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财富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而作投资配置,就是把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准确地反映到他的投资决策中去。
什么叫“够”
我说“挣钱不是目的”,有网友反驳,“投资不是为了挣钱还能是为了什么?没钱能让孩子上学吗?没钱能给自己养老吗?”我觉得他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意图。
追根究底,投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因此我们在设立投资目标之后,就要想一想,这个目标能带来多大的幸福感。
谁都知道,有钱不一定幸福。2009年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是哪里?不是北京、上海,是南昌;英国幸福感最强的人是谁?不是超级富豪,而是年收入5万英镑的人。这就说明,人的幸福,并不完全和金钱成正比。
幸福指数可以定义为,幸福=财富/欲望。这个财富是广义的,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件名牌衣服可以带来幸福感,一本好书也可以带来幸福感。但穿名牌、开好车,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不是。这里面还要扣除欲望的因素。欲望越大,人就越难满足,幸福感就越低。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欲望,人就没有追求,活着也没意思;但欲望太大,也会给幸福感打折扣。欲望是分母,它越大,幸福感就越小。如果欲望的增长速度快过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即使财富不断增加,人也会越来越痛苦。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一生庸庸碌碌,忙个不停,最后一琢磨,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忙。整个人类也是这样,没完没了地追求发展,这么大个地球都快装不下人类的欲望了。
什么叫够?没够!你看美国人,嫌房子小不够住,要换大房子,换着换着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最后搞出来个次贷;你看黄光裕,300个亿的资产,一年花1亿元还得花上300年呢,可是还是不满足,还要绞尽脑汁地赚钱,结果把自己弄到了牢里,彻底“幸福”了;再看文强,也是彻底“幸福”的典型。如果不知道节制自己欲望的话,最终就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某种意义上,欲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过反过来看,孔子、老子那个年代,经济不太发展,物质不太丰富,人不也活得挺好么?所以现在有些人开始反思,开始回归更为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比如我近期回蒙特利尔,发现大街上人们都不坐taxi了,改乘“bixi”——租自行车(bicycle)代步了。
抑制欲望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早就把这事想明白了。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教义都不是告诉人去获取什么,而是让人们抑制欲望。如果能将欲望控制得越来越小并趋近于零,变得无欲无求,那么任何点滴的财富都能使幸福感趋近于无穷大,感到无比幸福。这可能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了。所谓“知足者常乐”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然而现代人信教是非常功利的,拜神朝圣都带着目的:保佑平安啊,升官发财啊,生个儿子啊……全是想从神明那里索取点什么,这恰恰违背了宗教的初衷。一个人,每天都清心寡欲地活着,往小了说能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往大了说那叫环保,不会给地球增加额外的负担。可以说,节制欲望的生活才是现在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效用最大化
投资获得的幸福感或心理上的满足程度,在经济学里被称为“效用”。效用可以说是量化的幸福程度或满足程度,同样是财富与欲望双重作用的结果。
和幸福相似,效用本身是个主观的概念。比如一杯水,刚跑完马拉松的人,让他花100块钱买都愿意;换成刚吃完两个西瓜的人,倒给他100块钱都不一定喝。同样一杯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带给人的感受和满足感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说明,效用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效用可以用对财富的函数或曲线来描述,人们对财富的主观态度不同,其效用函数的形态或曲线的形状就不一样。因此,效用函数可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风险时将如何作出选择。
根据效用函数的形状,投资者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种是随着财富的增加,对财富的态度越来越趋于保守,也就是专业术语讲的“边际效用递减”——吃一个桃子可以带来很大的愉悦,吃到第10个,可能就不想吃了;赚到第一个10万元,可能非常高兴,等赚到第100个10万元时,就远远没有当初那么兴奋了。这种人一般是厌恶风险的,因为赚得越多,获得的满足程度就不断递减,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成为风险厌恶者。这种人属于理性的投资者。
但有些人则不这样。吃桃子是越吃越好吃,吃个没够。比如王石,为什么他要自己掏钱,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呢?按道理说,以他的财富水平,财富的边际效用是很低的,也就是说生活中很少有什么能让他获得巨大的满足感,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行为他应该尽量规避才对。可是他的表现完全是风险喜好型,风险越大,越有满足感。这说明,他所希望获得的财富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可能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他的效用函数的形状也可能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在效用函数体系里,把这类行为称为非理性行为。
