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澳門五十七位作者的一百一十四篇散文作品。文集中大多數作品寫的是作者在澳門這塊土地上的所見、所思、所感,有世相,也有心象,是半島生活在他們心中的投影,很有"澳味";也有作品取材於島外旅中的感受和遠去故土歲月的記憶,從下同方面表達作者的精神向度。這些作品向讀者訴說真話、真情,令人感到親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澳门散文选/濠海丛刊 |
分类 | |
作者 | 林中英编 |
出版社 | 澳门基金会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書收入澳門五十七位作者的一百一十四篇散文作品。文集中大多數作品寫的是作者在澳門這塊土地上的所見、所思、所感,有世相,也有心象,是半島生活在他們心中的投影,很有"澳味";也有作品取材於島外旅中的感受和遠去故土歲月的記憶,從下同方面表達作者的精神向度。這些作品向讀者訴說真話、真情,令人感到親切。 目录 序 丁 璐 賭局 方 欣 現代人的瀟灑 黃昏的歌 方 圆 最後一課 我的小苦瓜 王 和 煮酒 玉 文 傾斜 日子 也許 空杯 白思群 永下回來的風景 春雨嫵媚 且將茶味浸年華 閒扯 石 城 嫂子鄉思 榕樹風情 永 盛 父親 老鼠與貓 呂平義 中秋月 迷宮 雨 吳志良 作別西天的雲彩 大學新生"洗禮" 聖誕又一年 吳淑鈿 人故如新 忠誠何價 青瓜情 余君慧 海灘情歌 李成俊 紀念兩個文化團體 蕭殷怒焚《創作論》 我以我血荐軒轅 李鵬翥 記者字耳 書似青山常亂叠 筆隨意到 情真有詩--《啟功韻語》讀後漫草 痛悼嚴慶澍兄 李麗青 冬天裡的玫瑰花 少年亞底爾斯的煩惱 沈尚青 十六的月亮 吃 悟道記 沙 蒙 鳥人 待 林中英 女人情結 心跡留痕 林玉鳳 剛睡醒時,我丟了眼睛 愛情故事 林 朗 從骯髒的中國人所想起的 洗為鏗 鄰家的小女孩 惡蚊 胡 根 並下遙遠的回憶 從蘆溝到長崎 流星子 都市生活 算命 流 憩 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思想起--濟慈 徐 敏 澳門新八景隨想 凌 鈍 盛大的寂寞 露寒人遠鴉相應 去年人到今年老 萬里雲羅一雁飛 凌 稜 如花二題 雨瀟瀟 焚香曲 信是有緣 凌楚楓 紀念冊 孫鵬飛 咒罵和愛情 梁紹寶 魚死也為情 陶天權 黑沙灘情懷 窗簾的後面 陶 里 冬宵幽蘭 春夜燈語 水仙情 朦朧月下的沙面 淘空了 微妙心語 斗室孤旅 梯 亞 離(外三章) 自白 張 裕 澳門的秋天紅葉 寂 然 女朋友男朋友 陸覺鳴 憶麗尼 馮少縈 落寞的感覺 馮刚毅 偶感和隨想 名蘭頌 馮倾城 她的第二次愛情 當車子飛過大橋 扬眉 土屋 雲惟利 小品文三題 翔 鹰 馬場抒懷 葦 鳴 我下想知道 抽煙 與妹書 梦 子 你是個奸男人嗎? 妳是甚麼樣的女人? 夕陽突的笑了 齊 思 歷史的因緣 齊 疆 知音 雨中憶 魯 茂 人生十拍 鄧景濱 我的一字師 劉羡冰 媽媽的幸與下幸 我種黑骨芒 黎綺華 濠江的霧 心畫 穆凡中 窩頭戲曲 淘舊書 觀眾十怕 穆欣欣 二胡 附庸風雅 澹 人 玩物 曉 筠 祝福 半憑己力半由天 謝小冰 生活就是這樣 懿 靈 七姐鞋隨想 懷疑自己 後 記 试读章节 黃昏的歌 方欣 黃昏降臨,初秋的涼風搖動着綠色的枝葉。每一天的時刻,每日的黃昏,踏着這條幽靜的路,一絲的舒展,一絲的愉悅,會在剎那間釋放出來。 忙祿中過去的白天,很累,很疲,奇怪的是,心靈卻有所解脫。 南灣的澳門街,總有流連往返的人群,夕陽下,東方蒙地卡羅,有一層秋分時候的神秘,讓人回味,催人遐想。 一卷卷情懷,千頭萬緒悄然襲來,生命雖是無奈,但畢竟美奸。 美好的人和事,美好的物與景,這就是活着的享受。 黃昏,夜的前奏,是工作的結束,又是溫馨的開始。 