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首(我的艺术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吕恩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吕恩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一生演出了数十部话剧和一些电影作品。本书是吕恩回忆自己及师友艺术生活的文集,总结了表演艺术创造的宝贵经验,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感情真挚,文笔朴实,生动有趣。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吕恩同志是话剧电影老演员。吕恩从事演剧艺术时间长,道路曲折,接触广,师友多,可忆可写的人和事可以说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本书中这方面文章占有绝大比例,很是自然。她所写的人,大都是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她同他们的关系又大都比较密切,但她并不对这些师友做全面总结,也不着力颂扬他们的事功成就,更不是进行理论思想的分析褒贬,她总是从从容容地描述她与他们之间的某些生活接触,某些演戏活动,某些个人友情,某些逸闻轶事,等等。

目录

序言

回首戏剧人生

我是从重庆起步的

步人艺坛第一课

第一次登上话剧专业舞台

欢呼,香港回归

我和《雷雨》

我和蘩漪

一个小角色“白口袋”的塑造

嫦娥“下凡”

浅谈导演的职能

——从对《伽俐略传》里一句台词的探讨说起

六十岁学打拳

忆师友叙情谊

怀念一位文化大师——夏衍

一个老学生的回忆

《雷雨》诞生在清华热恋中

十年祭——张骏祥老师

最后一次和于伶先生谈往事

劫后重逢

幸存的一张照片

杨村彬老师在排练中

四世同台重人“清宫”

寄贺孟斧先生

遥祭冯二哥

王人美和叶浅予的婚事

长虹永存——悼念葛一虹同志

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的成才之路

怀念舒绣文——振奋胜于惋惜

舒绣文跑龙套

赵韫如在美国

会老友,忆当年

——与郁风苗子夫妇叙旧

丁聪创作《花街》的灵感

默默的哀思

剧坛好人余克稷

我的苏州干爹

宋庆龄播下的一颗种子

怀念白杨

王人美悄然地走了

“马路天使”赵慧琛

我所认识的胡蝶

常熟的周姊姊——周璇

周璇的悲剧

“大哥”李天济的戏剧人生

吊李萍倩先生

回顾与展望

缅怀邓季惺先生

寄思——忆宗维赓

台上台下轶事

念母校忆往事

《安魂曲》演出时的几个空前

曹禺扮演莫扎特

纪念黄花岗演出《黄花岗》

——记四十年前重庆的一场话剧演出

最好的观众

——我给侄孙女讲故事

穷开心

乐极生悲

我们是这样“复员”的

思故土念乡情

故乡您好

看方塔

伫立在“明伦堂”前

昔日的虞山公园

怀念顾冠玉老师

日机轰炸我家乡纪实

常熟人民救护抗日飞行员记事

探亲散记

附录

吕恩的艺术春秋

吕恩和她的表演艺术

一片难得的绿叶

——访著名话剧演员吕恩同志

“我仍然感激他”

——吴祖光前妻吕恩回首往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曹禺老师教会我们演戏

入学第一学期结束前,我们学习了表演科目的形体训练、单元分解练习、人物观察、即兴小品等后,即分配每个学生在独幕剧中扮演一个角色。我被分配在陈治策老师编写的讽刺剧《干不了也得干》中扮演一个不管国家存亡,只知享乐的官太太,曹禺老师导演。当时我还未满二十岁,入学前是个中学生,演这个角色害羞,心跳脸红。老师注意到了,鼓励我树立自信心,“我就是那个官太太”,大胆创造,积极行动起来,导演会引导我们正确处理角色。

一次排练,大家上场,几个男角色有戏,走在台前的桌旁坐下抽烟谈天。戏不在我身上,我坐到靠墙沙发里,取出粉盒来化妆。老师过来问我,擦粉从脸上哪个部位开始?我假设刚吃过饭从餐厅出来,把嘴吃油了,补嘴边的妆。他笑着说:“看来你没有经历,也没有观察过在公开场合女士补妆程序。鼻子是脸部的最高点,鼻尖最容易泛油,要从鼻子尖部位擦粉开始。”他转向大家,“你们要向书本学习,剧本学习,更需要养成向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观察人物,给自己积累起资料仓库。记住我的话,对你们以后创作,大有用处。”

老师身边经常带有一个小本子,和画家叶浅予一样,随时在小本子上记下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吸引他的一切。

