别是以新的学术视野和观点的总体观照,展示出我国民间文学的整体丰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揭示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文学品格,是本书的首要贡献。

作者自己说这是“有一定学术性的通俗读物,是给大众看的,不是给专家看的”。而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通俗性与学术性结合的非常自然、雅俗共赏的著作。读者能看懂而且会有收获,专家学者也会有兴趣并且从中受到启发。因为它既具体感性地展示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又理性地概括和学理性地论证了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意蕴和特殊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展示既不是纯粹的故事描述,也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而是二者的自然融通。从内容简介、故事梗概,到作品产生、流传过程或传承情况的介绍、考证、论证和分析,再到对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渊源的论述,对传承价值、研究价值或艺术成就、艺术特色的评价,都在平实的描述中融入理性分析和具有个人见解的思考。比如本书描述了苗族古歌对先民征服自然的礼赞,对物种起源的大胆猜想,对人类先祖的来历的探索,对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血缘婚姻的追忆:壮族布洛陀对人文始祖的赞歌,造人的传说,造牛与定万物的传说,射太阳的传说,生产生活的传说;阿昌族的创世神话关于造天织地的传说,降妖除魔的传说;拉祜族诗体神话关于造天造地的传说,创造万物的传说,葫芦生人的传说,兄妹结婚的传说,人类繁衍的传说,等等。我注意到,作者在进行具体描述和理论概括时,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领域和一系列概念、范畴和术语,如“开天辟地”,“物种起源”,“先祖来历”,“征服自然”,“禁忌”,“祭祀活动”,“宇宙观”,“母权制”,“原始宗教”,“稻作文化”,“远古思想”,“西迁历史”,“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孝道与爱情”,“民俗节日活动”,“社会习俗”,“族内婚向族外婚转变”,“原始唯物思想”,“婚姻形态演变”,“‘亲’的起源”,“扶危济困”,“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主题”,“为英雄立传”,“草根精神礼赞”,“力量与智慧的化身”,“自由”,以及“神秘符号解读”,“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诗体神话”,“群体性的演唱”,“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区域性与平民化”,“程式化的文本格式”,“情节的流变”,“流传地域”等等。这表明,作者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将研究深入到诸如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学、民族学、美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虽然因为追求通俗性、可读性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更深入地向学理深度开掘,但这并未掩盖其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不动神色却颇见功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本著各章的结构安排和书写风格。在概述作品所属民族、地域、历史背景之后,第一节都有相对完整的叙事文本或者作品梗概,把作为文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凸现出来,使读者能具体感性地把握,避免了抽象凭空论述,消除了隔膜感。接下来对作品来龙去脉、内容特点、表达方式、传承过程及价值意义的论证就很具体和充实,一目了然。在书写风格上,作者采取平实直白的讲述语气,而无居高临下的学术评判姿态,将知识性、资料性、学理性融于其中,通俗而不无深刻,畅晓而不失严谨。

任何一本著作都有它的主旨和主要功能,《心灵的记忆》率先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重要的民间文学做宏观整体的研究,初步地、然而却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民间形态,这已达到了其基本目的;而这一研究使学界久已呼吁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版图”中一些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变得清晰,为此后“绘制”中国文学的“全图”做出贡献,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潜在的价值和意外收获。我相信,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还会不断深入,研究空间还很大,特别是深度的专题探讨还有很大余地,我们期待自仁和其他学者奉献出更多新的成果。

后记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排在首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间文学是人类口头创作和传承的一种语言艺术。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按体裁,可分为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笑话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方面列入31项,基本上涵盖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

从具体内容来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情况比较复杂,有的项目是一部具体作品,有的项目涵盖了大量作品,还有部分项目,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民间文学现象。如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谭振山民间故事、河间歌诗、畲族小说歌、青林寺谜语等,大致属于这种情况。

在本书的构思阶段,笔者曾设想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逐一作以分析和介绍。在撰写中发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民间文学项目,作为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情况比较特殊,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介绍难度太大。这部分民间文学项目,作为特定的民间文学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参与研究的人员极少,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笔者搜集到的材料少得可怜。在此情况下,要对这些特定的民间文学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和介绍,笔者感到力不从心。无奈之下,只好修改原定计划,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中,选出21项进行分析和介绍。

在讨论本书的框架和提纲时,出版社有个美好的设想,希望能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民间文学项目的新发现和新成果都吸收进来。在撰写中,笔者发现,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首先,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极大地带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情况尤为突出。一方面,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被引入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一批年轻学者,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民间文学,给民间文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新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潮层出不穷,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全都吸收进本书,绝非易事。虽然笔者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挂一漏万之憾。

目前,系统地分析和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的书籍还不多见。本书的撰写,也算抛砖引玉,书中错误在所难免,盼能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正。

本书撰写中,得到甘肃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铁巍先生的大力支持,该社编辑马吉庆先生,对本书的设计付出大量的心血。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程金城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郁烈教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选用的部分图片,由于无法同作者本人取得联系,请作者谅解。

作者

2008年9月5日于兰州龙尾山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