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编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开创大事业成就大功名的必读书,最适合中国人的做人做事智慧!
胡雪岩,中国近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红顶商人”,一位纵横商场、江湖,出入朝廷庙堂之上,煊赫一时、富可敌国的大人物。他创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外号“大清财神”。他的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甚至被尊称为“商圣”,流传着“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说法,更有“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之说。每天读一点胡雪岩谋略,汲取他做人、经商、用人、处世等方面的智慧,能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胡雪岩从一介布衣平步青云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创造了一个传奇。今天,研究其经商绝学、用人心法、处世之道,学习其眼光和胆识、谋略和方法,可使你在职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商场上风生水起,立于不败之地。
文彦编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以胡雪岩商务活动的具体过程为经,以其在商务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技巧和遵循的原则为纬,对胡雪岩在经营之道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发掘,详细而深刻地探讨其中的“商经”。
《红顶商人胡雪岩》共分三篇。
第一篇:生平传略。胡雪岩传奇般的身世,万花筒般的生平,以及聚沙成塔、点石成金的能力与才华,还有其处变不惊、战胜难关的魄力和手腕,将在本篇一览无遗。
第二篇:商政谋略。胡雪岩是一个充满理性的人物,他的眼光、计谋、韬略和手段都是一流的,他善于从普通事物中阐发出深刻的内在意蕴。他既汲汲于获取财富,又能够仗义疏财,不做只进不出的守财奴。胡雪岩的势力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的。他向社会所提供的是信用,信用是建立在大家对他的信心之上的,而这种信心则又是胡雪岩“造势”所营造出来的场面。胡雪岩在经营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主张用眼光和手腕、精神和气度去经营;在治众方面,胡雪岩更是出神入化,网罗贤才,广结善缘,为其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胡雪岩的商政谋略,是一部生意人学习经商之道的范本,也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商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第三篇:珍闻轶事。本篇收录有关胡雪岩的逸闻秘事、故老传言。对胡雪岩的性格特征,本着阐幽发微的精神,既对他的胆识及机敏、善良、正直等品质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也对其投机取巧、穷奢极欲、妻妾成群和最后的破产据实陈述,力图将其毕生成败和家道兴衰和盘托出,以使后人客观、全面地认识胡雪岩。
钱庄学徒,脱颖而出
胡雪岩爷爷那一辈儿,因为沙船生意小有富足,便把家人从徽州绩溪老家迁到了杭州。绩溪全部是山地,耕地甚少。全年的五谷杂粮统算起来,也只能供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所以徽州人为了生存,只好脱离农村,到城市去经商。几千年来,徽州人是命定要做生意人的。