演出那个晚上,我在后台拆散了小辫子,梳好了发髻,戴上了花。穿着大朵花的绸旗袍,脚穿高跟鞋,手拎小皮包,在镜子里照出俨然一位阔太太。自信之心,油然而生。为了想先熟悉一下舞台环境,我向只开工作灯的舞台走去。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曹禺老师已经在舞台上为我们做检查。他打量了我的全身,摸摸我头上的花是否插结实,帮我拽拽衣袖,小声地说(观众已进场,和舞台只隔一层薄幕布,声大了,观众会听见):“不用害怕,认真地演,我就站在侧幕旁给你们保驾;忘了台词也不要紧,我会给你们‘提词’(此是一个话剧界的专门名词,过去演戏,有一位专门在后台给演员提词的人)。”曹禺老师是一位好导演,对我们这批预备演员小心爱护,关心备至,就这样把我们送上舞台,让我们第一次和观众见面。

1940年春,剧校已经迁到江安,曹禺老师在赶写新作《蜕变》。由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曹禺的清华同学张骏祥先生导演,戏是写出一幕排一幕。要去重庆演出,剧校很重视这出戏的演出,演员从全校师生中挑选,丁大夫由剧校助教第一届毕业生沈蔚德扮演,梁专员也是助教第一届毕业生蔡松龄,还有助教二届毕业生郭兰田,高班学生沈扬、寇嘉弼等参加。分配我演腐败的伤兵医院院长得宠的姨太太魏竹枝(“伪组织”)。

魏竹枝,烟花女子出身,没有文化,俗不可耐,狗仗人势,蛮不讲理。烫一头鸡窝发,镶大金牙,脚上绣花鞋趿拉着,手里夹着一根长象牙烟嘴指指点点。虽然我在上海生活过几年,在那上学,是住宿的中学生,我知道上海四马路有“野鸡”拉客,大世界游艺场的女招待叫玻璃杯,也是变相的妓女。可是这些地方,到了华灯初上,连正派的男人都不敢穿行四马路、进大世界,我们根本不敢走近那些地方。我接到分配我演这个角色的安排时,喜悦和惶恐同时并存。读了剧本,记住了故事情节,台词以外深入不下去。老师看出了我的心病,和我聊天说:“俗话说,长在海边,没有吃过鱼也该闻过鱼腥味。你在上海生活过几年,见识总比没有出过川的同学广一些。一个演员要演他熟悉的也应该演他不熟悉的。阮玲玉在《神女》中,赵慧琛在《马路天使》中都表演过妓女,她们演得多好,她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这才是创造角色。你演魏竹枝,外形并不重要,主要是把她那股子劲儿演出来,烘托医院的腐败。其实魏竹枝也是个可怜的小人物。”这是我第一次在曹禺剧作中扮演角色,又是《蜕变》的首次上演。曹禺老师为我演好这个角色,给我在课堂以外上了一课——演员应该如何创造角色,我永远铭记于心。

创作的依据,来源于生活

曹禺老师告诉我们,剧本的关键看有没有人物,人物要有个性,也要典型。人物的依据要从生活中去吸取(包括创作古代戏)。他说他构思剧本,首先是几个人物在头脑里活动,当这些人物在他心中按捺不住总要向外跳时,他开始下笔。他剧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原形。陈白露是天津一名才貌双全的大学生,下海当了交际花,愫芳的原型是他的第二位夫人方瑞,梁专员是革命老人徐特立。一些次要人物,陈奶妈、丁昌、《正在想》中的小红都有原型为依据,就连《蜕变》中两个小护士,陆葳、夏霁如的性格特征也采自我班两个女同学。

曹禺笔下的人物,从外形到内在,从语言到各人物对事物的不同态度的反映——性格化,他都一丝不苟,深思深虑后才书写下来。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就连他对人物的取名也是经过再三推敲才定下来的,他为《雷雨》中的女主人取名蘩漪,大儿子取名萍,仔细琢磨,何等吻合他们的性格!《蜕变》中院长姨太太原来取名伪组织,多么地贴切呀!因为国民党当权者忌讳这个名字,不通过,才改成魏竹枝(谐音)。有个小插曲,可以看出曹禺老师对取姓名的斟酌。曹禺除了在江安小城上课以外,其余时间在家写《蜕变》剧本。一天中午,学役小朱来找我班同学况余休,叫他快去万先生家,请他吃中饭。当时物价飞涨,我们伙食极坏,一天只能吃两餐,经常饿肚子。况同学一听老师请他吃饭,喜滋滋地跳起来拔腿就跑去老师家。老师已经坐在桌旁,叫他坐下。劈头问他:“你为什么姓况?”把他问蒙了,一时不知如何答复,只得直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父亲姓况,我爷爷姓况,我家祖祖辈辈都姓况。”不久《蜕变》第一幕完成,油印了发给我们。第一幕一开场上来的一位老公务员,用了当时很稀少的姓——况西堂。