还有一种人,其财富的边际效用是常数。也就是说,无论其财富水平如何,每新增100块钱的财富,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是一样的。因此这种人对风险的态度是中性的。
如果投资人都是“理性”的话,投资的最终目的,应该不是为了财富最大化,也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即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求一种“幸福感”最大的平衡。而做资产配置,就应该把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准确地反映到他的投资决策中去。P7-9
本书把相对专业的理念和方法,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解读出来,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的教义,十分不易。相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不仅普通老百姓,金融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也会获得启发并有所收获。
——中国银河证券董事长 陈有安
现代社会中,从个人到家庭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根据自己财务的实际情况,对一生甚至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跨代的筹划。刘锋博士不仅仅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理财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方兴未艾的财富管理行业桃李满天下,而且著书立说,向寻常百姓传道幸福观,授业理财的方法和工具,解惑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 周健工
中国已进入大众理财时代,人们的理财需求日益迫切,理财意识逐步增强。市面上有关理财的图书可谓汗牛充栋,但能系统阐述理财思想而又可以帮助普通百姓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清理财本质的书籍,目前还很鲜见。刘锋博士所著的《理财的逻辑》,语言通俗风趣,内容引人入胜,掩卷耐人寻味,值得每个追求快乐人生的人士品读。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社长 郭锐
毫无疑问,刘锋博士和他参与导入的国际金融理财教育的8年,是中国理财市场由萌动到茂盛的关键时期。《理财的逻辑》浓缩了刘锋博士对这个市场8年的思考与实践,深入浅出,专业有效。他目光如炬,洞察这个时代的金钱与困惑;他用笔如刀,勾勒出中国式的理财方法与逻辑。值得一读。
——理财周报社执行董事、总经理 梅波
这是一本极有营养的书,它精准地绘制了理财成就幸福的路线图。更令人感到幸福的是,我们能如此轻松愉悦地阅读它——深入原来可以如此浅出。早一点打开它,就会早一点逃离之前种种理财误区所带给我们的缺氧状态。
——《理财师》出品人 李中东
初识刘锋是在1996年,那时候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并负责管理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中加金融教育交流项目。因为工作关系,他代表加方邀请我到加拿大访问。我从2002年起开始研究引进国际金融理财认证体系,并于2004年底创建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在中国开展金融理财的资格认证和教育培训工作。刘锋这些年在国内外金融教育和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他愿意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培养能与国际同业接轨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所以我邀请他回国并担任标委会副秘书长职务,协助我和蔡重直秘书长做引进国际CFP认证项目的国际合作和金融理财师4E(教育、考试、经验和道德)资格认证体系本土化的工作。
经过8年多的努力,可以说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从无到有。再到高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教育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继续教育的金融理财专业人士的资格认证体系。这为中国金融从业人员专业资质的教育和认证的国际化开辟了先河。
截至2012年6月底,参加教育培训的金融理财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5万人。其中获得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认证的人员达到1.4万人,在国际上列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之后,排第4位,是CFP专业人士发展最快的国家;获得金融理财师(AFP)认证的人员达到9.3万人;获得金融理财管理师(EFP)认证的人员达到3000人;认证私人银行家(CPB)达到300人。他们目前都活跃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业务的第一线,为广大的中国金融消费者提供着专业的金融理财服务。
我一直以为,金融理财事业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近10年高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培养专业人才和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十分重要。
第一,金融理财事业需要专业人才。因为金融理财的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掌握这些复杂和精专的知识,才能为普通百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用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去控制各种投资风险。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熊市,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历练的投资者,不可能是成熟的投资者。他或者可能沉醉在牛市一度超过巴菲特的高投资回报的喜悦中,或者是极度悲观于短期的市场恐慌、陷于自责中不能自拔。由于理财的各个环节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普通投资者更显得无奈和无助。所以他们迫切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具有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的金融理财专业人士。