也許,人類為黃昏而工作,為溫馨而終日勞累。 人生旅程,儘管下能風平浪靜,儘管不盡如意。 黃昏,永遠下會失約,在此時此刻,姍姍來遲。 既是溫馨拉開序幕,何苦要多煩愁,放開你的心懷,舒展你的苦惱,迎接一天裡的另一開始。 生活,像大海的波濤,有起有落。起的時候,不能太驕傲;落的時候,不要大失落。永遠駕馭自己的航船,才能讓自己排除艱難,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旅程,是人人都要走的,黃昏的夕陽裡,學會唱一支動聽的歌,給自己一些鼓勵,給自己一個展望,在浪漫的黑夜裡,先懂得撫慰自己。 這是一支黃昏的歌,唱給自己聽,又帶給他人的曲調,因而,始終渴望美好。P5 序言 下久前,聽說澳門基金會正在籌劃出版一套文學創作叢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等各種文體的選集,這應是澳門作家各種文體佳作的荟萃,是澳門文學界在世人面前的一次群體性的"亮相"。它的編輯和出版,將有助於澳門文學走出半島,也有助於半島以外的人們了解和認識澳門文學。所以當澳門女作家林中英要我為她編選的這本散文集子作序時,我就下加思索地答應下來。 散文是人類精神最直接的語言藝術形式。比之於其它文體,散文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輕巧靈活,可以自由地抒情狀物。優秀的散文作品,都能在短小的篇幅裡,把複雜的事物和感情,表達得曲折盡意,絢麗多彩,令人讀了下忍釋手。中外許多著名的文學家,都寫過很好的散文,如雨果的《悼念喬治·桑》、喬治·桑的《冬天之美》、屠格涅夫的《愛之路》、高爾基的《人》、魯迅的《秋夜》、郭沫若的《石榴》、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巴金的《隨想錄》等。冰心、朱自清、葉聖陶和劉白羽、楊朔、秦牧等散文家的作品,就更為人所知。我國是散文傳統源遠流長的國度,古代散文名篇留世的也很多,如王粲的《登樓賦》、諸葛亮的《出師表》、曹植的《洛神賦》、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江淹的《别賦》、庚信的《哀江南賦》、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舉下勝舉。這些名篇,無疑是我國散文峻拔的高峰。由於優秀的散文都有它獨特的精示申內涵,既可供欣賞,亦可資揣摸,還有助於人們探窺文學的堂奥,所以長期以來,盡管文壇的潮汐,有漲有落,而散文創作的熱潮,卻一直沒有消退。 在我印象裡,澳門文壇上,詩人多,詩作多,小說和散文的創作似乎沒有詩歌那麼"熱"。讀林中英編選的這個散文集子,我才發現,澳門文壇,專門在散文這塊園地上耕耘的人下多,但寫散文的人並下少,散文創作實際上也是"熱"的。祇就選入本書五十七位作者的一百一十四篇作品看,澳門的"散文角"還是有它的一方風景。文集中的絕大多數作品是來自澳門本土的生活,寫的是作者在澳門這塊土地上之所見、所思、所感,是他們在各自的人生途程中採擷到的,有世相,也有心象,是半島生活在他們心中的投影,很有"澳味"。少數作品是取材於島外旅中的感受和遠去故土歲月的記憶,寫的是游子心事。所有這些都從不同的方面表達了作者的一種精神向度。 人生之路漫漫,卻有許多哲理可以求索,有心的作者必能從自己的人生體驗中發現、感悟到這些哲理。這個文集裡有下少作品是寫作者的人生感悟的,如方圓的《最後的一課》和《我的小苦瓜》,前者從老師在"最後一課"送給他的一張英文禱告卡的內容,慼悟到在人生道路上,要能夠以平靜的心去接受下能改變的事實;又要有勇氣去改變那些經過自己努力就能夠改變的事。