沙船这个名称,在今人看来,已经渺若云烟,其实在明清两朝,海上交通全靠这些沙船。它的最古老的名称,就是飘洋船。明朝永乐皇帝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乘载的所谓楼船,也就是沙船。在西洋轮船还没盛行之时,这些沙船对于海上游客之往来,货物之输运,曾起过很大作用。
沙船运客,也搭货。商号货物互相搭配装船,甲船中也有乙船之货,乙船丙船中也有甲船之货,装到地头,各自凭单据提取,如果中途失事,或遇匪徒袭劫,或遭风雨沉没,损失由各号分担。亦有船货抵埠,市面陡涨,则亦由各号分享共利。
这本来是沙船业的惯例。胡雪岩的爷爷那辈人,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已经拥有大船五艘。胡的父亲也自小随船,北闯大连,南走潮汕,向西沿长江而上溯,直抵巴蜀。眼看着家业日益兴隆。不承想胡雪岩的一个表爷,贪心不足,私自破了船业常规,经常独载自家货物,以求暴利。一不小心便遭了歹徒打劫,连船带货,随同船上帮手,无一幸免。其时,胡雪岩的爷爷因病在家,闻此巨变,犹若晴天霹雳,再也没能回转过来。
胡雪岩的父亲变卖家产,逐一清还债务。有好心人便放他一马,看重的是上一辈人的厚道和后生的懂事。尽管如此,等债还毕,家中也就只剩二亩薄产了。
这时的胡雪岩已经上了一年私塾,这一变故来得太大,短时期也无望回转了。胡雪岩只好回到家中,帮着干些杂活儿。闲下来时就再自己学上一点,总算粗通文墨。
14岁那年,一位亲戚介绍胡雪岩去了杭州的一个钱庄,做了学徒。
这学徒的活计其实并不太劳累,但是委屈。一个学生子(杭州人管学徒叫学生子),进门拜了店主为师傅,这店主就得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管吃管穿管住。还管他在外面的说话行事,以免招惹了是非。这是店主对学生子好的一面。不过在日常琐事上,店主可就不会把他如嫡出一般供着了,扫地抹桌,打水倒尿,有什么腌臜跑腿儿的,都落到了学生子头上。
刚进门时,钱庄老板就说好了,学徒期间无薪俸,杂活儿需要排着干,有什么不对的,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其实这老板人并不坏,三年学徒,胡雪岩活儿没少干,骂是受了不少,倒没挨过一次打。
胡雪岩脑瓜很灵,手脚也挺麻利。所以钱庄的其他伙计挡手待他都不错。老板用不到胡雪岩时,伙计们也常借故把胡雪岩捎上出去办事。有了小胡这个家伙,探风送信儿,买烟打酒,这一类琐事,倒也都可以省了。那小胡倒也落得外边转悠,一边和小店伙计贫嘴,讨价还价,一边还可乘机享受一下。时间久了,小胡的嘴皮功夫长进不小。
不过小胡从来没有敢在老板面前显山露水。老板也只觉得这小胡是个少言少语,不过并不缺少心眼的年轻人。
有一天店门口忽然来了一个小渔倌,赤着双足,提着个小木桶,木桶里边四条雄头雄脑的大鲤鱼,每条足有一斤多重。小渔倌点名非要见上一见店里的胡大人。店里的伙计很是吃惊,给他解释说这店里胡大人没有,只有一个小胡。小渔倌急了,嚷嚷着:“不对,他亲口告诉我叫他胡大人的。”伙计见和他计较不出个所以,便要赶他走。这时店主出来了,寻问究竟,小渔倌说:“上个月小的在东门外遇到胡大人,他见我的鱼虽好,就是没人买,他就和小的聊起来。小的说家里就指靠这卖鱼的钱过活儿了,鱼卖不出,小的如何好回家交代。他就叫小的听他的话行事,小的鱼果然很快就卖光了,小的爹爹夸了小的,还特意让小的送来两对鲤鱼拜谢。”
“那胡大人是什么模样?”店主问道。
“瘦瘦的,高高的,一颗门牙还掉了。”
他这一说,店里的伙计哄地一下都笑了。掉了门牙的瘦高个儿不正是小胡吗?店主皱了皱眉头,让人到后院去叫小胡。
小胡还正在和老板的儿子走棋,不肯出来。那伙计一急,拽着他就往外走。刚进店门,有伙计就嘻嘻叫着:“胡大人到。”
小胡脸刷地一下红了。小渔倌高兴地叫道:“就是他,就是他。”
老板沉着脸问:“小胡,啥辰光成了胡大人了?”
小胡犹豫了一下,心想,不老实说了,看来老板可真要不高兴了。
原来,因为店里常有个伙计带他去东门一带办事,在街边他注意到了这个呆头呆脑的小渔倌。小渔倌的鱼都很鲜活,可小渔倌自己的脑子转不开。小渔倌的老爷腿脚不灵,只好自己驾船打鱼,让小渔倌来卖。每一个采办的都很喜欢小渔倌的鱼,可是一问价钱,比别的鱼摊高且不说,还一个子儿不能减,个个只好摇头而去。鱼卖不出,小渔倌急得都要哭了。小胡见他那副样子,就主动上去问他究竟。一听小渔倌的诉说,小胡忍不住笑了起来。世上哪有不能讨价还价的买卖?你不让人家占点儿便宜,人家凭什么非要买你的? 小渔倌说:“那是俺爹定的价!”