一个冬天,老师穿着棉袍来上课,不一会儿说肩膀头里发跳不舒服,提前回到办公室,刚坐到椅子里,一只耗子突然从他袖子里钻出来扬长而去,他大声喊着:“耗子!耗子!”吓得人跳到了桌子上。不久他写《北京人》把耗子贯串在整个剧本事件中:耗子咬坏了曾文清的字画,愫芳为他修补,加深了他俩之间的感情。耗子啃空了曾家大院致使曾家衰败,曾家大院门庭墙院倒塌。老师把耗子写进《北京人》之中,可能和他的闹耗子有关。还有四川盛产耗子,耗子成群,见了猫都不怕。曹禺恨透了无孔不入、又无可奈何的耗子,把它们写入了剧本之中。

P60-64

序言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吕恩同志是话剧电影老演员。她从年轻时起就在演戏之余写些短文,离休之后写作更勤,今年八十多岁了才将她所写的文章精选结集出版,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老年人作文,容易侧重于忆旧。吕恩从事演剧艺术时间长,道路曲折,接触广,师友多,可忆可写的人和事可以说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本书中这方面文章占有绝大比例,很是自然,其文化分量,首先也在于此。她所写的人,大都是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她同他们的关系又大都比较密切,但她并不对这些师友做全面总结,也不着力颂扬他们的事功成就,更不是进行理论思想的分析褒贬,她总是从从容容地描述她与他们之间的某些生活接触,某些演戏活动,某些个人友情,某些逸闻轶事,等等。由于交往友谊程度不同,文章中显示的感情深度和浓度自然也有所参差。有些文章单独抽出来看,甚至可以说比较平淡,没有多少耀目的火花,但是如果把所有这些追忆师友的散文联在一起品味,你会发现,吕恩这本集子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没有多少故作深刻之处,也没有借这些知识文艺家的声望来抬高自己。“我的朋友某某,某某。”她这种闲庭信步式的写法,倒是为应在中国戏剧史上有其真地位的某些名编、名导、名演员,留下了若干感情细节。尤其是因为他们大都已经仙逝,如今的青年剧影工作者们,对他们只知其名,甚至连名也不知,现在通过吕恩的描绘,可以得到一些相当生动的印象,这是难得的。

何况,吕恩回忆所及的人物,并不都是广为人知的知名大家,还写了几位并非知名的普通人物,比如她的中学时代的老师等等,她对他们的怀念同样是显示眷眷深情。我想向读者们介绍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一篇《我的苏州干爹》。这篇短文中写的人物名叫胡阿土,非编非导非演员,更非领导干部,只是一个布景工人,最大的“官儿”做到工人领班,任何评论文章都不会提到他一个字,但他在抗战时期重庆剧坛却绝对是一个“知名人士”。我在那时做过很多戏的剧务,同胡阿土也有不少接触,也喜欢他,却从未想到要写他。吕恩写他的能力、性格和感情,生动有深度,更引起我的怀念和感动。我想吕恩真实地写了这个“小人物”是出于她对他的感情,写了一个值得写的人。更有意义的是,从这个胡阿土更可以反映出当时重庆火热的戏剧运动的另一面。我们现在一说重庆八年抗战戏剧,总是说五个大剧团,四大名旦,四大名丑,十大导演等等,却总是忽略那更多的基层戏剧工作者。实际上,如果没有那些数不清的“无名之辈”,就不可能演出那么多争奇斗艳、彩色缤纷的戏。

吕恩所写的名人中又有一些相当特殊的人物,比如胡蝶,这是一个旧社会中成名最早、地位最高、经历极为复杂的电影明星。她是吕恩丈夫胡业祥先生的堂姐。吕恩同她直接接触很少,但对她暮年海外生活的点滴见闻的记录,对于人们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这个重要人物还是有其一定意义的。