第二,金融理财除了需要专业人士外,也需要普通百姓增强自身理财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西方语言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OlKovouia”,原意就是家庭管理、家计的意思。个人毋庸置疑是投资理财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理财知识以及运用理财知识的能力。还应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和制订理财方案的合理知识结构。
第三,家庭理财或者说家庭资产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传统的经济学,把政府理财和企业理财列为重点,并有部门经济学如财政学、企业管理等,但没有把家庭理财放到应有的位置。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加,家庭资产管理已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几年提倡研究家庭经济学。因为我们知道。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目的,依照客观事实做成财务记录是会计学的基本原则,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是财务管理学的主要课题。而家庭理财正是将这些学科综合运用到国家和社会的最小而又最基础的经济单位即家庭和个人的活动。家庭理财是研究在家庭和个人可支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家庭人力和物质资产的最优配置。使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最大化。因此,家庭经济学应该引起国家、社会和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进而努力提高这方面的理论水平。
家庭理财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努力普及基础知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一说到理财就会联想到银行理财顾问为有钱人汇报每年的资产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轻人聊起理财的话题,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我无财可理”。乍一听来,似乎觉得年轻人刚刚从学校里毕业,工资不高而开销不低,这就使得年轻人自然而然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现了透支好几张信用卡的情况。理财似乎离他们很遥远。“月光族”常透支,本身就说明需要学会理财,现在收入少,将来有收入,成了家以后更要学会全面财务安排。人生有三阶段:年轻人身体好,有时间,没钱;中年人有钱,身体好,但没时间;老年人有钱,有时间,但身体差。这说明从年轻起就要学会全面安排。
对于理财而言,其实思想认识最重要。刘锋的这本书叫《理财的逻辑》,所谓逻辑就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他把理财这门专业,眭较强,而且涉及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科内容系统地用“白话”式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的案例平述出来,把家庭理财的目标、财产管理、投资、保险、税务、养老、医疗、居住、教育及遗产等方方面面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一一道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用老百姓身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大小事件并加以说明,很能引起读者共鸣,使得即使不太专业的老百姓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
这本书可读性较强,每篇文章都不长,相对独立。又不失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每篇文章都以诙谐幽默的阐述方式讨论一个或两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使得理财这个比较专业的话题变得像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可以闲聊的内容一样通俗易懂。相信读完此书,你会茅塞顿开,会作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总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成就更多的财富和幸福人生。
刘鸿儒
2012年8月8日于北京
资深专家刘锋博士编著的这本《理财的逻辑--幸福人生的财富密码(升级版)》是《理财的逻辑》一书的升级版。书中以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诠释了家庭理财的深刻内涵。全书围绕家庭理财主题,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以“理财平常心——冷眼观市——财富‘利’器——说说理财师”为框架,阐述了幸福人生与理财规划的基本关系,对人们如何树立科学的财富观有深刻的启迪,并说明了家庭理财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思路。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家庭财富管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通俗读物,适合普通百姓阅读,也适合专业理财工作者参考。
资深专家刘锋帮您梳理理财逻辑,揭示幸福人生的财富密码!
《理财的逻辑--幸福人生的财富密码(升级版)》是《理财的逻辑》一书的升级版。在初版的基础上,本书更注重对中国家庭进行理财素质培训,偏重于思想引导和初级方法,不强调专业计算。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理财平常心,教导读者以平常心看待理财行为;第二章剖析了金融市场的投资方式,第三章投财富利器就几种投资标的评析了其收益与风险,第四章对专业理财师和第三方理财进行了介绍。这是一本讲解家庭财富管理的通俗读物,适合普通老百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