小胡说:“你今天就听我的,保你爹爹高兴。”
那天正好带小胡出去的伙计到都统衙门办理胡都统钱票京汇。都统衙门他们常去,所以和账房、书办一个个见了都很熟悉,胡雪岩就瞅了机会,趁账房先生和他两个人在家时,把自己的小褂袍一拎,对着账房先生行了个长喏。账房先生倒也不客气,问他有何想法。小胡道:“我表弟家世代捕鱼,那鱼个个都巴巴的。我想胡都统走南闯北,什么风味没有尝过?要是漏过了咱杭州湾这第一美味,岂不遗憾终身?”账房先生道:“咦!你小小年纪,话倒说得挺溜啊!”账房知道这小胡鬼机灵,对这小家伙颇有好感,就允诺他道:“我许你表弟先供衙门三月,不过价钱上你可得给采办的人体己一点儿!”小胡明白,心想:“不就是每次少卖几文钱嘛,这话好说。”
小胡回到东门外,对小渔倌说:“你跟我来,我今天把鱼全给你销出去。”小渔倌听了高兴惨了,就匆匆忙忙跟着小胡走。到了都统衙门,小胡吩咐小渔倌:“价钱你就照我说的给,对买鱼的人你就说:‘是胡大人爱吃这鱼,特意吩咐账房先生去定购的。’”
其实买鱼这事,都统若真的爱吃,只需直接派人告诉采办就可以了,何必多此一举,还要让账房先生转达。小胡再精明,也毕竟还年纪小,事情上考虑不了这么深。
P9-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步履蹒跚地走向了近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哀鸿遍野;欧风美雨滚滚东来,黑云压城。衰微的文明古国痛苦而无奈地改弦易辙,开始了由闭关自守向近代化的艰难转变。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日益陷人屈从于世界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烽火连年,国弱民困,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两次鸦片战争的创痛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清朝统治者终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明白傲慢不足以拒坚船,清议不可能抗利炮。因此,各阶级、阶层、集团纷纷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探求不同的救国道路。先驱者开始了曲折而又坚毅的探索进程……
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人。胡雪岩就是这样,在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他以非常之举、超人眼光,从市井布衣平步青云到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一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安徽绩溪人,生于杭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商界人物。他最初以一个钱庄学徒的身份资助官场冗员王有龄,然后借助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势力,以开钱庄起家,层层托靠,左右逢源,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洋商买办之间,办药局、开丝行、贩运粮食、军火,坐收渔利。数年间,他成为驰骋十里洋场的巨商大贾,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朝廷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的金融家。他会逢乱世,结缘权贵,纳粟助赈,为清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开始以后,他延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西征,他筹粮械,借银款,大力相助,几经沉浮,终于构成了以钱庄、典当为依托的金融体系。他进行生丝贸易,开设国号药局,形成“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势,声名远扬。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由于胡雪岩为左宗棠西征筹借军饷有功,受左宗棠保荐获得朝廷特赐二品顶戴,特准享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综观胡雪岩纵横捭阖的一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尤其以下四点:
(一)帮助左宗棠兴办洋务,自强御侮,拓展近代民族工业和民族金融业;(二)力排众难,为左宗棠西征采购新式武器,筹借银款,转运军需,为反击英俄殖民者、收复伊犁、捍卫中国主权立下汗马功劳;(三)勇于与拥有殖民特权的洋商在商场上短兵相接,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散发出力争主权的光亮;(四)在工商业活动中积累了一套颇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理念,这是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胡雪岩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给我们提供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绝不囿于以上四点,只不过此四点对于决策者尤为重要,能够使我们从中获益。
二
一个人的事业是时代、环境和个人禀赋的熔炼。波平浪静,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动荡的环境,才能产生弄潮的风流人物。胡雪岩从市井布衣成为商界巨擘,除了他能把握时代契机,通过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举办洋务新政,襄助西征,融商业活动于国家大事之中,还与他有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经营之道,包括其在造势、经营、治众各个环节都有超群的经营艺术密不可分。