後者通過自己在陽台試種苦瓜的一番勞作及其成敗,認識到在事業的得與失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又如凌稜的《信是有緣》,對"緣"的體悟、解釋,很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她在文中寫道:"愈來愈相信世間有"緣"的存在",但"緣有聚,也有散",緣聚時是艷麗的,緣散時應是"另一份緣的醞釀","緣,有盡、有無盡;盡與無盡,全在結緣的兩顆心是否一起惜緣",提出要"隨緣",但也有"惜緣",頗有"禪"的意味。還如陶里的《冬宵幽蘭》,從"蘭"在殘敗的環境中吐露芬芳,"正是作着悲壯的奉獻",聯想到"生命是一個悲壯的過程",人也如是,從而感悟到人也應該像"蘭"那樣,有一種奉獻的精示申。整篇作品從"花""下筆,通過"花事"與"人事"的聯想,坦露作者的情志,最後回到"花事"上把"蘭"的幽香和它的品格,點染得格外醒目,不失為一篇寓有哲理的美文。還如方欣的《黃昏的歌》,寫自己對黃昏的感受,一反前人那種落寞的黃昏感,認為每天的黃昏既是一天工作的結束,又是溫馨生活的開始,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如若人人能如是看待生活,就不會有太多的失落和遺憾。 在這個集子裡,有一些抒寫親情、緬懷先人的文章,如林中英的《心迹留痕》、永盛的《父親》、劉羨冰的《媽媽的幸和不幸》、懿靈的《七姐鞋隨想》。這些文章都寫得素樸、動人,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共同的藝術特色是寓親情於娓娓叙說之中,文章裡記叙的都是平淡瑣細之事,是平凡人家平凡的生活,但作者娓娓叙來,自有一種感人至深的力量。林中英的《心跡留痕》,是一篇蘊藉、沉實的佳作,文章由夢境入題,追憶着,訴說着,用樸素的語言記叙祖父昔日的舊事,不賣關子,沒有出乎意外的刻劃安排,一切似乎都無意出之,和生活過程一樣流轉自如,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未盡人孫之孝的歉意和傷悼之情。集子裡還選入三篇澳門老一代文化人李成俊、陸覺鸣、李鵬翥寫的哀悼著名作家蕭殷、翻譯家麗妮(郭安仁)和香港作家嚴慶澍的文章,這幾篇文章都寫得沉鬱、凝重。三篇作品都是從作者驚聞噩耗時的內心活動和情感狀態寫起,寫自己如何面對下願意接受的事實,痛失中腦海、心海還浮現着許多往事,隨把這些一一記叙出來,用自然的筆法,在寫實陸的追述和描繪中寄寓自己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散文是主體意識十分強烈的一種文體,所以讀者能從中見到作者的心靈。集子裡的作品,寫自我意識、自我情緒的下少,但沒有無奈、無望的感嘆,更多的是表現當代城市生活中的各種文化心態,各種各樣的精神覺醒、品格和弱點。它們既不是某個人、某種生活的頌歌,也下是過去和現在的哀歌,而是從真善美的角度去透視、感受半島上人們的生活,描寫人世間難得的各種"情緣",有人情(如謝小冰的《生活就是這樣》、白思群的《春雨嫵媚》)、冼為鏗的《鄰家的小女孩》;有書情(如李鵬翥的《書似青山常亂叠》、穆凡中的《淘舊書》);有藝隋(如穆欣欣的《二胡》和《附庸風雅》、穆凡中的《窩頭·戲曲》和《觀眾十怕》);有酒情、茶情(如王和的《煮酒》、白思群的《且將茶味浸年華》);有懷舊、懷鄉之情(如白思群的《永不回來的風景》、石城的《虫子鄉思》)。散文篇幅短小,對生活的反映難免有局限,但這些作品向讀者訴說的都是真話、真情,沒有媚態,是平等的傾訴和對話,讀者會感到自己同作者靠得很近。 澳門是中西文化最早相遇、長期並存的地方。在澳門二十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澳門的名勝古蹟中,既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媽祖閣、普濟禪院,也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大三巴牌坊、天主教堂和葡國廣場。