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安魂曲(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哈金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哈金著的这本《南京安魂曲》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故事主要讲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在金陵女子学院开设难民营、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

内容推荐

哈金著的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从金陵女子学院教工安玲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刻——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屠城,美国教士明妮·魏特琳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导主任,坚守校园,与其他国际人士一起全力以赴地营救难民。在人间地狱的时刻,明妮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建立国际安全区安置上万名的妇女、儿童,使其免遭日军的性暴力和杀戮。在黑暗的岁月中,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基督教信仰,宣扬厚生精神,从物质和精神上为南京难民提供了庇护。在与日军和自治政府的孤身斡旋中,在残忍暴行和无情命运的冲击下,明妮明妮·魏特琳以血肉之躯承载了生死极限。

目录

我们的安魂曲

第一部 首都沦陷

第二部 慈悲女神

第三部 诸种疯狂

第四部 此恨绵绵

尾声

作者手记

致谢

试读章节

“早上好,安玲。”我走近主楼的时候碰上了明妮,她向我问好。主楼是金陵女子学院里最大的一座建筑。我俩一起朝吴校长在南山宿舍楼的寓所走去,我们三人已经约好在她那里吃早饭。十一月底的空气有些凛冽,我能看见周围人们嘴边呼出的白气。一大群野鸭嘎嘎叫着向北飞去,一双双翅膀好像一对对小桨在划动,很快它们就消失在铅灰色的天空中了。大块大块厚重的乌云,蕴含着浓浓的雨气,这也意味着,日本轰炸机今天不会来了,所以,尽管天气又阴又冷,人们见面却会打招呼说,“多好的天呐”。一个阴霾的天气,让所有的人都心情好了一些。

吴校长在收拾行李,想挑出学校要紧的文件随身带走。有几个教师也在准备离开,可是很多职工无处可去,他们也在忙着,把食物和值钱的东西收藏好。明妮什么东西也没收拾。作为学院的教务长,她想留下来。她对我说:“我不怕丢什么,豁出去了。”

吴校长兴致勃勃地在等我们。桌上摆着法式面包片,一条黄油在小碟里放着,还有一小瓶果酱和一小罐蛋黄酱。一看到西式早餐,明妮的眼睛发亮了,惊道:“嗬,每天早上稀粥就盐水花生我都吃了几个星期了。你打哪儿弄来的这些好吃的?”

“蒋夫人昨天送我的。”吴校长答道,一边用指尖正了正眼镜。她经常去见第一夫人,因为她们都受过美国教育——蒋夫人读的是卫斯理学院,吴校长是在密西根大学取得的昆虫学博士学位。她是蒋夫人当会长的战时妇女救济会中的一员,不断地召集各种大小集会,为国军和孤儿院等筹集捐款。吴校长年纪不大,已经是名人,她是第一位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又是金陵女子学院首届五位毕业生之一。一九二八年,民国政府规定,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所有大学和学院,都必须由中国公民来担任校长,于是她接替了丹尼森夫人,当上了金陵女子学院的校长。“请坐吧,咱们边吃边谈。”吴校长招呼着我们。她身穿一件黑色丝绸衣服,领口那枚铜纽扣很像一枚大金币。一双眼睛明亮动人,颧骨挺高,虽然将近四十岁了,可她看上去还年轻得很,大概是因为她一直没嫁人,从来没有小孩子和家务负担的原因吧。

我用暖瓶里的开水冲了三杯奶粉,给吴校长和明妮一人一杯。

“谢谢。”明妮边说边在面包片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果酱和蛋黄酱,咬了一口。“嗯,真好吃!要是有加火腿、奶酪和蘑菇的黄油炒蛋就好了。”她的国语略带口音。“真想吃一顿中西部的丰盛早餐啊。”

“我也是,”吴校长说,“好想吃熏咸肉。”

我们都笑了。我喝了一口热奶,味道浓香,有点儿甜。真想省下来给我那两岁的外孙帆帆喝。

我们学校在纽约的董事会刚刚来了指示,要吴校长也跟着最近迁往成都的学校一起到西南大后方去,而明妮·魏特林,按照她自己要求的,作为代理校长留守南京。吴校长要我也留在这里,协助明妮管理学校,我答应了。我们三人需要好好商量一下保护校园的各种计划。学校保险柜里的贵重物品都放进了一个大皮箱,回头送到美国大使馆去。我们担心这些东西会遭到军队的抢劫,那些大兵军纪很差,到了溃败和急眼的时候,就更是无法无天了。

“我听说,大使馆马上要撤退到班乃号上去。”明妮说的班乃号是美国的一艘炮艇。

“没关系,”吴校长摇了摇她的牛奶,喝了一口说,“我们的东西交给他们保管会比较安全。”

“咱们的现金藏在哪里好呢?”我问她。

我们都明白,很快就没有银行会开门了,而且会发生全面的物资短缺。吴校长微微一笑,建议我们只留一百元在保险柜里,其余的四千多元,藏在只有我和明妮知道的几个不同地方。

明妮问我:“丹尼森夫人的银器也在保险柜里吗?”