综观胡雪岩的经商生涯,其突出特点就在于他的造势理论。胡雪岩特立独行,对时势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势之所至,人们就会马首是瞻,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分散着,就像江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没有蓄积,就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胡雪岩曾说:“与其乘时,不若造势。”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拥有。造势就是凭借智慧和力量,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格局和趋向,人为凸展形象,增进优势。从攀附高官显要以富求贵、博取功名,到构筑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商业体系、投资“济世善举”,胡雪岩都是在精心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商业氛围和形势。
他联结商场、洋场和江湖各方面势力,组成触角极广、效率极高的巨大关系网,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形成了利便滚滚而来的局面。
胡雪岩有着精明的商业眼光,他曾说:“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一省,就只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胡雪岩超常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昭示了光辉绚烂的前景。
他于1860年开设阜康钱庄,奠定了他金融大厦的基石;1874年成立的胡庆余堂药号,拓展了他的经营领域;而随后开始的生丝贸易,为他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胡雪岩不断加深与官僚阶层、江湖势力、洋人买办及其下层管理者、普通百姓的关系,在商业经营范围上,不断扩展其金融体系所覆盖的各种行业。鼎盛时,他的生意范围几乎涉及到他所能涉足的所有行当,而所有这些生意在当时条件下都是能赚钱、赚大钱的生意。
胡雪岩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集中大家之力量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经营神话。胡雪岩的用人,一是外部利用,二是内部聘用。外部利用往上便是投靠,王有龄、何桂清、左宗棠等就是他投靠的对象。投靠人得摸透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或者冷灶热烧,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但光有这些不行,投靠人还必须有自己的真本事,自己没有本事便流于拍马献谀。胡雪岩自己绝对不甘下流,所以他层层引导,不断为他人出谋献策,指点迷津,终以自己的本事换来自己的地位。胡雪岩对待生意上的朋友,常常以利益为纽带,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他能站在对方角度上充分揣摩对方的需要,照顾对方的利益,并对对方施以恩惠。在胡雪岩看来,朋友之间的合作,不能损害双方的利益,否则就会使朋友关系解体,而朋友关系的维系,最好的办法是能给双方带来好处和利益。胡雪岩人情练达,以不损害双方利益为前提来维系朋友关系的思路,对商业经营者来说应该是颇有启迪的。
同时,胡雪岩在治店用人、优化内部环境方面,也有不少卓有成效的方法。他以天才般的眼光,认识到人才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因而不惜代价地挖掘笼络人才,在择人用人上颇有裁缝量体裁衣般的细心。他运用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敏锐地观察、捕捉机遇,大胆迅速地作出恰当的判断,在充满风险、复杂多变的生意场上占据主动地位。胡雪岩从小为生计奔波,久居商场,在商场的搏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磨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凡的身手,处变不惊,反应敏捷,举重若轻,运筹帷幄。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只要有所长,便大胆使用。如刘义庆本是一个钱庄站柜台的伙计,但为人精明灵活,是可造之才,胡雪岩便让他做钱庄的“挡手”;陈世龙是个街头混混青年,胡雪岩见其机灵,是个可塑之才,就收他为伙计;办胡庆余堂药号,更是重金聘用行家里手。善任厚待、宽严相济的用人方针,使胡雪岩为自己网罗了一支尽心尽力的管理队伍。胡雪岩不仅善于识别、选拔人才,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专长,各有所用,充分信任,使他们能留住心,为自己鞠躬尽瘁。
胡雪岩十分注重形象,他讲究做招牌、做场面,树立自我形象,决不放过任何一次能够扬名的机会。驰骋商场,名气总是至关重要的,它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一个商号有了名气,客户会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生意自然好做了。
胡雪岩为了解决钱塘百姓渡江困难,出资兴办“钱江义渡”,使百姓受惠,声名远扬,博得了“胡善人”的美名。胡雪岩以“仁术为本”开设胡庆余堂药店,开业之初,便雇人身穿印有“胡庆余堂药号”字样的号衣,在水陆码头向百姓免费赠送居家必备的“太平药”,宣传药效,使外地人一到杭州,便知胡庆余堂药号。胡雪岩免费所做的善举通过受其惠、见其事的人一传十、十传百,终使胡庆余堂尚未正式营业就已名扬四海,体现出胡雪岩“长线放远鹞”的经营策略。胡雪岩创办药号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慈善事业来办,由于善名远播,无形之中转化为难以计数的实利。