中西文化並存,成為澳門文化的特點。在這片土地上滋生出來的散文,也具有這方面的特色。文集中徐敏寫的長篇散文《澳門新八景隨想》,分別以"雙橋輝映耀濠江","媽閣情意結"、"松山抒懷"、"盧園我所愛"、"一堵殘存的門牆"、""龍環葡韵"相思"、"普濟禪院探幽"、"黑沙踏浪"為題,描述了澳門中葡文化勝景。這篇文章寫得很實,但它所傳達的是一種跨文化的美的信息。跨文化的特色還反映在一些作者文中對異國情懷的抒寫。吳志良的《作別西天的雲彩》和《大學新生的"洗禮"》、李麗青的《少年亞底爾斯的煩惱》、馮傾城的《她的第二次愛情》、葦鸣的《與妹書》,都屬於這一類的文章。吳志良的兩篇散文,均取材於他在葡國的學習生活,前者寫他在葡國時生活在他周圍的親善的葡人,他和他們之間的友誼,特別是房東弗蘭西太太對他無微下至的關懷,因是遊子在外,處在陌生的環境裡,這種母親似的關懷,就更令他動情。後者寫葡國一些大學的所謂新生"洗禮",作者對此顯然有自己的判斷。李麗青筆下的少年亞底爾斯,是印巴裔人,是一個中學生,正處在十八歲的最好年華,卻面臨着家庭包辦婚姻的苦惱,因為在印巴系文化中,包辦婚姻至今仍很盛行,他雖有"抗爭"的意識,但祇要他還是在那個文化背景下生活,在這種文化沒有遭受到大的衝擊之前,他確實很難找到新的出路。文章裡的是少年亞底爾斯的煩惱,當中下無作者對異族文化的思考和批判。馮傾城筆下的"第二次愛情",實際上是一場跨文化的愛情悲劇,文中的女主人公愛上了菲律賓青年弗特里克.朔多喬,由於文化的阻隔,他們的愛情很快就黯然結束,留下的是情感的"空白"和遺憾。葦鸣的《與妹書》,情和意的表達都十分含蓄,但從文中看,作者對妹妹成為黛絲。高華斯夫人的"幸福",是有所保留的,為甚麼?作者並沒有明白寫出來,他給讀者留下文化思考的空間。 正如前面所說,澳門的散文多為真情實景的白描式抒寫,有樸素自然、溫馨親切的特點,而極少有古老深沉、高亢遼遠的歌唱,但古老深遠、高亢遼遠決不是一個形式問題,它是一種歷史的積澱,應是來自悠遠的過去,同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我們可以把這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但不能強求,因為這並非是朝夕間的事。 一九九六年七月廿四日於暨南園 后记 《澳門散文選》的出版,是澳門基金會關注、推動澳門文學事業發展的成果。本書選輯了澳門五十七位作者的一百一十四篇作品,大部份是九十年代之作。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生活,真誠地抒發主觀情感與哲理,坦率地展示內心圖景。 散文是文學創作的母體和基礎。在澳門文學園地中,散文創作的數量較諸詩歌、小說、戲劇龐大得多,彙編這部作品時,我向作者們徵稿;無法聯繫上的,盡可能憑過往閱讀的記憶線索翻閱報紙、刊物搜尋。囿於個人的閱讀範圍與能力所限,遺珠之憾是無可避免的了。 人們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其實書籍的編輯出版也是遺憾的工作。在彙編過程中,每每看到作者們寫出水準更好的作品,可惜不能無休止地收入補充,於是我想到,這種種遺憾,應當在下一本《澳門散文選》的問世作出彌補。 謹在此向作者們的支持表示謝意;感謝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饒艽子教授賜序。 林中英 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五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