“是的,我们把它们放哪儿呢?”我说。

“是很贵重的银器吗?”吴校长问。

“我不知道。”我摇摇头。

“那是她嫁妆的一部分,”明妮回答说,“很精致的一套,大概值四百元。”

“把它放进箱子里。”校长说。

……

P5-7

序言

我们的安魂曲

我只用一个夜晚就读完了哈金的新作《南京安魂曲》,我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夜晚还有白天才能减弱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伤痛。我知道时间可以修改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文学就是这样历久弥新。当我在多年之后找回这些感受时,伤痛可能已经成为隐隐作痛——那种来自记忆深处的疼痛。身体的伤疤可以愈合,记忆的隐隐作痛却会旷日持久。

我想,哈金在写作《南京安魂曲》时,可能一直沉溺在记忆的隐隐作痛里。他的叙述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没有注意到叙述的存在,可是带给读者的阅读冲击却是如此强烈。我相信这些强烈的冲击将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风平浪静,读者在此后的岁月里回味《南京安魂曲》时,就会与作者一起感受记忆的隐隐作痛。

这正是哈金想要表达的,让我们面对历史的创伤,在追思和慰灵的小路上无声地行走。在这个意义上说,哈金写下了他自己的安魂曲,也写下了我们共同的安魂曲。

哈金早已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了。他出生于辽宁,在“文革”中长大,当过兵,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北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美国,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出国留学生。这一代留学生拿着为数不多的奖学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糊口,还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寄回国内。哈金可能更加艰苦,因为他学习打工之余还要写作,而且是用英语写作。他对待写作精益求精,一部小说会修改40多次,这部《南京安魂曲》也修改了这么多次。

我拿到这部书稿时,《南京安魂曲》的书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我心想,哈金又在啃别人啃不动的题材了。虽然我已经熟悉他的写作,虽然我在他此前的小说里已经领略了他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我仍然满怀敬意。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在这简单的词汇和数字的背后,有着巨浪滔天似的鲜血和泪水,多少凄惨哀号,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活生生的个体在毁灭、耻辱、痛苦和恐惧里沉浮,仿佛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那样数不胜数,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悲剧。要将如此宏大而又惨烈的悲剧叙述出来,是一次艰巨的写作。而且对于文学来说,光有宏大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叙述出这样的场景里那些个体的纷繁复杂。哈金一如既往的出色,他在看似庞杂无序的事件和人物里,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清晰的叙述之路,同时又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  《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叙述也像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诚实可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

金陵女子学院是哈金叙述的重点。一所美国人办的学校,在南京被日军攻陷之后成为难民救济所。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和少数成年男子在这里开始了噩梦般的经历,日军在南京城的强奸杀戮也在这里展开,而中国难民之间的友情和猜忌、互助和冲突也同时展开。这就是哈金,他的故事总是在单纯里展现出复杂。《南京安魂曲》有着惨不忍睹的情景,也有温暖感人的细节;有友爱、信任和正义之举,也有自私、中伤和嫉妒之情……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不断放大,有时候会在同一个人身上放大。

这部作品的宏大远远超出它所拥有的篇幅,想要在此作出简要的介绍是不可能的,也许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作品中的人物,那也是捉襟见肘的工作。

明妮·魏特林,作为战时金陵女子学院的临时负责人,是故事的主角。这是一位无私的女性,她勇敢而执着,竭尽全力与日军抗争,努力保护所有的难民,可是最后却遭受了妒忌和诽谤。故事的讲述者安玲,她的儿子战前去日本留学,娶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子,战争期间被迫入伍来到中国,作为日军战地医院的医生,这位反战的正直青年最后被游击队以汉奸罪处死。安玲在战后出席东京审判时与自己的日本儿媳和孙子相见不敢相认的情景令人感伤。

而感伤之后是感叹: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之间制造出来的。

余华

2011年8月26日

后记

作者手记

本书的故事是虚构的。其中的信息、事实和史实细节则源于诸种史料。我感谢众多的作者、编辑和译者。

首先是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提供的电子版《明妮·魏特林日记》(Minnie Vautin’s Diary,一九三七——一九四〇)。此外,这部小说也得益于以下出版物:

Terrorin Minnie Vautrin’S Nanjing: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1937-1938(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8);and They Wete in Nanjing:The Nanj ing Massacre Witnessed by American and British Nationals(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both edited by Suping Lu。

Hua-ling Hu’s American Goddess at the Rape of Nanking:The Courage of Minnie Vautri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00)

The Good Man of Nanking:The Diaries of John Rabe,ed.Erwin Wickert(Alfred A.Knopf,1998)

Eye witnesses to Massacre:American Missionaries Bear Witness to Japanese Atrocities in Nanjing,ed.Kaiyuan Zhang(M.E.Sharpe,2001)

Iris Chang’s The Rape of Nanking(Basic Books,1997);Honda Katsuichi’s The Nanjing Massacre: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trans.Karen Sandness and ed.Frank Gibney(M.E.Sharpe,1999)

Honda Katsuichi’s The Nanjing Massacre: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trans.Karen Sandness and ed.Frank Gibney(M.E.Sharpe,1999)

Documents on the Rape of Nanking,ed.Timothy Brook(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9)

Mary Bosworth Treudley’S This Stinging Exultation(Taipei: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1972)

Ginling College,coauthored by Mrs.Lawrence Thurston and Miss Ruth M.Chester(New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na Colleges in China,1955)

The Rape of Nanking:An Undeniable History in Photographs,eoauthored by Shi Young and James Yin(Chicago and San Francisco:Innovative Publishing Group,1997)

吴广义所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〇〇五年。

孙宅巍所著《澄清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

Tamaki Matsuoka’S Nankinsen Tozasareta Kiokuo Tazunete[Battle of Nanking:Searching for the Closed Memories-Witnesses of 102 Japanese Soldiers in China],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Meiying Quan and JianyunLi,and edited by Weifan Shen,Zhaoqi Cheng,and Chengsha Zhu(Shanghai Reference Books Press,2002)

(《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士兵102人的证言》,松冈环编著。全美英、李建云译;沈维蕃、程兆奇校订。上海辞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

《南京大屠杀史料》(第7卷:东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

《南京大屠杀史料》(第28卷:历史图像),江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六年。

纪录影片《奉天皇之命》,导演:崔明慧和汤美如,香港,一九九五年。

书评(媒体评论)

《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叙述也像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诚实可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我衷心希望大陆有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余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12:04