在胡雪岩经营的事业中,胡庆余堂药号虽然仅是很小一部分,但办得最有特色,其“戒欺”、“顾客乃养命之源”等撑立门户的规则,以及苦心营造的店堂环境都构成了浓郁的经营文化氛围,不但体现出胡雪岩义利两全的良贾风范,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成功地树立起“胡庆余堂”这块不倒的招牌。胡雪岩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经营者,正是认识到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才建立“戒欺”匾。胡庆余堂店址的选择也充分利用了吴山的繁华地利,其装修富有民族特色,而其招牌、额匾、楹联的内容与该药号的营业特色相符,突出了自己的个性,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顾客营造了一个流连忘返的购物环境。
“富而有德、乐善好施”是历代商贾应有的道德风貌,胡雪岩在饶有资财后也热心慈善事业,他积极捐输赈灾,使百姓免受水旱之灾,这成为胡雪岩的一大劳绩,也是左宗棠为他争取黄马褂的一个重要砝码。胡雪岩还关心杨乃武小白菜一案,争取官员对杨乃武的同情,唤起他们扶正祛邪的良知,并慷慨解囊,支持杨乃武亲人到京告御状。胡雪岩以自己特殊的声望,运动京官,赞助钱财,为争取重审此案并最终昭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无疑,随着此案的广泛流传,胡雪岩的义气、善名更加深入人心了。
除了设钱江义渡、开胡庆余堂药号、捐输赈灾、支持昭雪杨乃武小白菜案等善举外,胡雪岩还两次东渡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并在一口放在湖州铁佛寺内的钟上刻有“胡光墉自日本购归”的字样。寺庙本是人员流动频繁之地,这口古钟作为成功的广告招牌,使驻足观赏的人们对胡雪岩其人其店都刮目相看。
三
犹如近代中国商界一颗流星的胡雪岩,其兴衰浮沉、跌宕起伏的人生也发人深思。
胡雪岩精于世故,善于经营,周旋于高官富吏、洋商买办、帮会势力之间,既有钱庄、当铺互为挹注的金融体系,又执药业、丝业之牛耳,从杭州发家,进而辐射全国各大商埠。可是即使像他这样地位显赫、财富雄厚的“红顶商人”,也挡不住时势的制约,导致最后全军覆没,陷入绝境,这其间固然有战火不断、关卡林立以及封建官僚落井下石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丧失主权,单凭个人能耐远远难以与洋商相抗衡。胡雪岩作为一个封建商人,曾经显赫一时,但在整个国家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形势下,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咄咄逼人的侵略,终于败下阵来。胡雪岩的悲剧说明,没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商人纵有再大能耐也难免横遭厄运。
胡雪岩在多年的商业实践中摸索并推行的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仍具借鉴意义。胡雪岩把经商与国难联在一起,曾为西征大军捐药赠衣,向贫困百姓施衣舍粥,还开办“钱江义渡”、免费发放药物等等,这对于今天处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经营者应是一种鞭策。作为封建商人的胡雪岩尚能急公好义,新时期的经营者更应该主动为国分忧,资助公益事业,热心慈善活动,何况这种奉献也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胡雪岩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也启发我们要合理使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主动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优化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胡雪岩的悲剧固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排斥其个人因素在其中的重大影响。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稳操胜券,必须用先进的商业知识武装自己,而胡雪岩在西学东渐、传统向近代急速嬗变的关键时刻,空有一腔热血和誓与洋商一决雌雄的勇气,却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凭着天资和传统的经营方法与外洋诸商竞争,其失败的命运是难以避免的。同时,骄奢淫逸的私生活也消磨了他的进取心,消耗了大量本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这些也为当代经营者提供了教训。
胡雪岩为取得封建势力的庇护,曾经煞费苦心结交权贵,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胥吏凡夫,他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但“红顶商人”最后却一败涂地。胡雪岩的兴衰沉浮不只是他个人的人生悲剧,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商人惨淡经营的写照。
四
在商潮汹涌澎湃的今天,胡雪岩提供给我们的绝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更是一种实用的谋略和工具。从历史角度看,胡雪岩终究不失为近代颇具代表性的商人典型。他商海弄潮,颇有建树;官场风光,大红大紫,同时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借洋款、买洋枪活动中,他扮演了买办的角色;在与外商的丝茧大战中,分明又是散发出民族之光的一个悲剧英雄!