本书中也写了一些在剧影工作中有贡献却很少出头露面的可敬人物。比如李天济,他也是我的好友,在重庆时我们被称为四大剧务中的两个。他在剧团中做剧务,做效果,做群众演员,什么都干。他写过《小城之春》、《今天我休息》这样精彩的电影剧本。在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剧作家之后,仍然常在电影中应邀串演零碎角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流的大作家,却因种种原因浪费了生命。吕恩对他的怀念令我深有同感,不仅是个人私谊,更因为天济从来也是一个不计名利、踏踏实实为戏剧电影奋斗一生的战士,我们不应忘掉他。

我不想多举例子来解读吕恩的这些怀人散文,读者一篇篇地读下去,必会逐渐感受到她对师友们的一片深情,也会逐渐领会自抗日战争以来直到近年我们文化艺术界的某些风景和光彩。这些风景和光彩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现在的青年读者如果只看一篇两篇,也是感觉不出来的。

我和我的老伴傅惠珍同吕恩都是1938年开始的同学,至今将近七十年,当然是老同学老朋友,然而我们之间仅仅是在最初几年同学共事——上世纪40年代初,我们在重庆几个话剧中都一起工作,又仅仅是在我们都已七老八十的近年才常聚会,她生活中那最活跃的四五十年代却几乎没有来往。她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戏的表演,因她在北京,我们在上海都没有看过。因此我确实难以对她的艺术成就、文艺思想以及社会接触等等说更多的话。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我要在这里最后强调一下本书最后一部分“附录”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仍然感激他”——吴祖光前妻吕恩回首往事》。

这不是吕恩自己执笔的文章,是李辉先生2004年对她的采访实录,对话体,真实可信。我读后深为感动。

我、我的老伴和吕恩都是吴祖光老师的学生,他们在重庆的结合我们都是目睹者,他们的分手我们也是早就听到确信的。直到近年我们同吕恩聚会渐多,却总觉得不应再提及过去的伤痕,多少次老同学怀故忆旧,从不提及。读了这篇采访,我相当惊喜,我为吕恩愿意接受采访,愿意有问必答,大事小事,如实坦诚,现在还愿意把它收进自己的文集中,我感到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对生活负责的态度。她对祖光师的叙述,她对他的感激,我以为都是准确的、真实的。

这篇采访实录,跟吕恩自写的所有的文章一样,证明吕恩一生都是有感情的、直率的人,是值得钦佩的人。

2006年6月28日

后记

我是一个只会用别人写的台词在舞台上说话的演员,要我自己写点儿什么是很困难的,要没有我的老同学、老朋友刘厚生、傅惠珍夫妇和郁风、黄苗子夫妇的鼓励和督促,这本册子的面世是很难实现的,郁风、苗子夫妇在我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从远方来信,用了很长篇幅开导我,要我振作起来,劝我用笔写写,可以抚平我的悲哀,从低谷中走出来。老同学好朋友刘厚生、傅惠珍夫妇,尤其在我晚年离休以后经常来电话,语重心长地问:写点儿什么没有?写出来就是快乐,写出来就是享受,有时间多写写。要没有他们的循循善诱,我的这本册子和读者见面是不堪设想的。我感激,我感谢他们。

感谢杨景辉编辑业务精通,人品更佳,他娓娓动听地跟我讲编书的知识,不厌其烦帮我整理杂乱无章的稿件,还做了许多编辑以外的联络工作,才能使它顺利出版。

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方育德、张月峰。他们是真正负责任的编辑,从审稿到出版都很认真,很细致,对原稿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校正,为提高书稿质量,做了很多工作。

我还要感谢一位年已过百岁的周有光老先生。他教会了我汉语拼音并且教会了我在电脑上打字,我才能使用半生不熟的技术在电脑上打字,把一些文字保留下来。对我来说,他的功不可殁。

最后我还要说说我的老伴。他一生坎坷,原是个武夫,后来改行当了个编辑,一生奔波在外,晚年才来家住下。我写的很多文字,他是第一个读者。他详细地替我改错别字,认真地为我查成语的来源等等,帮我做了很多工作。现在这本册子结集面世了,对他在天之灵也是告慰。

2006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