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心理误区
说到理财,很多年轻人大多是敬而远之,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理财有着诸多的偏见,容易走进理财误区。
在大多数年轻人的观念中,理财就是省钱,就要降低生活质量。她们认为理财太复杂,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自己做不来,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理财观念。可以说,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理财的误区。
误区1:理财就是投资赚钱
谈到理财,一般人想到的是投资赚钱。有的朋友说:“理财啊?我也想啊,有什么好的股票推荐吗?还是买基金,投资房产或者还是自己做生意好呢?”在她们眼中这些就是理财的全部。其实理财不仅仅是这些,当然理财包括投资赚钱,但赚钱只是一时之事,而理财是要对自己一生的财务安排和规划有一个详细的目标。理财的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保证财务安全,追求财务自由。
投资可能赚钱也可能赔钱,而理财追求的是家庭或个人财务稳定的安全,投资收益平稳,以及养老规划稳妥等。理财是讲究战略,讲究布局、资产管理和财富配置。
误区2:理财就是省钱,要降低生活质量
在不少喜爱消费的人观念中,认为理财就等同于节约,进而联想到理财就是要降低花钱的乐趣与生活品质,不吃美味的食物,不穿名牌衣服,甚至有时被归类为吝啬的守财奴一族。对于喜爱享受消费快感的年轻人来说,心理上难免会不屑于理财,或觉得理财对她们来说太遥远。很多人认为,钱越多,生活质量越好,享受层面就越丰富。其实在工作之余享受人生,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没有实质的计划,消费大手大脚乱花一气,到了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无能为力。
也有一些高收入的朋友,明明自己的收入很高,却舍不得消费,会挣钱不会花钱,过度节约。这不是理财的目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过度省钱和过度消费同样是不可取的。
理财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确保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花同样的钱,过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未来就降低当下的生活质量。要合理运用我们手中的金钱,量入为出,适当提高生活水平,快乐地享受每一天。
误区3:理财太复杂,做不来
理财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更需要正确的观念、时间和耐心。因此,只要在理财上多用点心思,事实比想象的要容易很多。
理财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家庭财务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记账的方式来掌握家庭里有哪些资产、债务和保险,每月固定收入和日常支出各是多少。都有哪些投资,投资收益情况和投资比例各是多少。如果家庭收入较高的成员失业了,又该如何继续维持家庭生活质量等。了解了这些有效的信息之后,理财就变得容易多了。
误区4:我没钱,没必要理财
不少刚参加工作的朋友眼中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自己每个月辛辛苦苦挣来的那么点钱,除了交房租,还要穿衣吃饭,人情往来,每个月几乎都不够用,还拿什么钱理财啊?”其实恰恰相反,越是没钱,越应该理财。应及早掌握理财技巧,通过理财“脱贫”,找寻适合自己的人生理财规划。
“十分之一法则”比较适合普通人理财,该法则是指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存起来进行投资,积少成多,将来会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理财。假如你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那么每月拿出300元来,一年下来不算利息可存3600元。如果每月拿这300元进行基金定投,逐年累计下来收入的数目更不可小觑。而且在选基金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投资理财的经验。
误区5:忽略保障,忽略自己
据有关数据显示:女性总体投保率要低于男性。这是因为很大比例的家庭保单都是女主人充当投保人,被保险人都是子女和丈夫,而不是自己。现代女性,在家庭经济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实她们更应该为自己和未来的家庭幸福生活做好保险规划。只有自己拥有最基本的保障,其他的理财计划才可能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购买保险应以消费型保险为佳,不建议购买投资或储蓄类保险。保险优势不是投资收益的高低,而是保障功能。
误区6:只心动不行动
有朋友在看到电视里的理财节目和杂志上的理财文章时,当时心里会觉得很痒痒,也想投资一下,可能会说:“我一定要开始理财。”可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慢慢地理财的心也淡下来了。要知道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如果心动了,就立即行动吧。
从现在起,开始记账,多关注理财信息,多学习理财知识,做好理财规划。一方面,有效地花钱,让有限的钱发挥到最大效用,既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又能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开源节流投资等增加收入,不断积累财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