目前,我们研究胡雪岩,实际上是要学习他在经营活动中体现出的人情、人性,探求其对人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把握商业经营运作中的精髓。 本书以胡雪岩商务活动的具体过程为经,以其在商务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技巧和遵循的原则为纬,对胡雪岩在经营之道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发掘,详细而深刻地探讨其中的“商经”。
全书共分三篇。
第一篇:生平传略。胡雪岩传奇般的身世,万花筒般的生平,以及聚沙成塔、点石成金的能力与才华,还有其处变不惊、战胜难关的魄力和手腕,将在本篇一览无遗。
第二篇:商政谋略。胡雪岩是一个充满理性的人物,他的眼光、计谋、韬略和手段都是一流的,他善于从普通事物中阐发出深刻的内在意蕴。他既汲汲于获取财富,又能够仗义疏财,不做只进不出的守财奴。胡雪岩的势力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的。他向社会所提供的是信用,信用是建立在大家对他的信心之上的,而这种信心则又是胡雪岩“造势”所营造出来的场面。胡雪岩在经营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主张用眼光和手腕、精神和气度去经营;在治众方面,胡雪岩更是出神入化,网罗贤才,广结善缘,为其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胡雪岩的商政谋略,是一部生意人学习经商之道的范本,也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商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第三篇:珍闻轶事。本篇收录有关胡雪岩的逸闻秘事、故老传言。对胡雪岩的性格特征,本着阐幽发微的精神,既对他的胆识及机敏、善良、正直等品质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也对其投机取巧、穷奢极欲、妻妾成群和最后的破产据实陈述,力图将其毕生成败和家道兴衰和盘托出,以使后人客观、全面地认识胡雪岩。
五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一代巨商大贾胡雪岩经历了平步青云、红顶商人、灯火楼台、萧瑟洋场之后,终于烟消云散。诚然,胡雪岩有着种种经营之术,也有着旧式商人常有的巴结权贵、骄矜浮躁、奢靡享乐等弱点,但鉴其兴衰沉浮,察其短长优劣,正可使当代经营者引以为戒。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很多人对胡雪岩的认识仅流于形式,而且尽力渲染其挥霍享乐、妻妾成群的私生活,对其政治主张、经营之术和热心公益活动却关注不足,津津乐道于其精于世故、见风使舵与投机取巧的一套奉为成功的“锦囊妙计”,却忽略其“戒欺”、视顾客为养命之源的商业精神。
借鉴胡雪岩的经验,我们就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不同的时势下,什么时候该冲,什么时候该停,该怎样把握机会,怎样化危机为转机,如何跨越障碍,如何免蹈覆辙……从而有利于我们绕过暗礁,避开漩涡,迎风破浪,化险为夷。在奋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我们无缘与胡雪岩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有幸取得其以一生的智慧、毅力、胆识、谋略所锤炼出来的经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惑,也许他早就为我们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